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学习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修养,更好地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对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认识,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有助于确立创新意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有助于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普遍把实事求是仅当作与己无关的大道理看待而没有真正的进脑,更谈不上联系自身实际而付诸行动。究其原因,一是他们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知识知之不多、印象不深;二是他们社会阅历不丰富、经受的人生锻炼不多因而对践行实事求是的复杂性、艰巨性缺少感悟;三是面对社会现实中的一些消极负面因素而产生的认识偏差而造成的困惑。比如,有些人认为,实事求是只与领导者有关。如果领导者不知、不能、不愿实事求是;如果实事求是的人老是吃亏,不实事求是的老占便宜,谁还实事求是?因此,要让实事求是的思想真正进入到大学生心灵深处,我们的教学决不能笼统地讲讲大道理,一般的联系联系实际,而应该通过联系历史、现实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探讨式讲解,做到分层次、分步骤将教学重点分别针对实事求是思想确立的必要性、践行的复杂性、面临的挑战性,敢于面对“不知、不能、不愿”的问题,努力疏导大学生内心的迷茫和困惑,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实事求是观,从容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我们的初步尝试是: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主要联系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实际,着重强调实事求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帮助学生确立实事求是的观点、态度和一般认识;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主要联系改革开放的实际,着重强调在新的世界图景下践行实事求是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帮助学生深化实事求是的方法、能力、水平的感悟;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主要联系当前社会实际中一些现象,着重探讨“要不要、能不能、愿不愿”实事求是面对挑战性问题,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实事求是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一)学习毛泽东思想,着重理解实事求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成果,是学生深入理解实事求是观的基础。而它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过程,更能凸显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后,领导人民求翻身、求解放,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奋斗过程,有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党内多次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毛泽东思想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而形成的理论概括。可以说,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诞生。也正是在一次次与血的教训和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党和人民才最终选择了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袖,选择了毛泽东思想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这段历史和经验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经历有些遥远,导致学生们会产生很多疑问,比如:“为什么我们党要以俄为师,苏联不是解体了吗?”“革命时期,党内对于那种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严重倾向深恶痛绝者,不只是毛泽东一人。为什么别人没有出来倡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是由他来倡导呢?他有什么样的个人素质?”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答就会让学生产生更深的困惑,最终导致“毛泽东思想过时了”的错误观念。在很多问题不容易从书本上找到结论的情况下,教师应该不断加强马列经典著作和有关重要文献的学习,真正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和修养,带领学生追寻历史的足迹,回顾“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打江山”那个战争的年代,重点突出的分析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比如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的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分析和批判教条主义错误的同时及时吸取抗日战争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建思想,系统的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继续结合中国国情,进一步实事求是的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为更好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教师只有这样全面的给学生们讲解毛泽东思想的来龙去脉,深刻阐述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才能使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实事求是的必要性。 同时,毛泽东在各个历史时期发表的很多著作也应该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老师可以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反对本本主义》、《论十大关系》等标志性著作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一个极其复杂曲折的过程。例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被相继剥夺了中央苏区党、政、军权,但为了维护革命利益,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同 “左” 倾教条主义错误作不懈的斗争。他一方面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另一方面开始从理论上回答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这一国际共运史上从未遇到过的新课题。著名的 《反对本本主义》 一文,明确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的 ‘本本’ 是要学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这是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思想路线问题。遵义会议给毛泽东提供了进入党和红军最高决策机构的机遇,此后他相继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 等等光辉著作,逐步从思想方法层面、政治路线层面、最终在思想路线层面,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地位。这样,学生在对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全面了解、对其著作深入领会以及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分析的过程中,就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实事求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学习邓小平理论,深化感悟践行实事求是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提出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同样,我们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实践和坚持“实事求是”更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二战以后,世界掀起了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高科技和高资本的结合,使经济全球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趋势,由此带来的文化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让人们在面对因特网、跨国公司、好莱坞、肯德基、麦当劳、博客、黑客、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等一系列新概念,看到了一幅全新世界图景的同时也要面对由此带来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系统分析,带领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实事求是的复杂性,这样也有利于指导学生在新形势下正确定位自己、解放思想,拨开迷雾,看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科学的体系将它按内容的逻辑结构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给学生系统讲解: 第一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 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特别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这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第二个层次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所得出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主干部分;第三个层次是基本路线、基本战略、基本纲领、基本政策部分,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形态。通过对这样三个层次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从而正确的理解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邓小平是如何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拨开迷雾,看清发展趋势,保持清醒头脑,准确分析我国的优势劣势,扬长避短,在迎接挑战的同时抓住机遇,继续发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比如,在判断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时,邓小平曾实事求是的分析了我国国情并英明的指出: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在考察了欧、美、日三国以后,亲自主持制定了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和根本任务,确定了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通过这样的系统分析,学生才会明白为什么面对改革开放的新问题,新情况,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从实际出发,科学实际的定位自己,带领着中国人民在强手如云的国际社会竞争环境中稳步发展,不断壮大。 然而,对于刚刚从旧社会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里解放出来的中国人民来说,想要每个人都能做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和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来审视、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打开新局面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要有理性的判断,更要有超强的勇气。在现实生活中,未能解放思想,一切从本本出发而非实际出发,陷入教条主义的事件屡见不鲜:很多领导干部在做重大决策的时候不能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观念陈旧、固步自封,习惯用旧的经验和方法去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也有的官员习惯于等上面拿主意、定调子,满足于按部就班;还有些人不思进取,在工作中得过且过;更有人畏首畏尾、怕得罪人,奉行好人主义,满足于做“太平官”。这些人之所以不能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和思想禁区,是缺少面对问题时“实事求是”的勇气胆量和解决问题时“实事求是”的能力方法。同样,有些领导者在制定政策以前,借口工作繁忙,不愿意做充分的调查研究,不去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不肯“到群众中去”。即使下基层考察,也只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个人独断专行,“一把手说话算数”的腐败案件屡屡曝光,还有的领导干部先拍板后走程序,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凡事一人说了算,甚至出现了“班子成员参加的会议决定普通问题、少数人参加的会议决定重大问题、个别人参加的会议决定核心问题、一对一的口头交待决定特别重要问题”的非正常情况。而在政策制定以后,也不及时的去了解政策的实施情况和群众的反馈信息,很多错误的决策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而造成了很多严重的后果。更有些人为了达到绩效标准或上级要求,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盲目的求新求变,利用创新的美名,制造不实的宣传,未经实证便贸然推出新政策,徒然令人眼花缭乱,是非不明,却又缺乏信心,造成人心的不安和社会的不稳定。在面对新的社会形势、新的世界图景下,为什么会涌现出这么多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一起分析,使他们深刻的领会到造成这些问题的渊源和原因,认识到实事求是的践行道路上仍然充满着荆棘,还需要新一代的年轻人继续努力,正视遇到的困难,勇往直前。
(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敢于直面严峻的挑战,整体把握实事求是的立场、观点、方法
在人们践行实事求是观的过程中,主要遇到以下三个方面的阻力。首先,是客观条件本身造成的阻碍。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客观世界纷呈复杂,事物与现象之间以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真象和假象,现象和本质总是交织联系在一起,让人们很难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其次,是认识事物的主体本身素质存在很多缺陷,例如思维方式的僵化,价值观念的陈旧,经验能力的欠缺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完善,让人们在认识世界、把握规律、实事求是的过程中捉襟见肘,处处碰壁。最后,社会环境所带来的阻碍也不可忽视。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科技水平带来的限制,实践条件面临的制约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实事求是的践行和发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给学生全面阐述这些具体阻力的同时,分析出实事求是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人们立场和观点的错位。我们通常所说的“立场和观点”,是指人们观察社会的角度和方式。由于每个人角度或方式的不同,事物将呈现出不同的客观性。例如,有人从苏东剧变中推出了“马克思主义失败论”,有些人却认为理论与实践结果有着“非单值因果论”,从而彻底驳倒了“马克思主义失败论”。在社会生活中,主体的多元性,尤其是利益的多元性会直接引发人们对价值事实判断的多样性,这是贯彻实事求是原则遇到的最大挑战。主体对客体的性状(如“好”或“坏”、“有利”或“有害”等),都是依据自己所站的立场和从自己的角度来确定的。例如,我国法定五一长假从七天变更为三天,由于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对于交通业来说可能是件好事,但对于主要以长线旅游为主的旅游企业来说,则未必是件好事。因为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来做出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判断的。学生们可能会问:“既然同样的一个客体的性状会引发很多的价值判断,那么在我们贯彻和践行实事求是观的时候,应该依照什么样的价值事实呢?”这就要看哪个价值事实是对一个充分大的社会系统或者绝大多数人有利,这就是“善”的标准和人们判断是非的原则。教师可以通过结合邓小平理论对“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目前贯彻实事求是观的困难在于许多人的“私心”和“小集体主义”,为什么“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所代表的正确立场是继续践行实事求是的指南针。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邓小平反复讲要看老百姓满意不满意,就是要看改革开放是否给绝大多数的人带来了好处。对于极大多数人来说是“善”的东西,对于极少数人来说可能就是“恶”的。因此,我们应该依赖什么客观事实就归结为看我们的主体代表着谁。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 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 又具有新的时代内容,它生动鲜明的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立场,那就是我们应该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与邓小平理论在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 即都把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视为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利益。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用“求真务实”四个大字高度概括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方法,同时提出了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道,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矛盾,例如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人与自然等问题都日趋紧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仍然是要站在大多数人的利益角度来对社会进行全面、协调的统筹发展。老师可以从立场的角度给学生们透彻分析国家的相关政策,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如今腐败的根源,社会制度的缺陷以及实事求是面临的巨大挑战,从而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立场,学会主动的去调节和修正自己的行为标准与处世原则。 社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理论联系实际,安排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到社区、乡村、工厂、学校等地,了解情况,实地考察,体会、验证某一理论。比如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富裕村参观访问,通过调查、采访了解这个村的干部群众如何根据他们自身实际和外部条件,制定发展战略、思路,艰苦奋斗逐步富裕起来的,从他们的致富历程中加深对“实事求是”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走访一些具有不同背景与经历的成功人士,倾听他们的人生成功经历,了解他们是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社会条件来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最后走向成功,从而领会实事求是的内涵。只有这样不断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和运用实事求是的立场、观点、方法,透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升他们应对自己人生道路中各种挑战的能力。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学明、胡珊)
摘自何云峰、苏令银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黄山书社2009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