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要通过很多具体方面体现出来。例如,家庭应该使劳动与人性连结起来,也就是父母要把劳动问题的实质看成是做人的问题;家庭应该让现实的吃穿住行与劳动来源连结起来,也就是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身边的一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父母或祖辈用辛勤汗水换来的;家庭还应该让人的生存与诚实劳动连结起来,也就是父母要让孩子自食其力,不能一辈子做父母的“宠物”。父母只有让孩子在内心深处建立了这三个连结,家庭的基础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说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动物当然有很多种类,有的是人类的朋友,如猫、狗、鸟类等等,有的是用于给人类提供食物,如家禽、家畜等等。人类的朋友要靠人类去善待,所以一旦选择动物做人类的朋友,人就要善待它们,要关心它们,呵护它们。父母应该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人对动物的爱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与宠物的最大区别是,人可以施爱,可以帮助别人,绝大多数动物基本上都是接受人类的仁爱,但也有少数动物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帮助人类。但那样的动物需要驯化。人不仅能够施爱于动物,也可以施爱于他人。为了更好地施爱,人需要首先让自己强大起来,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哪里来?就是在人自己的亲历亲为中逐渐养成的。家庭对孩子的这种初步感化,实际上就是无形地运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道理。对孩子来说,许多大道理他们都听不懂,也不愿意听。要把这些大道理隐藏为家庭教育背后的信念。当父母用宠物去让孩子体验和养成仁爱精神,感受自己的仁爱能力和责任能力等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人生来跟动物没有多少区别,只有用自己的做和学慢慢地远离动物,逐渐成为真正属人的人。
人们生活中会接触到牛奶制品、肉食品等。在家庭教育中,要让孩子慢慢明白这些食物都是来自于人类饲养的家禽和家畜。这是人跟动物的重要区别。动物只能吃自然界现成的食物,不会自己养殖和饲养,也不能自己耕种,人类则会用双手慢慢学会如何养鸡养鸭、养牛放羊等等。人类要保护野生动物,需要食品的时候,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饲养。由于人类能够成规模地同时饲养很多,人类的食物才会充足。而野生动物是自然生长的,不仅可能带病毒,而且自然繁殖很有限,人类大量捕食的话,就有可能造成野生动物灭绝,导致生态遭到破坏。家禽和动物养殖的技术除了大量繁殖以外,还有驯化,让动物学会某些技能。如驯化动物表演,到指定地点大小便,讲究卫生,听从人类的指令等等。动物可以学会的这些,人类当然也要学会。所以,人不能像鸟儿那样随便叽叽喳喳,或者像动物那样乱跑乱串,也不能像猪狗那样进食没有规矩等等。一句话,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人从小就要做跟动物不一样的真正的人。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有意识地注意孩子生活的细节,当孩子出现跟一般动物一样的行为表现的时候,就要用适当的方式给孩子讲道理。要让孩子明白,人不是一般的动物,人要懂礼貌,要讲卫生,守秩序。特别是要告诉孩子,人要勤动手,不能像动物那样等着人来喂养。当然,父母不能用空洞的语言去教训孩子,主要就是要判断孩子哪些行为属于不当,然后及时提醒和加以矫正,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驯化。对孩子的野性甚至兽性,不能放任不管。父母必须从小就要让孩子的动物性得到归训。家庭教育如果不从人与动物的这种本质差异着手,是很难让孩子幼小心灵嵌入更多文化符号的。马克思说得好,人开始就是接近于动物的,“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人应该“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 。换句话说,从孩子极小开始,父母就要把属人的那些东西“潜移给”孩子;即使吃、喝、生殖等诸多动物本能的活动,人也必须像真正人那样进行。只有这样,孩子在长期的家庭人性熏陶中才能逐渐学会从“兽类”变成“人类”。在这个意义上,家庭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人性教育,是去兽性化的教育。
文章来源
摘自何云峰:《论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载《劳动教育评论》2020年第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7月版,第30-41页。
作者信息:
作者:何云峰(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注公众号“知识与价值”
参加《劳动幸福问卷》调研
studyplace.net/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