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云峰:“双一流”应着眼一流高等教育,来源:《东方教育时报》2016年7月20日第三版(“言论”版),“云峰视界”专栏。
2015年底,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了“双一流”的任务要求。根据总体方案,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分三个阶段制实现“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最终目标。这三个阶段分别是:(1)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2)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3)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这预示着,未来30余年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有了新的蓝图。按照这个蓝图,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机遇实际上已经到来。不过,这仅仅是总体蓝图规划,具体的实施路径和精细安排,尚需进一步明确和深入思考。
为了实现这个“双一流”蓝图,笔者认为,首先要把握一个总体原则,那就是不要在高等教育领域跟发达国家搞军备竞赛!那是相当危险的游戏!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实力之雄厚,非一般国家可比拟。美国超过英国用了将半个多世纪。而中国要在半个世纪再超过美国,几乎不大可能。即使个别高校和少数学科达到或者超过了美国的最顶尖大学和学科,那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况且,我们这样用顶尖方阵去竞争,必将耗尽国力,而且少数高校会把国内其他高校的人力等所有资源吸干殆尽,从而最终导致顶尖大学和少数学科超过了世界顶尖水平,而全国整体高等教育则成为僵尸骷髅。这样的加害他人的一流建设路子,是绝对要避免的。我们不能为了保几个一流高校或一流学科,而让整个或者大部分高等教育领域成为沙漠。用尸横遍野的方式换来的一流,绝对不是我们所想要的。
同时,搞“双一流”建设,应对所谓“一流”或者“顶尖”概念有清醒的认识。每个学校应该有每个学校的定位和特色,因此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就是“一流”,也是“顶尖”。不要把这个“一流”或者“顶尖”概念过于神化。在高校内部,每个专业应该有自己独特关注的问题领域。其实,今天的世界高等教育,已经没有什么学科的明确概念,更多的是对问题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所以,传统的学科意义上的“一流”几乎找不到了,只有某个问题领域处于国际顶尖水平。还有,按照现代科学的哲学理念,所有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都是世界一流的。因为它必须首先了解别人的研究现状和不足,然后针对不足去进一步拓展。因此,再也不存在闭门造车而搞出什么一流来的现象了。只要是真正的科学研究,都应该是最前沿的。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不要过分渲染“世界顶尖”几个字的科学价值。我们只需要在所有高等教育机构里鼓励大家埋头苦干,认认真真搞真正的研究就可以了。
此外,搞“双一流”建设,还必须明确的是,我们做强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称霸世界,不是为了拿诺贝尔奖,而是要为我们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因此,一流建设必须是整体的一流,是托底的一流,是基础整个抬高的一流,而不是有那么几个标本达到一流。虽然少数一流有标杆作用,但往往中看不中用,只不过是花瓶而已。我们必须始终牢记的是,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实质性贡献依靠的是整体高等教育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在保整体基础抬高的前提下,再去重点发展,才是“双一流”建设的最佳策略。也就是说,“双一流”建设应该保证整体高等教育的面上发展,然后再进一步谋划点上发展。决不能本末颠倒。只有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上去了,达到了世界前列水平,才真正实现了供给侧改革。那样一来,即使没有超过世界顶尖水平的大学或者学科,也丝毫不影响高等教育强国蓝图的实现。
今天的高等教育现状实际上已经证明了以往那种资源集中式发展策略的不可取。在资源集中模式下,少数所谓重点高校占尽国家大部分资源,将自己弄得有点样子了之后,继续吸干国家资源,并以各种方式不断地把绝大多数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用昂贵的金钱挖走,而绝大多数高校继续保持资源贫困和人才贫困的状态。学科建设也同样如此,所谓的强势学科首先在高校内占据绝大部分资源,然后到省市层面继续施展“吸星大法”,再到国家层面去吸干全国的教育资源。这少数强势学科经过层层资源掠夺,几乎占据了80%以上的资源,钱花不掉,浪费惊人,弄虚作假,设立各种名目乱用钱。而真正需要投入的学科却继续赤贫如洗。如果这样的一流建设思路不改变,继续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那终究将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现在,我们需要的不是资源集中式发展,而应该是普惠式发展。也就是,要把最差的高校搞上去,让整体实力提升。双一流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一流高等教育,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只不过是手段而已,而且是必须加以正确认知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