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云峰,来源:《上海教育》2014年10月1日第10A期“教育云斋”专栏,第55页。
本次上海的高考改革方案一出台迅速引起关注。大家从不同视角解读和点评该方案。笔者也想凑凑热闹,说说自己的总体感觉。笔者以为,相比过去的高考改革,本次改革可以说是把火车驶上了正确轨道。
首先,该方案最大的亮点是将高考改革变成一次制度总设计的契机,而不是简单地纠结于考什么和怎么考。从本次方案来看,它试图在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来促进科学选材。笔者发现,上海方案不单单是在安排如何进行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不是一个简单的考试科目和考试方法的变动,更是进行了整体性的制度系统设计。这使该方案具备了以前的高考改革没有的高度。其实,任何改革都是跟其他改革相关联的。高考改革跟政府的职能和角色定位和管理方式变革、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知、高等教育各种制度的再造、初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等等诸多方面密切关联。因此,必须用辩证的全面联系的观点去思考我们的高考应该如何改革。这也是今天的改革跟以往改革之最大的不同点所在,故有“深化改革”之称。何谓深化改革?笔者理解为,就是从制度整体性的顶层设计角度去改革,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式地应景性变革。尽管改革都是针对问题的,但如何去解决问题则有不同的高度。本次的上海方案在很大程度突破了以往高考改革的井底局限。
其次,政府的职能转变和角色定位越来越清晰、准确。例如,在笔者看来,方案取消批次录取的意义就不要小看。它体现了政府部门在保持价值中立,也就是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高校,而不是把某些高校看成第一批次,先让他们挑肉,剩下的骨头给其他批次的高校。尽管取消批次后,高校的份量还是彼此不一样的,但那是考生和家长的评价,谁也不能干涉。而政府眼中的所有高校就是一个高等教育机构,不分彼此。这样,高校之间至少在理论上成为政府部门眼中的平等性存在。本次上海高考方案还让学生和学校相互挑选。这可以说是革命性的突变。这把游戏的角色真正搞明白了。高考的游戏玩家不是政府,而是考生和学校是主角。政府是服务者和公道主持者。考生不是考分数,而是考学校和考专业。学校也不是等着某个分数段的学生“送货上门”,而是要自我定位,自我展示特色吸引学生。在高考中,政府保持相对的价值中立,平等对待所有高校,为高校选人才,为考生选学校和专业提供服务,这才是政府应该保持的角色和职能定位。尽管,说政府部门通过高考就完全实现了职能转变,可能为时过早,但至少有了一个好的开头。
其三,高校深度参与人才选拔有了好的开端。高考不是要组织一个社会性的超大规模的考试,来检阅学生学了多少,中学教了多少。这不是高考的目的。高考就是给高等教育层次的学校提供生源。所以,没有高校参与的话,叫什么高考呢?笔者主张,高考一定要让高校担起高考的游戏主角,深度思考如何选拔学生。这对高校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以往的高校就是等教育部门送学生来。现在恐怕不行了。高校必须准确定位,必须明白自己的专业要招什么样的学生,要将招进来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要如何跟同类学校和专业有不同定位。高校对学生提出的入学要求,可以清晰地体现高校的领导者们之领导能力。政府部门完全可以将之作为评价高校的重要参数。如果一个高校的定位不明确,对招来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不清楚,如何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材不研究,不加以教学创新,这样的高校肯定不是一所好的高校。高校应该从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教学方法改革等各个角度深度参与人才选拔环节,这样的高等教育才有可能得到健康发展。当然,政府也不是单纯地做看热闹的旁观者,而是要提供相应的服务,跟高校一起研究,一起探讨,帮助他们去提高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政府还要着重做标准或者引导中介组织做标准,来帮助高校深度参与人才选拔制度改革。
总之,上海的高考方案将参加哪些考试科目以及学校对自己新生的入学要求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交给了考生和学校,找到了游戏的主角;政府部门将成为中立的标准化考试组织者,社会公平的维护者,考生选择学校和学校选择学生的服务者;不给学校贴标签,不给课程分重要(主科)与不重要(副科),不规定哪些学校享有优先权,成为纯粹的中立者;不让学生考分数而是考学校和考专业,成为学生职业生涯定位的促进者。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改革大方向肯定是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