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网络信息搜索 | 在线留言入口 | 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
与我联系
网站地图
推荐与人

栏目结构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更多图片
 
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 劳动幸福研究中心 - 国内学界关于国际非政府组织介入我基层选举的利弊的研究
国内学界关于国际非政府组织介入我基层选举的利弊的研究
添加时间:2013/5/20 21:03:12 所在栏目:『劳动幸福研究中心』 阅读:3141 作者:何云峰等 来源: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作者:

何云峰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杨龙波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
田思敏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李文立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至于这些现状和活动方式对我国基层选举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国内学者对此还是抱有清醒地认识。学者们认为国际非政府组织介入我基层选举对我们民主发展是有利的。谭青山在《国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地方治理中的角色》一文中认为,在村民自治与选举的历史上,国外非政府组织(NGOs)对中国农村政治改革和治理的传播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外非政府组织(NGOs)深入村庄和观摩村民选举,对村民选举有着重要、积极的影响,并对中国村民选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一定贡献。奚玉钿在《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基层民主发展》中认为国际非政府组织通过观察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见识到我国民主真实的一面,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参与我国基层选举的同时可以看到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见证我国人权状况的改善,可以不断地向世界宣传和介绍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提升我国在的民主和人权印象。中国一些地方的基层选举可以通过国际非政府组织获得资金、选举技术、程序等方面的帮助,以实现基层选举的发展;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介入,可以为我国基层选举的发展发挥补充性的功能,能够弥补我国某些方面的行动迟缓和资源不足等缺陷,利用专业性强等优点对其进行补充; 此外,国际非政府组织还可以对基层的选举提供现场观摩和指导,这对于推动基层民主的规范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监督和规范选举,可以使选举更公开,并提高选民参选的积极性。
当然,大部分学者看到了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基层选举对我国带来的有利的影响。赵黎青《国际非政府组织对中国的影响》中指出,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国外的政府有着密切地联系,其在人事、资金等方面与国外政府尤其是美国政府有着联系。因此其对于我国基层选举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国政府“政治输出”的途径,会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产生威胁。部分国际非政府组织搜集我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情报,甚至有些国际非政府组织资助和扶持以“民主”为旗号,实质上是对我国存有敌对势力的活动。 这些活动都严重地威胁到了我国的国家安全,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防范此等现象的产生。纵观其他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利用其“非官方性”、“非政治性”等特征,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旗号,在介入基层的选举等工作时,实质上是充当了发达国家“民主输出”的战略工具,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但是就国际非政府组织对于国家安全产生威胁并没有作深入探讨,对于产生的和有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其应对的措施也缺乏完善地论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者在分析“颜色革命”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其中的作用,对其的不利影响也隐含在这些文章之中。比如傅宝安、吴才焕等编写的《“颜色革命”:挑战与启示》中就详细描述了一系列“颜色革命”背后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身影;陈达的《颜色革命中亚面临的现实抉择》中就提高国际非政府如何通过“选举观察”推进其策略的,这些著作无疑对我们了解国际非政府组织介入我基层选举有重要的意义。
1. 关于我国基层选举的研究
对我国基层选举研究的文献较多,相关书籍150多本,学术论文633多
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个是村民自治选举研究,这方面,主要是王振耀、白钢、王仲田主编的《中国村民自治前沿》(2000)以及白钢主编的“选举与中国政治丛书”(2001),对基层村委会选举的各项程序,针对基层选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诸多建议。一个是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的研究,代表性的是都淦主编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研究》(1990),对1990年以前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蔡定剑的《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98)及其“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研究丛书”系列(2002);还有史卫民、雷兢漩的《直接选举:制度与过程》(1999),史卫民的《公选与直选:乡镇人大选举制度研究》(2000)、刘智等的《数据选举:人大代表选举统计研究》(2001),这些著述通过大量实证材料对基层人大选举作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还有一个关于党组织系统的选举,因为事关复杂和敏感,到目前为止研究者还比较少,没有形成专门的著作,关注点有党内民主、“两票制”等等。
与此同时,对国外选举,比如英、美、法、德、日的研究以及国家间选举制度比较研究非常多,比如陈荷夫的《选举漫语》(1983)、胡盛仪的《中外选举制度比较》(2000)、田穗生的《中外代议制度比较》(2000)。2004年美国大选期间我国专门派出参观团去进行实地观察,说明我国的选举也在谋求与世界接轨。在全球化背景中,由于信息化的力量,各国的选举也开始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甚至冲击,选举活动受到国外势力干涉而导致国内政局动荡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随着各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选举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也在进行。2003年赵心树发表《选举的困境一一民选制度及宪政改革批判》,次年,发表《走出选举的困境:说民主故事,谈民主未来》一书,以美国选举为中心,深刻剖析了现代选举中的各种困境以及解决办法,并对我国的选举提出了很多建议。
以上这些研究,一是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为主,比较注重实际应用,调
查材料、案例和数字,有些实际应用倾向甚至超过了理论研究。二是从总体
上看,对基层的研究比较多,中层较少,高层更少,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
三是对制度层面关注的比较多,对理念层面关注的比较少,尤其是对选举和公民社会之间的研究和探讨非常缺乏。近年来,随着我国选举实践的开展,这个问题己开始引起了关注。这是确认式选举制度正在向竞争性选举制度的过渡。推动这一制度变迁的深层动力,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多元化而兴起的公民社会及其维权行动,这种维权行动发展到今天开始体现为公民自觉、自主地在制度框架内进行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独立候选人”事件在当前中国基层政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符号象征意义,标志着中国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正在转型,也标志着中国的民主政治正向新的阶段迈进。
2. 关于独立候选人问题的研究
对于”独立候选人事件“,学界目前并没有太多的研究。浦兴祖在《“独立候选人”现象辨析》一文中指出,我们必须区分“独立候选人“和”公开自荐人”。因为“独立候选人”的概念并不严谨准确,易引起误读、误解、误判,应称之为“公开自荐人”。这一现象虽无法律用语依据,但符合公民平等享有被选举权的“法律精神”。“公开自荐人”中可能存在四种动机,但普遍、主流的动机是利益表达。这一现象已显示出竞选的趋向,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必然,我们应当科学正确地对待之。莫纪宏在《切实保障选民的“被提名权”》中指出,目前所谓“独立候选人”现象反映出来的问题实质上是如何保证宪法和选举法所规定的选民的“被提名权”得到充分实现,因此,在实践中任何扩大“独立候选人”中的“独立”的内涵的做法既不科学,也没有必要。这与官方所提到的“没有所谓的“独立候选人”,“独立候选人”没有法律依据”这一观点大相径庭。

注释:

1. 郎友兴. 外国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村民选举. [J]. 浙江学刊. 2004年第4期
2. 张萌. 在华外国非政府组织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D]. 2010年
3. 奚玉钿. 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基层民主发展. [D] 2008年
4. 王娟萍. 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以美国索罗斯基金会为例. [D]. 2009年4月

引用请注明:何云峰、杨龙波:国际非政府组织介入我基层选举的双重作用及对策,《理论经纬》(2012),黄山书社2013年版,第235-257页。



上一条:国内学界关于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现状方面的研究
下一条:国际非政府组织介入我国基层选举的方式

相关内容连接:

·加强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在华活动的管理已迫在眉睫
·应当建立国内公民和组织(单位)接受国外资助和邀请的统一备案申报管理制度
·必须有效调节国外非政府组织的活动空间
·应当尽快建立合理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评估体系
·应当设立全国统一的国外非政府组织监管平台
·应尽早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外国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管理法规(条例)。
·要正确应对国际非政府组织对我基层选举的介入
·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世界各国非政府组织档案
·国际非政府组织介入我国基层选举的不利影响
·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我国基层选举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