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云峰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杨龙波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
田思敏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李文立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学术界开始加强了对非政府组织的研究,在该领域的研究中,涌现出了一批学者和有关非政府组织的著述。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和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崛起,国内兴起了INGO研究热潮,出版发表了许多有关INGO的研究专著和文章。研究从单纯介绍国际非组织变为多学科视野下聚焦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定位以及管理对策等方面,并通过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其他国家的运行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当然,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而言,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了解国际非组织的概念,是界定其边界、标准以及如何应对和加强管理的基础。从现有的研究而言,学者对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的王杰等人认为国际非政府组织是组织目的和活动范围具有国际性、或机构设置与成员构成具有国际性,或者资金或其别的主要资源来源或用途具有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我国武汉大学黄志雄教授则认为国际非政府组织是由一国政府或政府间协议建立、能够以其活动在国际事务中产生作用、其成员享有独立投票权的民间组织。而国际协会联合会(Union International Assoeiations,缩写为UIA)对INGO的定义则更为严格,认为国际非政府组织是“有着国际目标、至少在三个国家从事活动的组织。这样的组织至少有来自三个国家的个人或集体参与,包括有投票权;有永久总部和维持持续行动的储备和补给;有相当的预算,这些预算至少来自三个国家的公民、基金会和政府的捐赠。”
一些学者通过分析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特征来界定国际非政府组织。彼得•威利茨(Peter Willits)阐述了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三种方式:(一)单独的非政府组织鼓励在别国成立与之对应的非政府组织;(二)一个组织鼓励在另外的一个国家建立伙伴性质的组织,而不是复制性的组织;(三)一些因素会促使非政府组织把活动扩展到更多的国家,例如一个非政府组织可支配资源的增加,或关于其自身角色的看法转变。 台湾的一些学者认为,非政府之间的国际组织需要具备国际性、常设性、非营利性、独立性和制度性等基本特征。由此可见,虽然对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无独有偶的是,学者们一致认为国际非政府组织必须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具有一般非政府组织的特点。按照莱斯特•M•莎拉蒙(Lester M Salamon)对非政府组织的定义,被称为非政府组织必须具备组织性、私有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自愿性。换句话说,坚守自身独立性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合法生存的首要前提。第二,国际性是其突出的特征。因此在分析国际非政府组织介入基层选举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其国际性带来的影响。所谓INGO就是在“NGO(非政府组织)”前面加上“INTERNATIONAL(国际)”一词,也就是意味着这种非政府组织具有跨国性质。跨国性质主要表现在组织目的和活动范围至少涉及两个国家;组织的成员来自于不同的国家,经费的来源和使用具有国际性。这是我们研究国际非政府组织必须注意到的问题。
注释:
1. UIA. “Type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the Yearbook” http://www.uia.org/uiadocs/orgtyped.html
2. 王杰等.《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引用请注明:何云峰、杨龙波:国际非政府组织介入我基层选举的双重作用及对策,《理论经纬》(2012),黄山书社2013年版,第235-2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