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刚;发表于《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14日,发表时略有删节。
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高校合并和接踵而至的新校区建设热浪使我国大学规模急剧扩大,进入本世纪后,高等教育快速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目下,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大学堪称美国学者克拉克•科尔1963年4月在哈佛大学戈德金讲座上所言的“巨型大学”。然而,这些学校也往往面临着体制不顺、机构庞大、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渠道不通畅等诸多问题,由此困扰着高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面对迅速形成的“巨型大学”,如何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为理念更新。其根本点在于如何将科学发展观真正内化为高校的办学观。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提出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高校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和自觉行动,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学校规模大了,更应解放思想,摒弃束缚手脚的固有思维,摆脱不合时宜的陈腐观念。更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行政办学、专家治学、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更要正确处理集权与放权的关系,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更要传承校魂,培育大学精神。尤其是,大学要依法办学,在法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为体制创新。学校规模扩大了,管理的体制机制必然要有相应的改变。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目前我国的高校基本都是两校区或多校区办学。而多校区如何管理?以条为主还是以块为主?或者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这需要高校不断摸索,大胆进行体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对校区的一体化统一管理,同时还需要有效地发挥协调、沟通和应急等八项功能,真正解决集权与分权,统一和效率的矛盾,理顺条与块的关系。此外,目前,我国高校绝大多数以学院为基本组织形式,实行校、院两级的管理体制。由于规模的急剧扩大,各高校二级学院数也不断增加。学院设置过多过细,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亦不利于科研团队的组建。对此,有必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顶层设计,逐步调整优化学院设置和学科专业布局。有学者提出,在规模大、学科门类多的综合性大学的相近学科之上设立跨学院的学部,在学院之上搭建非实体平台,为相近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一种具有操作性的机制,以适度凸显和强化学术权力,减轻行政权力的过度膨胀,应是值得探究和试行的创新设想。
三为手段趋新。数万师生、几十个学院,而多个校区间相距往往达数十上百公里,这对于学校决策的迅速贯彻,信息的及时通畅,传递的准确安全,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些年各高校大力推进网络建设,强化信息化、无纸化管理,已收到良好效果。但在管理的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推广开发上还有很大空间。举凡技术上升级换代、区域间线路备份、终端的布局覆盖、日常的检修维护、软件的开发普及,都须进一步努力。而分布于多个校区的众多楼宇的安全保卫,技防人防的结合更能有效地强化管理。
四为方式求新。面对数万学生和数十上百栋学生公寓,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难度与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语。如何体现以生为本?如何创新行之有效又为大学生所欢迎的管理方式?应是管理者不断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上海松江大学城区实行社会化管理模式,在宿舍资源整合性运用方面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上海师范大学自2003年起在奉贤校区实行园区管理制度,针对学生居住集中,生活区又远离各相关学院的现状,开始对公寓实行网格化分区管理,部分打破学院界限,按学生所在园区管理,在初见成效后,又进一步将党建、团建推进到各学生园区,在各园区建立党员工作室,推行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带动广大同学共同参与的管理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得到教育和提高,有效消除了管理盲区,提升了管理品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学校的管理和大学生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已有的经验表明,只要大胆创新,现代大学在管理方面总会“办法比困难多”。
总而言之,面对越来越大的“巨型大学”,只有不断适应新变化,思考新对策,勇于开拓创新,才能牢牢把握大学管理的主动权,保证高校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作者黄刚;发表于《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14日,发表时略有删节;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