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网络信息搜索 | 在线留言入口 | 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
与我联系
网站地图
推荐与人

栏目结构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更多图片
 
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 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室 - 农村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危机
农村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危机
添加时间:2009/6/3 20:08:52 所在栏目:『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室』 阅读:3851 作者:牛耀生 来源:
“门槛”原意是指门框下端的横木条、石条或金属条。引申为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必须要跨越的界线或障碍。在本文中喻指大学生即将毕业或者刚刚毕业的这段时期,亦或是指农村大学生由“农民”转为“市民”的这段特殊的时期。本文研究的主体也即这段时期的农村大学生们。
     对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来说,从农村到城市是一个从此岸到彼岸的理想实现过程。十年苦读,大学毕业,原以为收获了自己的理想,但即将走出校门或已经走出校门的他们却发现,“彼岸”原来并不在眼前。站在大学的门槛上,望着城市的高楼大厦,一路兼程的他们却发现自己内心中存满了深深的焦虑。这焦虑伴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就业压力的增加、读书无用论的抬头持续扩散,逐渐影响到农村大学生对自身的社会认同。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1.1社会认同的界定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SIT)是由Tajfel和Turner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用于对群体行为(又译为集体行为)作出新解释,并在群体行为的研究中不断发展起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1]Tajfel区分了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他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2]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社会认同应包括身份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三个层面,进而言之是社会成员对自我所属群体或阶层明确归位、对以国家权威的社会制度自觉认可以及对文化境遇的强烈依恋。[3]
     1.2社会认同威胁的含义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除了要获得积极的个人认同,也尽力想得到积极的社会认同,当这种需要不能满足时,便会产生社会认同威胁。[4]社会认同威胁(social identity threat)是指,个体通过与外群体相比较,不能得到肯定、积极的评价,无法确定自己处于一定的社会群体、社会类别或社会范畴(social category),对个体社会认同的威胁。[5]Branscombe等人(1999)提出了4种类型的社会认同威胁:第一种是分类威胁(category threat),当群体分类的结果与自己的意愿违背时对个体社会认同的威胁;第二种是群体价值威胁(threat to group value),即内群体价值被诋毁造成个体的社会认同威胁,例如个体所属群体被低估、与外群体相比处于劣势等;第三种是接纳或原型威胁(acceptance or prototypicality threat),即对个体地位的威胁,当对群体高度忠诚的成员当他们得知自己处于群体的边缘地位时产生的社会认同威胁;第四种是区别性威胁(distinctiveness threat),指外群体与内群体差异对个体社会认同造成的威胁。[6]Anne等人提出了第五种威胁,即合理性威胁(legitimacy threat),指群际间地位差异的合理性对个体社会认同的威胁。[7]在本文的探讨中主要侧重与研究农村大学生的群体价值威胁、接纳或原型威胁、合理性威胁这三个方面,这也是当代农村大学生社会认同威胁的三个主要方面。
     在汉语的语境中,“威胁”是使某人或某物面临危险,而“危机”具有三层含义:第一,指令人感到危险的时刻;第二,指一种产生危险的祸根;第三,严重困难的紧要关头。在本文的标题中,我们使用“社会认同危机”一词意在说明和强调农村大学生社会认同威胁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可能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
     二、农村大学生社会认同威胁的表现和社会影响
     农村大学生社会认同威胁的表现是多个层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从身份认同威胁、文化认同威胁、制度认同威胁三个层面加以探讨,并初步分析它可能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
     2.1农村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
     威廉?布鲁姆(Williams Bloom)曾指出:“身份确认对任何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要求。个人努力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也努力设法维持、保护和巩固身份以维护和加强这种心理安全感,后者对于个性稳定与心灵健康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身份有两层含义:从制度层面上,身份指的是以户籍为标志的体制性标定;从心理层面上,身份包含了“角色”的意义。只有当外部的标定和角色的确认一致时,自我身份认同方具有同一性。“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特质,或一种特质的组合。它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9]
     从户口的制度层面上说,农村大学生的户口已经由农村转入城市(新的户籍制度容许大学生户口留在农村),经由学校或相关的人事部门托管,但他们却不属于真正的城市户口,不享受市民相同的福利和社会保障。毕业后如果不能留在城市工作,他们的户口只能回到家乡。即使他们能够留在城市,除了其中极少数能够找到正式工作、进入大的企事业单位外,大多数仍旧摆脱不了户口被“托管”的命运。而那些把户口重新迁回家乡的农村大学生们,他们的命运又回到了生命最初的原点,不同的是,他们的父母和乡亲已经不再把他当做“乡下人”看待,他们也不再拥有可在乡下立足的“一亩三分地”。这样他们在农村和城市之间便很难找到自己制度层面上身份的真正归属。
     从心理层面上说,从农村到城市,他们渴求一种命运的转变,在自我角色的认同上,他们已经不再把自己当做“乡下人”看待(他们在心理上渴望和乡土“断奶 ”,极力否定自己再次回到那里开始生活),他们有着更高的社会期望,想像着自己就是这城市未来的主人,可以在这城市里修、齐、治、平。但即将走进社会或已经走进社会的他们却发现,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是那么的巨大,在城市狭小的空间里竞争是那么的激烈。出租屋、不稳定的工作、生活的压力,理想在现实面前充满着焦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那里去?他们回到了生命最初的探寻和疑问。
     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当他们的理想角色和现实出现冲突时,他们不再属于农民,但他们也还不是真正的市民,他们对大学、大学生的身份充满了疑问,身份认同的危机开始显现。
     2.2农村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
     所谓“文化认同危机”就是指文化认同的矛盾和不确定,即主体与他所属的社会文化传统失去了联系,失去了社会文化的方向定位,不知道自己是谁,从而产生观念、心理和行为的冲突及焦虑体验。[10]城乡文化之间的差异、对立和冲突,造成农村大学生在对城市文化的适应存在障碍,尽管农村大学生经过大学几年的教育对城市文化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适应和了解,但他们身上传统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的冲突却无时不在。他们用城市的现代文化去抵制和抗衡传统的乡土文化,他们在这种文化危机的对峙中成长。同时,城市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对农村文化的歧视,造成了城乡文化间的隔膜、疏离和农村大学生的文化自卑感。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在社会和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一个无形的契约,即社会允诺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全民能够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成员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然后这个允诺对农村大学生来说面临新的危机。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其改变自己命运的努力主要是通过参加高考、上大学来实现。这也是前几年大学扩招和上学热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随着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加剧,几百万大学生需要待业的时候,这个无形的契约面临解体的危险,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
     2.3农村大学生的制度认同危机
     农村大学生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危机的出现,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大学生的制度认同。当他们的理想角色和现实角色出现冲突而不可调和时,就会进而审视现行制度的合理性。在社会转型和城乡二元结构依旧存在的今天,户籍制度、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用人制度甚至行政制度都面临新的认同危机。这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三、农村大学生社会认同危机的产生原因
     农村大学生产生社会认同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有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有就业的压力,也有大学体制和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3.1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对农村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影响
     社会和学校教育赋予了大学生一个高高在上的理想角色,好像进入大学一切的美好就已顺理成章了,把大学视作了改变命运和实现理想的转化器。但现实生活的压力却不得不让他们警醒。他们的清高和美好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在城市里立足对他们来说基本上是天方夜谭,就业、结婚、买房三座新的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在理想面前焦虑而无能为力,从而导致他们社会认同的威胁。
     3.2就业压力对农村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直接导致了农村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危机。从1999年开始,我国大学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这直接导致后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持续增大。
     据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560万人,而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达480万人,2009年中国等待就业的高校毕业时达千万人。[11]一边是大量的等待就业的大学生,而另一边确实就业岗位的减少和大量失业的员工。本来引以为天之骄子,却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而这种尴尬对农村大学生来说尤为严重。随着近年教育成本的提高,培养一个农村大学生几乎要耗尽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一生的积蓄,高成本的投入,却看不到回报,由此给农村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自卑感和愧疚感,从而使他们开始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导致他们对在价值上的社会认同危机。
     3.3大学教育体制对农村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笼罩在大学生身上的精英光环开始消退,同时,由于大学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导致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这也直接导致大众对大学生评价的下降和大学生自我评价的降低,从而影响其社会认同。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汝当衣锦归,否则永不归”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加大了他们归属感的缺失和认同上的焦虑,思乡情结成为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四、小结
     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整体,它时刻面临着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异质和冲突的问题,而人的认同问题就是人的种种属性的集中体现。农村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社会认同危机的出现,将对我国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应从个人价值、教育制度、社会制度等层面加以引导和矫正。


上一条:调查:75.4%的大学生为作为中国公民感到自豪
下一条: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相关内容连接:

·何云峰:要让阅读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何云峰: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洞察力
·何云峰:大学生创客之路该怎么走
·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六成愿意嫁“富二代”
·清华大学生放弃工作在家唤醒植物人母亲
·观点大碰撞 90后女大学生:白毛女当嫁黄世仁
·“道德感”问题与道德教育
·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以法学专业大学生为切入点
·新形势下研究生创业观、择业观的引导与实践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新变化的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