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网络信息搜索 | 在线留言入口 | 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
与我联系
网站地图
推荐与人

栏目结构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更多图片
 
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 劳动与感恩文化研究室 - 古代的孝道教育小议
古代的孝道教育小议
添加时间:2007/11/4 20:53:44 所在栏目:『劳动与感恩文化研究室』 阅读:5056 作者:孝道文化研究室 来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中国古代的孝道教育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形式和内容。然而,毕竟时代不同了,文明程度(包括思想上、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等)大不一样了,我们只能以批判的眼光去鉴别、吸收、继承和发展。
孝道教育是古代平民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有四个方面:一是要绝对尊敬父亲的家长权威。“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礼记•内则》)二是对父母的话要绝对听从,坚决照办。父母有过错,须“下气怡色,柔声以谏”:父母因不高兴而“挞之流血”,仍不能“疾怨”(痛恨埋怨之意),过错永远要自己承担,更不能非议父母。“善则称亲,过则称己。”(《韩非子•忠孝》)三是尽心尽力地侍奉和赡养父母,要尽最大努力,乃至牺牲自己或自己的子女,来满足父母的意愿。如果父母生病,须昼夜侍奉床前,汤药须事先亲口品尝;父母遇险,须舍身相救。四是父母去世了,子女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守护坟墓,时常祭祀。
平民家庭实施孝道教育的教材很多,历朝历代都有补充,如孝经、礼记、家礼、弟子规、女四书、闺训千字文、改良女儿经、二十四孝等等。其中,二十四孝最为典型,影响也最大。它成书于元代,选自虞周汉魏晋唐宋等各个朝代的孝子24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些孝子,上至帝王,中有公卿大夫、仕宦名臣,下至平民百姓,其中平民百姓人数居多。孝子有老翁有儿童,有男有女,事迹典型,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除了这类“基础教材”外,到宋代以后,还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家本教材”-家规家法。家规家法,首先是在达官贵人的封建大家庭和家族中推行。如司马光的《家范》流传甚广,朱熹在司马光《家范》基础上予以提高,制定了一套繁琐的家庭礼制和礼仪规范,这就是在平民中广为流传的《家礼》。《家礼》对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的礼仪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同时还强调:幼童时必读《孝经》、《论语》,女子还须加读《列女传》、《女诫》之类的书。
古代平民家庭教育的时间也有明确的安排,一般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日进行,有的则天天率全家人于早晨进行。
从以上概述的内容中,我们对古代的孝道教育至少可以得到如下一些感悟:

1、这是旧时代的产物。我国古人甚重孝道,这与古代推行的宗法政治制度和家国不分的专制统治有关系,所以是宗法制度的必然产物;这也与小农经济的物质生产长期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老人与小孩全靠成年家庭成员供养有关系,所以,小孩必须孝敬养育自己的父母,家庭中的成年人必须孝敬曾经养育自己长大的老一辈,一代依赖一代,一代孝敬一代。所以,后来孔子把孝道上升到理论高度,认为是人生义务、是伦理道德的核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灵魂,就不感到奇怪了。

2、应当批判和否定的方面。以孝道立教,确立了孝道在整个封建教育网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客观上有利于封建社会个体家庭的稳定、人口的繁衍,但其严重弊端显而易见。
(1)家长作风制子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的权威,父亲不在家或不在世时,子女必须绝对服从母亲的家威。子女对父母必须亦步亦趋,不管正确与否,一律恭恭敬敬、言听计从,不得说一个“不”字,甚至不能有不满的神色,更不得“疾怨”和“非议”。父母去世,守教三年;家庭暴力,司空见怪……家庭中没有半点民主可言,一切都是合理合法的,这正是中国专制时代的特征和悲哀。这些在《红楼梦》《家》中随处都可触摸到。
(2)家法衙门制家规家法是严酷的,有时是十分残忍的,“家法伺候”曾是那时的一句令人毛骨惊然的断喝。在家规家法的教育和约束下,家庭俨然如公府衙门。明清两朝,家规家法教育更有甚于宋代,简直代替了社会的教化与管理。那种家庭暴力根本得不到法律干预的,其实也无相关的法律可言。在专制宗法制度下,“人性关爱”是根本谈不上的。
(3)家国一脉制。《礼记•祭义》中引用孔子的话说:“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古代统治者力倡“尊老”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万民的“敬”而达到万民的“顺”,由孝敬父母始,推及要孝敬天下之尊长,进而敬顺天子人主。对平民百姓来说,大小官吏就是“大人”、“老爷”,县太爷乃是对其不得违命的“父母官”。家庭中的辈份,等级森严;引申到各级官场上,同样是上下有别、座次严明。由此可见,在专制社会里,家庭中的尚老观念与社会上的等级观念是一脉相承的,那种过分强调顺从的孝礼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的个性心理,影响了年轻人才的产生与发展。
(4)礼数太“精致”。有学者指出,延续了二千六百多年包括伦理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封建制度是一个“精致的包袱”,说它“精致”,是因为富含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说它“包袱”,是因为其中的大量糟粕至今也与精华一起鱼目混珠地流传了下来,一代一代地无声无息地烙印在人们的传统生活中和灵魂的深处,无法甩掉。中国古代孝道教育中充满着各种“礼数”内容,而这些内容显示出繁缛、僵化、专制、重男轻女、等级森严等特征,在现代的礼仪教育中理应在汲取其真正的“精致”部分的同时而仔细地剔除各种样式的糟粕和弊端。

3、应当批判地继承的方面
(1)要尊重父母长者的教海。对父母长者的教诲首先要尊重,这是应该的,当然在尊重的基础上,加以认真的分析、细心的领会、虚心的听取;对父母长者的不当言辞可以礼貌地谈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认真沟通才对,不可一意孤行甚至强词夺理,粗暴待之,因为这至少是不尊重他人的无礼表现。
(2)要关注父母长者的生活。对父母的生活起居要尽“孝心”,尤其是对年老的父辈和祖辈,要依法履行好赡养之义务。让他们吃穿住行玩多方面都能享受到现代生洁的愉悦。如果父母生病,应在可能的条件下认真侍奉,甚至“汤药须事先亲口品尝”;父母遇险,当全力相救;父母去世,亦需尽“孝道”,能年年祭祀以悼念养育之恩。
(3)要编写好符合现代家庭伦理道德要求的教材。一要体现现代文明水平;二要品种齐全,适合各个年龄段;三要内容丰富、题材典型,富有吸引力。古代的那本《二十四孝》就是那个时代的家教经典,流行最广,影响也极大。
(4)要将孝道教育纳入现代社区文明建设中.旧时代的专制统治者推行孝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专制国家政权的代代稳固和大官僚家庭代代“香火旺盛”之需要;现时代的家庭教育就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现代化的和谐社会、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5)要将孝道教育与建设学习型家庭联系起来。古代孝道教育在时间安排上也形成了严格的保障机制,不会随心所欲地被“冲掉”。现代的孝道教育应是家庭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家庭也应有一个家庭聚会性的时间安排表,比如:每周未一次或逢双周一次或每月的某一天举行一次等等;有主持人、主讲人,有具体而丰富内容安排,包括自习、交流、家庭民主会、家庭舞会或歌会、出门旅游或逛公园等,把各种活动形式作为包括孝道教育在内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载体。 (作者:诸钟棣)



上一条:现代孝道教育的基本内容
下一条:老龄化社会更需弘扬孝道

相关内容连接:

·二十四孝故事
·浅议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老龄化社会更需弘扬孝道
·现代孝道教育的基本内容
·当前农村孝道衰落的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