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首   首页   天气
收藏   登陆   搜索
联系   注册   留言
推荐   聊天   日历
社科论丛
好汉哲学
好汉管理
好汉人生
好汉教苑
学习方法
心灵抚慰
校园文化
学术服务
说好汉网
学人交友
好汉网主
好汉反剽
学界动态
图片影展
English
[置顶公告]
管理员:请不要在此做广告,否则你的IP将被禁
点击可缩/放 webmaster@heyunfeng.com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请不要在此做广告,否则你的IP将被禁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No ads here OR your IP will be suspended.  Click here for ads at this website!
           1. 请不要在此做广告,否则你的IP将被禁止访问本站。
           2. 请不要针对具体个人和具体单位内部矛盾发贴:好汉网主要讨论学术规范与制度建设问题,不针对具体个人和具体单位内部矛盾进行讨论。因此凡是出现具体个人和单位具体内部矛盾的帖子将一律被删除,请各位网友支持、合作!
           需要做广告的,请按这里
           点这里:全世界各个国家学术会议大全

 留言日期: 2018-12-24   下午 02:03:10  

好汉网 E-mail:webmaster@heyunfeng.com

[普通留言]
爱学问 [ 帅哥 ]:什么是内容分析法?
点击可缩/放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49个主题:什么是内容分析法?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经常听到实证研究方法中讲到内容分析法。那么什么是内容分析法呢?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的研究可以适用采纳内容分析法?

 留言日期: 2009-4-12   23:19:05  

共有4条回复

[第4条回复]   回自:管理员   回复标题:我对“什么是内容分析法?”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22 9:31:55   我要评论
内容分析法作为实证研究方法,在很多学科都有用,主要取决于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第3条回复]   回自:何云峰   回复标题:我对“什么是内容分析法?”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13 8:51:35   我要评论
内容分析法在许多学科领域都可以使用。包括历史学、政治学、政策分析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其关键是文本的选择和合理的编码(coding)。
[第2条回复]   回自:法芒   回复标题:我对“什么是内容分析法?”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12 23:27:34   我要评论
    内容分析法是非介入性研究的一种。所谓非介入性研究,一种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研究社会行为的方法,它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对被记载下来的人类传播媒介的研究,其内容可以包括书籍、杂志、网页、诗歌、报纸、歌曲、绘画、讲演、信件、电子信息、网络上的布告、法律条文和宪章,以及其他任何类似的成分或集合。
     内容分析法特别适用于传播媒介方面的研究,并回答传播媒介研究的一个经典问题:“谁说了什么、对谁说、为什么说、如何说,以及产生什么影响?”作为观察法的一个模式,内容分析法要求仔细处理要关心的内容,而该模式中对所取得的资料的分析和其他模式一样,特别强调为什么以及产生什么影响。此外,也被用于研究传播过程和社会行为的其他方面。
     传播的要素,例如字、段落和书籍,都是内容分析中的分析单位。标准的概率抽样技术有时也适用于内容分析。
     编码就是根据一些概念框架将原始资料分类。编码同时适用于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而究竟是否属于隐性内容则取决于研究者的判断。定量技术和定性技术都适用于解释内容、分析资料。
     内容分析法的优点包括经济、安全和能够研究一长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缺点是局限于已经记录下来的内容,并且还有信度和效度问题。
     (见[美]艾尔.巴比(Babbie,E.)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305-316页。)
[第1条回复]   回自:爱死你   回复标题:我对“什么是内容分析法?”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12 23:24:18   我要评论
内容分析法也可以称为文献研究法。这二者的差异不是十分严格。但还是有差异的。百度百科的解释也许对你理解这种方法有参考意义:“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682460.htm?func=retitle)

[普通留言]
网痴 [ 帅哥 ]:导师指导观点需要注释吗
点击可缩/放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48个主题:导师指导观点需要注释吗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我正在紧张撰写毕业论文中,导师花了很多时间指导我的论文写作。在指导过程中,导师的某些观点自然就要写进去了。那么,对这些指导性观点我需要在文中加注释吗?不加的话,算不算剽窃啊?

 留言日期: 2009-4-11   14:48:01  

共有2条回复

[第2条回复]   回自:大爱无垠   回复标题:我对“导师指导观点需要注释吗”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21 19:19:34   我要评论
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说,不管导师还是其他老师的指导观点,都应加以说明。这既是对导师的尊重,也体现了导师对自己文章的贡献。
[第1条回复]   回自:管理员   回复标题:我对“导师指导观点需要注释吗”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12 12:54:55   我要评论
导师指导的观点也应该用注释加以说明。包括和其他人的电子邮件通信也要注明。
注释的功能就是区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所以,不管别人的观点怎么来的,都应该予以说明。这样读者可以知道哪些是你的原创,哪些是其他人的。
注释不是仅仅注明公开发表的文献。

[普通留言]
爱科学 [ 帅哥 ]:什么是科学精神?
点击可缩/放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47个主题:什么是科学精神?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现在人们经常说“要有科学精神”。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精神呢?是不是按照科学知识的指引去做事情就是秉持科学精神了?

 留言日期: 2009-4-10   23:50:36  

共有5条回复

[第5条回复]   回自:网友   回复标题:我对“什么是科学精神?”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16 18:39:57   我要评论
科学精神好像很复杂的,你们似乎将它过于简单化了。
[第4条回复]   回自:管理员   回复标题:我对“什么是科学精神?”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12 12:58:29   我要评论
科学精神最核心的还是说话有根据,没有根据不说话。而且说话的根据要充分;说话要说真话。因此,科学精神最主要的可以归纳为以充分根据说真话的精神。至于科学精神的其他内容,我认为都是从这一条中衍生出来的。
[第3条回复]   回自:网痴   回复标题:我对“什么是科学精神?”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11 14:43:13   我要评论
“科学精神”语义分析    
作者:刘华杰
文章来源:人民书城

最常用的词汇也许是我们并不了解的词汇,如“社会主义”、“文化”、“科学”、“民主”、“因特网”,还有“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把它译成英文,如何翻译?它与人文精神是什么关系?的确,人们把它挂在嘴边,但追问下去,能说出逻辑上自洽的几条来并不容易。或者说,不讲逻辑地罗列一堆品质很容易,张口就来,但那无助于问题的讨论。 

过去我在《科学真理与科学规范》中也谈到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不创新新科学就不会发展。怀疑精神与宽容精神是派生出来的,而且两者不可偏废。单纯怀疑和单纯宽容都是不足取的,而且容易引向邪门歪道。”(《科学与无神论》2000年3期,写于1997年)经过一段反思,我应更正上述说法。上述说法的优点是把怀疑与宽容联系起来讲,强调不能只讲一方面。不令人满意的方面很多,主要有:1)引入了“是”、“真理”这样更不好定义的词语。现在看似不必要,因为我们讲科学应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2)只讲求是,没有讲逻辑上的自洽问题,就说不清理论选择方面的许多问题。3)“创新”没必要单独提出来,它不是科学的核心属性。4)宽容与怀疑也如此,都不要引入。但可作推导出来的二级或者三级性质加以适当的表述,人文精神也讲这些。两者必须结合起来谈,不能只讲一面。另外怀疑也不是什么都怀疑,而是有条理的怀疑。按我现在的理解,对于科学精神只提两个方面:逻辑自洽与经验证据,下文有详述。 

1.“科学精神”若作为一个主谓词组,相当于说科学这东西挺时髦、精神焕发,好比问“那人还活着吗?”答曰:“还精神着呢!”原则上可以这样理解,但好像现实中人们并不经常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科学精神”。做一假设,如果真作主谓词组理解,这个陈述是否正确呢?答案是:1)在口头上、在宣传报道中是正确的,至少在当代中国如此;2)在实际社会当中并不正确。在过去,科学不发达,社会也不认可萌芽中的科学,所以精神不起来。在现代中国,科学只是一个口头禅,中国社会远未接受科学观念,我们的传统文化好象与科学格格不入。虽经一个世纪的冲击,中国主流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距甚远,倒是其反面长盛不衰。 

2.作为偏正词组理解,“科学精神”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科学的精神”,一种是“科学之精神”。前一种若译成英文,科学一词用的是形容词scientific;后一种若译成英文修饰语为of science。这种情况在上一世纪,曾发生在“科学哲学”这一名词身上。当时有scientific philosophy和philosophy of science两种不同的理解,其间差别很大,学过“科学哲学”的都明白这一点。至于主词“精神”,译成英文也有许多不同的选择,而每一种选择含义差别也很大。据说,英文好像根本没有与中文相对应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叫法。方舟子的调查表明,英文中经常使用scientific spirit和spirit of science(详见文后的附件)。 

2.1对于“科学的精神”,还有“不科学的精神”吗?似乎也可以这样说。果如此,潜台词似乎是科学成了一种标准,“科学的”相当于“正确的”、“高尚的”,当然逻辑上也可以反过来:“科学的”相当于“错误的”、“低级的”。但这一种理解少见,至少在中国如此。只有在某些敢于批判科学之霸权的反科学者眼里、部分哲人眼里,才可能作后一种理解,只是可能,也未必真如此。 

2.2对于“科学之精神”,讲的是关于科学活动、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相对于科学本身,它是二阶的。相当于气质、境界、规范、观念等。这恐怕是人们最常用的理解方式。果如此,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的“四规范”说就派上了用场,指的是普适性(Universalism),“共有性”(“Communism”,引号是默顿特别加上的),去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组织的怀疑(Organized Skepticism)。这四条作为规范(normative)结构下的科学气质(the ethos of science)由默顿于1942年提出,影响巨大。后来不断有人“添砖加瓦”,于是由四条变成了许多条。重要的还不是正向的发展,而是反向的反对默顿的观点,最近20年,好像反对声音压过了赞成声音。要发展,当然要突破默顿的范式,但积累起来,各种发展的总效应是,越来越远离默顿当年的语境,问题本身发生了变化。欲了解默顿的原始想法,可参考他的文集《科学社会学》第三部分,有三篇文章,英文版为223-278页。 

加一点个人评论。我认为默顿讲的规范结构,是一种理想,并不代表实际的科学真的如此。他讲的四条都是“理想类型”,表示“应当”如此,而非实际总如此。批评者多以实际的科学运行状况批评默顿,这对默顿有失公正。即使在现实与科学史中找到诸多反例,默顿规范仍然可以成立,仍然有价值。 

现在的问题是,默顿的四条是否足以代表我们所说的科学之精神?另外有没有多余的?用逻辑语言讲就是,这四条对于科学之精神是充分的还是必要的,是充要的,还是既不充分的也不必要的?遗憾的是,虽然这是严肃讨论最容易想到的提问,但对许多人文社会问题,这一提问要求太严格了。比如陈嘉映先生提出“哲学就是论证”(后来改成“哲学是关于论证的”),根本经受不住充要性的考问。若真严格考虑,结果只能是,“论证”对于哲学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理由是,许多哲学根本不讲论证,但确实是哲学,于是“论证”对于哲学不是必要的;讲“论证”的未必都是哲学,科学讲论证,数学和逻辑更讲论证,都不能笼统说成是哲学,于是“论证”对于哲学不是充分的。那么陈老师的命题是否就无意义了呢?非也。只是说他的命题经不起严格的语义分析,不是LC(字面正确)的。但在其它意义上,该命题仍然有重要意义,它等于呼吁讲哲学时要多些论证,这对当前许多只重结论不关心论证过程的所谓哲学,确实是一种有价值的批评。回来看默顿四条,严格说,它对于科学之精神也只能是既非必要也非充分的。这是一个基本认识。有了这一认识,在四条基础上加一条减一条,或者换一条,可能关系都不大。原因是原来的条条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3.根据以上考虑,我提出个人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当然,这时指的是“科学之精神”。 

3.1科学精神是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运行等过程当中抽象出来的关于科学本性、科学方法论的一般性描述。由于是抽象出来的,某种意义上它必然带有规范性质,而非代表实际的情况。但是规范与实际之间需要协调。规范与实际差太多,也就不成为规范。实际情况是多样性的,作为一种一般性的规范不可能照顾到各种可能的实际情况,于是规范与实际总是有距离的。 

3.2科学精神是对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探索活动、科学程序的基本界定,于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1)追求逻辑上自洽,即追求知识的统一性、兼容性。新东西试图成为科学必须先努力做到与现有的知识体系兼容,当发现实在不行时,才能着手突破旧体系。创新要被认可,必须努力做到向下兼容。在这种意义上,科学并不宽容。如果很宽容的话,科学的体系就乱了,逻辑上很不自洽,科学也就不成为科学了。不过,在具体掌握上,有很大灵活性,自洽也只是个相对概念,不可能严格达到逻辑学意义上的“相容性”(一致性)。但是,当今所有自然科学的确是相对统一的,各学科虽有所侧重,层次也不一样,但研究方法、知识构成、解释方式都有相通之处。人类社会中,其他声称的知识都没有做到自然科学这种高度的统一性(并不是完全统一,将来也不太可能全统一)。2)寻求可重复的经验证据。现代科学是经验科学,要求所有理论都要付诸实践的不断检验,理论只有获得足够多的经验证据,才能被认可。特别地,证据应当是尽可能可重复的,不因时空位置变化、实验主体变化而不同。当然,实际情况也很复杂,特别是证据有不同的质量,不能单纯以数量为标准。还有个逻辑上的困难,经验都是个别的,但理论命题都是全称的或者近似全称的,经验对于理论的支持永远是不充分的。于是科学总是可错的,或者叫原则上可证伪的。永远不可能出错的理论绝对不是科学。关于可重复性,具体情况也是复杂的,有些领域(如地质历史、物种进化和天文学)不可能做可重复的试验,需要用其它的各种对比方法(如有时用空间代替时间,通过空间的并存性推断时间上的演化序列)。伪科学常常不否认经验证据,但不强调可重复性或者可对比性,许多伪科学证据用双盲法就可揭穿,当然还有许多别的方法。许多人说伪科学是不好区分的,这是极大的误解。我不敢说所有伪科学都好区分,至少80%以上的伪科学用上述两条一试就能区分出来,当然还有其他办法。 

除了这两条外是否还可以加上一些别的?这我不反对,但我个人认为这两条基本上就足够了。要加上的一些条条原则上可从这两条演绎出来。而上述两条是最基本的,不可能从别的条条中推论出来(当然,可以有循环定义的情况,正如在实数理论中对于“确界”等等的处理)。我不敢说这两条是充分的,但却是必要的。这两条无非是逻辑与经验,20世纪的科学哲学中一个学派就叫“逻辑经验主义”,我认为它较好地抓住了科学的实质。虽然今日逻辑经验主义好像已被批判得体无完肤,我却从不这样认为。许多人对逻辑经验主义作了片面的理解,歪曲了那些大师的本意。他们的批判发展了科学哲学,创立了新的学派(已经不限于科学哲学),但这并不等于原来的逻辑经验主义不重要,更不等于逻辑经验主义错了。相比起来,逻辑经验主义对科学做出了最本质的刻划,它也是一种规范,并不代表实际情况,以科学史案例或者当代科学中的某些情况来反驳逻辑经验主义,没有力量。当然,我回避了一个重要问题:规范是怎么来的?简单说是归纳来的、抽象出来的。深入讲很复杂。我还讲不清楚。 

3.3人们立即会问:怀疑、批判、求实、创新、奉献等等是不是也要加入科学精神之中?回答是:不必。“有条理的怀疑”是一种好的品质,对于任何学术研究都是重要的,但它可以从前面的两条中推论出来。要讲究逻辑自洽、要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求有条理的怀疑。特别要指出,单纯讲“怀疑”,并不具有什么价值,可能很糟糕。怀疑一切更是有毛病。“批判”也一样。有意义的批判必须讲道理(逻辑上自洽)并且要提供证据(第二条),否则批判与谩骂无法区分。“求实”或者实事求是,是讲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由第二条可以推论出来。“创新”并不是科学特有的品质,伪科学、胡说、歪理邪说可能比科学更具创新性,但与科学没有任何联系。科学虽然讲创新,没有创新科学就无法发展,但它仍然不是科学的最本质属性,因为没有创新原来是科学的东西,仍然还是科学,创新本身不是科学的本质规定性。创新对于中国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也不能因此而把它算做科学精神之一条。科学必须是向下兼容,因而其创新性必然受到很强的限制,不能胡来。所有创新都不能违反基本的自然定律,于是科学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当然愈是困难它愈有价值。至于“奉献”,更不能算在科学精神之中,因为别的什么东西更讲奉献,如宗教。要做好科学,当然要专心,要热爱科学,但奉献只是一种外在性的东西。总之,对于厘定科学精神,我持一种简单的观点,即尽可能不要把更多非本质性的东西硬拉到科学精神之中,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4.谈科学精神不能不提人文精神。在中国这两者是在相对的情况下提出并对比的。上面之所以把科学精神作较窄的理解,也是为了与人文精神对照。科学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很重要,但决不是全部。科学对世界、人生有一定的解释权,但不是全部,至少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太可能(保守的估计)。简单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从一个母体中诞生的,都与文艺复兴有关,它们两者是伙伴而非敌人。但后来,随着学科的大发展、大分化,科学与人文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某些方面这两条道路发生了一定冲突(许多还是一致的)。于是才有了两者高低的讨论,才有呼唤一种精神反对另一种精神的声调。但是如果细致观察会发现,反对另一方时,人们并不是先将对方作一个较好的界定,而常常是任意歪曲对方,给对方安上莫须有的罪名,然后再加以批判。这虽是学术争论惯用的伎俩,但在讨论这两种精神时此伎俩表现得尤其突出。 

5.什么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强调人之为人的尊严,人只能是目的而非手段。具体讲人文精神也有两条:1)人生而平等(现实中绝对不是这样),应当努力捍卫个体或者少数派生存的多样性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多样性的个体或少数派构成了人类群体,并保证了人类社会文化的丰富性。这一条意味着自由高于民主。个体的丰富性才保证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保证人的肉体与精神的自然生存至关重要。这一条意味着,杀人或者致人不能思想,是最大的犯罪。人文精神还可以加上许多条,我想到只是这两条最重要。 

这样规定,是有意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重叠的部分都去掉了。实际上这两种精神都是正面的,都是人们所需要的。我做上述不成熟的描述,只是尽可能使它们各司其职。作为理想情况,作为一个现代人,要努力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要求做人做事。但它们都是一些规范,现实中很复杂,反例太多了。一些人科学精神强一些,人文精神弱一些;一些人正好相反。也有极端的,科学精神极强,人文精神几乎是零,反之亦然。这在现实中都不难找到典型的例子。大家不妨考虑一下中国的名人,为他们分分类。两者都强的人,不太多,却是应当提倡的,我们教育也应当向这两种精神倾斜。中国传统文化既缺乏科学精神,也缺乏人文精神。不信,可按上述四条对照一下。当然,若不同意我的规定,是另一回事。我不愿参与没有界说的争论。 

以上分析也不成熟,特别是关于人文精神,请行家指正。(2001年1月6日于西三旗)附: 

方舟子2001-01-14来EMAIL,提供了如下有价值的材料和评论: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个词在西方用得非常多,哲学、历史(特别是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著作中也常见。人文精神为humanistic spirit或spirit of humanism,二者不做区分。科学精神为scientific spirit或spirit of science,二者也不做区分。写《科学精神是什么?》一文时我做过点文献查找。 

佛洛伊德有一篇"A Philosophy of Life",尼采的"from Human,All Too Human",都多次提到科学精神。 

赫胥黎在一封信中说:I conceive that the leadi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as been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scientific spirit,the consequent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to all the problems with which the human mind is occupied,and the correlative rejection of traditional beliefs which have proved their incompetence to bear such investigation.The activity of the scientific spirit has been manifested in every region of speculation and of practice.Many of the eminent men you mention have been its effective organs in their several departments.But the selection of any one of these,whatever his merits as an adequate representative of the power and majesty of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the age would be a grievous mistake.Science reckons many prophets,but there is not even a promise of a Messiah. 

在1933年发表的《人文主义宣言》中,有一条是:Religion must formulate its hopes and plans in the light of 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method. 

美国科学教育中,也很强调教科学精神。下面是其中的一个定义:"a respect for logic,a desire to search for data,a longing fo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a consideration of consequences,a consideration of premises,a demand for verification,and to question all things."Thomas M.Weiss,The Spirit of Scienc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in Science Teaching,Vol.53,No.4.)  
[第2条回复]   回自:网痴   回复标题:我对“什么是科学精神?”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11 14:42:07   我要评论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科学精神应包括12个方面的特征:
  (1)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2)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5)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6)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7)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9)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10)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11)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12)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13)可重复和可检验: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研究规律并用于改造客观的知识。研究客观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就必然出现的事情)就应具备可重复、可检验原则。因此掌握规律就可以预测和改造客观事物。例如:经济学就应该研究物质交换的本质规律,而不是经济现象。
  (14)实践精神:离开实践,科学毫无意义和真实性。

(参加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79155.htm)
[第1条回复]   回自:说说而已   回复标题:我对“什么是科学精神?”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11 14:38:15   我要评论
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对于科学精神向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

按照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的演讲,“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

参见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5%AD%A6%E7%B2%BE%E7%A5%9E)

[普通留言]
爱科学 [ 帅哥 ]:国内文献管理软件有哪些?
点击可缩/放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46个主题:国内文献管理软件有哪些?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各位大侠:谁知道国内有哪些文献管理软件吗?
我用的是英文的EndNote,好像不爽,英文不好。

 留言日期: 2009-4-5   23:56:39  

共有1条回复

[第1条回复]   回自:花花公子   回复标题:我对“国内文献管理软件有哪些?”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6 16:01:15   我要评论
NoteExpress 文献管理系统是国产的,据说是国内最专业的文献检索与管理系统。
不过,很多人还是习惯用endnote,procite,reference manager之类的国外软件。对国内软件不要期望太高。

[普通留言]
爱学问 [ 帅哥 ]:注释加书名号的问题
点击可缩/放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45个主题:注释加书名号的问题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我都杂志文章的时候,发觉有一个问题很不统一。就是杂志文正引用的时候,有的在文章名里加了书名号,有的没有加。究竟要加不加呢?

 留言日期: 2009-4-5   20:50:09  

共有3条回复

[第3条回复]   回自:万岁爷   回复标题:我对“注释加书名号的问题”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18 19:56:28   我要评论
一般不加书名号也。因为有网址,读者直接查网址即可。
[第2条回复]   回自:小李飞刀   回复标题:我对“注释加书名号的问题”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18 15:08:26   我要评论
那我引用网址是否要在文章名上加书名号呢?
[第1条回复]   回自:管理员   回复标题:我对“注释加书名号的问题”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5 20:58:28   我要评论
注释或者列参考文献的时候,文章名是不加书名号的。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注释的目的是告诉读者,有关的引用是从哪里来的。于是读者很可能去找原始出处。如果读者去找原始出处的话,肯定要上图书馆找你所标明的那本书,因此你的注释只能有一个书名号,该书名号就是告诉读者到图书馆找那本书查找原文。如果你在杂志文章里加书名号,杂志本身也要加书名号。于是乎,读者就不知道找那本书了。所以,记住一点:只能有一个地方有书名号让读者去找。
当然,如果是外文文献,可以不加书名号,但往往要用斜体或者下划线标明找那本书。
细心的读者也许还会发现:现在有一个学报注释系统,就是不加任何书名号,但会在相应位置标上[M]、[N]、[J]、[R]等文献类别。这也可以告诉读者到图书馆找什么。
我个人觉得还是使用唯一一个书名号来标注中文文献比较好。

[普通留言]
访客 [ 帅哥 ]:2009年国内哪些学校接受访问学者
点击可缩/放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44个主题:2009年国内哪些学校接受访问学者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请问2009年国内哪些学校接受访问学者啊?
谢谢各位大侠。

 留言日期: 2009-4-5   11:00:34  

共有1条回复

[第1条回复]   回自:管理员   回复标题:我对“2009年国内哪些学校接受访问学者”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4-5 11:02:32   我要评论
请参考下列信息:
http://news.hrbnu.edu.cn/Files/200903/2/1.xls
全有了。

[普通留言]
爱科学 [ 帅哥 ]: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
点击可缩/放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43个主题: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记得何老师上课的时候多次提到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但始终没有搞明白它是什么意思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究竟如何贯彻,请各位大侠指点迷津呀

 留言日期: 2009-1-22   21:50:19  

共有3条回复

[第3条回复]   回自:何云峰   回复标题:我对“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1-22 23:31:45   我要评论
我放了一些资料到《哲学与思维方法》课程资料里,选课的同学们可以去下载: http://www.heyunfeng.com/greatman/master/?type=detail&id=326 
 这是一个既具有哲学意义又能引起其他专业的人们一起来讨论的话题。
[第2条回复]   回自:更准确些   回复标题:我对“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1-22 23:01:30   我要评论
所谓“价值中立”,是指“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在研究全过程中,从价值中立的前提或假设开始,采用不会导致价值偏向之方法,而得出研究结论,同时对研究之结论,不作非价值中立之选择”。用中国人通俗的语言讲:搞研究时,不含感情色彩,不带有色眼睛,实事求是。

社会科学之学者,需避免两种常犯之错误:1)将研究动机,和研究过程中的前提或假设,相混淆;2)将研究结论,和研究后的具体操作建议,相混淆。

一个研究动机,常常是学者基于其价值倾向,被引向其认为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比如,某学者关心农民,发现农民很贫穷,于是产生研究课题:农民为什么这么贫穷?然此研究动机之价值倾向,可以无碍于其使用价值中立之方法,来研究问题。

研究结论,应是“非应然描述”。它要说的是“某事物是怎样怎样”,不是“对某事物我们应怎样做或怎样选择”。而一般基于研究结论之上而提出的“建议”,其首要特征就是“应然描述”,它要说的不是“某事物是怎样怎样”,而是“对某事物我们应怎样做或怎样选择”。进一步要强调的是:任何应然描述或者选择性建议,都不可能价值中立。因而,研究结论和具体建议,不可混淆。

简而言之:所谓“价值中立”,仅限于“从研究前提到研究结论”的过程和方法。而进一步,必须强调的是:无论是在研究之前还是研究之后,我们都需要善用自己的价值判断。

关于善用价值判断,其重要性和合理性建立在这样的认识之上:通常所言之“价值倾向”,常常代表了许多“价值中立”的重要的客观存在。一个恰当的价值取向,可能代表着所研究之社会问题的重要文化环境和情感背景,而这些“文化环境和情感背景”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常常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然而,因为这些环境和背景往往难以抽象和简化,故常常被研究者不明言地隐含。而人们在运用相关的环境和背景知识时,也不自觉地表现为一种省略了逻辑和推断过程的判断或情感因而被错误地界定为“非价值中立”。若一个社会科学之研究,可以不管不顾社会事实发生的环境和背景,其工作则具有极大之风险为建立在难以立足的流沙之上,这一点不言自明。

是故,学者当知:一个恰当的价值取向,能帮助我们更接近真理。

http://www.hnsh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404

以上是讲社会科学研究,可以推导到所有科学研究。
[第1条回复]   回自:苏国勋   回复标题:我对“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9-1-22 22:42:56   我要评论
价值中立和价值参照 value neutrality and reference to value

  肇源于古典社会学中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传统的两种对立的方法论观点。有时,也被表达为价值无涉和价值相关。在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中是一对相反相成的范畴。这对范畴表达了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应该排除个人宗教的、道德的、政治的或审美的等主观因素的干扰呢?抑或应有这些主观因素的参与?
  实证主义社会学主张统一的科学观,强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基本的连续性;社会发展过程在性质上与生物发展过程是相同的,只是更复杂一些;生命是一个从最简单的自然现象延伸到最高级的社会有机体的巨大链条,因此自然科学方法应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基本上也适用于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研究。这种观点把社会学视为社会科学的基础科学,认为通过社会学研究可以探寻到认识和控制社会发展的规律。实证主义社会学坚持对任何社会现象作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强调科学只与事实打交道,对价值问题并不言及。
  与此相对立的人本主义社会学深受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影响,主张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作出泾渭分明的区分,认为自然科学旨在探讨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和一般规律性,它属于“规范性科学”;社会科学的对象是不可重复的历史个体──人及其行动,它又属于“表意性科学”。研究任何社会现象都与构成这一现象的人的行动有关,人的行动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宗教的、道德的、政治的或审美的)指引下和在一定的动机驱使下做出的,为此必须借助价值关系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意义”,即以参照价值对人的行动意义作出理解,并最终认识社会现象。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围绕社会学研究中价值问题的冲突,有其深刻的哲学认识论上的根源,也造成了两种社会学在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上的分野。
  M.韦伯是最初试图对古典社会学这两种传统作出理论综合的思想家。他力图使英、法的实证主义和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传统结合起来,以弥合19世纪社会学在价值问题上所遇到的困境。他认为任何社会现象都是人的行动构成的,人的社会行动是社会学分析的基本单位(见分析单位) ;人的社会行动既与周围环境和条件相联系,又与人的意愿、动机等主观因素相关,社会现象是一种比自然现象更为复杂的多维体。因此,对社会的研究既要作因果性分析,又要对驱使人们作出行动的动机进行理解,使研究方法适合研究对象。在韦伯看来,作因果分析时就要撇开价值关系,对社会现象作客观的科学考察,在把握意义时则要借助价值关系作主观的理解。韦伯一方面用“价值中立”与德国的历史学派划清界限,反对否认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另一方面,他用“价值参照”反对无视社会科学自身特点的英法实证主义,企图在社会学研究中持一种有原则的中间立场。为此,韦伯一方面把“价值中立”视为社会科学的规范性原则,另一方面又把“价值参照”当作社会科学的构成性原则,以避免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在社会认识上的片面性。但是,韦伯对价值问题所作区分的相对化处理带有许多含混之处,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价值解释上的分歧,在社会学界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 

[普通留言]
wyydj [ 靓女 ]:姨妈抄小弟的文章
点击可缩/放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42个主题:姨妈抄小弟的文章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1.《红楼梦》精湛对话艺术之语用赏析,李d弟,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第1期:从动态的语用角度来赏析其精湛的对话艺术,将对话的生成和话...
2.《红楼梦》精湛对话艺术之语用赏析,徐y良,名作欣赏,2008第6期:从动态的语用角度来赏析其精湛的对话艺术,将对话的生成和话…
不难看出,姨妈确实抄了小弟

 留言日期: 2008-12-30   1:12:36  

共有0条回复

[普通留言]
老徐 [ 帅哥 ]:祝圣诞快乐
点击可缩/放 xj252@126.com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41个主题:祝圣诞快乐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平安夜里送平安,祝老朋友永远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吉祥如意

 留言日期: 2008-12-24   20:17:45  

共有0条回复

[普通留言]
王钦博 [ 帅哥 ]:求助
点击可缩/放   http://www.heyunfeng.com    你无权查看IP  帮助 

40个主题:求助回复
关闭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老师啊~~~你好
我们需要政治课的课件~~~什么时候才能下载啊?

 留言日期: 2008-12-8   15:53:03  

共有2条回复

[第2条回复]   回自:何云峰   回复标题:我对“求助”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8-12-21 0:33:13   我要评论
我发觉,同学们下载了PPT之后,考试的时候答案几乎都一样,如果按照笔记来答题,就可以看出差异了。所以,不提供PPT,可能更能考出各种的水平,也更公平。
[第1条回复]   回自:管理员   回复标题:我对“求助”的看法  
回复时间:2008-12-8 20:56:14   我要评论
可能不提供下载了,主要依靠笔记吧。
另外,可以问问班上同学,如果有人已经下载过了,拷贝就是了。
我觉得大家都很懂了,都很有知识,用不着再给什么PPT啦。凭目前的知识水平,大家都很自信的样子也。
我花了很多心血备课,有知识产权的。

  • 共有 219 条留言,共 22 页,这是第 18 页。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