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呈现出无限生机,形成了一大批学术热点。为此,《文汇读书周报》与《学术月刊》发起“200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评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社会关注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贴近社会的氛围为宗旨,以学术性、社会性、适当兼顾学科平衡为原则。评选不由统计学的选票多少决定,而是走专家评议的路线。对“学术热点”的界定是:(1)本年度相对比较集中探讨的前沿性理论问题;(2)对新世纪学术具有一定导向性与前瞻性的理论问题;(3)具有一定公众关注度的理论问题。评选历时3个月。先后召开4次专家座谈会,并借助上海图书馆剪报中心资料库对选题的全年论文发表数据作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聘请各科专家写出32个选题的概述性题解。然后由高级专家评议会复选出13个选题;最后确定以下十个选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003年是马克思逝世120周年、毛泽东诞辰110周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又成热点。关注的问题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界定及其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总结与反思;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的思考等等。在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后,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核心主题。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执政党执政规律研究
近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探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两者的深刻联系等问题成为政治学界、法学界的热点。主要内容包括:当代政治文明的内涵与特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关系,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般要求和进程,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方法、内容和原则;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执政方法的异同;如何大胆借鉴和吸纳国外政党建设的科学经验、把握执政的一般规律等等。
中国社会二元结构与农民问题
今年“三农”问题讨论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从城乡二元结构来考察其形成的历史根源与现实条件。研究者指出,我国长期实行向工业过度倾斜和城乡隔离政策,造成农村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和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积淀;长时间剥夺农民,严重妨碍了农村的市场发育与成长。“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文化问题。前者表现为农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享有的就业权、受教育权、自由迁徙权等;后者表现为农村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严重滞后。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首先根本改变城乡结构二元化状况。
劳动与智力资本价值理论
当代社会的资源配置过程中,由于资本要素已经不再非常稀缺,使得资本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科学技术的复杂性又使一般劳动力要素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贡献下降,那么真正对价值创造起决定贡献的要素是什么?是否是智力资本?如果是,智力资本如何在劳动中参与资源配置,贡献度以及智力资本价值的形成如何度量?对此,学者们探讨了隐性知识与智力资本价值的关系、劳动过程中发现智力资本价值、智力资本的度量理论与方法、智力资本的会计表达以及智力资本作为要素参与剩余收益分配等问题。
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问题
2003年初随着美元贬值,人民币相对美元以外的货币也开始“被动贬值”。西方国家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要求中国改变浮动汇率制度。为此,几乎所有的国内外媒体和学术研究对人民币该不该升值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展开了讨论。一部分美国经济学家根据“原罪论”主张人民币汇率应该保持稳定;一部分美国学者通过计算“基本均衡汇率”认为人民币应该升值。国内学者围绕汇率稳定的“三难困境”提出了不同的解决路径。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中国究竟有无哲学,把“中国哲学”叫做“哲学”到底有没有合法性?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语境与东西方文化的新格局,这些问题在2003年成为学界热点,且有向其他学科蔓延的趋势。讨论的实质在于反思中国哲学百多年来的建构历程,寻探中国哲学更趋合理化的思路与方法,以建立起真正的中国哲学的主体性。许多学者认为,我们既要破除西方哲学话语对中国哲学的钳制,另一方面也不能简单拒绝西方哲学,应该看到它的许多思想、观念、术语已经成为新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只有深入到西方哲学的核心,才能建立真正的自我。
新发现简牍文献的解读与研究
1998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的发掘标志着学界对新发现简牍文献的整理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二)(三)分别于2001、2003年的出版,关于新发现简牍的解读与研究,再度成为热点。上博馆藏楚竹书的《孔子诗论》、《鲁邦大旱》、郭店楚简《老子》、《性自命出》与长沙走马楼出土竹简等成为研究的重点。学者们从考古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美学与文字学等不同学科,运用“二重证据法”,对以上博简为代表的简牍文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对简牍资料一般的笺注、解读到对其进行不同学科的研究,是本年度简牍文献研究的基本特点。
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问题
2003年度中国教育界三件大事,使得对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理论探讨成为热点。第一件事是北京大学公布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其引发的讨论触及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理念:大学的本质是什么、学术与思想如何自由、大学与政府如何分权、什么是学术成果等等;第二件事是北大、清华等一批知名大学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参与国际竞争的目标,引发了一场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讨论,讨论的中心是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管理机制、体制、评估指标及国外经验等;第三件事是三卷本《大学人文读本》的热销,进一步为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理论探讨注入人文精神内涵,它指明:大学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
新理性精神和现代审美性问题
随着商业社会中消费文化的普及和艺术产品市场化的加剧,现代审美性日益成为突出问题。其标志是审美行为和审美判断越来越强调感性解放和身体欲望的满足,强调审美活动的物质化、生活化和实用化。对此,文艺学美学界以钱中文为首,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和探讨后,明确提出并大力倡导“新理性精神”。这一主张得到全国学界响应。“新理性精神”以重建人文精神为思想主导,试图综合理性和感性及非理性,以解决当前审美文化过分突出感性和身体性的问题。
宪政理论建设与公民人身、财产权利保护问题
2003年,中国法学界的热点是宪政理论建设,为宪法修改作理论探索。同时,法学界也高度关注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基本权利的宪法保护和宪法有关条款的实施问题。孙志刚遭殴毙案,乙肝病毒携带者受歧视案,房屋动拆迁引发的纠纷等事件,是引发关注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保护问题理论讨论的动因。
http://www.whb.com.cn/20040205/ly/2004010500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