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神省察与人文学术拓进———“人文学术与时代精神”专题研讨会综述 由文、史、哲、教育、文化等学科构成的“人文学术与时代精神”专题研讨会,2003年12月17日在上海社科会堂学术报告厅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哲学的转向与发展”、“文化的批评与建构”等论题各抒己见。 哲学的转向与发展有 学者就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提出了“价值论转向”这样一个判断,认为哲学的转向有三个特征:其一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转换或新的问题凸显;其二是该问题为其他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其三是整个哲学研究的价值取向、立场和方法发生转变,这是根本性的。所谓哲学研究的某种转向,既是一定视域中的事实判断,又是对哲学发展趋势的一种价值陈述,哲学的价值论转向即指价值问题在哲学研究中的凸显和哲学研究视野相应的转变。在西方哲学史上,价值问题曾经两度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第一次是古希腊由自然哲学到伦理学的转变;第二次是19世纪中叶,一种自觉地以价值问题为主题的哲学理念的诞生,对形而上学怀疑与否定的潮流推动一部分哲学家重新寻找哲学的定位,以脱离实证主义思潮对它的否定与覆盖。今天则处于第三次转向的酝酿过程中。1970年代罗尔斯《正义论》发表,哲学研究出现了如下一些特征:价值选择重新成为哲学家思考的重心,全球伦理问题、科学技术的价值评价问题、环保、可持续发展、生命伦理等问题日渐成为哲学探讨的热点或重点,善、正义、美德又一次成为哲学的中心话题。1998年的波士顿世界哲学大会将“哲学:人文教育”作为大会的主题,有人断言,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法哲学将成为21世纪的哲学重心。其核心是价值选择的合理性,即要确立以价值问题为哲学研究中心的理念。 与会学者重点探讨了马克思哲学的发展问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活力源自于我们生存的历史境况,它属于或深入于我们的存在世界本身。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最大威胁在于,试图将马克思哲学局限于近代哲学的范围之中。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正是这种退化的表征。卢卡奇等人通过黑格尔之于费尔巴哈的优先性超越了第二国际,但是仍局限于理性形而上学的范围。只有在存在论基础上的审视才能彰显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及其革命意义。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不只是对某一种形而上学的批判,而是表现为对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呈现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路径在于“对话”。只有通过批判的对话,才能使马克思哲学问题所在的核心展露出来。在这样的对话中,首先要使全部形而上学的历史边界重新明确起来,被近代形而上学所笼罩和湮没的具有真正当代性质的思想只有在不断重新开启中才能保持它本身的意义。 文化的批评与建构 文化的批评与建设也是与会学者探讨的一个重点问题。有学者认为,文化虚无主义在当今世界呈现出一种弥漫和扩散的态势,美国9·11以来的一系列政治和文化事件表征着这个问题的日趋严重。文化虚无主义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以尼采为代表的传统形式,它以对最高价值的自我贬斥的面目出现,不过它在文化上的表现还是区域性的,是对区域性的宗教价值的否定。当代的虚无主义表现为对普世价值的全面否定,对自由、生命、人权、公正等人类价值的否弃,它是全球性、典型性的。从虚无主义的类型上来看,它又分显性的虚无主义和隐性的虚无主义:显性的虚无主义表现为对生命的轻视、蔑视,对人权的践踏,在日常生活中则表现为对伦理情感的无视状态;隐性的虚无主义往往以一种对人类共同价值曲解的面目出现,譬如将人的生存权利仅仅理解为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消解它在政治、社会层面上的对尊严感的诉求。学者指出,要在文化领域阻遏这种虚无主义(如大众文化领域人文关怀的淡化,对历史表象的迷恋等)的趋势,通过弘扬人文关怀抵制一些快餐文化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分子尤其要提防虚无主义的倾向。 文化发展最终要落实在建设上,尤其是民族精神的建构。有学者指出,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反思中出现了虚无化的倾向,与今天追求民族振兴和发展的要求不相吻合,认为,今天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实体是民族国家,它是各国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竞争,因而,必须从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考虑,要强调民族自尊自信,提倡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 针对当代文化形态的构建问题,有学者主张,要重建中体西用的当代形态。一方面,要超前认识西方文化发展的危机,即在西方文化仍然处于强势的态势下,清醒地看到其隐藏的弊端;另一方面,从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建设中国文化中有价值的观念,以此构筑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 文化发展离不开人文学术和地域文化的生态建设,这一问题须引起足够重视。有学者指出,在海外中国思想的研究中,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模式曾经成为一种范式,对它在不同方向上的超越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有学者认为,近二十年来,国别史和专题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其间的内在联系还不够紧密,宏观视野尚有欠缺,不足以反映世界的整体化形态。另一方面,由于过分注重和现实问题的关联,出现了材料与描述方面的简单化倾向。还有学者提出,现代伦理学应当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的理论表达,常态社会拥有普遍的价值共识,而转型社会则正是对这种共识的追索,因此,建构现代伦理学可谓适逢其时。现代伦理学应是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哲学抽象,而不仅仅是一种描述或刻画,其所要构建的是一个知识系统而不只是一种道德学说。 (文/李洪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