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
时间:2015/8/24 10:51:51,点击:0

根据格莱瑟和斯特劳斯,作为决定何时停止采样的鉴定标准,理论性饱和是指不可以获取额外数据以使分析者进一步发展某一个范畴之特征的时刻。理论性饱和通常是通过交替收集和分析数据而得到的。但是,理论性饱和经常在范畴发展何时可以停止这一问题上受到质疑,换言之,何时可以有信心地断定达到理论性饱和点。

(五)理论性编码

理论性编码是指实质性编码间的自然呈现的结构。因为它们是自然呈现的,实质性编码可以被多样化地整理。在扎根理论研究中,实质性编码通常由一系列的理论性编码所组织起来。格莱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性编码,而且,他鼓励分析者在学习它们的同时,去学习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可能出现的新的理论性编码。

格莱瑟)明确地区分实质性和理论性编码:

实质性编码:反映被研究的实质研究领域中一个理论的范畴及其特征。它们是用作构造概念化的理论。

理论性编码:概念化实质性编码之间隐形的相互关系,可作为相互连接多变量的假设,从而用来解释研究对象如何去解决他们的主要关注。它们是自然呈现的,穿插于破碎的事件之中,形成概念,然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它们提供理论形成的模式,在编码、写备忘录,特别是在手工整理备忘录的时候自然呈现。

(六)写备忘录和手工整理备忘录

备忘录,作为一种理论性写作,根据格莱瑟的定义,与实质性编码及其被理论性编码后所得到的关系相关,而后者是在编码、数据收集、分析和写备忘录的同时形成的。它们起到一些重要作用:通过写备忘录的过程提供理论采样的线索;捕捉和追踪正在发展的理论;(写备忘录的)过程和结果(备忘录本身)是完全自由和自然呈现的;经过积累和成熟,它们达到了饱和点,同时也出于写作的目的而有待整理。所以说,写备忘录是为了捕捉某一个时刻,其目的在于——为了一个正在发展的理论,在它发生的那一刻,抓住意义和思想。

根据格莱瑟,整理备忘录是扎根理论研究程序中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零碎的数据得到重建,通过备忘录的收集,从而形成理论大纲,同时也为下一步写作做了准备。所以,记录扎根理论需要理论性整理备忘录的书写。进一步说,整理指的是思想的整理,不是数据的整理;是概念化的整理,不是数据整理。

五、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评判标准

根据格莱瑟,扎根理论的评判基于一套单独的标准——适用性、可行性、相关性和可修改调整性。扎根理论必须要满足的4个标准,应当是这样的:适用于真实的(社会)世界;适用于广泛的场景;和研究对象息息相关;可以随时被修改调整的。

适用性是指概念能否充分表达数据中的它所要概念化[??],通过不断比较而持续修正的行为模式。由于扎根理论是思想及其间复杂关系的理论性表达,可行性是指概念及其所涉及的相关假设的方式,能否充分解释研究对象在某一个实质领域中的主要关注得到持续的解决。扎根理论既可以通过一套良好编织的假设,亦可通过使用理论性范畴及其特征的理论性讨论来呈现。正是可行性这种力量,而非理论本身所呈现的形式,赋予扎根理论解释或预测一个基本社会过程的能力。相关性是指该研究是否针对研究对象的主要顾虑或关注,而不是从研究者本身专业兴趣出发事先猜测的问题。可调整修改性是指现有理论对新数据的反应潜力。以前3种标准所形成的理论,从研究的时间角度上来看,从来没有对或错,也没有更好或更差,只有被新的数据作调整修改的可能。事实上,调整修改从来不会在扎根理论研究中终止。可调整修改性也反映了这样一个假设——社会学理论由于社会现象的液态状,所以是暂时的。

研究者通常过分关注研究方法的严谨性(如何正确地去做他们的研究),然而缺乏洞察力。换言之,强调研究方法论的严谨性的同时忽略了研究的相关性。严谨性指的并非是,无论研究者是谁,都可以进行可复制性的研究并从中得到或应用其研究成果。那样的研究被称之为“官僚式研究”,因为它排除并忽视了研究者的想象力、洞察力和发现力。明茨伯格指出了进行和研究对象息息相关的研究之必要性,与此同时也明确区分了归纳型和演绎型研究:

归纳是指从第一手调查研究中获得思想、概念或理论。它需要的是深挖,一些时候是有系统的,一些时候是没有系统的,去形成足够丰富的描述,刺激有创意性的思维。归纳是不可以被复制的,因为它的发现是某一个头脑的发明,像设计一个新的产品或写一本小说。演绎,相反地,需要测试那样的研究成果从而去发现他们的解释力。那是可以被复制的。

六、结论

作为第一套横跨整个研究过程,从研究设计到写作的理论创意性的研究远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被认定适用于研究个人过程、人际间关系及个人与更大的社会过程之间的互惠作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被广泛应用于描述、采用、评估和教学等方面,比如,理论的产生、作为定性数据分析的策略等等。扎根理论方式、方法和研究相互交替使用,而这些术语应该清楚地区分开来。其方法论之策略几乎是反文化的,其重点在于对一个问题持续的,却脱离研究者本身的关注,对其各个方面进行严谨的概念化及对该问题解决方案所表现出的一种“谦卑”。很明显,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没有提供一个万能药——针对所有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研究者。正如格莱瑟指出的:我们的观点只是社会学中无数(研究)行动的一个,而不是唯一的、正确的一个。

就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研究特点来说,研究者通常在展开研究初期,由于研究问题的不确定性,会有一个笼统的兴趣。由于与研究领域的未知变量无关,它极有可能成为探索性的研究问题。特定的概念和变量会逐渐从研究过程中发展成形。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中,研究问题只是确定研究现象的声明,并且始终是笼统的。研究问题之所以这样形成,是为了给予研究者本身充分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去深层次探索其所要研究的现象。所以,研究者自身事先不知道哪些对他来讲是关键的事情,甚至,研究问题会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有所改变——往往由那些研究对象自己去定义他们的问题和关注。也就是说,研究问题不应该被研究者事先假设性地提出,而是研究对象自己去定义。所以研究问题的提出和形成应当反映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本身的目标,即解释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发生的,而不是描述应该发生的。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大数据与统计新思维
下一篇: 傅莹:美国对华有三大派、三大失望,中美相..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