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
时间:2015/8/24 10:51:51,点击:0

来源: 公共行政评论 作者:费小冬

一、引言

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该方法论被称为在社会科学中使用最为广泛却误解最深的研究方法论之一。今天,该方法论在许多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譬如,健康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性别研究等等。本文将介绍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不同版本,进而与其他研究方法论进行比较,并介绍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要素、研究程序及评判标准。

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不同版本及与其他研究方法论的比较

在现有的研究方法论文献中,至少存在着3个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版本:格莱瑟和列维·斯特劳斯的原始版本;列维·斯特劳斯和科宾的程序化版本;查美斯的构建型扎根理论。对使用不同版本的扎根理论研究者而言,鉴于社会科学里大范围的范式、学科背景、研究领域以及研究者各自研究问题等方面的差异,学界在扎根理论的版本选择问题上缺乏共识。在现有的诸多关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文献中,绝大部分是被认为违背和脱离原始版本的。

关于列维·斯特劳斯和科宾的指令性扎根理论方式,有研究者已经观察到,他们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已经变得相当程序化和过于公式化。尽管如此,至今为止这个版本使用得最为广泛。研究者应该清醒地意识到,问题不是谁的扎根理论是对的——格莱瑟和列维·斯特劳斯的版本、列维·斯特劳斯和科宾的版本,抑或是格莱瑟的版本——问题是你从他们那里可以学到什么,如何去用,如何用以争论、维护和辩护你自己所采用的版本。进一步来说,所有人都有被评判的可能。而你应该从你的(博士)研究中获得一种学术辩论语言,这种持续的辩论为不同知识的不断涌现创造了条件

在讨论不同版本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同时,研究实践中扎根理论和定性数据分析二者的界限往往并不清楚。事实上,正统地应用原创的扎根理论版本,不同于使用扎根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方式,也不同于任何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和定性数据分析的综合使用。将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和定性数据分析作对比,前者是关注自然呈现和发现,并非精确性和验证核查。很多扎根理论研究最终都变成了描述性的研究,这将使现实存在但尚未被关注的社会过程缺乏抽象概念化。

尽管在社会科学中结合不同研究方法论的特征和要素来展开研究是一种普遍的方式,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却与案例研究方法不同——后者很少用到不断比较的方法。又如巴克等和格莱瑟分别指出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也不同于现象学和行动研究。此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和民族志之间也有一定的兼容性,就样本选择的性质及从自然的环境中收集数据这两方面来说,两者有一些相同之处。就研究成果的可推广性来说,扎根理论既可以是本地的和实质的,又可以是延伸的和形式的理论成果,但民族志强调的是对有关某一特定地点的解读。从更深层次上来说,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和民族志是互补的,前者形式化并延伸了通过民族志所得到的有限的理论成分。也就是说,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和民族志之间的共通之处可以提升到详细解读的层面,与此同时,也可以延伸或验证现有理论。这样的研究成果是不可以从其他研究方法论的单独使用中获得的。

三、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要素

(一)阅读和使用文献

文献回顾可谓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较之其他研究方法论最具差异性和争议性的研究步骤。格莱瑟指出,阅读文献很重要,但是要在不同于研究者掌握的实质领域进行文献阅读,并进一步指出,无论与现有研究的联系是多是少,任何研究者(在展开研究之前)都不缺乏相关的知识。同样,纵览文献可以起到两个作用:获得在某个课题领域中所涉及的诸多问题的感觉,辨析出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有待弥补的不足之处。上述观点都强调的是,具备一个开放的思想并不等于没有思想。扎根理论研究者通常在展开田野工作前已注意到相关的实质文献,因此他们完全可以带着背景知识进行实质领域的研究。这种观点与研究者所普遍持有的期望是一致的,他们在展开一项扎根理论研究时,应当避免进行特定的文献回顾。同时,对研究者来说,忽略其研究领域中的理论文献或避免对它们进行事先的概念化,都是相当困难的。

格莱瑟建议说,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是,研究者可以建立和阐述他们从现有文献中所得到的假设,让它们变成数据的一部分,然后和现实中出现的社会现象不断进行比较。在理想的状态下,扎根理论者最终形成理论,再结合现有文献,应当会超出其原有的范围和限制。也就是说,那样所形成的理论将超出前期研究的范畴和深度。在这个过程中,扎根理论研究者如此综合而来的理论和现有文献所获得的则是更加广泛的理论覆盖。当扎根理论达到理论饱和时,在某一实质研究领域中的文献寻找和回顾可以在更深层次进行——结合现已成形的理论,把它们作为数据不断做比较。这也就是说,当一切皆为数据时,现有文献同时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所以阅读文献在现代的扎根理论研究中是可以有一席之地的。当范畴特别是中心范畴在研究过程中或即将完成时被发现,将之与现有相关文献作比较。对相关文献的回顾除了可以在数据收集前进行,也可以在收集期间或之后进行。当概念化的数据分析完成之后,相关领域里的文献才会被回顾和比较,从而判断某项研究如何、从何处与现有文献相呼应。当然,自然形成的理论也影响了一个研究者对即将要回顾的文献所作出的判断和决定。这种阅读和使用文献的方式,可以让扎根理论研究者保持自由和开放的态度去对待那些发现、自然形成的概念、研究问题以及那些从数据中获得的解读。

文献回顾延迟进行被认为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一个显著特征。麦卡琳指出,这样的文献回顾方式不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独具之处,只是很多研究者觉得很难实现这种做法而已,因为他们的研究方法训练并教会他们在展开研究之前(进入田野前)从现有文献中寻找不足之处和漏洞所在。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中,初期文献回顾阶段,如果有所展开的话,其目的在于回顾某一个研究兴趣在现有文献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证视角。避免一个特定的研究项目之前的文献回顾,其目的是让扎根理论研究者尽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概念、研究问题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已知的文献对后来数据分析和解读所带来的污染。在研究开始就把它们(现知文献)放在一边同时也容许研究者进行理论采样并不断进行其他相关数据比较。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视角来看,研究初期阶段的文献回顾与其他研究方法论有着目的和作用上的不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初期的文献回顾,如果有所进行的话,提供给研究者初期指导兴趣和学术视角,其出发点是发展而绝非限制研究思想,也可以阐明研究者已经收集到的任何理论资源。

需要反复强调的是,回顾现有文献的目的不在于指出现有文献中的漏洞和不足之处,从而形成研究者的研究问题。格莱瑟和列维·斯特劳斯明确指出,在研究的早期,社会学家可能有一个由本地概念所组成的不完整的理论框架,用于说明他要研究的社会结构中一些主要的和大致的特征及其在某些情况中的社会过程。他们进一步指出,社会学者应当有足够的理论敏感性,这样可以让他在呈现的数据中去概念化并形成一个理论。古德琳也类似地指出,没有一个人从一张完全空白的白纸开始进行研究。扎根理论研究不是“非”理论,而是提倡开放的思想和信任数据的意愿。而且,它要求在数据采集后,初期理论和概念开始形成后再进行详细的文献回顾。也有学者指出,大家通常会误以为扎根理论研究者在不需要了解所有前期研究知识的前提下,就可进入所要研究的社会现象中展开研究。

相反,研究者必须指出和暂时放弃他所已知的,以求在没有事先假设的前提下处理数据。这意味着,研究者不允许让事先想象的概念和假设来引导数据收集。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研究线索是通过对数据的处理而得到的,并非通过在传统研究设计中详细的文献回顾而得到的。而且,扎根理论研究中文献回顾展开的方式,不可以作为研究者对其所要进入研究的社会事实缺乏文献或有待回答的理论问题之理解的理由。作者认为,初学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研究者在进行一个研究项目的初期阶段,由于受到其他研究方法论训练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先去查阅关于某一个研究问题和兴趣的相关文献。不过,随着对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不断理解和掌握,其处理文献回顾的方式也应随之而改变。

(二)自然呈现

通过对不断涌现的数据保持充分的注意力,以便使研究者保持开放的头脑来对待研究对象所关注的问题,而不是研究者本身的专业问题,这是扎根理论研究者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就像之前所提到的,扎根理论研究者要特别关注该研究中研究问题的形成。研究问题必须是充分灵活、广泛的,是开放式的,这样才有助于理论在对一个社会现象各个方面的调查过程中形成。正因为扎根理论是从数据中形成的理论,研究问题应当从研究参与者中产生。采用这种方式来形成研究问题可以避开格莱瑟所谓的“一个规范的预测,一个有学问的事先假设,一个范式性的预测,一个文化组织”,其意思是,研究者把自己的问题或专业兴趣强加于研究对象身上。事实上,扎根理论研究者应在展开研究时从一个包含生命周期兴趣的研究领域出发,而不是一个事先设想的问题。如果研究问题的定义是从研究者本身的专业兴趣着手的话,那就违背了扎根理论的目的——“形成一个与研究对象本身所相关的、棘手的,可以解释行为模式的理论”。

贝克指出,“选择扎根理论作为研究方式的研究者,在进入田野(所要研究的社会世界)时,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并没有一套事先设想的思路”的说法是天真的。事实上,如果研究者一开始就很清楚地定义了研究问题,这就会带来相关障碍,正如贝克所指出的,在数据收集上的限制,对正在形成的理论失去敏感性和开放性。此外,扎根理论的研究问题不是一个确定要去研究的现象的阐述,相反,扎根理论研究的关注重点是从扎根理论研究程序中(例如,开放型编码、理论型采样和不断比较)而逐渐形成的。

(三)对现实存在但不容易被注意到的行为模式进行概念化

格莱瑟指出,扎根理论是提出一个自然呈现的、概念化的和互相结合的由范畴及其特征所组成的行为模式。形成这样一个围绕着一个中心范畴的扎根理论的目标既不是描述,也不是验证。它的目的在于形成新的概念和理论,而不仅仅是描述研究发现。原则上讲,扎根理论研究分析的社会世界中所存在的实证问题,是在最抽象的、最概念化的和最具有结合性的层面。

根据格莱瑟对现实存在但不容易被注意到的行为模式进行概念化具有3个最重要的特征:现实存在但不易于注意的行为模式由概念来命名,其本身由范畴和它们的特征所组成;概念本身就有持久性的吸引力和兴趣;抽象的概念不受时间、地点和人物的限制。如“keeping clients in line”,“uncoupling”和“resourcing change”等都是此类范畴。

(四)社会过程分析

格莱瑟指出,扎根理论是对抽象问题及其(社会)过程的研究,并非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等描述性研究那样针对(社会)单元的研究。格莱瑟进一步强调,扎根理论的分析关注重点是社会过程分析,而非大多数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结构单元(譬如个人、团体、组织等等)。所以,扎根理论家形成的是关于(社会)过程的范畴,而非(社会)单元。(社会)单元和(社会)过程在关注重点、可推广性、可持久性、可转移性、采样、覆盖性、准确性、历史性、研究影响和关系性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扎根理论是关于一个社会过程,而非社会单元的研究,即便它是从社会单元中形成的。换言之,因为扎根理论的关注点在于社会过程,所以它可应用于形成它以外的社会单元中。

基本社会过程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社会心理过程和基本社会结构过程。后者有助于在社会结构中存在的基本社会心理过程的运作。但是,仅有社会心理过程得到了很多扎根理论研究者的关注,社会结构过程则被当成一套不断变化的结构条件,并没有被明确地当作一个过程。另外,扎根理论研究中对社会过程分析的关注是同上述对现实存在但不易于注意到的行为模式进行概念化相一致的。同样,需要强调的是,扎根理论适用于研究个人过程、人际间关系以及个人同广大社会过程之间的互惠作用。

(五)一切皆为数据 

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中,一切皆为数据。这个要素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个研究方法论中,数据包含一切,可以是现有文献、研究者本身及其研究对象的观点、历史信息或个人经历。无论什么研究方法论,研究者本身的主观参与是一直存在的。格莱瑟认为,在实质研究领域,任何涉及研究者的一切,都可以当作数据来不断进行比较,从而形成概念并最终发掘其中所涉及的模式。格莱瑟继续提到,扎根理论研究者总是在许多视角(数据)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视角,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可以解释实质领域中某种关注得以持续解决的理论。

(六)扎根理论不受时间、地点和人物的限制

正如上述社会单元和过程之间的分析比较中所指出的,扎根理论因其侧重于对社会心理或结构过程的分析,故不受时间、地点或人物的限制。这也意味着,扎根理论可以跨场景、人物和时间而应用。与其他的研究方法论不同,扎根理论研究的成果有更大的可推广性、覆盖性、可转移性和可持久性。

考虑到这些后,扎根理论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实质抑或形式扎根理论(。实质扎根理论被定义为:扎根于某一个特定实质领域的研究,它可以只应用于那一个特定的领域。相反,形式扎根理论被定义为:一个实质扎根理论的中心范畴,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从相同实质领域中和其他实质领域中的其他数据和研究中形成的综合含义。格莱瑟和列维·斯特劳斯和格莱瑟也列举了一些形式扎根理论的用处。值得强调的是,形式理论的可转移性(被应用于广泛的实质领域中)在社会学研究中是很少做到的,因为很多形式理论是非扎根的。所以当他们面临真实生活情况时,既不为社会学家,也不为非专业人士所信任。

四、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研究程序

正如格莱瑟指出,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是一个一般的研究方法论,结合数据收集和分析,使用一套系统性应用的方法去形成一个关于某一实质领域的归纳性理论。系统性地应用下列研究方法论,研究过程代表了扎根理论确定范畴的过程。必须强调的是,就像格莱瑟和列维·斯特劳斯指出的,这只是研究者本身的立场、反立场和例子,并非清楚划分的过程和定义。尽管扎根理论和其他的一些研究方法论在研究过程中有重叠之处,还涉及对原始扎根理论方法论所进行的改变,而列举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研究程序的目的在于,使用术语和定义时,维持其原始性和始终一贯性。原始性和始终一贯性在这里是指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过程应尽可能地和格莱瑟、列维•斯特劳斯和格莱瑟保持贴近。

(一)开放性和选择性编码

根据格莱瑟,扎根理论是一种对现实存在但不易于注意到的结构分析,其所显示的是在某一个实质或形式领域中的根本模式。编码,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中,是指通过对事件之间和事件与概念的不断比较,从而促成更多的范畴、特征的形成及对数据的概念化。开放性编码是指前期阶段,在确定对一个中心范畴和其特征编码(也就是选择性编码)前,不断比较分析。数据分析者一开始并没有任何事先设想的编码——他完全保持开放的态度。

在开放性编码的阶段,研究者需要针对数据不断提出的问题是:
所收集到的数据是关于什么的研究?
这个事件所指出的是哪一个范畴?
这个事件所指出的是在正在形成的理论中哪一个部分的哪一个范畴的特征?
数据中真实发生的是什么?
哪一个基本社会心理过程或社会结构过程处理了行动现场中可以让生活可行的问题?
什么代表了基本问题和过程?

另外一方面,选择性编码是指,由数据分析者确定的,只是对那些可以和中心变量在某一个既简单又紧凑的理论中有足够重要关联的变量所进行的编码。这里的中心变量变成进一步数据收集和理论性采样的指导。

从研究者在不断进行的编码中,分析并理论性采样更多的数据所得到的中心范畴,应当和其他许多前后不断形成的范畴和它们的特征保持一致相关。这个目的在于达到理论性完整,从而可以解释由一个中心范畴所概念化的行为模式中的最大的变异范围。

(二)不断比较

根据格莱瑟,数据分析者不断比较的过程分为4项步骤,其比较的依次是:事件与事件、概念与更多事件、概念与概念、外部比较(譬如轶事、故事和文献)。事件与事件的比较可以在(数据的)行句间编码时进行;当一个概念已经形成,它会和更多的事件进行比较,以便让这个正在形成的概念饱和;然后概念和概念之间进行互相比较,以形成一个更加抽象的概念;当一个概念已经达到了它的理论性完整,它可以和文献或个人经验进行比较。

譬如,在“keeping clients in line”的研究中,该作者同市场学(包括服务营销和关系营销)、社会学的相关文献进行比较。在“resourcing change”的研究中,这个中心范畴同经理人或组织变革的相关文献,詹米·奥利弗的轶事进行比较。

(三)理论性采样

根据格莱瑟的观点,理论性采样是为了形成理论,数据分析者同时收集、编码并分析数据,决定下一步要收集什么数据和从哪里可以找到它们,在理论形成的同时发展理论的数据收集过程。这个数据收集过程由正在形成的实质或形式理论所控制。这是一个不同形式的采样方式,鉴于一切皆为数据,这种采样方式是由正在形成的理论需要所控制的,而不是事先决定的变量。

有别于其他的研究方法论,正如格莱瑟明确指出的,那些标准式地搜寻负面例子不是理论性采样的一部分。此外,根据福克斯,特例和偏离(的事例)有助于证明(确切说是测试)一个规则——上述偏离的事例所引发的吃惊程度提供了一个重要性标志和其所代表的行为所规定的正常性。

在关于采样的研究方法论文献中,目的性采样、选择性采样和理论性采样这些术语被理解为同义的,同时也互相交替使用。选择性采样——决定于研究者所拥有的时间、框架,最初的并在发展的兴趣以及任何研究对象对他的观察所提出的限制。根据格莱瑟的观点,选择性采样是指,通过计算过的方案去采样某一个特定的地点,根据一个事先设想且合理的、前期的一套纬度(譬如时间、地点、身份或权力),这些是可以在一项研究前获知的。与选择性采样相比,采用理论性采样的研究者事先不知道要采样什么,理论性采样会带领研究者到哪里。而且,目的性采样和理论性采样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似和不同之处。目的性采样的逻辑和力量在于选择信息丰富的案例来进行深度研究,研究者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对研究目的至关重要的事件,所以被称为目的性采样。此外,所有在定性研究中的采样都是目的性采样,目的性采样不一定是理论性采样。理论性采样是根据发展的概念和形成的理论有目的性地来选择样本。所以,理论性采样始终是为了研究过程中理论的发展。有目的性的样本选择,它包含为了测试而采样,说明并精炼概念;进一步的采样是为了发展概念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中,理论性采样的最初阶段包含了目的性采样的一个要素,研究者必须知道从哪里采样(不一定是采样什么)和这些采样会带领他到达何处。换句话说,研究者在一项研究开始时从所发生现象中的一个样本出发,然后再到下一个阶段,数据收集是从理论性采样开始的。扎根理论研究中初期采样的目的是,正如格莱瑟所指出的,小组是因研究的需要被研究者选择的,而不是在研究开始之前被选择决定的。

(四)理论性饱和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大数据与统计新思维
下一篇: 傅莹:美国对华有三大派、三大失望,中美相..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