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重新认识“价值”概念,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时间:2008/5/8 7:16:18,点击:0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但是这种伟大的社会实践并没有找到深层次的、具有强大说服力的理论支持。人的一切思维和行为都是为了围绕价值的生产与消费而展开的,价值理论是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它的发展状况在根本上决定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它一旦存在某种概念上的模糊或朦胧就会在社会科学的许多概念上引发更大的混乱与暧昧;它一旦存在某种观点上的谬误就会以不断扩大的方式传播到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价值”概念的认识有着相当大的争议,不同学科的价值理论(特别是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价值工程学等)之间在价值定义、价值判断标准、价值度量方法、度量单位、发展特性的判断标准和判断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一学科往往又有许多不同的学术派别,这些差异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进而也严重地影响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根据和思想基础。重新认识“价值”概念,构筑全新的价值概念体系,使其具有强大的理论说服力,对于深层次上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价值”概念与自然科学统一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类本身是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显然,价值现象也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价值起源于自然,依赖于自然,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探索价值的本质,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1、从热力学角度解释生命现象,加强自然意识和生态意识,

19世纪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发展观。一种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依据的退化观念体系,它认为,由于能量的耗散,宇宙趋于“热寂”,无序度趋于极大值,整个世界随着时间的进程而走向死亡;另一种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的进化观念体系,它指出,社会进化的结果是种类不断分化、演变而增多,结构不断复杂而有序,功能不断进化而强化,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向着更为高级、更为有序的组织结构发展。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创立了“耗散结构论”,他认为,处于远离平衡区、非线性的开放系统能够形成一种稳定的自组织结构(称为耗散结构),由于存在非线性的正反馈相互作用,系统中的各要素之间产生协调动作和相干效应,它通过从外界取得“负熵流”的办法来抵偿系统内部的“熵增”,从而使系统的有序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样,普利高津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把物理学规律与生物学规律统一起来了。生物机体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它只有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因而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人类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耗散结构,具有最为复杂而精密的有序化结构和严谨协调的有序化功能。

由此可见,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复杂表现形式,它产生于自然界,又依赖于自然界,从热力学角度理解生命现象,有助于人们关注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

2、从物理学角度定义“价值”概念,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自然科学认为,人类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有序化的增长,具体表现为“负熵”的增长;社会科学认为,人类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或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具体表现为“价值”的增长。那么,价值与负熵之间到底存在什么联系与区别呢?

“熵”是一个物理量,代表系统中能量与温度的比值,即S=Q。热力学认为,熵函数可以用来判别系统中自发过程的方向,在一般情况下,系统中的熵函数总是自发地朝着不断增大的方向发展,直到熵值达到最大值,系统达到平衡状态,这就是“熵增原理”。熵函数的统计学意义是:系统的熵值反映了它的均匀程度,熵值越小,它越有序、越不均匀;熵值越大,它越无序、越均匀。耗散结构的生存与发展完全依靠“负熵”流的不断输入,而温度和熵是不可能输入或输出的,只有能量能够输入或输出,在所有的“熵流”或“负熵流”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能量,因此可以把能量分为无序化能量与有序化能量两种基本类型:其中,无序化能量就是用于促进耗散结构有序化过程的那部分能量;有序化能量就是用于促进耗散结构无序化过程的那部分能量。对于植物来说,阳光是典型的有序化能量;对于动物来说,食物中所含化学能是典型的有序化能量。

耗散结构除了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以外,还会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因此仅仅从纯能量交换的角度来考察有序化过程是不够全面的。事实上,自然界的物质具有许多非能量型的物理、化学特性,只要组织和配合得好,同样可以用来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样可以用来维持和发展人类的有序化过程,在客观上起到与有序化能量等效的作用。例如,洞穴虽然并不为动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为动物御寒,使动物减少体热的散失,还可降低动物的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这在客观效应上减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动物机体对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这些非能量型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功能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能量,因而称为有序化虚能。把有序化实能Qs与有序化虚能Qx统称为广义有序化能量Q,并将其定义为“价值”,即Q=Qs+Qx

总之,价值的物理学本质就是人对于能量资源直接或间接的有序化利用。由于任何自然资源最终都可以通过某种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等,直接或间接地由某种能量资源转化而来,自然资源总是以能量资源为核心内容,自然资源的短缺最终都可归结为能量资源的短缺,因此价值的物理学本质也可表述为人对于自然资源直接或间接的有序化利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就是价值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价值的物理学意义,有助于加强对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把“价值”概念与社会科学统一起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目前,不同的社会科学领域,对于“价值”的理解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体现了人对于社会事物的价值特性认识的差异性,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不和谐、不平衡,也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某些不和谐的价值关系。

1、正确认识“价值的三要素”,构建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产业领域能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流通领域只能为价值的实现创造必要的条件。事实上,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三个要素:客体的品质特性、主体的品质特性和介体的品质特性,其中介体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时间特性、空间特性和风险概率特性等方面。凡是能够改变这三个要素任何一项的人类劳动都能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社会的各种行业分别以各自的方式改变着事物的价值量:制造业主要是改变物质的品质特性,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行业主要是改变人的品质特性,交通运输业主要是改变人或货物的空间特性,商业主要是改变商品的时间特性、空间特性和归属特性,银行业主要是改变货币的时间特性,保险业主要是改变事物的随机特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是维护和改善事物的自然环境特性;社会管理尤其是经济管理主要是改变价值资源在不同要素之间的配置情况,以提高价值资源的利用率和增长率;等等。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来改变事物的价值量,均参与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社会生产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低,直至完全消失。

由此可见,不同的社会行业都以特定的生产方式参与价值的生产,它们互为前提,共同发展,正确认识“价值的三要素”,有助于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社会成员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富裕,从而有利于构建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模式。

2、正确认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价值本质,构建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经济领域能够创造财富,而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只是进行价值的消费,只能为经济领域的价值创造过程构建必要的社会环境。事实上,经济领域只是直接创造财富的生产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是间接创造财富的生产领域,属于广义的生产领域,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财富,相互之间在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经济的价值本质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等要素)的配置情况,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经济领域所增值的财富通常按照各生产要素的价值量比例来进行分配的,它是新增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

政治的价值本质是:以权力对比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以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以提高经济事物的价值增长率为根本目的。政治领域对于经济领域的间接作用所产生的价值增量,通常是按照各种政治主体的影响权数(即权力大小)来进行分配的,它是新增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

文化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规则在理论上的系统性、观念上的认同性、意念上的连续性、情感上的可原性、数理逻辑上的相容性、自然法则上的和谐性和语义逻辑上的一致性(即各种生产要素配置之规则之规则),以规划社会目标、统一社会意志、集中社会智慧、团结社会力量,以提高经济和政治事物的价值增长率为根本目的。文化领域对于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间接作用所产生的价值增量,通常按照各种文化理论和宗教观念所要求的内容来进行分配的,它是新增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

由此可见,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文化又是为经济和政治服务的,正确认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价值本质,有助于各阶层、各民族、各团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从而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构建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3、正确认识“信息是价值的真正源泉”,构建充满活力的学习型、创新型社会。

传统的观点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事实上,信息才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信息论的创立者申农认为:信息是使不肯定程度减少的量,是一种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不难发现,“确定性”就是有序性,“不确定性”就是无序性。系统的有序性可分为结构有序性与功能有序性两种,其中,功能有序性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有序性,是一种“活”的结构有序性,而一般的结构有序性是“死”的有序性。显然,对于各种生命机体来说,所谓“有序性”是指功能有序性,而不是指结构有序性,因此信息的基本特性就是提高系统的功能有序化程度。

功能有序性可分为直接的能量有序性(即实能有序性)与间接的能量有序性(或虚能有序性)两种形式,其中,虚能有序性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补偿、增强和扩展实量有序性,因此功能有序性在本质上就是价值性,信息的基本特性就是提高系统的价值总量,或者说,就是使系统产生价值增量。

价值的物理学意义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有序化能量,价值的增长方式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以增加直接或间接有序化的能量为主粗放型,即资源消耗型;二是以提高直接或间接能量的有序性为主的集约型,即信息积累型。对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虽然自然资源的相对价值总量不断发生变化,但其绝对价值总量是基本不变的。因此价值产生增值的唯一途径就是积累信息,即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信息的产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物进化,二是人类劳动。由于生物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它所产生的信息可以忽略不计,通过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所积累的初始价值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原始环境。劳动之所以被确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不是因为抽象意义上的定义,而是因为劳动在信息(包括人类机体的生物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于是,“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基本上等价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了。创新就是生产信息,学习就是吸收和传播信息,正确认识“信息是价值的真正源泉”,有利于构建学习型和创新型社会。

4、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律,构建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具体地讲就是人与人相互提供产品或服务,它包括商品交换、思想交流、劳动服务、互助合作、文化娱乐等具体内容。从表面上看,人际交往活动在形式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时间上是随机发生的,在内容上是零碎繁琐的,在对象上是瞬息多变的,似乎不存在任何确定性和规律性。事实上,人际交往是商品交换的广义形式,它同商品交换一样遵循着“等价”的基本原则。

与商品交换的“等价”过程相比,人际交往的等价过程具有以下特点:多次交往的累积等价、多内容的累积等价、长时间的累积等价、多层次的累积等价。人际交往的等价过程通常是一个大范围、大跨度、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等价过程。人际交往的等价过程是全局意义而不是局部意义,是长期意义而不是眼前意义的,是普遍意义而不是特殊意义的。区分一个人的品质高低,不在于看他是否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遵循等价原则,而在于看他在什么价值层次上、多长时间内和多大范围内遵循着等价原则。

按照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律,人要想得到更多的社会回报,就必须建立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为社会多做贡献,为他人多做善事;如果采取欺骗敲榨,投机取巧,以权谋私等行为,最多只能晢时地得到某些价值,最终将会以更大的负价值来偿还。因此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律,有助于构建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

5、正确认识“价值率最大化”规律,构建公平正义的道德规范。

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基本动机就是追求“利润率最大化”。事实上,追求“价值率最大化”是所有社会人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不过,这一基本原则是长远意义的而不是眼前意义的,是整体意义的而不是局部意义的,是社会性意义的而不是个体性意义的,是全面价值层次意义的而不是单一价值层次意义的,是综合性意义的而不是片面性意义的,是辩证意义的而不是形而上学意义的。

任何人类主体(个人、集体和社会)都会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来追求价值率的最大化,由于不同主体之间既存在一定的利益正相关(即利益同一性),又存在一定的利益负相关(即利益矛盾性),而且受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有限性的制约,一些主体在追求价值率最大化的过程必然会影响和损坏其它主体追求价值率最大化的过程,如果片面地强调某一主体的利益要求而忽略其它主体的利益要求,就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为此,必须构建公平正义的道德规范,约束各种人类主体的行为,用以兼顾个人、集体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利益,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正确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齐心协力、共同发展,最终使全社会的价值率达到最大化。因此正确认识“价值率最大化”规律,有利于构建公平正义的道德规范。

6、深入探索情感的数学模型,加速进入成熟期信息社会

计算机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早期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目前的计算机和电脑已经能够很好地代替人脑进行各种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但是,机器人除了能够机械性地模拟和粗略地识别一些人类的简单表情以外,再也无法前进一步,情感成了人脑与电脑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事实上,情感和价值观只是人类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其客观目的在于识别事物的价值关系,用以指导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于不同的价值事物形成不同的选择倾向性。研究表明,人们对于事物之间的竞争并不是对其价值量的竞争,也不是对其“价值投入产出比”的竞争,而是对其价值率的竞争:事物的价值率越大,价值资源向其分配的方向就越明确,向其流动的速度也就越快,其发展速度就越迅猛。因此事物的价值率是事物非常重要的价值参量,体现了该事物与人之间最为基本的价值关系,它必然会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价值观的客观目的就是用以反映事物的价值率,即价值观的哲学本质就是事物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

然而,仅仅认识事物的价值率是不够的,人仍然无法真正确定对于该事物的价值资源的投入原则(投入方向和投入规模)。理论证明(即中值价值率分界定理):当事物的价值率大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时,主体就会不断扩大其作用规模或增加其价值资源投入量;相反,当事物的价值率小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时,主体就会不断缩小其作用规模或减少其价值资源投入量。可以看出,事物的价值率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的差值(即价值率高差),是事物最为重要的价值参量,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对于该事物基本的“立场、态度、原则和行为取向”,决定着人对该事物的价值投入方式和投入规模因而必然会反映了人的头脑中来。情感的客观目的就是用以反映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即情感的哲学本质就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主观反映值。

人对于所有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可以组成一个数学矢量,称为情感矢量;如果其中的每个事物又由多个更具体的事物所组成,则人的情感可用一个二维的情感矩阵来描述。进一步发现,情感可以进行各种并集运算、交集运算和合成运算。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情感数学模型。理论证明,情感的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这样,情感的运算在本质上就是价值的运算。

情感数学模型的建立,为情感机器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如果机器人一旦具有了情感和意志,就能够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了解和猜测主人的价值取向和决策思路,灵活性、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活动,使其运行过程具有更明确的目标性、更高的主动性和更强的创造性,圆满完成主人交给的各种复杂的工作任务,从而在更大的工作范围取代人。总之,情感不仅是人情味的唯一来源,还是灵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唯一来源,情感的赋予将使机器人具有了信息的自组织功能,使其具有自我生产、吸收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因此情感机器人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成熟期信息社会主要标志。

三、把“价值”概念的内部体系统一起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目前,价值理论的内部体系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与混乱,从而影响着人们对于自身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各种价值关系的处理。

1、重新认识“劳动价值”,构建和谐的劳动与消费关系。

目前的价值理论把“劳动价值”概念抽象化、神秘化了,使其与使用价值对立起来,提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劳动价值”,这种观点造成了政治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即西方经济学)的格格不入。

事实上,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或劳动力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是价值的两种基本类型,这两者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作用方向:使用价值反映了客观事物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程度,劳动价值则反映了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程度。

劳动价值是由人类自身机体所产生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的价值体现,是由人在劳动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显然,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维持与发展,必须以消费一定数量、一定质量、一定形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为前提。一般情况下,人在劳动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时间越长,劳动强度越大,劳动复杂度越高,为补偿这些劳动耗费所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就越多。研究发现,一般劳动者的劳动量耗费与“社会必要的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由此可见,劳动价值来源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并最终又会转化为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的相互转化可分为三个过程:使用价值向劳动潜能的转化(消费阶段);劳动潜能向劳动价值的转化(劳动阶段);劳动价值向新的使用价值转化(生产阶段)。整个周期性运动可表示为

使用价值→劳动潜能→劳动价值→新的使用价值

总之,人类机体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价值投入产出系统:投入使用价值(以生活资料的形式),以“劳动潜能”为其过渡形式,最终产出劳动价值(以劳动力的形式)。重新认识“劳动价值”,有助于尊重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构建和谐的劳动与消费关系。

2、正确认识人的需求层次,构建和谐的消费结构

在总体上讲,人们消费各种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主观动机在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而客观动机在于为自身机体积累必要的劳动潜能,用以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理论证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共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它们分别在人体内形成四个基本层次的劳动潜能:生理化劳动潜能、个体化劳动潜能、社会化劳动潜能、理性化劳动潜能;用以维持和发展四个基本层次的劳动能力:生物化学反应能力、个体化劳动能力、社会化劳动能力、理性化劳动能力。

任何形式的价值都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发展起来的,而高层次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在更大范围、更持久、更可靠和更有效地利用低层次价值,即提高低层次价值的利用率或减少低层次价值的失效率,其中,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用以提高温饱类价值的利用率,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用以提高健康与安全类价值的利用率,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用以提高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的利用率。

人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总是有限的,需要进行合理配置,才能以最少的生活资料消费量来形成最大的劳动能力,过分地追求高层次的生活消费和过分地追求低层次的生活消费都是有害的,因此正确认识人的需求层次,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消费结构。

3、正确认识知、情、意的哲学本质,提高人的心智水平

知(即认知)、情(即情感)、意(即意志)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观意识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阶段,其目的在于解决“是什么”或“什么事实”的问题;评价阶段,其目的在于解决“有何用” 或“有什么价值”的问题;意志(或决策)阶段,其目的在于解决“怎么办” 或“实施什么行为”的问题。

知情意三种主观意识分别是对三种客观存在的反映。其中,对于事实关系的主观反映就是认知,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最基本形式,包括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对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就是情感和价值观,包括感性情感与理性情感;对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就是意志,包括感性意志与理性意志。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感知和了解各种事物的事实关系,其次要掌握这些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再要掌握每个行为的价值关系并且判断、选择、组织和实施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从认知到情感,再从情感到意志,是一条基本的、不可分割的人类自控行为的流水线。

人的综合心理素质(即心智水平)可分解为三种相对独立的方面:认知素质(或智力素质)、情感素质(或价值观素质)和意志素质。其中,认知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人对于事实关系的主观反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等)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程度,它包括对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的能力,对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归纳等方面的思维能力;情感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人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感情、欲望、情绪和价值观等)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程度,它包括对价值的情感反映、情感记忆、情感应变、情感敏锐以及情感的理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等;意志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人对于实践关系的主观反映(设想、计划、方案、措施、毅力等)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程度,它包括意志的果断性、自觉性、自制性、坚韧性等,具体体现为形成创造性设想、准确性判断、果断性决策、周密性计划、灵活性方案、有效性措施、坚定性行为等方面的能力。

心理学指出,人的智力素质可采用“智商”参量来描述,其大小取决于人的智力年龄与其实际年龄的比值。同理,人的情感素质可采用“情商”参量来描述,人的意志素质可采用“意商”参量来描述,人的综合心理素质可采用“心商”参量来描述。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心智水平的全面提高,正确认识知、情、意的哲学本质,有利于人们自觉地提高其认知素质、情感素质和意志素质,从而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适应世界的能力,还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

4、正确认识价值的基本类型,确立人生的价值目标和个人能力的发展方向

人应该如何确立自己人生的价值目标与个人能力的发展方向呢?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追求真善美”。

那么,什么是真善美呢?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本质体现就是有序化的不断发展,而人类的有序化可分为生理有序化、行为有序化和思维有序化三种基本类型,用于改变人类有序化过程的价值事物也相应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生理性价值事物,它是用以影响人类生理有序化过程的事物,用“美与丑”的方式来描述,包括两个方面:①消费资料;②生产资料;二是行为性价值事物,它是用以影响人类行为有序化过程的事物,用“善与恶”的方式来描述,它包括两个方面:①行为;②行为规范;三是思维性价值事物,它是用以影响人类思维有序化过程的事物,用“真与假”的方式来描述,它包括两个方面:①知识;②思维方式。

“真”就是指价值率高差大于零的思维性价值事物;“善”就是指价值率高差大于零的行为性价值事物;“美”就是指价值率高差大于零的生理性价值事物。真善美的判断标准:如果某一思维性事物有利于发展主体的本质力量,那么它就是“真”,反之就是“假”;如果某一行为性事物有利于发展主体的本质力量,那么它就是“善”,反之就是“恶”;如果某一生理性事物有利于发展主体的本质力量,那么它就是“美”,反之就是“丑”。社会生产力是检验一切真善美(或假恶丑)的最终判断标准。

追求真善美,可以归纳为:美化生活讲究品位,积善行德不图虚名,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具体而言是:人生的价值目标定位于对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而不是定位于得到最大的生活享受;个人能力的发展集中在对社会生产力促进最有效的方面,而不是集中在对小团体利益维护最有效的方面;职业与岗位的选择趋向于社会最需要的方面,而不是趋向于经济收益最高的方面。因此正确认识价值的基本类型,有利于正确地确立人生的价值目标和个人能力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①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②仇德辉著,《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价值世界网http://www.worldvalue.org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中国当代高等教育走向何方?
下一篇: 男人为什么喜欢皮肤好的女人?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