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抑制房价: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
时间:2008/7/18 16:25:42,点击:0

 

抑制房价已经被各级政府重视。其实,在房价上涨问题上,政府的反应已经太慢。最佳的时机应该说是1年以前。那个时候,政府如果反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房价的抑制任务要更容易完成。今天,老百姓已经对房价满腹抱怨,政府采取措施也是迫不得已。但政府有所作为总比不作为好。关键是看政府能够抑制房价到什么程度。虽然目前的难度很大,但还是多少会起作用的。由于难度大,就自然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首先,房地产市场涉及银行比较深。而银行在目前坏帐一大堆的情况下,主要靠房地产市场赢利,所以真正全面调动银行的配合是有难度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抑制房价能否成功,就要考验政府对银行的掌控程度。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下,银行完全听从政府的,对银行的掌控也就不存在多大问题。但今天,银行商业化之后,政府继续掌控就有相当的难度。所以,抑制房价首先考验的是政府对银行和整个金融市场的掌控能力。目前,各地银行的自主性很大,虽然政府采取措施,让银行配合,但许多配合都是本地银行参与,跨地区银行还是可以钻空子的。如果买家在上海的银行机构贷款买第二套房子收到许多限制,那么他们到外地贷款来上海买房,你怎么控制?这个问题,地方政府就很难作为。而要做到在全国任何地方买第二套房都要受到限制,那中央政府就得出面了,这样做的难度中央政府恐怕也不一定克服得了。

其次,政府对市场的监控能力受到严峻挑战。在房地产市场飞速涨价的情况下,政府反应如此慢,这已经说明政府的超前预测能力、主动监控市场的能力已经严重下降。而今天,房地产市场受到许多中介因素影响。房地产销售、房地产中介、购房者个人等等都是重要的因素。政府能够真正掌控他们吗?销售违法(例如囤积房源)可以查处。但是,销售的价格却是政府无法干预的。购房者个人在一个地方购几套房通过连网可以监控,但在不同地方购房、用亲戚朋友不同的名字在同一个地方或者不同地方购房,你怎么控制?即使你规定1年内不准买卖,那1年后照样可以。这个1年囤积的代价,这些投机购房者绝对不会轻易认输的,肯定要在1年后加倍要回来,结果可能是房价更大幅度的涨。有一种可能是,同一个身份证在全国任何地方都只能购一次房,这样的监控难度更大了。由于地方之间的利益冲突,恐怕一个地方要另外一个地方这样跟你配合很难的。所以,政府怎么做,效果如何,真是巨大的考验啊。

其实,我认为,房地产的问题目前政府还没有找到根本症结。那就是房地产究竟有多大的利润空间目前是一个秘。老百姓不清楚、消费者不清楚、恐怕政府也不清楚。所以,房地产要真正抑制价格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政府适时公布不同地段的土地价格、动迁价格、钢材价格、销售成本、管理成本等等。这样,把一个地方不同的地段的房地产成本透明化,然后对社会公布。这样,任何发展商、销售商可能都无法随便叫价。再加上其他有力的措施,房地产价格才能真正抑制住。例如,上海市政府通过公开招标,把南京东路某地块的成交价予以公布,然后发展商要造什么档次的住房,而这样的住房的平均造价是很容易估算的,加上管理费、税收、销售成本等等。该房产的成本价格就出来了。如果政府规定房产的利润空间上限。这样,房地产的价格就自然控制住了。即使买家或者发展商要抄作也难。为什么不用物价管理方法去管理房价呢?

也许我的想法太天真。但我认为这个思路绝对可以实现的。例如,在香港每年都要公布土地出售的所有地块及其价格。结果,政府不能打闷包,发展商也清楚土地的成本,老百姓也可以计算。虽然香港没有采取物价管理方法控制房地产价格,但在土地成本这方面的确管理非常有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有计划经济下积累下来的宝贵价格管理制度,如果跟土地成本管理结合起来,那对房地产市场的治理能力将是无与伦比的。

(文/何云峰,2005年4月9日)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走入迷途的中国房价
下一篇: 从反分裂法看中国缺乏国际视角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