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想元,来源: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8卷第4期,第26-28页。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高教研究所, 湖北 孝感 432000)
[摘 要] 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孝道缺失的基础上,阐述了孝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提出了以弘扬孝文化为突破口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路。
[关键词]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孝文化;道德迁移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今年1月,中央又召开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既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了。回顾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央和国家不能说不重视,各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不能说不努力,但成效却并不明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笔者认为,应该把弘扬孝文化作为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 当代大学生孝道的缺失
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社会整体的核心价值观存在着不确定性,一些长期以来被多数人接受的道德准则被现实打破了,而新的道德准则还没有确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不少大学生陷入困惑和迷茫,是非、善恶难以分清,道德观念日趋模糊。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孝道的严重缺失,不仅引起家长的不安,而且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忧虑。
《大河报》2004年1月30日报道:郑州一女大学生寒假返家后,整天呆在屋里上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亲说她两句,她就嚷着要离家出走,父亲气不过伸手打了她两下,她竟然拨打110报警,称父亲实施家庭暴力。2004年11月10日《现代快报》报道:刚从浙江某著名大学毕业的29岁研究生蒋某在上大学期间,父亲每月给1000元,他还向家里伸手。去年,读研究生的他要买房,父亲给了30万元,谁知今年又开口向家里要15万元,欲望没满足,他竟跑回家大吵大闹,声称要踩死老父,还要到电视台播广告声明脱离父子关系。他在家呆几天,老父就在亲戚家躲几天。另据《东方今报》报道,父母含辛茹苦供养儿子读完研究生,儿子谋得高薪职位后,在老父看病急需用钱时,不仅不给分毫,竟称父母曾给他穿过旧衣是受到“虐待”,连以前买房炒股借父母的钱也拒不归还!更有甚者,21岁的天津医科大学学生马晓明,在学校期间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学校表示如果补考再不及格就要求他退学。他感到没脸见人,竟然起意与最疼爱他的父母、奶奶同归于尽,趁奶奶不备,用凳子、暖壶等击打奶奶的头部,将奶奶杀死,又用斧子将父亲杀死。 [1]
还有一些大学生,平时处于“失踪”状态,没钱时才想起爸妈,打电话回家就是要钱,而面对家里打来的电话,竟然觉得很烦,埋怨爸妈不给自己自由。很多家长感慨:孩子越大,读书越多,但对亲情却越看越淡了,心理上与家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2004年11月出现在南京大学校园的“辛酸父亲给大学生儿子的信”,控诉一些孩子只知向父母索取,甚至为了多要钱物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上述例子只是冰山一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讲究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但如今不少大学生对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不仅不知道感恩,反而以怨报德,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而将父母逼到家徒四壁的境地,甚至夺去父母的生命。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甚至硕士、博士动辄轻生,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更是对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父母的不孝。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指出,这既是传统文化的缺失,也是人文精神的缺失,现代社会由于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家长受功利主义影响,所以从小就逼孩子考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结果孩子也变得很功利,只看眼前、不看未来,由此可见父母和整个教育机制都要反思。
二 孝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孝不仅被看作是一种家庭道德,而且被泛化为个体、政治、社会道德,有立身、事君、处世等宽泛的衍伸意义。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孔孟儒学提倡的这种孝道,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肩负着社会责任,对社会公德负责。当然,传统孝道当中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夹杂着封建性的糟粕和陈旧过时的观念,如“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还有《二十四孝》中的孟宗哭竹、郭巨埋儿等等都是宣扬封建孝道中的荒谬成份。但中国传统孝文化至今仍具有许多积极因素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而且其中许多内容正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所需要的,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弃其糟粕,继承精华,赋予时代新意。
孝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做人”的道理。如:“爱人者,人恒爱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百善孝为先”等等。现代“孝”的含义,应该是子女同父母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子女们礼貌地对待家长,学好“孝道”,对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好处。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进行孝道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爱父母、尊敬师长的优良品质,继承传统美德。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学校教育中提倡孝道尤为重要。独生子女的一个共性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别人为自己服务都是天经地义的;自己却不愿意为他人多付出、从未想到还需要多为他人服务。这种情况不改变,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可能具有健全的人格,就会影响到我们民族的未来。 [2]
孝的培养与实践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在古代,孝被看作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这是有其道理的。一切道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切和爱戴。子女生下来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是父母,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并生发出子女对父母以及通过他们对人类的爱。爱与奉献是道德的本质。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没有多少人性和道德可言的。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因此,它是一切道德之本源,不仅如此,它还是人们实践道德的起点。父母是自己的生命之所出、是养育自己的人,因此,施爱施敬从亲始,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孝经》指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孝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点,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人际关系均是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得以展开的,孝成为古代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精神价值基础。在古人看来,一切人际关系均是基于父子关系而发生的,从精神机制上看,儒家文化就讲求一个“推”字,要推及于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将对父母之爱敬、对兄长之尊重推及于人,那一定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如此不仅会和睦九族,以亲乡里,而且会以君为父而忠君,以民为本而爱民,由追孝祖宗而爱祖国,以师为父而尊师,以长老为父兄而敬老尊长,或因业务职务而顺上,或因同事同学而友长,等等。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别人、爱人民、爱国家,就一定会促进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这样,必定会使社会风尚敦睦纯厚,如曾子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同时,也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安宁。“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
孝文化内涵丰富,正确引导,能够派生出许多健康的社会规则:家庭有孝,尊老爱幼,其情融融;单位有孝,上行下效,竭忠尽智,事业兴旺;社会有孝,人人抱有一份尊重情怀,社会便会和谐。这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 以弘扬孝文化为突破口
着力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在新形势下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说是各高校共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重新审视这项工作的同时,笔者认为以弘扬孝文化作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1、开展孝文化讨论,提高大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和道德认同。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多采用空洞说教的方法,在保证“两课”教学的前提下,可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等,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孝文化的讨论,使他们在讨论过程中和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形成明确的观点,提高对孝文化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孝道的道德认同感。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要让每个大学生认识到: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肯亲爱,能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肯亲爱,会真心实意地报效国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区分传统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学会批判地继承。
2、抓住生活中奉行孝道的典型事例,激发大学生的感情共鸣。现实生活中恪尽孝道的人和事并不鲜见,不要说全国各地涌现出来的孝道典型及举行的“孝子评选”,就是在我们大学校园里也能找到这样的典型。河南许昌大学生张尚昀因家庭变故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在困难的情况下,他以一颗宝贵的孝子之心,毅然一边修习学业,一边打工为母亲治病。他虽历尽艰辛,但却百折不挠,孝心不改。[4]他是一个“当代孝子”,在他身上折射出的大义至孝的传统美德和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不仅令全社会震撼,更是引起了众多大学生的感情共鸣。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对大学生灵魂的触动,比我们坐而论道、高谈阔论的教育效果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3、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孝道。在大学生对孝文化取得认同并对孝道典型产生感情共鸣的基础上,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诸如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强化大学生的亲情意识和敬老观念,也可以通过“一封家书”、“倾听父母一席话”、“每逢生日念亲恩”、“我的人生帐单”、“我给父母做了什么”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大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无与伦比的养育之恩,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来回报父母。
4、促进道德迁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在他创办的巴甫雷什中学大门口写上“要爱你的妈妈”作为校训,曾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他回答说:“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妈易懂易做,也能为日后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打下基础。” [5] 爱祖国从爱周围的人做起,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个基本的思想。他还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问题》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个人在亿万同胞里连一个最亲的人都没有,他是不可能爱人民的;如果一个人的心里没有对亲爱的人的忠诚,他是不可能忠于崇高的理想的。”这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不仅说明了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从最基本的孝道开始,而且说明了道德是可以实现迁移的。如果大学生真正懂得了对父母奉行孝道,由此推而广之,就会为其他亲人付出爱心,为一切素不相识的人施以善行,为班级、学校、家乡作出贡献,最后升华为对社会、祖国、民族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郑小明.只因被劝退学自感无法交待,北京一大学生杀死父亲奶奶\[DB/OL\]. http://www.cnhubei.com/aa/ca110607.htm/2005-09-28.
[2] 刘学浩.中国孝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研究[DB/OL]. http://www.blogcn.com/user17/ljkf/blog/7040400.html/2005-09-28.
[3]肖群忠.孝的当代价值 [DB/OL].http://www.xgcity.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2/2005-09-28.
[4] 石明臣,范廷僚,贾耀钟,等. 张尚昀:孝义震动社会\[N\].许昌日报,2005-07-05-①.
[5] 谢玲玲.我心中的理想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4-09-16-③.
(责任编辑:周腊生)
The Breach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Expanding the Filial Piety Culture
LIU Xiang-yua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Hubei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Xiaogan, Hubei432000,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expounds the mental connotation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flaw of filial piety in college students. It puts forward the mentality of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expanding the filial piety culture as breach.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filial piety culture; moral migrating
[收稿日期] 2005-09-30
[作者简介]刘想元(1968—),男,湖北应城人,文学硕士,副教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兼科研处副处长、学报副主编,主要研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