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提倡孝道的民族。曾子是实施孝道的代表人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孔子以为(曾参)能通孝道,故授之以业,作《孝经》。”《宗圣志》卷七说:“曾予之孝感天地,动鬼神,自汉至隋不过乎!”曾子之孝可谓至孝。曾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元朝至顺二年(1330年),曾子被封为“郕国宗圣公”。曾子认为尊老与孝道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保证。这些都是后世研究与继承的精华。 一、尊老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内容 曾子认为尊老是治理国家、“定天下”的重要原则。他认为仁、德是世界上最可贵的。孝是仁爱、道德的重要的内容。 《说文》云:“仁,亲也。”孟子说:“仁者,爱人也。”[①]又说:“仁者,无不爱也。”[②]“仁,人心也。”[③]所谓“仁”,就是以自己的心去爱人,施仁恩于民。仁、义是任何荣华富贵与尊爵厚禄所不能比拟的。《孟子·公孙丑下》记载:“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晋楚是春秋时代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皆聚敛天下,拥有不可比拟的财富。但曾子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仁和义,足足超过晋、楚霸主强国的财富和尊爵。在晋、楚的爵位和富有面前,曾子一点也不认为自己的仁义低微。相反,他认为,仁义是最高尚、最可贵的。《盐铁论·地广》记载:“曾参、闵子不以其仁易晋、楚之富。”看来,曾参不以仁易富的尚仁思想至汉代还有很大的影响。 在这里,曾子很明白地提出自己对治理天下的看法。他提出治理国家最贵的是德。国家必须用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对人民用仁德去治理,施恩于民。因为仁德,才可近于圣。其次才是“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曾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敬老、敬长、慈幼,这也是仁德的一种形式,这样才能使国家安定。曾子的这些主张,至今还有其意义。 《孝经》卷一云:“先王有至徳,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夫孝徳之本,教之所由生。”又云:“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因天之明,因地之义,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徳义,而民兴行先之;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曽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参闻命矣。”[④] 曾子一生以推行、实施仁政为己任。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⑤]他认为,做为一个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应该坚强而刚毅,把行施仁政做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这是任重而道远的。因为曾子完全懂得,实施仁政是多么困难。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相互争夺,不顾人民的死活,把人民拖向战争的深渊;而且对人民重敛搜刮,如孔子所说的:“苛政猛于虎也”。又有哪一个统治者对民实施仁政呢?因此,曾子才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他认识到,推行仁政的任务真是太重了。但即使如此,他也要为了推行仁政,“死而后已。” 曾子认为以“仁”治国,不能贪利。利是害身取辱的诱饵。“夫飞鸟以山为卑,而层巢其巅,鱼鳖以渊为浅,而穿穴其中,然而以得者.饵也。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⑥]曾子廉洁自好,不争名,不求利,以仁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曾子的行为是至仁的典范。 曾子把仁、地落实在对老人的尊重与孝道上。他提出,治理国家必须以德。《吕氏春秋·孝行览》记载:“曾子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所以定天下也。’所谓贵德,为其近于圣也;所谓贵贵.为其近于君也;所谓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所谓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所谓慈幼,为其近于弟也。” 《说文》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曾子认为尊重老人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内容。 二、诚信是尊老与孝道的保证 曾子认为,尊老与孝道必须讲诚信。曾子主张的“诚”,是一个道德概念。它要求人们在相处中以诫相待。《说文》云:“诚,信也。从言成声。”《广雅》云:“诚,敬也”,《增韵》云:“纯,无伪也,真实也。”诚,具有信、敬、纯、无伪、真实的含义。诚就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欺骗别人,也不欺骗自己。 曾子对自己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以诚相要求。诚是曾子处世的原则。《大学》记载:“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这段话的意思为,曾子认为自己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诚信仁德的准则,象有十只眼睛在看着你,十只手指在指着你一样。富贵的人把屋子装饰得很漂亮,而高尚的人以仁德来修养自己,一定慎独。“慎独”,当是曾子最早提出的命题。《大学》是子思所作,而子思受业于曾子。《大学》一篇不仅引用曾子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而且又说:“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予必慎其独也。”诚,就是不欺骗,不虚伪,不狡诈,表里如…,即使在独处独知的时候,也不自欺,这就是曾子提出的“慎独”。 《论语·学而》云:“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发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为别人谋划必以忠诚,与朋友交往必以诚信,对老师讲过的东西一定要温习。曾子把诚信放在第一位,曾子以至诚要求自己。 曾子一生最讲诚信,“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⑦]曾子最反对谄媚虚伪地去讨好别人。他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⑧]即耸起肩膀,以谄媚的笑容去讨好上司比夏天在菜园里浇水还累。 为了不“胁肩谄笑”,曾子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宁愿薄衣食,忍嗜欲。《孔子家语·在厄》云:“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固辞不受,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其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曾子为了自己人格的尊严,宁愿弊衣而耕,也不愿受他人的恩惠,以免自己因受他人之惠,而不得不附和于他人,破坏了高尚信诚的品德。 曾子认为诚信,应贯穿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曾子的妻子带儿子到市集上买东西,其子哭。曾妻对儿子说:“如果你不哭.回家我给你杀猪。”回家后,曾子就捕猪.准备宰杀。曾妻说:“我对儿子说的‘杀猪’,是哄他不哭,不是真的!”曾子说:“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杀猪以烹。这个故事流传很广,表明曾子待人处事皆以忠信为本,包括对自己儿女,也是教之以诚,守之以信的。 《孝经》卷四记载:曽子与孔子论孝。孔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驩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驩心,以事其先君。” 《孔子家语·致思》记载:“曾子曰:‘人是国也,言信于群臣,则留可也;行忠于卿大夫,则仕可也;泽施于百姓,则富可也。’”曾子认为,对于一个诸侯国君来说,必须取信于臣民,泽施于百姓,这样诸侯国才可能富强,而曾子认为,对那些不造福于民的诸侯国,是没有必要为他们服务的。《春秋繁露·俞序》云:“不爱民之渐乃至于死亡”。对百姓的不仁不爱,施以暴政,那么统治者终究会自取灭亡的。 三、曾子的至孝 《说文》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就是对父母的奉事。曾子是孔子弟子中最得意的一个,也是最讲孝道的人。《战国策》卷二十九、《论衡》都有“孝如曾参”的话,曾子的孝是非常有影响的。相传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就是孔子根据曾子“孝”的思想所著。《礼记》中的《大学》、《曾子问》、《檀弓》的许多命题和思想皆是由曾子提出。 《新语·慎微》云:“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而德美重于后世。”曾子之孝,春秋时期就著名于世。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⑨]曾子则“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⑩] 《孔子家语·六本》载:“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醒,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曾皙是曾子的父亲.曾 子挨了父亲的打,还担心父亲因打自己而累坏了身体。孔子认为,曾子所为是不对的,说:“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曾子知道孔子反对曾子这种“孝”后,就到孔子那里谢罪说:“参罪大矣。”但曾子之孝确实令人感动。 《盐铁论·晁错》云:“孔子不饮盗泉之水,曾子不入胜母之闾。”曾子认为,“胜母”之巷名是对母亲的不尊,因此不从“胜母”巷过路。 曾子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 [11]曾子认为,赡养父母,应当让父母快乐,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不仅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还要让父母高兴。 《礼记·祭义》记载:“曾子曰:‘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曾子所认为的孝就是处事要肃庄,对君要忠诚,做官要敬事,对朋友以信,战斗中勇敢,如果不是这样,就会受到责罚,祸及父母,这就是不孝。 尊祖敬宗,是孝道最重要的内容。《论语·学而》云:“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即谨慎地对待父母临终的丧葬之事,追念远代的祖先,这表现出民德民风的忠厚。“慎终追远”,可以使百姓不忘记自己的责任,永记父母养育的恩德;一个人如不忘父母之恩,那么对于亲友之恩也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每人都记着别人的恩惠,那么民风就会朴实而厚道。 曾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曾子认为,对待父母,生要以礼侍奉之,死要以礼葬之、祭之,这才叫做“孝”。 曾子一生以孝为先,“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他终身守在父母身边,以尽孝道,这大大影响了他的政治活动。父母死后,一些诸侯国君想请他为官。但他没有出仕,而是从事于教育学生的事业。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孔子以为(曾参)能通孝道,故授之以业,作《孝经》。”曾子的孝对后世影响很大,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把曾子做为对百姓进行孝道教育的榜样。曾子是古代至孝的典型。
--------------------------------------------------------------------------------
[①] 《盂子·离娄下》中华书局1984年。 [②] 《盂子·尽心上》中华书局1984年。 [③] 《盂子·告子上》中华书局1984年。 [④] 《孝经》卷三引自《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⑤] 《论语·泰伯》中华书局1984年。 [⑥] 《说苑·敬慎》引自《百子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⑦] 《论语·泰伯》中华书局1984年。 [⑧] 《孟子·滕文公下》中华书局1984年。 [⑨] 《论语·里仁》中华书局1984年。 [⑩] 《战国策·燕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1] 《礼记·内则》引自《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