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心理学家研究磨磨蹭蹭的理由:为什么有人天生拖沓
时间:2008/7/13 20:09:39,点击:0


  我们对“拖三拉四”真是再熟悉不过了。所谓“明日复明日”就是这种行为。不过奇怪的是,尽管拖沓,大多数人还是能在最后期限之前把事做完。
  在心理学家看来,每五个人中间就有一个人有这种习惯。在不同国家的人中间,拖沓的人占的比例也差不多一样。他们的研究还显示,人们天生就喜欢拖沓。

  磨磨蹭蹭需要行为治疗
  拖三拉四的人总是有各种理由。他们简直就是天才的借口发明人,自欺欺人还自认无辜。“我被堵在路上了,我临走时接了一个电话”等等。
  “和一个慢性拖沓的人说:‘快开始吧!’就相当于和一个抑郁症患者说:‘你必须马上高兴起来’那样。”美国芝加哥德保罗大学的心理学家乔·法拉利说。“这些人亟需的是一次行为治疗。”法拉利是研究拖沓行为的领军人物之一。
  拖沓作为研究对象,还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不过心理学家最早的发现就足以让人重视:慢性拖沓,也就是习惯性的拖延做一件必需的事,并不是一个坏习惯。慢性拖沓和缺乏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也没什么关系,它其实是一种严重的工作干扰。
  总能为拖沓找到理由
  关于“拖沓”的课题首先从学校范围内开始研究。大学新生经常不能为自己安排好生活和学习。后果就是,他们常常要等到考试临头才开始抱佛脚,或者不能及时交出论文。
  到现在为止,心理学家已经识别出两种基本的拖沓类型:刺激型拖沓和逃避型拖沓。
  他们还有一个不怎么让人高兴的发现:人们总是能为自己的拖沓行为找到理由,即使他会信誓旦旦地说,从来都没有想过为自己寻找借口。
  柏林大学的心理学家汉斯-维尔纳·吕科特说:“当人们不得不因为和配偶吵架或者离婚而接受心理治疗时,背后原因总会有拖沓的影子。还有数量可观的人根本不去看心理医生。很多人甚至在发现自己沾染了拖沓恶习之后看不起自己。”
  我们生来就喜欢拖沓
  但是从原则上来讲,每个人生来就是喜欢拖沓的。
  要让拖沓的人为手头的任务分清主次是不容易的。当他们面对一项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时,他们宁可选择用时短的。因为这样成功的结果有可能来得更加快。对他们来说,客观地比较两项工作也做不到。因为他们轻视那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工作。时间短见效快总是他们的选择。
  乔·法拉利去年7月说,他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慢性拖沓的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占20%左右。而且还和他们来自哪个国家无关。他在美国、英国、西班牙、委内瑞拉、秘鲁和澳大利亚都进行过调查,但是结果几乎一致。这个结果表明,两个拖沓的分类比例互相差不多:13.5%的人是刺激型拖沓者,14.6%属于逃避型拖沓者。男人和女人一样喜欢办事拖拉。

  用胡萝卜代替鞭策
  没有截止日期的话,是不是更能让人摆脱拖沓的恶习?乔·法拉利同意这种说法:“我们让很多人有了拖沓的机会。”
  在很多国家拖沓的行为都被看作无伤大雅。甚至乔·法拉利的学生都总是问他交作业的最后期限。
  如果运用一些心理学上的知识,奖勤罚懒的制度会更有效。
  “我们惩罚那些比最后期限还晚的人。但是对于那些在最后期限之前很早就完成任务的人,却很少奖励。”瑞斯特同意乔·法拉利的看法:“如果你知道还有机会拖一拖的话,会感觉多放松!这等于拖延还能得到奖励!”
  此外,那些在最后关头完成任务的人身上总是表现出传奇色彩。人们都听说过这样的说法,在三天三夜挥汗如雨的工作之后,某一项工作总算大功告成。
  在某一个阶段过后,拖沓就不应该被忽视。“我们的调查显示:经常拖沓总是和郁郁寡欢同时出现的,”瑞斯特说,“那些远远落后于学习进度的学生如果还是磨磨蹭蹭,一定会感觉压抑。我认为,大家应该认真对待它。”

  拖延的后果让人害怕
  对于拖沓的原因,专家们有不同的观点。在乔·法拉利看来,托沓的原因在于家长。“如果家长冷面无情,对孩子的要求很高,那么他们的子女就只好消极旷工。”
  弗雷德·瑞斯特是德国明斯特大学的心理治疗门诊部主任。他认为,乔·法拉利的理论不能让人满意。严厉的家长只会是许多原因之一,也许只有10%的人因此学会拖沓。
  瑞斯特和他的同事玛加丽塔·恩贝尔丁两年来一直研究托沓的课题。恩贝尔丁说:“当你遇见感觉不好的事情,当然你会想办法拖延。打个比方说,为什么小孩要做作业呢?那些事情不是与生俱来的。和做作业相比较,很多其它事要你去做呢。”
  原则上每个人生来就是一个拖沓的人!这仅仅取决于痛苦的界限。“我们把它叫做‘避免-避免-冲突’,”瑞斯特解释说,“一方面我们想避免那些麻烦事,另一方面我们也想避免不愉快的后果。截止日期越是近,人们越预感到,如果不在那之前把事办完,不愉快的后果就避免不了了。人们害怕不愉快的后果,甚于去做不愉快的事。”

  3个模块纠正拖沓行为
  瑞斯特正在测试,以下三个模块能不能帮助学生摆脱拖沓的习惯———准时开始、合理安排和“学习约束”的方法。恩贝尔丁说:“我们一共有5个步骤,前面2个都是教学生为自己设定一个正确的时刻,然后在这个时刻准时行动。‘合理安排’针对的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很多人相信,他们能在短得多的时间里把一件事办成。”
  “学习约束”让学生们的学习时间范围别太广。一开始每天至少得有20分钟时间。在那之前和之后不允许学习。只有当他们严格遵守这个范围,才能在下一天把范围扩大。恩贝尔丁说:“喜欢拖延的人总是想,再过一会儿也来得及。他们这样想的时候,就在浪费时间。我们想看看,采用‘学习约束’之后,学生的主动性到底能被提高多少。”

  相反观点
  主动拖沓更能应变
  一项刊登在2005年的一期《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研究说,拖沓也是有好处的。这篇论文的题目是《重新审视拖沓:主动拖沓对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效果》。
  论文的作者说,主动拖沓的人和被动拖沓的人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都一样磨磨蹭蹭,但是一旦当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他们就可以及时换另一种行为方式,关心更加紧迫的新任务。那些主动拖沓的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工作效率可能更高。因为他们不必拘泥于既定的计划,能够主动对意料之外的事做出反应。

  相关知识:两种基本拖沓类型
  ■刺激:型拖沓这种类型的拖沓者声称,他们直到最后时刻才会有创造力。他们甚至很享受最后期限前后那种匆匆忙忙的感觉。他们信誓旦旦:不到最后就没有想法。这些人似乎都自我暗示,不相信提前准备好的工作质量会更高。他们在大量积压的工作之下才能获得快感。
  ■逃避型: 拖沓这种类型的拖沓者不仅在不讨他们喜欢的事情前磨磨蹭蹭,而且还不愿意在小事上花功夫。乔·法拉利说:“他们更愿意别人认为他们缺少的是努力,而不是能力。可是当他们的能力也不够的时候,他们就说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这样一来,拖沓总能让他们逃脱责任。”

 (来源:新闻晚报国际周刊专稿,作者:严洁)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美国教授发现:左脸更接近人的真实内心
下一篇: 女性气质 PK 男性气质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