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社会科学学术界,经常会碰到把科学探究和观点反对相混淆的情况。这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分别叫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观点反对的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一种弄清事实、发现原因和内在规律的方法。而观点反对的方法是要驳斥对方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甚至让对方接受自己的看法的方法。也就是,inquiry跟be against的区别。作为学术讨论来说,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科学探求的方法,而不太适合采用观点反对的方式。 这两种方法论的对立在学术讨论的时候,会表现为话语方式的不同。例如,当我们一些学者在跟别人探讨问题的时候,经常会用这样的语气:“你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或错误的)”;“你这是违反...基本原理的”;如此等等。这看上去十分自然的提出异议的方法实际上是采用观点对立的方式。就是说,说话者明显的就是“你错我对”的语气。这样的话语方式在很多情况下令人难以接受。在学术讨论中是不适合采用的。因为学术讨论更适合于采用探求的话语方式。在学术界,说一个观点错误的时候,应该经过大家充分讨论后,是对讨论进行总结的时候才能有的结论。既然是你一个人对人家的观点不同意,怎么就说人家错了呢?所以,当你不同意别人的观点的时候,应该要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提出疑问,和对方讨论,而不是把目的确定为驳倒对方。例如说,“你这种观点可能值得商榷...”、“我不赞成你的观点,因为我认为...”。也就是说,科学探究方法的话语方式是讨论,是质疑,不是下结论。无论我们写学术文章还是发表口头看法,作为学者来说,必须要有这样的话语方式去思考。 假定你是一个学者,现在发现另一个学者在报告一个数据的时候明显不对,你不应该用这样的语气说:“你这个数据明显是错的嘛,从……看,怎么可能是这个数字呢?”而应该采用以下的质疑语气:“我觉得你刚才提到的…… 数据似乎不对,能否请你核实一下?”这个“我觉得”和“似乎”,就把整个话语方式变成了提出疑问的方法,而不是在驳斥对方。这既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学术规范。使得受质疑的对方感到可以接受,感到你在开放式地与其对话。 笔者个人作为一个学者,经常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特别是在境外参加学术会议,感到中国社会科学学者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学术谈论的基本规范,不善于采用跟这样的科学探究方法相适应的话语方式。例如,他们会在会上或者会后坚持说某人的观点是错误的、不对的。而且说起话来还理直气壮。然而,西方的学者很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学者会这样。在他们看来,当你提出质疑的时候,你的目的是要弄清楚对方的立论角度和立论依据。而每一个人思考方法、立论角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你的质疑不是要把对方驳倒,不是要把对方定性为错误,而是要去理解对方的观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对方坚持这样的观点。这才是用质疑的话语方式去讨论学术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社会科学学者总是喜欢用观点反对的话语方式去讨论学术问题?这个原因可能比较复杂。笔者认为,这首先可能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科学领域没有把学术和政治相区分的缘故。学术跟政治在中国社会科学许多领域长期以来被混在一起了。这种混淆不是指内容上,学术研究了政治,或者政治干预了学术。而是指学者们已经把科学探求的方法与政治打压的方法混在一起使用了。而这种混淆不是因为政治上的压力,而是因为学者们自己没有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去探求问题,没有用求真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政治打压的基本方法就是这样:先给你一个政治定性。但是学术探讨应该是讨论似的,而不应该是先定性,后来论证定性的合理性。如果先定性,那就是用政治的方法去讨论学术了。 其次,中国的社会科学学者总是喜欢用观点反对的话语方式去讨论学术问题的原因可能跟中国的社会科学学者的独断论思维方式有关。笔者个人深深感到,独断论基本上是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普遍思维方式。所谓独断论的思维方式,就是喜欢把某一个方面说得非常绝对,似乎其他方面都不存在了。例如,搞教育的专家经常说:“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被宠坏了”。这显然就是独断主义的结论。第一,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被宠坏了;第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宠独生子女;第三宠坏并不是一定是因为独生子女的缘故;第四这样的说法是否有过经验调查根据值得怀疑。整个说法完全是建立在这些专家个人的感觉基础上的,而其话语方式却那么绝对,是典型的独断主义思维方式的表现。当有其他可能存在的时候,我们的话语方式就必须是“留有余地”,诸如说“我感觉到,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可能是被有些过分疼爱孩子的家长宠坏了”。这就给不同意见的人参与讨论留下了空间。在社会科学领域,由于社会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一因一果的现象很少,所以独断论的思维方式很容易犯错误。可惜,我们的社会科学界基本上以这样的思维方式占主流。笔者以为,这恐怕是导致中国社会科学学者不善于使用科学质疑的话语方式去讨论学术问题的原因之一。 最后,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习惯于采用观点反对的话语方式可能跟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有关系。在西方,量的研究方法(quantitative research)、质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文献分析方法(documental analyses)等等所谓经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社会科学里已经被大量采用,从而使得社会科学基本上都“科学化”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这种经验科学的方法最典型的特征是强调对经验事实进行科学概括,所以要求先探究,后结论。然而,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社会科学还没有真正成为科学,因为如果观点反对的方法还占主导的时候,科学探究的方法就没有确立起来,而科学之为科学的核心之一就是方法本身的科学化。我国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在研究方法方面还是比较流行传统的理论分析方法(theoretical analyses),也就是主要采用的是思辨的方法,经验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定量研究的方法只在少数一些社会科学学科里被采纳。而理论分析方法的典型特征就是先结论后论证、先断定后分析。这样的研究方法导致的结果就是话语方式上的观点论证过分强调“自圆其说”,缺乏开放品格,从而对不同观点缺乏宽容心理。 总之,笔者以为,我们的社会科学界流行观点反对的话语方式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在当今时代,我们各方面都面临跟国际接轨的情况下,恐怕这种话语方式也要改变。可能只有采纳国际通用的跟科学探究方法相适应的话语方式,我们的社会科学才有可能跟国际学界对话。不过,话又说回来,话语方式的改变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的更新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关键是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这种变革的意识。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科学学者似乎已经产生一种悲观情绪,以为我们的社会科学太落后,没有办法跟世界对话。其实,我个人的观点是,我们的社会科学并不落后。问题在于我们著述立说的方法不正确。只要在方法上跟国际接轨,我们的社会科学绝对不会落后。这里的方法当然就是科学探究的方法了。只要我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也就是要用质疑的话语方式去探究问题,我们就跟世界接轨了。 (文/何云峰) 注:本文主要内容已经发表于《社会科学报》2004年1月15日,但《社会科学报》刊发时有两个印刷错误:inquiry被印成enquiry,尽管二者相似,但作者的本意是inquiry,是探究的意思;质的研究方法应当是qualitative而不是quantita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