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从《中国通史彩图版》风波看媒体的社会责任-转自博客论坛
时间:2008/9/8 17:10:37,点击:0

 

从《中国通史彩图版》风波看媒体的社会责任-转自博客论坛
发信站: 燕南社区 (http://bbs.yannan.cn )

从《中国通史彩图版》风波看媒体的社会责任

   陆豫

  今年6月 ,《 历史学家茶座》发表王曾瑜先生批评《中国通史》彩图版”一文。《学术批评网》转载了此文。七月 ,《新京报》记者张弘采写了关于《中国通史(彩图版)》追踪报道一文。此后国内各家媒体和著名网站相继刊登转载了数十篇批评和反批评文章。目前正在讨论之中的《中国通史彩图版》风波,成为历史学界和文化出版界共同关心的话题。

  王曾瑜先生著文以学术为由,指责《通史彩图版》为“学术腐败”和“学术垃圾”的典型。文章引起被批评者和读者著文反驳。根据争论文章粗略统计,王曾瑜先生等人批评该书的十几个问题,包括所谓明显的“硬伤”。到目前为止连一个都不能明确定论为错误。批评者所列的“错误”,有的明显是批评者疏于考证自己出错【如儒将等】,有的为批评者强指编者标记引用的历史传说为“以讹传讹”【如杨家将,岳飞等】,有的是批评者指责编者没有采用批评者的研究结论,而采用史学界传统的某种定论【如恩荫制,宦官,明代服饰等。】所列证据都不能算作编者的错误。

  发起这场争论的《新京报》是京城一家面对大众的晚报类媒体。该报用三个彩印版面刊登王曾瑜先生的“学术批评”及记者调查。并连续发表三篇批评文章。《新京报》不惜版面,引用王曾瑜先生带有过激语言的批评文章,其特殊的处理方式很不寻常。可以看出,这不是一般的学术批评,而是一次所谓对“学术腐败”的“打假”。

  但是,随着讨论的逐步深入,以及报刊,网络媒体发表各种学术见解和不同意见。在有关《中国通史彩图版》的讨论中,《新京报》没有发表一篇反批评者的文章,反而骤然停止采访和“跟踪报道”。由于王曾瑜先生等人的“学术批评”指责失实处太多,以致引发如此巨大的反批评意见。这在历史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学术批评领域前所未有,十分罕见。

  其实,《新京报》的记者和编辑在播发批评报导之前,至少应该浏览一遍《中国通史彩图版》。和原书对比一下批评者的意见是否确凿有据。如果《新京报》记者多一点社会责任感,或请教一下读过全书的历史学家,或和编者做个核实调查,或许不会陷于如此尴尬的境地。

  面对大众的新闻媒体掌握着话语权和社会舆论的导向权,因而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新闻媒体作为舆论自由,学术自由,学术民主,学术批评的言论载体。虽然不能充当裁判者,但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却掌握着制约批评和反批评双方的话语分配权。因此,新闻媒体需要在公正,透明,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开展批评和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的的社会责任就是进一步加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公平意识。否则,以“学术批评”为名的“打假”就难免变成庸俗的“制假”。

  如果说一家京城小报对宋史专家王曾瑜举证的“批评”严肃性过于信任还可以理解的话。严肃的学术刊物《历史学家茶座》就完全不同。这家刊物以反对“学术腐败”为己任。但是,象王曾瑜先生指证的那些学术“错误”以及那种漫骂的文字,任何一个严肃的媒体都不可能全文照登。该杂志的主办者和编辑都是治史专家,这使人很难相信他们此时的职业水准和社会责任感。

  被称为 “学术界一面旗帜”的《学术批评网》是网络平台上最著名的学术批评网站。据称是学术批评领域“维护学术尊严、重建学术规范、推进学术繁荣”的一面旗帜。学术批评网的地位,在目前的中国学界是无可取代的”。但是我们很遗憾的看到,严肃的《学术批评网》可以照登王曾瑜先生不够严肃的文章。而且连续刊登五篇批评文章。却不能给被批评者和持不同学术意见的人发表那怕是一篇文章的机会。甚至连作者投稿都不予理会。

  一份严肃历史刊物,一个著名学术批评网站一份小报,一个“枪手”【也许是出于巧合,】偶然碰在了一起。《史学家茶座》的创办人是肖黎,据说《学术批评网》的负责人也是他,帮王曾瑜联系投稿的还是他。不约而同地发起“学术批评”,不约而同地拒绝刊登反批评的文章。巧合仅仅是王曾瑜先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通史彩图版》。巧合也仅仅在于他们对那位主编的著述插不上嘴。于是在他主编的一本通俗读物里找所谓的“错误”。当发现一无所获之后,又都不约而同地不擦屁股就扬长而去。正如罗厚文先生在最近的一篇文章所说:“有些人并未揭露弊端,而是借"学术打假"之名对努力于学术建设者吹毛求疵,尤其对较有成绩的学者狠下杀手,所"杀"者又往往不是什么弊端,甚至也不是学术"观点"的争鸣,根本不涉具体内容,刀下专斩有名之将。这类评论者悬空定一标准,然后说某书某文并未达到这一标准,因而属于粗制滥造、问题严重云云,则这样的"学术打假",正不啻"制假"。笔者遗憾地看到,如果没有足够的自律,即使是以反“学术腐败”著称的学者和媒体工作者,他们的个人尊严和社会责任感也会一时严重缺失,化为灰烟。由此,我们自然会对当前一些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产生忧虑和担心。

  相反,在这场讨论中,也有立场鲜明,主持公道的媒体和网络平台。博客论坛就在首页刊载了吴大兵先生的学术反批评文章。上海《文汇读书周刊》刊登了不同意见的文章。《新闻晚报》记者采写了相关报道。特别是《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为此开辟讨论专栏。集中刊载转载了数十篇讨论文章。编者按语称:“本坛的方针是允许批评,也允许反批评,给不同意见同等的机会,让大家通过讨论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判别是非,本坛不充当裁判员。讨论的目的是为了从中汲取必要的经验教训,以推动学术的发展。”

  学术领域需要实事求是的批评和反批评,只有提倡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为弄清真相而不惧争辩,才能有生动活泼的局面。学术批评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服人。媒体和网络工作者需要有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该允许和保障读者和被批评者有反批评的权利,这样才能使公众斟酌轻重,判断是非。以保障学术批评和学术研究正常、健康地发展。只准许单方面的批评,无视另一方面声辩和反批评的权利,违反学术公平和学术民主的原则,那必然会把学术讨论引向歧途。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中国的学术界到底有多腐败? (一)
下一篇: 著名的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联手抄袭他人..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