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海外多层次实践分析——兼论中国发展经验的普适性 作者:任福兵 朱 姝 郭 强1 作为世界发展模式体系中的新模式,中国模式的内涵和特征有别于西方模式,它是中国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与治理模式,是中国为实现现代化作出的战略选择。中国模式的形成不仅为社会主义国家、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提供借鉴。中国模式引来世界许多国家效仿和实践,他们的多层次性实践表明中国模式具有一定普适性。 (一)中国模式在发展模式体系中地位 1. 发展模式体系 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最基本两种发展模式是:一是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强调自由、市场和民主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和日本模式;一是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强调指令性计划,包括苏联模式、东欧模式、中国模式等。资本主义模式在亚洲的新加坡、韩国、香港和台湾创造了经济奇迹,形成了“东亚模式”,在非洲则发展成为“非洲模式”。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东欧以及拉美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效仿美国模式,响应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进行激进的市场经济转轨改革,形成了主张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拉美模式和以休克疗法闻名的俄罗斯模式。中国则根据国情,结合资本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的长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成功的“中国模式”2。郑永年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混合模式,它整合了各个方面的动力机制,成为中国高速发展的基础。中国模式是国际最优经验和中国本身实践结合的产物,既有世界性,也有中国性3。 2. 中国模式崛起 20世纪晚期,拉美的经济危机、东亚的金融危机和俄罗斯休克疗法失效,表明实施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拉美模式”、“东亚模式”和“俄罗斯模式”存在局限性。美国学术界认为“美国模式”给相关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后果,在实践中基本上是失败的。面对这些模式的失效,被发达国家定义为“失败国家”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照搬西方模式多年后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他们开始反思西方模式的普适性,并急于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同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经过30多年发展和崛起,其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必然会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郑永年认为中国模式有很多的经验可以理论概括总结,供发展中国家全面或部分借鉴4。 德国前驻华大使赛康德博士认为:当前主要发展模式都存在缺陷,中国模式因其优势和适用性受到发展中国家的青睐。中国的成功发展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为他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他们希望从中国的成功经验找到适合经验和道路5。中央编译局俞可平认为“中国模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多样性的一种探索,它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发展模式,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行性的发展范式。其内在的合理性和经验的可取性将为更多的国家所认识6。 3. 研究的目的 对于那些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模式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更具借鉴意义。当前中国模式、经验和道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涵与意义、本质与特征、存在性和普适性等方面,对中国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回应的实证性系统研究尚严重缺乏,本文将对这一实践进行研究,分析中国模式在国外实践的不同层次与水平,进而追问中国模式的普适性及其不足。 (二)中国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没有照搬西方国家倡导的“华盛顿共识”改革发展模式,奉行自己独特的现代化战略和改革开放政策,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渐进式改革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道路,经济年均增长率达9.4%,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同时社会改革和民主政治稳定推进。中国的迅速崛起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 中国模式的提出 2004年5月,美国《时代》杂志前任编辑、中国清华大学兼职教授雷默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成就及其经验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分析,首次提出“北京共识”,后被称为“中国模式”,并成为国际社会研讨的热点话题。雷默指出:中国模式的核心是坚持革新和试验、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使用不对称力量工具,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落后国家追求经济增长可效仿的成功榜样和模式。为他们提供新的发展道路7。日内瓦大学张维为认为中国模式的主要内容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推行渐进改革,确立了先易后难的优先顺序8。 俞可平认为,中国模式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为实现现代化进行的一种战略选择,是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包括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9。李培林也认为中国模式同时包括经验、成就和教训10。胡伟则认为:中国模式基本经验概括为一种政治驱动型的后发现代化模式市场化改革的良性循环,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强势政府,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优先,政治分权和务实外交11。 2. 中国模式的内涵特征 中国模式是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转型的道路,它涵盖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及转型的基本特征。(1)经济方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同时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改造;在社会主义基本框架下,创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体制,实行市场经济转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保留了宏观调控机制。这些政策使我国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自主性。(2)政治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强调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将社会稳定放在优先地位,稳步谨慎地推进民主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为指导思想。(3)社会方面:长期坚持低生育率政策和减少贫困政策,将计划生育、优化素质与人口脱贫相结合,促使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坚持共同富裕路线;(4)外交方面:实现对外开放,融人世界经济体系,扩大外交空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服务经济发展,同时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渐进式改革是我国改革的重要特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改革与开放、经济改革和政府调控、渐进改革和突破改革、效率与公平、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 作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模式,中国的发展经验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中国模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三)中国模式的世界性多层次实践 中国的成功吸引了许多国家来参观学习,部分发展中国家研究并效仿中国模式,发达国家也因为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表现,开始研究借鉴和反思中国模式。 1. 全面成功型实践:越南改革 越南统一后,曾提出用20年完成工农业现代化,由于指标严重脱离实际而导致失败。197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由于国情认识不清,改革再次失败。1986年越南第三次改革,一直“以华为师”,密切关注和学习中国改革经验和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参照实施。 (1)全面关注研究中国模式 A. 政府高层领导非常重视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直言学习中国模式。及时翻译出版中国领导人论述改革开放的著作《邓小平文选》等和中共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以备学习之用。 B. 研究中国模式,建立交流机制。2004年,中越两国中央党校建立校际互访和研究机制,越南社科院设立中国问题研究所,关注中国理论发展创新;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与中国干部培训机构交流与合作,借鉴干部培训机构教学、科研的成功经验。 C. 广泛学习借鉴,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越南理论界和政策研究人员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加入WTO等方面的经验非常重视,派出大量团组考察中国国企改革、乡镇企业、证券市场、党的建设、精简机构等方面的经验教训12。 (2)成功学习实践中国模式 A. 坚持“五项基本原则” 在革新开放过程中,越共提出坚持党的领导等五项原则,反对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坚持“社会主义定向”的基本原则。2001年越共九大系统阐述了胡志明思想,重申沿着以马克思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越南,革新开放越南革新开放之路要以社会主义为方向,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越共认为:目前越南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越共第九届党代会正式提出:越南将建立遵循市场规律,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原则的引导支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家管理下,按照市场体制运作,以富民、强国、社会平等、民主和文明为目的多样化的商品经济。 C. 渐进性改革政策 越南采取了循序渐进的转轨方式,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首先进行农业改革,在农业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为国有经济改革做准备,“摸着石头过河”,降低了改革中的成本。 首先,以农业为改革突破口。越南改革始于农村,1988年《更新农业管理》lO号决议规定:土地国有制不变,农民获得lO—15年的农地使用权,承包额5年不变,农户首次成为自主经营的基本经济单位。1993年新《土地法》进一步明确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规定耕地使用期为50年。越共学习中国包干到户的经验,实行了农户家庭经营,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增,为越南工业和外贸改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把工业作为改革重点。改革国有企业,转换经营管理机制,组建企业集团,加快股份制改造,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国有企业破产法》规定对长期亏损的小企业实行兼并、出租、承包、出卖和破产;保持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鼓励发展私营、合营企业和外国投资,促进和资助中小型企业。 其三,积极扩大开放。实施全面的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大力发展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工业,改革外贸体制,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主动加入WTO,2007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50个成员国,强调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 其四,稳妥改革政治体制。转变国家管理和调控经济的角色,通过法律和经济杠杆实施管理;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中央实行质询制度,基层推进民主建设;提出了“民知、民议、民做、民查”的民主实施规程,践行“党的领导、国家管理、人民做主”的原则。 最后,建设经济特区。1986年越共六大提出革新开放发展战略,1988年颁布《外国在越南投资法》吸引外资。在芒街、海防设立类似中国的经济特区,还设立工业区、出口加工区。特区所在的广南省主席阮春福表示:“在招商引资方面,越南全面借鉴、学习了中国经验。”广西社科院周毅指出:“方法基本都是按照中国的特区经济发展模式,有些方面甚至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中国的每一项改革和变动都会牵动越南的注意力,都成为他们学习的方向。一除了经济模式的学习之外,越南也有类似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13 2. 局部启动型实践:朝鲜和古巴改革 (1)朝鲜借鉴中国经验 第一,金日成“解冻式”探索。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成就对金日成治国方针产生了巨大影响。访华后,他启动了朝鲜经济改革,提出三个第一主义:贸易第一主义,轻工业第一主义;农业第一主义。为了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1984年颁布《合资企业法》等一系列法律,规定合资企业商品进口免征关税和三年利润税,“解冻式”探索打开了朝鲜封闭经济的缺口。 1990年到1998年,朝鲜农业歉收严重,工业生产下滑,经济连续9年出现负增长,朝鲜遇到较大经济困难。加之,苏东剧变导致主要市场和无偿援助丧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业绩推动金日成开始深化经济改革14。 第二,金正日体制内改革。金正日主政朝鲜后,密切关注和研究中国的经济改革方式。进入新世纪,金正日四度访华,朝鲜高层领导和专家团频频访华,肯定并学习中国的改革经验。国外媒体普遍称此行为是促进朝鲜的特区建设、搞好对外开放的学习之旅。 朝鲜借鉴中国“一国两制”政策,从1992年至2005年,先后建立罗津先锋自由贸易区、新义州特别行政区、开城工业园区、金刚山观光地区等四个“经济特区”,逐渐扩大对外开放。十多年来特区为朝鲜赢得了近两亿美元的外汇收益,但对朝鲜的政治经济机制影响不大。 2002年朝鲜实施具有划时代性意义的纲领性文件“经济管理改善措施”。第一,在农业部门实施从“分组管理制”到“分组承包制”,再到“家庭营农制”的转变,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一度被视为搞中国式农村改革的信号。第二,在工业部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改变了过去偏重重工业的发展战略,推行“双行线”战略。改革管理体制,下放企业自主权,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第三,在商业部门,改革价格体制,实施价格自由化,在提高职工工资的基础上调高部分商品价格,取消配给券。朝鲜设立经济特区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学习和借鉴中国在经济方面的成功经验15。 (2)古巴借鉴中国经验 苏东剧变和内忧外患迫使古巴领导人采取务实的社会经济政策。1993年卡斯特罗指出“与其自然灭亡,不如冒风险改革”,正式宣布古巴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与中国改革初期类似的改革开放举措。“和平时期特殊阶段”的“应急措施”规定:私人持有美元合法化;允许建立个体和合资企业;将原有国营农场企业转为“合作生产基层组织”;修订1982年外资法,所有经济部门都向外资开放;允许外国银行在古巴开设代表处。 中国改革开放经验深深影响古巴。1997年、2005年劳尓两度访华,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经验,并邀请中国官员到古巴访问指导,设立专门部门研究中国经验。2006年卡斯特罗访华,表示要学习中国改革经验。古巴一些经济专家建议“改革完全效法中国”,哈瓦那大学经济学家图安?堤亚纳认为,农业是经济改革的试金石,“如果农改成功,政府将在小型企业、个体户和合作社领域推动新的改革。” 同时,借鉴中国循序渐进的改革经验。坚持稳定第一,渐进改革,具体表现在:先易后难,先从对外政策开始,再改革国内经济政治。完善经济结构,保持国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允许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利用“市场因素”发展经济,而非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打破平均主义16。 首先,进行农业改革。1993年古巴尝试农村经营改革,将土地经营权从国家转移到集体,将国营农场或企业转变为合作社性质的“合作生产基层组织”,允许农民和农业合作社承包租种,自由经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其次,改善国有企业管理。坚持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改革国营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赋予企业更多自主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同时发展集体、个体和合资企业。 其三,实行对外开放。1991年古共四大确定对外开放国策。采取放宽外国投资条件、扩大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原材料;1996年宣布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工业园区,同时改革外贸体制。 最后,改善政治体制。古巴共产党强调:“以马列主义、马蒂思想和菲德尔思想为指导的古巴共产党,是国家稳固的捍卫者和中流砥柱”。重点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1993年古巴实行人民代表直选。 古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成绩。卡斯特罗强调指出,古巴在借鉴中国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走古巴式社会主义道路。古巴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强调公平和共同富裕17。 3. 交往受益型实践:东盟和非洲 (1)东盟:交往影响型实践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市场经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日影响着东盟各国,东盟的许多国家模仿中国的发展模式,除了越南深度学习中国模式之外,老挝、柬埔寨及泰国等东盟国家也借鉴中国模式。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罗正文认为,“中国模式”在东盟国家已是开花结果。 A. 老挝实践:近年来,老挝人民革命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同时,强调吸收“人类智慧的精华”。老挝通过学习中国经验,经济不断增长,农村经济日益好转,脱贫家庭户数迅速增加,采取措施如下: 第一,继续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老挝党四届七中全会明确指出:现阶段老挝所有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1991年五大指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一些关键领域起主导作用。鼓励各种集体经济和私人经济发展,促进个体经济的发展。 第二,国营企业股份制和私营化改造。老挝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政府规定:除在经济社会和国防中有重要意义的企业外,不需保留的国营企业以租赁等多种方式转为其他所有权形式,向着股份制、合作制和私营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实行分田到户制度。从1984年开始解散国营农场,将土地和生产资料承包给家庭经营;1987年向农民颁发土地证,规定农民对其土地拥有使用权、继承权和转让权18。 B. 柬埔寨实践:中国“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正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柬埔寨副首相兼内阁大臣索安指出:“中国发展‘一村一品’运动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结合柬埔寨的特点,决定在吴哥窟附近的暹粒省创建一个‘迷你’柬埔寨,将展现柬埔寨二十三个省的产品、文化、历史和视觉影像。”柬埔寨首相洪森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使包括柬埔寨在内的东盟国家受益!”19 在柬埔寨的经济建设中,中国政府给予了大量援助,“相比欧美一些国家,我们更希望、也更愿意请中国的企业到柬投资、发展,”柬埔寨需要中国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邀请中国经济学家参与规划柬埔寨未来经济发展规划,以帮助学习中国成功经验20。 (2)非洲:援助吸引型实践 过去,学习欧美模式的非洲国家并未摆脱经济落后,反而被西方国家边缘化。不少非洲国家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值得借鉴,目前非洲国家普遍出现了“向东看”趋势,对中国模式产生浓厚兴趣,希望学习和仿效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也产生了积极的客观效应。 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Martyn Davies指出:“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开始偏离商品物资,转向低端获利领域,最终转向产业。我认为,这些工业特区基本是试验区,让几个中国主要产业投资商进驻,几乎是像中国80年代中期一样,用经济特区吸引外资,这在80年代在中国取得了成功。我想,同样的战略已经在非洲实行了。”21非洲发展银行行长认为,中国模式能够教非洲大陆如何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希望中国经验可为非洲国家借鉴。世界银行佐利克希望中国在非洲开辟工业园区,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制造业,增加国际贸易。世行建议,重点放在对非洲最直接相关的中国经验上,包括经济增长、外国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等方面。 非洲学习中国经验已经结出成果:(1)尼日利亚建立了24个经济特区,这些特区为国家的发展经济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毛里求斯与中国建立了“首个中国海外经济特区”――天利经贸合作区,总理拉姆古兰希望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使该区成为中国特区在非洲的试验田。(2)苏丹总统奥马尔?巴希尔总结发展经验时指出,没有中国的真诚帮助,就没有今天的苏丹石油工业22。 苏丹的成功动摇了美欧发展模式。目前,有5个非洲国家要求中国协助建造和苏丹一样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认为,中国的成功发展模式是非洲在未来实现腾飞的样板,对非洲有拉动作用。南非国家运输集团首席执行官指出,中国对于2005年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至少达到5%。 4. 特区建设实践:俄罗斯和印度改革 (1)俄罗斯改革 第一,学习中国经验 为了学习“中国经验”,久加诺夫认为,中国的改革经验对俄罗斯很有价值,俄罗斯领导人应该阅读《邓小平文选》,尤其是要读第三卷中有关中国的改革道路部分。“中国经验”甚至进入了总统候选的竞选活动人政纲23。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康斯坦丁?科萨乔夫认为中国模式具有巨大优势,俄罗斯应学习现代化和科技创新经验,“我们还要向中国共产党学习政党与国家建设方面的经验。”俄罗斯还注重通过政党交流的平台学习中国经验。2007年和2009年中俄两次召开政党论坛,会上,俄罗斯表示要向中国执政党学习执政经验,解决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经验。 第二,建设经济特区 俄罗斯联邦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认为,中国成功的秘诀在于国内局势保持稳定,为经营活动创造了具有吸引力且稳定的条件,值得俄罗斯学习。梅德韦杰夫要求俄相关部门认真学习中国发展外贸的经验,呼吁俄商界效法中国经验,参与全球并购,加强自主创新,其是在特区建设方面。 2005年俄罗斯通过《联邦经济特区法》,先后建设了2个工业型经济特区、4个技术型经济特区和7个旅游型经济特区。《联邦经济特区法》修正案建议设立港口经济特区。俄政府希望经济特区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引擎”。在特区建设中,拟在有关特区建立“一个窗口”、“一站式”行政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俄重视与中国的合作,计划吸引中国资金来建设和发展本国经济特区。双方还建立了经济特区合作小组,交流经验、培训人员、参与特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中方企业在俄特区投资建厂等24。 俄罗斯同时学习中国社会发展经验,建立统一的养老金、建立医保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印度改革 印度希望通过经济改革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1991年,“印度改革之父”曼莫汉?辛格出任印度储备银行行长,开始领导印度经济改革。在保持政治稳定的条件下,推行渐进式改革,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完善经济结构,促进了国民经济整体增长。 1991年拉奥上台后,打出了自由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旗帜,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印度经济融入国际经济。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向私人投资开放电力、钢铁、采矿、石油提炼和各类交通电信基础设施。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简化繁琐的审批手续,简短外资申请批复时间,提高最高参股率,放宽了对资本市场的限制。 2000年,印度时任工商部长马朗宣布,将按照“中国模式”建立经济特区。2006年,印度通过《经济特区法》,开始设立经济特区。尽管特区运转遇到来自印度国内阻力。但是,印度加速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努力没有停止。从2004年开始,印度政府出台大规模招商引资政策,允许发电、机场等领域。印度以“中国模式”作为标杆,经济特区肩负着印度经济腾飞的雄心壮志25。 1. 危机规避型实践:发达国家的评价与调整 联合国《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50%,肯定了中国对应对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针对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表现,《时代周刊》等美国主流媒体和摩根斯坦利等金融巨头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美国智库)认为“中国模式”注重主要银行与大型国有企业发挥“经济稳定器”功能,是实用、自由和市场竞争力的结合体,其最重要的原则是经济改革优先。 英国《金融时报》、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等也高度评价中国政府,指出:中国模式更多地运用政府力量干预经济,强调政府干预能力的积极意义,它良好的效果是保证了对自身金融市场的控制,与其他国家使用复杂投资工具保持一定距离,因而能够更好地规避危机。里昂证券中国研究部主管戴维? 墨菲如此评价中国的能力:“我总是惊讶于中国步调一致地动员国民和资源投向共同目标的能力。”韩国《中央日报》坦言:中国的自信源于改革开放形成的独特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重要特征如通过强有力的领导实现政治稳定……对于韩国有借鉴意义,核心是摆脱一味“追随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韩国也需要这样做。 全球其他五大经济体迅速衰退,但中国有效的“国家干预”,限制了外国在银行业的投资,拒绝接受国外金融创新。西方国家在市场失灵之时都倾向于国家控制,纷纷将金融机构和汽车产业国有化,对金融业实行新的严格监管,证明“中国模式”对西方的价值,可见,中国模式为欧美提供有限经验26。最初被许多发展中国家称赞并仿效的“中国模式”,开始成为西方政经界关注研究的对象,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乃至于美国和欧洲最近对金融市场的干预都被认为是在学习中国。 (四)结论 中国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一,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模式回应了他们对中国发展经验的质疑,如关于中国“威胁论”“崩溃论”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也促使福山对西方模式“终结论”进行修正。实践证明:中国式政府干预经济模式,为西方国家规避和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新的借鉴,说明这一模式对西方国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第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发展道路和经验回应了发展中国家对合适的发展模式和经验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充满希望的选择,也为他们避免西方模式不适症提供了新的可能。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可以看出,西方模式不具有普适性,中国模式取代失败的西方模式,在越南、古巴、朝鲜、非洲和东盟的实践是成功或部分成功的,中国经验在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广泛的普适性。 第三,对中国模式本身而言,中国模式的国外实践反映了中国模式存在不足和欠缺,如越南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发展问题和中国存在的问题相类似。此外,越南和古巴的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走在中国前面,他们对民主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探索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对中国来说,总结经验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虚心学习和积极探索,着眼于解决中国发展模式和经验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可持续性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国光:危机中的独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绿叶》2009年第6期。 [2] 郑永年: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意味着什,中国CEO联盟网,2009年11月30日,http://www.ceolm.com/html/54/n-2254.html。 [3] 郑永年:西方为何惧怕“中国模式”?《决策探索》2008年第9期。 [4] 德国前驻华大使认为中国道路将胜过美日德模式,南方网,2009年12月10日, [5] 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gjkd/200310080781.htm。 [6] 俞可平:中国模式并没有完全定型,《人民论坛》2009年第18期。 [7] 转引自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 张维为:中国模式的几点概括,《人民论坛》2008年第24期。 [9] 俞可平、黄平等:《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 常理:是什么力量改变了中国?——社会学家李培林先生访谈录,《学术交流》2007年第1期。 [11] 胡伟:探寻现代化的中国模式,《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2] 卢斌:投资热土,掘金越南,云信网,2009年12月15日,http://www.ynxxb.com/content/2009-1/15/N87642131128.aspx。 [13] [越] 丁文恩:中越经济改革的比较,《亚太经济》2008年第1期。 [14] 宫玉涛:朝鲜经济改革的促动因素:历史与现实分析,《学术交流》2007年第11期。 [15] 方孟宁:缘起、内容与展望:朝鲜社会主义改革浅论,《理论观察》2008年第5期。 [16] 陈君:古巴改革的中国因素,《领导文萃》2008年第17期。 [17] 徐世澄:论古巴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8] 张传鹤: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9] 柬副首相索安:学习中国经验建“迷你”柬埔寨,搜狐网,2009年12月10日,http://news.sohu.com/20081115/n260652632.shtml。 [20] 刘歌、夏林:中国发展,东盟受益,《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7日第3版。 [21] 世界银行和中国正在谈判,计划在非洲建特区,鼎盛军事网,2009年12月5日,http://mil.jschina.com.cn/2009/1205/3244.html。 [22] 杨宝荣:中国与苏丹经济合作促进两国共同发展,《当代世界》2008年第5期。 [23] 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呼吁俄政治家研究中国经验,中俄商贸网,2009年11月30日,http://china.cn2ru.com/news/1201482493443971.html。 [24] 俄罗斯经济特区建设将主要借鉴中国经验,陕西经济信息门户网,2009年11月25日,http://zsyz.sei.gov.cn/ShowArticle2008.asp?ArticleID=52129。 [25] 胡佳恒:印度改革镜鉴中国模式,宣讲家网站,2009年11月25日,http://www.xj71.com/html/72/n-23072.html。 [26] “中国模式”稳中有变,FT中文网,2009年11月30日,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25068。 1 作者简介:任福兵的工作单位系华东理工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朱姝的工作单位系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郭强的工作单位系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2 刘国光:危机中的独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绿叶》2009年第6期。 3 郑永年: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意味着什,中国CEO联盟网,2009年11月30日,http://www.ceolm.com/html/54/n-2254.html。 4 郑永年:西方为何惧怕“中国模式”?《决策探索》2008年第9期。 5 德国前驻华大使认为中国道路将胜过美日德模式,南方网,2009年12月10日,http://www.southcn.com/NEWS/ INTERNATIONAL/gjkd/200310080781.htm。 6 俞可平:中国模式并没有完全定型,《人民论坛》2009年第18期。 7 转引自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 张维为:中国模式的几点概括,《人民论坛》2008年第24期。 9 俞可平、黄平等:《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 常理:是什么力量改变了中国?——社会学家李培林先生访谈录,《学术交流》2007年第1期。 11 胡伟:探寻现代化的中国模式,《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2 卢斌:投资热土,掘金越南,云信网,2009年12月15日,http://www.ynxxb.com/content/2009-1/15/N87642131128.aspx。 13 [越] 丁文恩:中越经济改革的比较,《亚太经济》2008年第1期。 14 宫玉涛:朝鲜经济改革的促动因素:历史与现实分析,《学术交流》2007年第11期。 15 方孟宁:缘起、内容与展望:朝鲜社会主义改革浅论,《理论观察》2008年第5期。 16 陈君:古巴改革的中国因素,《领导文萃》2008年第17期。 17 徐世澄:论古巴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8 张传鹤: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9 柬副首相索安:学习中国经验建“迷你”柬埔寨,搜狐网,2009年12月10日,http://news.sohu.com/20081115/ n260652632.shtml。 20 柬副首相索安:学习中国经验建“迷你”柬埔寨,搜狐网,2009年12月10日,http://news.sohu.com/20081115/ n260652632.shtml。 21 刘歌、夏林:中国发展,东盟受益,《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7日第3版。 22 世界银行和中国正在谈判,计划在非洲建特区,鼎盛军事网,2009年12月5日,http://mil.jschina.com.cn/2009/1205/ 3244.html。 23 杨宝荣:中国与苏丹经济合作促进两国共同发展,《当代世界》2008年第5期。 24 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呼吁俄政治家研究中国经验,中俄商贸网,2009年11月30日,http://china.cn2ru.com/news/ 1201482493443971.html。 25 胡佳恒:印度改革镜鉴中国模式,宣讲家网站,2009年11月25日,http://www.xj71.com/html/72/n-23072.html。 26 “中国模式”稳中有变,FT中文网,2009年11月30日,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25068。 本文已公开发表,见李进、何云峰主编:《理论经纬·2010》,安徽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4月第1版,书号:ISBN 978-7-5461-17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