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周鸿刚、李进主编,黄刚、何云峰副主编:《理论经纬•2009》,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12月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第一任总书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江泽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初期所面临的历史课题。邓小平对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回答,并由此形成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率领全党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广大人民的新要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继续进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 第一,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新的概括有利于人们科学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20世纪最后20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基本解决了全国范围的温饱问题,人们生活富裕,一般来说,在温饱问题解决、物质生活富裕了,人们必然要追求物质生活以外的更多、更高的享受。因而,对社会主义本质所说的“共同富裕”必须赋予更多的、更新的内涵。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系统阐述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2“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3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包括“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4江泽民的这些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即从经济层面理解认识又深化到到以人为本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了。 第二,确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单一公有制的结构已经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替代。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如果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它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验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6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之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确立既为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制度保障,又为推进社会主义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并且要求社会主义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7这是江泽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观点,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8得到了邓小平的赞同。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代表我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经济体制改革总目标,推动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到20世纪末期,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加快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一是促进人们意识观念的改变;二是推进政府职能的转换;三是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繁荣;四是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流合作,对外贸易取得了重大进展。 第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治有了新发展。 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集体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江泽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首先,在民主政治的实践中,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其次,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总结我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经验,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9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再次,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非常注重法制建设,认为“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10江泽民继承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思想,提出“依法治国”的思想,并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含义,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方略的实践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伟大进程。最后,提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方针。为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也应该在全社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12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者都抓好,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四,成功实践并发展、丰富了“一国两制”构想。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排除各种阻力,使香港政权的交接仪式如期举行。江泽民庄严地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如期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彻底结束了自近代以来被外国列强占领的历史。 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回归以后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促进中华民族实现完全统一。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江泽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首先,提出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不容分割。其次,提出“文攻武备”方略。对台湾问题,我们一向是坚持和平统一,但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政策。针对“台独”势力,我们必须有两手准备,两手都要硬。其次,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再次,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最后,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拖延下去。这些新观点是江泽民在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提出的,对促进两岸交流、维护海峡和平、推动统一进程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江泽民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创造性的探索 党执政以后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如何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对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江泽民对在长期执政、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 第一,江泽民提出“与时俱进”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江泽民在2001年建党80周年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3在2002年中央党校发表的“5.31”讲话中,他又进一步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14从世界范围看,《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建国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针对这些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这是江泽民提出与时俱进的原因。 与时俱进,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100多年前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应对今天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就必须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结果。江泽民深刻分析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直面现实,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进行了概括,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指导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最宝贵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 第二,提出“三讲”教育,丰富党的建设内容。1995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根据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全国都要这样做,北京市更要起带头作用。”151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讲学习 讲政治 讲正气》的评论员文章,指出:讲学习,主要是学理论,学知识,学技术。首先是学理论。讲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讲正气,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同一切歪风邪气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决定,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一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这次为期3年的教育活动,发扬了延安整风运动的精神,采取自上而下,分期分批进行,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式,使全党同志,尤其使领导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党风教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次活动无疑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如何保持先进性,如何保持长期执政地位,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尚未解决这些重大问题。江泽民在执政党建设问题上有许多新的创建。一是强调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党的十五届六中全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必须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抓好落实,以优良的党风带动和促进政风、行业风气和社会风气的建设。二是提出“两个转变”作为党的建设的依据。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16这样“两个转变”的论述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本根据,它强调的是“执政”意识和观念,表明了党对自身历史地位和责任认识的重大转变,它开拓了我们党的建设的新视野。 第四,提出“两个先锋队”科学论断。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7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一新的表述写进了党的十六大修改后的《党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在为整个中华民族利益而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完成了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人民利益的代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了,为了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巩固党在全社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增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必须使新的社会阶层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也是他们利益的代表。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面临三大历史任务: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是全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两个先锋队”的提出,表明党是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成为团结和领导人民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的中流砥柱和坚强核心,这有利于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地投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践。 第五,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是执政党,而且长期处在执政地位。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怎样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是党在新时期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力量,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其次,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是历史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适应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再次,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江泽民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初步探索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形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历史前提等决定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是最紧迫的任务。江泽民在邓小平关于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 第一,强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逐步确认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作了新的界定,强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指出,“面对世纪之交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18正是基于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精辟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怎样发展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既保持快速持续发展,又没有超越阶段犯过去“左”的错误,与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密切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厦的理论基石,是党制定发展规划、政策的指导。 第二,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举世瞩目,但其增长点主要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外延式、粗放式的经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解决好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从而加速国民经济增长从外延型向效益型的战略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确立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19 1996年3月,江泽民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20 同年7月,他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21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整个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一是以加速信息化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加强第一产业、调整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重组产业结构。二是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装备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重点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大型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技术改造。三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普遍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四是引导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 第三,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丰富了党关于发展的理论。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是,人均收入只有800—1000美元,与已经进入现代化的国家相比,我们差距还很大。目前,小康生活所覆盖的人群不全面,2002年农村还有2800多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中西部农村扶贫任务还很艰巨,而城镇有将近2000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城乡失业人口还相当多;人们所享受的小康生活也不全面,人们的衣食问题解决了,但住、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活环境差距很大,社会安全、民主政治还存在许多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人群之间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并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继承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基础上,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2002年11月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据十五大提出的、我国到二0一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2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除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还强调社会的协调发展,把政治、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同时,在继续坚持邓小平的“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思想外,更加重视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关注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把逐步缩小地区、城乡和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全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江泽民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明确提出了生态建设的任务,这充分表明党的发展理论的与时俱进。 (徐剑雄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江泽民:江泽民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6月1日第1版。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3-544页。 5《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6《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8《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9《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3页。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页。 11《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1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页。 1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14江泽民: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6月1日。 15《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3页。 16《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6-537页。 17《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9页。 18《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19《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8页。 20《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8页。 2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5页。 2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2-5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