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浅析上海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时间:2009/9/16 21:17:02,点击:0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代文化实际上包含了教育,科技、发明、专利、信息、标准、编码、集成、文学、艺术等生产力中的知识性因素,涵盖了社会的观念形态、生活方式、思想道德、科技教育和精神产品等方面的内容。文化起源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人化”。人把外在自然“人化”的同时,从而也使人自身对象化了。在这种物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过程中,人创造了人类文明,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即创造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随着物质生产过程中人的一般智力和理性的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在社会生活中,在地区乃至国家的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科学技术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文化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人的智力、科学、生产管理、劳动组织等。在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知识经济、知识产业、网络经济、信息产业是文化生产力的外在形态。人是文化生产力的主体,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给予文化生产力深刻的影响。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一种精神生产力。它是一种生产力的生产力,是制造生产力的“软件”,这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是一致的。它将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这里,人的智能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高技术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是经济增长的支柱,强大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的管理是经济增长的坚强后盾。因此,21世纪将是文化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世纪,文化生产力的高低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力发展上海的文化生产力,是上海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客观要求。

(一)文化生产力在上海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劳动能力”单纯看成体力、体能方面的能力,把“生产资料”看成有形的,如机器设备、矿山、能源等物质生产资料。实际上,生产力应包括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两个方面,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那种忽视文化生产力的“生产力”观点是片面的。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经济领域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对经济的发展又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文化中有经济,经济中蕴涵着文化,已成为世人的共识。当代文化经济的一体化使文化与经济之间呈现出一种趋势,即“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
文化的经济化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着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文化化是指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在上海新一轮的发展中,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作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加快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和经济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社会中既不存在纯粹的经济活动,也不存在纯粹的文化活动。一切经济领域无不包含着文化,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都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的日益融合,将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从而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加快经济发展,不得不加快文化发展。我们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继续推进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并在质的提高基础上,努力实现量的新扩张。这里所强调的“质”,很大程度上就是包括科技、教育、人才的文化内涵;这种质还表现为提升企业文化品位,提高产品文化含量。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化和经济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就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
当今文化已经成为增强综合实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都市之间、企业之间、产品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新世纪的经济,就是文化经济。以往人们长期疏于提及的非经济因素的文化日益成为经济活动中的决定因素之一,文化生产力一步步的走进经济核心的事实,构成了现代经济最显著的特征。因而我们要认真研究文化经济,科学把握经济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经济工作中要更多地发挥文化的作用,增加文化的含量;文化工作中要更多地考虑经济的因素,运用经济的手段。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求经济发展和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一切举措,都需要把文化生产力作为关注的重点。文化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催化剂。文化生产力高度发展,对现代文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是跨时代的。它将对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教育模式、经营管理及领导决策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速度概念将被更新,重量概念将被改写,结构概念将被替代,世界概念将被突破,传统理论受到挑战,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将对上海新一轮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必须加快发展上海文化生产力

经过连续15年的两位数增长,上海人民要继往开来,再创辉煌,需要有持久不竭的精神动力。上海在未来的新一轮发展中,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文化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使上海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市民“心态”内外和谐,经济实力、城市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从而实现上海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和培育上海城市精神。
人的全面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内涵:一是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得到满足;二是人的潜能不断得到现实发挥;三是人的社会关系越来越丰富;四是个性的全面展开。以上这些方面绝不只是局限于物质领域,更多地将表现于精神世界、文化享受和政治参与。人在物质缺乏的时代,谈不上全面发展。而当物质需要充分满足并得到保障之后,文化需要、精神满足就成为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文化生产力是人全面发展的动力;反过来,全面发展的人又有力地提升了文化生产力,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辨证关系。为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物质经济的发展,尤其要加强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以促进市民全面发展之需要。这种全面性不应当只体现在少数人的身上,其发展成果要着眼于全体市民的共享。在上海未来的发展中,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既要依靠人,又要为了人,要关注人的需求,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一切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生产力是现代社会的新生产力,文化是这种新生产力的生长点和增长点,是文化生产力的核心和力量之源。文化生产力中的文化凝聚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城市精神的深厚底蕴。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化的功能集中体现为构建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凝聚民族精神,由此可见,文化生产力是整合一个民族的强大力量。所以上海城市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上海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一个缺少文化根基的城市,不可能提升出凝聚人心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从市民的行为方式、规章制度、文化艺术、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城市景观中体现出来的共同价值观念,心理导向,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灵魂,蕴涵于历史、体现于现实、推动未来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城市精神是城市发展、城市品位提升的精神、文化推动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精神是一种对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高度自觉,是一个城市的内在气质和根本价值追求,是内化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哲学法则,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抽象理念。在一定意义上,城市精神就是城市的文化精神。上海作为一个世界城市,国际大都市,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征途中,必须有海纳百川、与时俱进、敢为人先、诚信儒雅、崇尚科学、信仰法治、服务全国、天人和谐的精神品质。因此,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城市精神,大力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形象,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全面提升21世纪上海人的“精、气、神”,大力发展上海的文化生产力。
第二,不断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的优势。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生产力的状况与经济增长水平。这是因为劳动工具是由人创造的,又使用它从劳动对象中获取财富。而文化就是通过对人的直接作用而介入社会生产力的。文化本身所包含的价值和判断就在于对人在生产中的创造力的解放和发挥,即人的素质的进步和提高。这种解放与发挥、进步与提高决定着生产力中其它两个要素的创造、使用与选择,最终决定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市民素质的提高是上海现代化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于上海今后生产力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增加9%。有这样一种说法:十年前的教育,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教育,是十年后的经济。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确立起现代化社会的文化意识,就能使劳动者这一社会有机体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将文化生产力转化为物质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要在上海现代经济建设中充分体现其功能效力,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有:(1)瞄准全国和世界一流标准,确定文化建设发展目标,塑造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价值体系。文化的发展既要与经济政治的发展相同步和协调,又要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到超前的引导作用,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必须高起点、高标准,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最前沿。要整合出“善”与“真”交融,“义”与“利”并举,“整体”与“个体”互动,“德治”与“法治”结合的文化价值体系,以形成既有浓厚人文传统又有科学理性的精神,既有个人自由发展又有社会整体合力,既充盈勃勃生机又保持协调稳定的社会文化氛围。(2)因地制宜,走出一条体现上海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从上海实际出发,塑造别具一格的上海文化形象,建设具有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创建文化名区、名镇。逐步把上海变成名作、名人、名团、名校汇聚之城。使上海成为汇聚名家大师的高地、培育青年才俊的摇篮;以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为龙头,广泛地开展社团文化、社区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多层次的群众文化网络;要在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化的同时大力扶持精英文化的发展,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推进专业文化建设,大力发展高雅理性文化。(3)加大改革力度,构建完善的文化发展机制。进一步推进政策创新和完善法规,使科教兴市在法律架构中得以推进和落实;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创新内在动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体制环境;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事业发展的实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增强微观活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和推动集体、个体、外资、合资等各种经济成份一齐办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投资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成份,增强上海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发展活力。(4)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以适应当今社会主体利益多元化,价值取向多维度的现实状况,要自觉地遵循文化发展的特有规律,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营造一个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指导下多元文化、多层文化共存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和机制,推动文化的不断繁荣和发展;要强化文化事业机构的管理职能,规范文化市场,净化文化市场,促进文化生产力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
第三、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上海正在大力实施的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以创新为核心,以人才为关键,以教育为基础,充分反映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两个第一”的思想,这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上海的生动体现。
从科技角度来看,科技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当今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特征,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潮流和标志。科技每前进一步,都会深刻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科技已成为社会生产的杠杆,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一个民族复兴的希望。科技与文化是紧密相关,互相促进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科技既是一种生产力,也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文化力量,科技作为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本身就是文化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人才的角度来说,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文化的载体,没有人才就无所谓知识,以知识为基础来发展经济也就无从谈起。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人才与知识归于一。因而可以说,文化经济即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技术知识构造的新的生产力系统。这个新的生产力系统的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发展高科技产业必须有相应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人才或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体系中的第一资源。只有富有创造思维的人们才可能有所创新。这些优秀人才便是创新人才。一个国家、民族拥有大量创新人才,必将具备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巨大潜能。

(三)加快发展上海文化生产力的途径

上海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资源少、土地面积小、发展掣肘多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着上海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把人才资源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动力要素,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靠高附加值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技术,全面提升上海所有产业的技术含量与科技含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上海未来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
上海现阶段的人才资源总量、素质和结构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体现为人才市场化程度低、国际化程度低,缺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显然,人才队伍的实际状况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上海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关键在于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增加人才资本的积累。我们要不断优化人才环境,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聚各路英才,形成育才、聚才、用才良好环境,使上海成为优秀人才汇聚之海、智慧创意涌现之源。
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最基本的途径。为此,我们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强化市民的“文化生产力”意识,提高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的自觉性,逐步纠正重物轻人,重物质资源开发,轻智力资源开发的倾向。在重视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的轨道上来。二是建立上海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拓展文化生产力面向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快建设上海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上海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必须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及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上海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上海要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其关键则是创新能力,靠创新来挖掘资源、协调关系、开拓前进。为此,要加快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增强持续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从而推动上海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上海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氛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只有创新,才能生成并拥有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内涵,使上海真正成为国际都市文化的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三是加大教育、科技的投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发展上海文化生产力的步伐,科技是决定性的因素,发展科技,不抓教育不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此,要重视对知识的投入,使知识在财富增长中所占比重大幅度增加;要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全力开通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的新的发展道路;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实施重大产业科技公关项目,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加快形成现实生产力。努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可以不断提升上海文化的转化力、内涵力、持续力、创造力、传播力、消费力、规模力、科技力,可以加速文化创新、理论创新以及一切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可以在国际竞争力中,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总之,上海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生产力的促进和推动,新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需要文化的积极参与、引导。上海的发展需要文化托市,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托起,离不开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上海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将会在上海新一轮的发展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发挥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洪平)

摘自何云峰、苏令银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黄山书社2009年版。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浅论孔子的天命观
下一篇: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与民族精神培育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