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论著目录 (1980──1999年)
时间:2009/3/3 20:15:42,点击:0

好汉网按:研究耶稣会士跟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学人应该对这个目录很感兴趣的。可惜这个目录只编辑到1999年为止。要是有这方面的专家将其补到现在就好了。那将对其他研究者会很有帮助。

-----------------以下是原文-------------------

    编辑说明:
    1.本目录编录1980年至1999年间中国大陆出版的中文著作和论文。资料来源为《全国总书目》、《全国报刊索引》、《中国历史学年鉴》以及其他学术刊物的有关目录。
    2.目录分著作、论文两部分。排列以出版时间先后为序,著作标示年代;论文凡见于定期刊物者,标示年代与期号,中间隔以冒号。
    3.著作部分,除专著外兼收译著,并酌收有部分篇章论及本主题的著作。其中论文集之分篇目录,一般不再列入论文部分。
    4.论文部分,据篇目所示分为总论、宗教、思想、学术、制度·风俗、科技、艺术、事件、人物、文献和信息十一类,酌收个别与本主题关系密切的来华传教士事迹的论文。
    限于编者视野及资料条件,本目录分类不当及遗漏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一、著作部分
     
    俄国使节团使华笔记(1692一1695) ,伊兹勃兰特·伊台斯等编,
    北京师院俄语翻译组译, 商务印书馆,1980
    中国古代天文学史, 陈遵妫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一集),陈垣著,中华书局,1980
    徐光启年谱, 梁家勉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徐光启,王重民著, 何兆武校订,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顾长声,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中国天文学史, 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编著, 科学出版社,1981
    圣教入川记, [法]古洛东,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康熙皇帝 , [法]白晋著, 赵晨译,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俄国、蒙古、中国(1-4) ,[英]约·弗·巴德利著 吴持哲 、吴有刚译,商务印书馆,1981
    《〈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 张维华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册), 杜石然等编著, 科学出版社, 1982
    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俄语教研室译,商务印书馆,1982
    徐光启著译集, 徐光启撰,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利玛窦中国札记(全2册),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 中华书局,1983
    徐光启,施宣圆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中国数学史简编 ,李迪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中国地图学史 ,卢良志著, 测绘出版社,1984
    中国地图史话, 金应春、丘富科著, 科学出版社,1984
    明清史散论 ,冯天瑜著,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
    《明史、佛郎机传》笺正, 戴裔煊著 , 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
    《清代人物传稿》上编1-8卷有利类思、安文思、卫匡国、汤若望、卜弥格、白晋、南怀仁等传记,
    王思治等主编,中华书局,1984-1995
    郎世宁, 聂崇正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 王欣之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利玛窦在肇庆, 罗方光,肇庆文史第二辑, 肇庆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1985
    清代西人见闻录, 杜文凯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朱谦之撰,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中西文化交流史, 沈福伟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 骆良、陈仁华等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徐光启研究论文集, 席泽宗、吴德铎编,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 彭耀、曹绮著, 中国社科出版社,86年初版、91年增订版
    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1517-1840), 萧致治·杨卫东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走出中世纪, 朱维铮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晚学斋论文集, 张维华著, 齐鲁书社,1986
    王徵遗著, 李之勤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中国教案史, 张力、刘鉴唐著, 四川社科院出版社,1987
    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 张维华著, 齐鲁书社,1987
    明清间在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 江文汉著, 知识出版社,1987
    中外文化交流史, 周一良主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走出中世纪, 朱维铮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清代著名天文数学家梅文鼎, 李迪、郭世荣编著, 上海科技文艺出版社,1988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 (上中下), 方豪著, 中华书局,1988
    澳门记略, 印任光、张汝霖撰, 赵春晨点校,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西学东渐与明清之际教育思潮, 白莉民撰,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 于硕等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中国天主教的过去和现在, 顾裕禄著,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 文物出版社,1989
    明清实学思潮史(上中下), 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齐鲁书社,1989
    "通玄教师"汤若望,[德]恩斯特·斯托英著 达素彬、张小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荷使初访中国记》研究,[荷]包乐史、[中]庄国土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德国思想家论中国, [德]夏瑞春编, 陈爱政等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孟德斯鸠与中国,许明龙,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中国·科学·文明,[日]薮内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明清数学史论文集, 梅荣照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十字架与龙, 孙江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明泾阳王徵先生年谱, 宋伯胤编, 陕西师大出版社,1990
    康熙思想研究, 宋德宣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澳门史纲, 黄鸿钊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中国文学在法国,钱林森著,花城出版社,1990
    改变中国, [美]斯宾塞著, 曹德骏译, 三联书店,1990
    耶稣会士秘史, [法]埃德蒙·帕里斯, 张如萍等译,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
    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 范存忠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龙与十字架, 邹晓辛、吕延涛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世界的中国观, 忻剑飞著, 学林出版社,1991
    清代文化传统的总结和中西大交流的发展,南炳文、李小林、李晟文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陈久金、杨怡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 何芳川、万明著, 山东教育出社,1991
    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 [德]利奇温著, 朱杰勤译, 商务印书馆,1991
    中国和基督教, [法]谢和耐著, 耿 昇 译, 上海古藉出版社,1991
    法国的在华传教政策, [法]卫青心著, 黄庆华译,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
    利玛窦传,[美]乔纳森·斯彭斯著,王致华译,陕西人民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
    日本中国学史(第五章),严绍璗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耶稣会士与中国科学, 樊洪业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 陈卫平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明清之际的科学、文化与社会──十七、十八世纪中西文化关系引论,李亚宁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渊源, 谈诲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早期传教士进藏活动史, 伍昆明著, 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中外关系史辞典, 朱杰勤、黄邦和主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洋人, 肖黎等主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中国科技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中国之欧洲, [法]艾田蒲著, 许钧、钱林森译,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利玛窦与徐光启, 孙尚扬著, 新华出版社,1993
    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从利玛窦到郎世宁, 许明龙主编, 东方出版社,1993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张维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闭关与开放, 陈尚胜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明代中外关系史研究, 朱亚非著, 济南人民出版社,1993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下集), 杜石然主编, 科学出版社,1993
    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马伯英等著,文汇出版社,1993
    清代院画, 杨伯达著, 紫禁城出版社,1993
    清代学术与文化, 王俊义、黄爱平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德国哲学家论中国, 秦家懿编译, 三联书店,1993
    莱布尼茨与中国,安文铸等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伏尔泰与孔子, 孟华著, 新华出版社,1993
    利玛窦评传, [法]裴化行著, 管震湖译, 商务印书馆,1993
    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法]安田朴、谢和耐等著,耿昇译,巴蜀书社,1993
    利玛窦与徐光启,孙尚扬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 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技术卷, 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 黄时鉴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基督教与明末儒学, 孙尚扬著, 东方出版社,1994
    历史遗痕──利玛窦及明清西方传教士墓地, 林华等编,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宗教与文化论丛(1994),陈村富主编(收录有关卫匡国、艾儒略、殷铎泽等研究论文14篇),
    东方出版社,1994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熊月之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国清代科技史, 沈毅著, 人民出版社,1994
    德国的汉学研究, 张国刚著, 中华书局,1994
    中西音乐交流史稿, 陶亚兵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汤若望传, 李兰琴著, 东方出版社,1995
    洋教士看中国朝廷, 朱静编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故宫博物馆藏清代宫廷绘画, 故宫博物院编, 文物出版社,1995
    基督教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社科院宗教所主编,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
    明清启蒙学术流变,萧萐父、 许苏民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丝路文化·海上卷, 刘迎胜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 [法]费赖之著, 冯承钧译, 中华书局,1995
    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 [法]荣振华著, 耿 昇译,中华书局,1995
    欧洲与中国, [英]赫德逊著, 王遵仲、李申等译, 中华书局,1995
    康熙帝传, [法]白晋等著, 春林等编, 珠海出版社,1995
    新学苦旅──科学·社会·文化的大撞击,刘大椿、吴向红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
    利玛窦与中国,林金水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中法关系史论,楼均信、郑德第、吕一民主编(收录有关论文7篇),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职方外纪校释,[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中华书局,1996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天文卷,石云里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总主编路甬祥,另有
    数学、物理与化学、地学、医学、技术等卷)
    马相伯集, 朱维铮主编、李天纲等编校,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王茂平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国际汉学著作提要, 李学勤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国际汉学(一)(二), 任继愈主编,商务印书馆,1995、1997
    汉学研究(一)(二)(三), 阎纯德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1997、1999
    法国汉学(一)(二), [法]龙巴尔、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997
    早期澳门史,[瑞典]龙思泰著,吴仪雄等译,章文钦校注,东方出版社,1997
    庞迪我与中国,张铠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中国的基督教, 周燮番著, 商务印书馆,1997
    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何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世界汉学(一), 刘梦溪主编, 世界汉学杂志社,1998
    大中国志,[葡]曾德昭著,何高济译,李申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李天纲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中外宗教交流史(第5、6章),楼宇烈、张志刚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中外美术交流史(第5章),王镛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中外哲学交流史(第4、5、6章),楼宇烈、张西平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中外医学交流史(第5章),李经伟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中外音乐交流史(第12章),冯文慈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 河南教育出版社,1998
    《中华文化通志》第10典"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志》,朱学勤、王丽娜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中华文化通志》第7典"科学技术"《天学志》(第10章),江晓原、钮卫星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东西方美术的交流,[英]M.苏立文著,陈瑞林译,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澳门──东西交汇第一门,吴志良、章文钦等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
    澳门历史文化,章文钦著,中华书局,1999
    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汤开建著,中华书局,1999
    传教士与中国科学,曹增友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王宁、钱林森、马树德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中国科学技术之西传及其影响,韩琦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澳门通史,黄启臣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东方美学对西方的影响,陈伟、王捷编著,学林出版社,1999
    十九世纪中国市井风情──三百六十行,黄时鉴、[美]沙进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清王朝的宗教政策,于本源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鸦片的传播与对华鸦片贸易,龚缨晏著,东方出版社,1999
     
    二、论文部分
    1.总 论
     
    历史上的中法关系, 张芝联, 历史教学,80:3
    法国是如何发现中国的,[法]叶理夫著,耿 昇 译,中国史研究动态,81:3
    中国人文主义与英国的启蒙运动,范存忠,文学遗产,81:4
    中国哲学启蒙的坎坷道路,萧萐父,中国社会科学,83:1
    启蒙时期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关系[法]伊夫·埃尔渥耶著,刘坤一译,中国史研究动态,83:2
    清代的中学西渐及其影响论略, 何哲, 暨南学报,83:3
    清代的西方传教士与中国文化, 何哲, 故宫博物院院刊,83:2
    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在华学术活动, 冯天瑜, 明清文化史散论,1984
    从明清之际的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冯天瑜,历史研究,85:5
    关于顺康雍乾时期的耶稣会士的评价问题, 许淑明,中国史研究动态,85:10
    雍正驱逐传教士与清前期中西交往的中落, 陈东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85:5
    十八世纪中国文明对法国、英国和俄国和影响,[法]米歇尔·德韦兹达著,达观译,法国研究,85:2
    鸦片战争前基督教传教士在华的文化活动, 邹明德, 近代史研究,86:5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徐明德, 杭州大学学报,86:4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略论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变化) ,张广达,文史知识,87:1
    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 程伟礼, 复旦学报,87:1
    西方传教士与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 林华, 党校教学,88:1
    论明清之际传教士的历史作用, 何兆吉, 西部学坛,88:3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评议, 饶良伦, 求是学刊,88:1
    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 鲁方, 课外学习,88:2
    论明清之际传教士的历史作用, 何兆吉, 西部学坛,88:3
    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徐远和,孔子研究,88:4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交流、冲突和选择, 胡代聪, 外交政治学院学报,89:1
    清前期对外政策的性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吴建雍, 北京社会科学,89:1
    微风入园池,吹得几重皱(也评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吴文涛,江汉论坛,89:4
    论康熙对外政策, 张之毅, 外交学院学报,89:1
    从《辩学章疏》谈如何对待中西文化交流,施宣园,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16辑,
    上海光启社出版,1989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古代文化, 卓新平, 世界宗教资料,90:3
    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李永胜, 社会科学[沪],90:4
    清代宫中出现西方文化的原因探讨, 刘潞、刘月芳, 故宫博物院院刊,90:4
    16至19世纪中国政府对澳门的特殊方针和政策, 黄启臣, 学术论坛,90:6
    澳门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 黄国安, 学术论坛,90:6
    撞击、颉颃、拒斥(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之争论纲), 蒋国保, 浙江学刊,91:5
    十六至十八世纪中西文化的交汇(兼论澳门是文化交汇的桥梁),黄启臣,社会科学战线,91:1
    明清之际浙江地区中西文化的冲撞, 杨建华, 浙江学刊,91:3
    前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与跌落归因,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91:4
    关于明清耶稣会士在华活动评价的几个问题, 何桂春, 学术月刊,92:11
    试论明末西学东渐的背景,徐均平, 兰州大学学报,92:1
    寺庙宫观与明清中西文化冲突, 赵世瑜, 中国史研究,92:4
    16-18世纪中国文化对欧洲国家的传播和影响, 黄启臣, 中山大学学报,92:4
    18到20世纪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从莱布尼兹到德·哥罗特,[德]R.J.韦伯罗斯基,
    《中国宗教:过去与现在》(汤一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明末清初中国文化在德国, 吴孟雪, 文史知识,92:8
    并非神话── 简论17、18世纪中国在法国的形象及其影响, 许明龙, 世界历史,92:3
    也谈"关于明清耶稣会士在华活动评价的几个问题", 康志杰, 学术月刊,93:10
    来华传教士对中西封建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许序雅, 浙师大学报,93:1
    论清代的"禁教"与"防夷":"闭关主义"政策再认识,王先明,近代史研究,93:2
    重评澳门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费成康,学术月刊,93:8
    十七、十八世纪中国在法国的形象及其影响, 许明龙,《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与选择》
    (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明末清初吸收西方文化的历史启示, 李建忠, 桂海论坛,94:4
    中国早期近代化的成败:对15-17世纪中国历史的再认识,薛国中,武汉大学报,94:2
    从科学与文化的相互作用看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运动,贾敏仁,信阳师院学报,94:4
    康乾盛世与西方文明, 李治亭, 社会科学辑刊,94:11
    论明清在华耶稣会士的财务经济, 康志杰, 史学月刊,94:3
    清初西学输入原因初探, 宝成关, 黑龙江社会科学,94:4
    人类文化史一笔智慧和知识的大交易,沈保义,《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6-18世纪的西方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朱静,《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初期来华的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朱静,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94:4
    西学东渐与明代社会特征, 李宝臣, 北京社会科学,94:2
    明末西学东渐重评, 宝成关, 学术研究,94:3
    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李喜所,人民日报,1994.3.9(5)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乔纳森·斯潘塞著,刘磐修译,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94:1
    南澳岛在明清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地位, 徐明德, 杭州大学学报,95:1
    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欧文化交流, [法]谢和耐, 方 骏译, 国际汉学,95:1
    鸦片战争前中国现代化的三次延误, 周程民, 天津社会科学,95:1
    清初西学输入的成就与局限, 宝成关, 史学月刊,95:3
    明末清初基督教东传与中西文化交流,杨洪,华夏文化(西安),95:6
    清初朱学的复兴与特征,葛荣晋,《宋明思想和中华文明》祝瑞开主编,学林出版社,1995
    明清之际基督教文化在中土之流传与变异,刘耕华,东方丛刊,96:2
    明清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损益,王显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96:6
    明清欧人对来华通道的探寻(1-5),吴孟雪,文史知识,96:2-6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漫说,袁荻涌,贵州文史丛刊,96:6
    明清之际基督教文化在中土的流传与变异,刘耘华,东方丛刊(桂林),96:2
    论明清之际天主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李跃红,世界宗教研究,97:1
    主动与被动:中西文化交流关系嬗变的思考,梁念琼,船山学刊,97:2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解释学启示,李志军,学习(京),97:1
    略论明清之际的西学输入,倪学德,聊城师范学院学报,97:1
    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兼论东西文化交流的若干通则,何晓明,社会科学战线,97:3
    论西方传教士在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丁顺茹,广州师院学报,97:3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吴乃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97:3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与碰撞, 敖兰,内蒙古大学学报,97:2
    主动与被动:中西文化交流关系嬗变的思考,梁念琼,船山学刊(长沙),97:2
    从澳门看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吴志良,开放时代,97:3、4合刊
    澳门港的开放与中西文化交流,黄鸿钊,东南文化,97:4
    澳门模式与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关系,陈尚胜,中国史研究,98:1
    再论中欧最早的文化交流,[法]谢和耐,耿昇译,《东西交流论谭》(第1辑)黄时鉴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基督教与明清之间的中西文化交流,梁工,北京图书馆馆刊,98:3
    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庞卓恒,历史教学,98:3-4
    18世纪欧洲的中国文化热,武才娃,国际关系学院学报,98:2
    文化的传递与不正确理解的形态──18世纪中国儒学与欧亚文化关系的解析,严绍璗,
    中国比较文学,98:4
    清代十三行吸纳西方的成就与影响,蒋祖缘,学术研究,98:5
    英中正式通使前后的文化聚焦,杨国章,中国文化研究,99年秋之卷
    中国与欧洲:澳门的特殊历史作用──从瑞典汉学家龙斯泰的西方第一部澳门史谈起,万明,
    中国文化研究,99年冬之卷
    澳门文化的中西交融问题,段宝林,中国文化研究,99年冬之卷
    澳门在东西关系中的"特区"作用,黄晓峰,华侨大学学报,99:2
    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罗勇,赣南师院学报,99:4
    明末清初西学之再评价,何兆武,学术月刊(沪),99:1
    明清之际的文化心态与西学传播效应,乔凌霄,安徽史学,99:2
    清初抑制西学探论,谢景芳,史学集刊,99:1
    碰撞与裂变──清代前期中西关系刍议,吴伯娅,《中西初识》(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编),
    大象出版社,1999
    栅栏墓地与中西文化交流,高智瑜、林华,《中西初识》,大象出版社,1999
    16-17世纪中叶澳门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万明,世界历史,99:1
    东西方交流的枢纽与门户──论16-18世纪澳门的历史地位,朱亚非、刘文涛,世界历史,99:1
    试论鸦片战争前300年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贡献,彭顺生,史学月刊,99:5
    关于明末清初中国天主教史研究的几点意见,张西平,《基督宗教研究》第1辑,
    卓新平、许志伟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 宗 教
    试论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历史作用, 陈申如、朱正谊, 中国史研究,80:2
    北京著名的宗教寺观偶记,匡正等,旅行家,80:1
    关于明清之际耶稣会士来华的几个问题, 郑克晟, 南开史学,81:2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的评价, 臧嵘, 北方论丛,81:4
    康熙帝与西方传教士, 刘潞, 故宫博物院院刊,81:3
    康熙与外国传教士, 林健, 北京师院学报,81:4
    大顺军与耶稣会士关系史实初探, 王春瑜, 学术研究,81:2
    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和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法]马勒伯朗士,庞景文译,中国哲学史研究,82:3-4
    明末儒教和天主教的传播,[日]后滕基己,宋朝阳摘译,世界宗教资料,82:3
    明末佛教和天主教的传播,[日]后滕基己,宋朝阳摘译,世界宗教资料,82:3
    利玛窦的神学著作《天主实义》简介, 黄炳炎, 世界宗教资料,82:3
    徐光启的天主教宗教观考察, 中村高志, 中国哲学,82:11
    耶稣会, 贾方、段琦, 世界宗教资料,83:2
    耶稣会与罗马教廷的争吵, 尚 友, 世界宗教资料,83:2
    儒教不是宗教(试论利玛窦对儒教的看法), 林金水,福建师大学报,83:3
    十七至十八世纪天主教传入西藏与西藏人民反洋教的斗争,李藏郁,民族研究论文选,83:总1
    谈明清之际入华耶稣会士的学术传教, 史静寰, 内蒙古师大学报,83:3
    儒教不是宗教试论利玛窦对儒教的看法, 林金水, 福建师大学报,83:3
    试论徐光启的宗教信仰与西学输入者的理想(纪念徐光启逝世三百五十周年),吴德铎,
    社会科学战线,83:4
    十六世纪耶稣会士在华传教政策的演变,张维华、孙西,文史哲,85:1
    南明永历朝皇太后、皇后与皇太子皈依天主教,作 ,紫禁城,85:1
    儒教与基督教的比较研究,谢扶雅,中国哲学史研究,85:3
    徐家汇天主堂的过去和现在,顾裕禄,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85:2
    西方首批传教士进藏的活动和藏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伍昆明, 民族研究,85:6
    西方传教士在安徽的早期活动, 翁飞、张勤, 安徽史学,85:6
    十六世纪天主教对华传教政策的演变, 刘建, 世界宗教研究,86:1
    康熙帝与西洋传教士,高振田,历史档案,86:1,又《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中华书局,1988
    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耶稣会士的政策,林延清, 南开史学,86:1
    天主教在山西传入及发展概述,祝振东,山西地方志通讯,86:2
    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黔西南,程昭星,贵州社会科学,86:2
    清圣祖和路易十四、法国传教士,朱培初,紫禁城,86:2
    中国古代基督教简史,范爱诗,天风,86:9
    徐光启、科学、天主教,孙政清,扬州师院学报,86:6
    北京四大堂简史,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8辑,天主教上海光启社出版,1986
    简论徐光启的宗教思想,刘建,世界宗教研究,87:4
    康熙时期对基督教的政策, 张绥, 宗教,87:2
    十八世纪入华耶稣会士对开封一赐乐业教的调查, 耿 昇,世界宗教资料,87:1
    明时天主教流行于陕西碑考,任志平,中国天主教,88:1
    徐光启的宗教生活,王瑞明,中国天主教,88:3
    基督教在西藏传播小史, 房建昌, 青海社会科学,88:2
    初探天主教在青海的传播和发展, 张生林, 社会科学参考,88:9
    明清之际天主教耶稣会在华活动的"三起三落", 陈乐民, 百科知识,88:3
    吴渔山司铎《三余集》略说纪念吴渔山晋铎三百周年而作,陈柏禄,中国天主教,88:4
    上海最古老的总堂嘉定天主堂,马蹄, 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9辑,上海光启社出版,1988
    略论天主教在西藏的早期活动,王永红,西藏研究,89:3
    简述鸦片战争前天主教来华各修会的矛盾,徐如雷,宗教,89:2
    外国基督教传教士在浙江,鲍志成,浙江方志,89:5
    天主教在沈阳,祝界宽等,东北地方史研究,89:3
    初探天主教在青海的传播和发展,张生林,社会科学参考,89:9
    我国固有文化对福音传播的冲击,华东,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14辑,上海光启社出版,1989
    略述徐光启的信教与"补儒易佛",陈三弟,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15辑,上海光启社,1989
    徐光启与明末天主教译经问题,沈毓元,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16辑,上海光启社,1989
    杭州天主教堂历史,钟毓龙,浙江文史资料第28辑
    基督教和儒家的异同及融合──徐光启宗教思想探析,中国天主教,89:3
    也谈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张志斌, 晋阳学刊,90:4
    "补儒易佛":徐光启的比较宗教观, 学术季刊,90:3
    西藏基督教史(上), 房建昌, 西藏研究,90:1
    利玛窦在认识中国诸宗教方面之作为,[德]弥维礼,《中国文化》第2号,1990
    试论中国耶稣会传教重心的转移,杭州师院学报,90:5
    试论南怀仁对康熙天主教政策的影响, 林金水, 世界宗教研究,91:1
    明末至近代天主教和新教在华活动比较研究, 何桂春, 福建师大学报,91:4
    对西方传教士三度来华的概述, 顾裕禄, 宗教问题探索,91:2
    晚明政权与传教士, 胡志远, 历史大观园,91:1
    试论顺康雍三朝对西方传教士政策的演变, 冯佐哲, 世界宗教研究,91:3
    上海最早的天主堂, 顾廷培, 上海文史,91:3
    明末清初陕西的传教士, 贾二强, 文史知识,92:6
    略论利玛窦在广东的传教活动, 卓辉, 广东史志,92:1
    十七、十八世纪天主教在中日两国传播和禁绝的比较研究,田毅鹏、孙立群,历史教学,92:2
    清初在华各派传教士的争斗, 刘鉴唐, 历史大观园, 92:3
    清代罗马教皇十次遣使来华, 刘鉴唐, 历史大观园,92:10
    试评18世纪以前来华的欧洲耶稣会士,许明龙,世界历史,93:4
    明清天主教兴衰刍议, 郭熹微, 世界宗教研究,93:1
    十七世纪的士大夫基督教徒, 阮炜, 广东社会科学,93:2
    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尝试及其成败述论, 万明, 北京大学学报,93:5
    传教士的遭遇, 张力, 民族,93:4
    敬祖与教主:儒教与基督教一种文化功能的比较, 张坦, 贵州社会科学,93:1
    明清入赣耶稣会士行迹述略, 吴孟雪, 争鸣[南昌],93:1
    汤若望与英敛之宗教思想的联系,陈方中,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30辑,上海光启社,1993
    从八封信简看耶稣会士入华的最初历程, 万明, 文献,93:3
    析利玛窦《天主实义》之特点, 朱幼文, 上海教育学院学报,93:2
    对《七克》的研究:基督教修养观与新儒家修养观的早期交汇,[韩]金胜惠著,段琦译,
    世界宗教资料,93:1
    马戛尔尼使华与传教士和传教问题, 黄兴涛, 清史研究,93:3
    基督教的传来与中国:试论异质文化的接受,[日]窪德忠 ,吴华译,世界宗教资料,93:1
    论西方基督教士在中国传教的目的和传教方法,欧多恒,贵州社会科学,93:4
    明末清初儒耶之争的历史脉络,阮炜, 深圳大学学报,94:11
    十字架流入中国史述,顾卫民,上海教育学院,94:1
    澳门和天主教在远东的开端,黄鸿钊,《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清代康雍乾三帝对西方传教士态度的若干考察,冯佐哲,《基督教与近代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天主教在武汉地区的传播及影响, 张笃勤, 世界宗教研究,94:1
    明末天主教杭州开教与活动考述, 夏瑰琦, 世界宗教研究,94:3
    康熙皇帝和他身边的法国耶稣会士, 朱静, 复旦学报,94:3
    利玛窦《天主实义》对明末士人社会的影响, 朱幼文, 上海教育学院学报,94:1
    《略论利玛窦在广东的传教活动》辨证两题, 陈泽泓, 广东史志,94:3
    明代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文化效应, 黄启臣, 史学集刊,94:2
    受青睐的与被冷落的:明末基督教进入中国的策略与失误, 刘克敌, 东方丛刊,95:3
    明末清初基督教东传与中西文化交流, 杨洪, 华夏文化,95:6
    清代法国耶稣会士在华传教策略, 李晟文, 清史研究,95:3
    西安糖坊街天主堂沿革史, 李伯毅, 中国天主教,95:5
    第一本最早流行的天主教中文教义书, 顾裕禄, 当代宗教研究,95:1
    耶稣会士与开封犹太人,龚方震,当代宗教研究,95:1
    试论艾儒略传播基督教的策略与方法, 林金水, 世界宗教研究,95:1
    试论利玛窦的传教方式, 郭熹微, 世界宗教研究,95:1
    清代西什库天主堂,陆成兰,紫禁城,96:2
    耶稣会士在北京,李申编译,世界宗教研究,97:1
    法国在华天主教的传教权,方平,宗教,97:1
    略论天主教在福建的传播,何绵山,海交史研究,97:2
    18世纪清政府禁教政策的确立与实施,宝成关,河北学刊,97:3
    试论《天主实义》对理学"太极"批判的动机,朱又文,上海教育学院学报,98:1
    天主教在中国的三次传播,向扬,中国宗教,98:1
    利玛窦对佛教的批判及其对耶稣会士在华传教活动的影响,孙尚扬,世界宗教研究,98:4
    朝鲜燕行录所记的北京天主堂,黄时鉴,《韩国学论文集》第8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又收入黄时鉴著《东西交流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论明清间天学的"合儒"与"补儒",张西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98:5
    明清时期法国耶稣会士在中国与北美的传教活动之比较研究,李晟文,《东西交流论谭》第1辑,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康熙的实学思想与宗教政策,张践,开封大学学报,98:4
    湖北天主教开教述略:兼评明清在湖北活动的耶稣会士,康志杰,江汉论坛,99:2
    本土化:晚明来华耶稣会士的传教方法,[意]柯毅霖,杨振宇等译,浙江大学学报,99:1
    大三巴与北京天主教南堂,魏开肇、魏明,东方(京),99:11、12合刊
    简论明清"西学"中的神学和哲学,李天纲,复旦学报,99:3
    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澳门与东西宗教文化交流,叶美兰,东南文化,99:4
    3.思 想
    利玛窦对中国思想的影响, 林金水, 中国哲学,83:10
    试论徐光启农业科学思想之特色, 吴德铎, 农业考古,83:2
    徐光启的富国强兵思想, 汤钢, 复旦学报,84:1
    简评西学源于中法说, 李兆华, 自然辩证法通讯,85:6
    明末天主教徒杨廷筠的思想, [日]市来京子著, 索介然摘译,中国史研究动态,85:1
    戴震天体论中的科学与哲学, 王茂、王克迪, 江淮论坛,85:4
    "中体西用"的破产与中国哲学的近代化, 丁祯彦、陈卫平, 浙江学刊,86:5
    徐光启思想初探, 范良佐, 天主教研究汇编第7辑, 上海光启社,1987
    十七世纪中国学人对西方文化传入的态度,萧萐父,《文化:世界与中国》,三联书店,1987
    论徐光启的西学观, 赵毅, 史学集刊,88:2
    试论清代"西学中源"说, 江晓原, 自然科学史研究,88:2
    "西学中源"说的历史考察, 汤奇学, 安徽史学,88:4
    "西学东源"说是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一种有害思想,郭永芳,科技日报,88.5.23
    明清实学思潮的三个发展阶段, 魏宗禹, 晋阳学刊,88:1
    清代实学思潮的演变, 葛荣晋, 文史哲,88:5
    徐光启的事人爱人思想,沈毓元,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9辑,上海光启社出版,1988
    从"会通以求胜"到"西学东源"说──论明末至清中叶的科学家对中西科学关系的认识,
    陈卫平,自然辩证法通讯,89:2
    南怀仁学术思想剖析, 王 维, 自然辩证法研究,89:3
    阮元《畴人传》反映了什么?── 一代名儒的失误,左奇青, 人民日报,89.4.10
    从《畴人传》看阮元的西学思想, 黄爱平, 清史研究通讯,89:3
    明清之际对待西学的几种心态,唐明邦,船山学刊,89:2
    论明清之际"由数达理"的思维方法──从一个侧面看明清之际思想的性质,陈卫平,哲学研究,89:7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科学文化思想,张士江,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14辑,上海光启社出版,1989
    管窥徐光启神学思想的人论,汤孝昌, 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16辑,上海光启社出版,1989
    传教士与明清之际的思想界,孙明章, 浙江学刊,90:4
    天主教的输入与晚明士人的价值认同,邓建华, 湖北大学学报,90:5
    康熙"中体西用"的先驱, 朱亚宗, 求索,90:4
    欧洲"中国学"的形成与早期理性主义中国观,严绍璗,北京大学学报,90:5
    清初民族思潮的嬗变及其对清代天文数学的影响, 刘钝, 自然辩证法通讯,91:3
    徐光启科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于化民, 东岳论丛,91:1
    梅文鼎的中西文化观, 汤奇学, 东南文化,91:2
    求索东西天地间:利玛窦论人性与道德, 孙尚扬, 北京大学学报,92:1
    论明清之际西学传播的思想张力, 陈卫平, 江汉论坛,93:10
    天主教与明清实学思潮, 郭熹微, 世界宗教研究,93:3
    论《四库全书总目》的西学观, 王智勇, 中国典藉与文化,93:3
    论徐光启"补儒易佛"思想兼论明末士大夫皈依天主教的原因和意义,郭熹微,哲学与文化,93:5
    论晚明科学思潮的近代因素,朱义禄,齐鲁学刊,94:5;《宋明思想和中华文明》,学林出版社,1995
    评利玛窦的文化交流观, 杨国章, 中国文化研究,94:1
    康熙、梅文鼎和"西学中源"说, 王扬宗,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95:3
    古今与中西的会通明清之际启蒙学者思维方式再探, 朱义禄, 学术月刊,95:5
    东海西海,心同理同,李天纲,东方,95:1
    维护道统,拒斥西学:评《破邪集》, 夏瑰琦, 浙江学刊,95:1
    试论明清之际基督教平等观念在中国的影响,李志军,唐都学刊,96:2
    "西学中源"与明清社会文化心态,张增一,烟台师范学院学报,97:3
    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看乾隆时期官方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霍有光,自然辩证法通讯,97:5
    论黄宗羲与徐光启和刘宗周的西学观,徐海松,杭州师院学报,97:4
    《三山论学记》中关于"天主"观念的文化对话,马琳,世界宗教研究,97:4
    分别夷夏──儒家传统面对异质文化的接受心态,程恭让,首都师范大学学报,97:6
    跨文化的思想对话──利玛窦"天主"观与中西思想比较,何隽,哲学研究,98:2
    明清之际"西学中源"说考析,邓建华,河南社会科学,98:5
    从"会通中西"到"西学中源"──清初科学家的思想轨迹及其影响,徐海松,《中西初识》,
    大象出版社,1999
    晚明排斥天主教思潮论析,吴强华,学术月刊(沪),99:4
    4.学 术
    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 [德]莱布尼茨, 中国哲学史研究,81:3
    中国和欧洲最早在哲学方面的交流,[法]戴密微, 耿 昇 译 ,中国史研究动态,82:3
    论《名理探》的翻译及其影响,曹杰出,中国逻辑史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
    明代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题:读《利玛窦中国札记》,鲁国尧,南京大学学报,85:4
    西字奇迹考, 尹斌庸, 中国语文天地,86:2
    从罗卜藏丹津的生年看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叶崇贤对青海史地的描写和价值,房建昌,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87:4
    理学在欧洲的传播过程, [丹麦]克劳德·伦德贝克, 中国史研究动态,88:7
    法国汉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 钱林森, 社会科学战线,89:2
    论明清间西方传教士对中西哲学之比较, 陈卫平, 世界宗教研究,89:1
    明清实学简论, 葛荣晋, 社会科学战线, 89:1
    略论西学东渐与清初考据学,庞天佑,武陵学刊,91:2,又见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91:12
    徐光启及其著作, 丁宏宣, 图书情报论坛,91:1
    17、18世纪欧洲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及其后果, 许明龙, 世界历史,91:5
    明清间在华天主教耶稣会士和我国对外国教育的介绍与研究,罗若群,湖北教育学院学报,92:2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的天主教儒学化, 陈卫平, 文史哲,92:2
    乾嘉汉学与西学的内在关联,马勇,《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与选择》,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明清欧人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1-4), 吴孟雪, 文史知识,93:1、2、3、5
    西方文明与徐光启的救国方略,张顺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与选择》,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西学东渐与中国学在西方的兴起, 游国斌, 宁德师专学报,94:4
    明清欧人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介绍(1-3), 吴孟雪, 文史知识,94:7、8、9
    明清之际朱熹理学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上下),林金水,朱学学刊,94:1、95:1,黄山书社,94-95
    利玛窦在华文化进路之哲学反省, 沈清松, 国际汉学,95:1
    中国文化对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的影响,[法]德吉尔·毕诺,耿 昇译,国际汉学,95:1
    中国儒教对英国政府的影响, [美]艾特蒙·莱顿, 李文昌译, 国际汉学,95:1
    利玛窦等创制汉语拼写方案考证, 尹斌庸, 学术集林卷四,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明清之际的西书中译及其文化意义,邹振环,《宋明思想和中华文明》,学林出版社,1995
    从西方发现中国到国际汉学的缘起,[法]雅克·布洛斯著,李东日译,国际汉学第一期,1995
    儒学和天主教在明清的接触和会通,龚道运,世界宗教研究,96:1
    从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史》看欧洲早期汉学和中国明代社会(上、下篇) , 吴孟雪
    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春之卷、夏之卷
    从《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看中西学术交流,胡先媛,四川图书馆学报,96:6
    从《名理探》看明末的西书中译,李天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96:6
    明代来华传教士的汉语学习及其影响,董明,北京大学学报,96:6
    徐光启治学方法初探,姜观吾,盐城师专学报,96:2
    传教士·儒学·儒学教学,胡卫清,史学月刊,96:6
    十六──十七世纪的中国社会:一个外国人看中国,萧平汉,衡阳师专学报,97:4
    天儒同异: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学说述评,李天纲,复旦大学学报,97:3
    传教士与海外中国学的创立,陈君静,贵州文史丛刊,97:4
    传教士与中学西渐:以德国汉学家卫礼贤为中心,郑天星,宗教学研究,97:2
    论西学东渐与乾嘉学术之关系,漆永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98:2
    耶稣会士与辞书研究,康志杰,辞书研究,98:1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对于理学的评判,朱幼文,世界宗教研究,98:4
    利玛窦《天主实义》与儒学的融合和困境,[韩]宋荣培,世界宗教研究,99:1
    儒学在欧洲的早期传播初探,张西平,《中西初识》,大象出版社,1999
    第一次西学东渐与乾嘉学派,李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99:3
    论西欧汉学起源史上的重要一页,吴孟雪,江西社会科学,99:1
    濠镜澳、澳门与Macao等的名实源流考辨,谭世宝,文物,99:11
    明至清末译书书目的状况和评价,林立强,东南学术,99:3
    5.制度、风俗
    中国的基督教和祖先崇拜, [日]山本澄子,蒋松岩译,世界宗教资料,89:1
    明清之际耶稣会传教士与中国社会生活的西传: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衣食住行,许敏,史学集刊,92:1
    西方传教士对明清之际中国婚姻的论述, 许敏, 中国史研究,94:3
    明清间上海民俗的西化, 贺圣迪, 社会科学战线,95:1
    明清欧人对中国宗教及其习俗的评价(1-2),吴孟雪,文史知识,96:8-9
    明清耶稣会士来华汉名琐议,康志杰, 世界宗教研究,96:4
    明清欧人对中国科举、教育制度的介绍与评价(1-4),胡孟雪,文史知识,97:1-4
    明清欧人对中国礼俗的介绍(1),吴孟雪,文史知识,97:5
    论明清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纳妾制的批评,康志杰,世界宗教研究,98:2
    试论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播对中国世俗人心的影响,田玉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99:1
    6.科 技
    (1)综 合
    试论明末清初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若干问题, 秉航, 科技史文集第3辑,1980
    十八世纪法国对中国科学与工艺的调查,[法]于阿尔,翁同文著,耿昇译,中国史研究动态80:4
    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的科学实验,李迪、白尚恕,自然辩证法通讯,81:6
    也谈康熙与自然科学, 周衍发, 文汇报,81.5.1
    张献忠与西方自然科学(读《圣教入川记》),张显清, 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3集,1981年
    略论清代前期科学技术的发展, 郭蕴静, 求是学刊,82:6
    明末清初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与影响, 黎唯秋, 情报科学,83:2
    康熙与自然科学, 郭永芳, 自然辩证法通讯,83:5
    康熙帝与西洋科学, 潘吉星, 自然科学史研究,84:2
    明清时期(1640? 1910)化学译作书目考, 潘吉星, 中国科技史料,84:16
    试论明末清初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解学东、张纯成, 史学月刊,84:6
    爱新觉罗·玄烨与西学, 黎唯秋, 安徽史学,85:1
    论传教士在近代西方自然科学技术传播中的主导作用,陈静,兰州大学学报,86:3
    康熙与自然科学, 闻性真, 《康雍乾三帝评议》,紫禁城出版社,1986
    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的现代科学价值的发现──从莱布尼茨、白晋到李约瑟,
    自然科学史研究,87:3
    从《中华大帝国志》看明末东西科技交流,杜石然,《科学史论集》,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科学, 欧志远, 自然辩证法通讯,87:5
    崇祯与自然科学, 王燕军, 河北师大学报,87:1
    十六与十七世纪之交中西科学技术的比较, 陈克文,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88:4
    清代耶稣会士与西洋奇器, 鞠德源, 故宫博物院院刊,89:1
    浅谈康熙与西方科学技术, 朱有铭, 学术论坛,90:3
    明清之际中国科学的增长:定量描述和动因分析, 胡永全, 自然辩证法通讯,91:6
    明清时期的科学: 中国和西方文明的接触, 杜石然,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京],91:4
    法国在华传教士科技活动及其影响, 曹增友, 北京社会科学,91:1
    乾嘉士人与西方自然科学,陈金陵,光明日报,91.12.18
    论中国科学的近代化,董光璧,中国科技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关于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的论述, 韩琦,自然科学史研究,92:4
    十七 、十八世纪西方人对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的探讨,韩琦,《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与选择》,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康熙和在华西洋传教士的科学技术活动, 晏路, 满族研究,93:3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浪潮,刘国正,湖北教育学院学报,93:5
    略论西学对晚明自然科学的影响, 宝成关,社会科学探索,94:2
    明清科技翻译大家的译德,黎难秋,中国科技翻译,94:2
    明末清初西方科技输入中国之管见, 张云台, 科学学研究,95:2
    明末熊明遇《格致草》内容探析,冯锦荣,自然科学史研究,97:4
    从利玛窦开始传入我国的西方科学,顾保鹄,《道与言-华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相遇》,
    上海三联书店,1995
    晚明西方科技知识的传入与中国知识界,常绍温,《宋明思想和中华文明》,学林出版社,1995
    明清欧人对中国科技的介绍和应用(1-5), 吴孟雪,文史知识,95:1、2、7、8,96:1
    明末清初西方科技文献在中国的交流,潘玉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97:1
    17、18世纪欧洲和中国的科学关系──以英国皇家学会和在华耶稣会士的交流为例,韩琦,
    自然辩证法通讯,97:3
    明末至清初──中国近代科学史,张纯成,南都学坛(南阳),97:2
    康熙朝法国耶稣会士在华的科学活动,韩琦, 故宫博物院院刊,98:3
    清代知识分子对欧洲科技文化的介绍与认识,陈伟朝,海交史研究,98:2
    明末清初来华法国耶稣会士与"西洋奇器":与北美传教活动比较,[加]蒂尔贡,李晟文,
    中国史研究,99:2
    (2)天文历算
    《崇祯历书》与《新法历书》, 朱 家 溍,故宫博物院院刊,80:4
    明清之际西方历算诸学之传入中国及其影响,张维华,历史论丛第1辑,齐鲁书社,1980
    《几何原本》的命运,国 珖, 科学之窗,80:1
    故宫珍藏的原始手摇计算机,白尚恕、李迪,故宫博物院院刊,80:2
    略论梅文鼎的《方程论》, 梅荣照, 科技史文集第8辑,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
    我国古代天文大地测量发展及取得成就的原因初探,钮仲勋,科学史集刊第10辑,地质出版社,1982
    利玛窦与公历,王庆余,文汇报,82.8.16
    康熙与数学, 闻性真, 北方论丛,82:2
    鸦片战争前在中国传播天文学的传教士,阎林山、马宗良、徐宗海,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年刊,82:4
    博取众长,集思广益徐光启修订《大统历》的经验,施宣圆,社会科学,82:3
    南怀仁督造观象仪年代考, 姜伟堂, 史苑,82:1
    戴震算学天文著作考, 钱宝琮, 《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选集》,科学出版社,1983
    《几何原本》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何艾生等,中国科技史料,84:3
    康熙朝地球仪,李 迪、白尚恕, 故宫博物院院刊,84:2
    藏传时宪历源流述略, 黄明信等, 西藏研究,84:2
    明安图的级数回求法, 何绍庚, 自然科学史研究,84:2
    清代对开普勒方程的研究, 薄树人, 《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3集,科学出版社,1984
    托勒密的"曷捺楞马"与梅文鼎的"三极通机", 刘钝,自然科学史研究,86:1
    崇祯改历和徐光启的作用,[日]桥本敬造,斯英琦译,《中国科技史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开普勒天体引力思想在中国,江晓原,自然科学史研究,87:2
    玑衡抚辰仪, 童燕等,故宫博物院院刊,87:1
    第谷天文学说的历史作用:西方与东方,江晓原,大自然探索,87:4
    清代扬州学者的数学研究,吴裕宾,自然辩证法通讯,88:2
    从"格致"到科学,樊洪业,自然辩证法通讯,88:3
    十七、十八世纪中国天文学的三个新特点, 江晓原, 自然辩证法通讯,88:3
    十七、十八世纪西方天文学对中国的影响, 席泽宗, 自然科学史研究,88:3
    第谷(Tycho)天文体系的先进性问题:三方面的考察及有关讨论,江晓原,自然辩证法通讯,89:1
    明末来华耶稣会士所介绍之托勒密天文学,江晓原,自然科学史研究,89:4
    从徐光启到李善兰(以《几何原本》之完璧透视明清文化),刘 钝,自然辩证法通讯,89:3
    中国引进西方数学的背景、途径与作用,辛哲, 曲阜师大学报,89:3
    论梅文鼎的几何思想梅文鼎对勾股定理的研究, 张碧莲, 陕西师大学报,89:2
    梅文鼎的数学和天文学工作,严敦杰遗著,自然科学史研究,89:2
    清代无穷级数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何绍康,自然科学史研究,89:3
    康熙与数学,黄荣肃,北方民族,90:2
    梵蒂冈藏徐光启《见界总星图》考证,潘鼐,文物,91:1
    17世纪初首屈一指的恒星图,潘鼐,科学,91:4
    《几何原本》有关问题研究──《数理精蕴》中的几何原本之研究,莫 德,内蒙古师大学,91:2
    《数理精蕴》对数造表法与戴煦的二项展开式研究,韩琦, 自然科学史研究,92:2
    康熙天体仪:东西文化交流的证物,伊世同,中国文化第7号,1992
    《历学会通》中的宇宙模式,胡铁珠,自然科学史研究,92:3
    《九数通考》及其著者,席振伟,中国科技史料,93:4
    清前期对"四余"定义及其存废的争执社会天文学史个案研究(上下),黄一农,
    自然科学史研究,93:3-4
    如何评价十七世纪西方传教士们在华的历法天文活动,陈元方,陕西地方史,93:2
    通天捷径──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华传播的欧洲天文学说及其作用与意义,江晓原,
    《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试论李光地的中国传统天文学,贺威,自然科学史研究,95:3
    《崇祯历书》星表和星图,孙小淳,自然科学史研究,95:4
    汤若望进呈顺治帝的地平日晷, 顾宁, 中国科技史料,95:1
    崇祯改历过程中的中西之争,石云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96:3
    《崇祯历书》的前前后后(上、下),江晓原,中国典籍与文化,96:4、97:2
    《物理小识》的天文学史价值,关增建,郑州大学学报,96:3
    毕奥对中国天象记录的研究及其对西方天文学的贡献,韩琦,中国科技史料,97:1
    谈需求与引进:从故宫所藏西方天文仪器论及,刘潞,清史研究,97:4
    明末西方天文数学传入时的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思潮, 根源,内蒙古社会科学,97:4
    清代梅氏家族的天文历算研究及其贡献,张惠民,陕西师大学报(自科版),97:3
    崇祯实录及长编中的天文资料,刘次沅、刘端,陕西天文台台刊,98:2
    传教士与清宫仪器制造,刘宝建,《中西初识》,大象出版社,1999
    哥白尼日心地动说在中国的最早介绍,杨小明,中国科技史料,99:1
    清朝前期观象台天文仪器的欧洲化,张柏春,中国科技史料,99:3
    南怀仁所造天文仪器的技术及其历史地位,张柏春,自然科学史研究,99:4
    李子金关于三角函数造表法的研究,高宏林,自然科学史研究,98:4
    略论清代学者对古代历法的整理研究,卢仙文、江晓原,中国科技史料,99:1
    面东西日晷在清代的发展,邓可卉,中国科技史料,99:1
    (3) 地 理
    清朝全国地图的测绘,葛剑雄,百科知识,80:10
    利玛窦与《万国全图》,枫云,旅游,80:3
    考利玛窦的世界地图,洪业,洪业论文集,中华书局,1981
    康熙和乾隆时代我国地图测绘事业的成就及其评价,任金城,科学史集刊10,地质出版社,1982
    利玛窦及其对中国地理学的贡献, 郑锡煌, 地理知识,82:11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吕树芝,历史教学,82:8
    卫匡国的《中国新图志》,高永源, 自然科学史研究,82:4
    测绘中国地图纪事,[法]J.B.杜赫德著,葛剑雄译,历史地理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评《康熙皇舆全览图研究》,[法]傅晋康,胡隽吟译,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中国现存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曹婉如、薄树人等,文物,83:12
    清雍正十排《皇舆图》的初步研究,于福顺,文物,83:12
    关于利玛窦的两仪玄览图,[日]鲇泽信太郎,科学史译丛,83:3
    中国与欧洲地图交流的开始,曹婉如等,自然科学史研究,84:4
    利玛窦输入地图学说的影响与意义,林金水,文史哲,85:5
    王泮笔下的《中国全图》,王庆余,自然杂志,85:5
    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测绘考略,冯宝琳,故宫博物院院刊,85:2
    西方地圆说在中国,郭永芳,《中国天文学史论集》第四集,科学出版社,1986
    流失在国外的一些中国明代地图,任金城,中国科技史料,87:1
    西方地学知识在陕西的传播,石河子等,西北大学学报,88:4
    《皇舆全图》的乾隆单印本及其装帧,冯宝琳,故宫博物院院刊,90:2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地图学,吴廷桢,社会科学[兰州],90:1
    明清之际西方测绘技术对中国的影响,钮仲勋,历史地理,90:总9
    有关李之藻制作地球仪的史料, 曹婉如、何绍庚, 中国科技史料,91:4
    康熙铜版《皇舆全览图》投影种类新探, 汪前进, 自然科学史研究,91:2
    略论梅文鼎的投影理论, 刘逸, 自然科学史研究,91:3
    中国传统地动说及其引起的分歧与争论, 自然辩证法通讯,92:1
    英译《利玛窦纪行》英汉名词对照补正,徐朔方,《徐朔方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职方外纪》和中国新世界地理观念的变化,谢方,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总15期
    明清欧人对中国舆地的研究(1-4), 吴孟雪, 文史知识,94:1、2、4、5
    《皇舆全图》的绘制与完成, 黄汉平, 历史大观园,94:10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和《两仪玄览图》的比较研究,王锦厚, 辽海文物学刊,95:1
    十七世纪中国的准哥白尼学说──黄道周的地动理论,石云里,大自然探索,95:2
    《职方外纪》的地理学地位与中西对比,霍有光,自然辩证法通讯,95:1
    《职方外纪》的地理学地位及当时地理知识的中西对比,霍有光,中国科技史料,96:1
    梵蒂冈所藏中国清代长城图,唐晓峰,文物,96:12
    18世纪西洋人在测绘清朝舆图中的活动与贡献,秦国经,清史研究,97:1
    从黄道周到洪大容──17、18世纪中期地动说的比较研究,石云里,自然辩证法通讯,97:4
    明清欧人对江西的早期闻见与介绍,吴孟雪,江西社会科学,97:10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地圆学说,江晓原,中国典籍与文化,97:4
    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英国的认识,龚缨晏,《东西交流论谭》第1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清初大地测量与测量仪器,刘宝建,紫禁城,98:1
    从"里差"看地球、地理经度概念之传入中国,孙小淳,自然科学史研究,98:4
    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与西方地学的传入,唐锡仁、黄德志,《中西初识》,大象出版社,1999
    (4) 物 理
    物理小识著作考,蒋国保,江淮论坛,82:1
    界画、《视学》和透视学,沈康身,科技史文集第8辑,1982
    论徐光启介绍西方火山学的贡献,王庆余,自然杂志,82:6
    明清时期西方近代光学的传入,王冰,自然科学史研究,83:4
    明代科学家王徵和他的《远西奇器图说》,罗澍伟,中国科技史料,83:3
    王徵与所译《远西奇器图说》,郭永芳,科技史文集第12辑,1984
    十九世纪前期我国一部重要的光学著作(镜镜铃痴),林文照,科技史文集第12辑,1984
    南怀仁《灵台仪像志》评价,刘金沂,中国科技史料,84:4
    欧洲机械钟的传入和中国近代钟表业的发展,陈祖维,中国科技史料,84:1
    从《视学》看十八世纪东西方透视学知识的交融和影响,沈康身,自然科学史研究,85:3
    南怀仁《新制灵台仪象志》所述之折射,王冰, 自然科学史研究,85:2
    明清时期(1610--1910)物理学译著书目考,王冰, 中国科技史料,86:5
    南怀仁介绍的温度计和湿度计试析,王冰, 自然科学史研究,86:1
    关于徐光启制造望远镜问题,李迪,自然科学史研究,87:4
    清代钟表大师徐朝俊及其《自鸣钟表图法》,陈祖维,中国科技史料87:1
    《西镜录》跋, 严敦杰,自然科学史研究,88:3
    欧洲早期望远镜的传入和我国对它的仿制与研究,林文照,中国历史档案,89:12
    关于望远镜的一条史料, 江晓原, 中国科技史料,90:4
    《视学》再析, 沈康身, 自然杂志,90:9
    关于明清之际中国杠杆力学问题的算法,王燮山,中国科技史料,91:1
    《泰西水法》中的物理学知识, 杜正国, 中国科技史料,92:2
    至十九世纪中期在中国和日本的物理学,王冰,中国科技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明清时期我国的自动机械制造,张江华,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95:5
    我国早期物理学名词的翻译及演变,王冰,自然科学史研究,95:3
    利玛窦、自鸣钟及其他,吉令旭,读书,96:6
    清宫望远镜管窥, 毛宪民,紫禁城,97:1
    比重知识的传入和清初比重常数的测定,王冰,故宫博物院院刊,98:3
    (5) 火 器
    天启二年红夷铁炮,周铮,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第5辑.
    佛郎机火铳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考,林文照、郭永芳,自然科学史研究,84:4
    明清之际西洋火炮的输入及其影响,张小青,清史研究集第四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明末一部重要的火器专著《西法神机》,林文照、郭永芳,自然科学史研究,87:3
    清初火器发明家戴梓,张文才,文史知识,87:7
    西洋火器在明季军事生活中的实施,陈静,中州学刊,87:3
    南怀仁与中国清代铸造的大炮, 舒理广等,故宫博物院院刊,89:1
    明代对佛郎机炮的引进与发展,李映发,四川大学学报,90:2
    明代的火炮发展,李映发,大自然探索,90:4
    明末清初火炮初探,吴宗泽, 清华大学学报,90:2
    明末对红夷炮的引进与发展,李映发,西南师范大学学报,91:1
    清代火器制造家戴梓,李鸿彬,社会科学辑刊,91:2
    明末耶稣会士与西洋火炮流入中国,顾卫民,历史教学问题,92:1
    戴梓仿造西洋火器,李斌、张江华,自然科学史研究,93:4
    明代后期有铭火炮概述,成东,文物,93:4
    随西方传教士引进的火炮及对明金态势的改变,马楚坚,社会科学战线,95:6
    皇太极与火器,李鸿彬,历史档案,97:2
    耶稣会士与火器传入,康志杰,江汉论坛,97:10
    明代的火器制造及管理制度,王珂,河南大学学报,98:6
    (6) 生物、医学
    西洋医学在中国的传播,赵璞珊, 历史研究,80:3
    早期西洋医学传入史略,张慰丰, 中华医史杂志,81:1
    西医东渐小记, 赵璞珊, 百科知识,82:3
    李时珍与西洋医学, 彭兴, 社会科学[甘肃],83:6
    西方生物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生物学的萌芽, 刘学礼, 自然辩证法通讯,91:6
    康熙与西方医药,李一白,中华医史杂志,92:4
    允禩足疾与西洋大夫的一篇满文史料, 罗丽达, 历史档案,93:3
    康熙皇帝与西医西药,林华,新视野,97:5
    (7)其 它
    西书中关于圆明园的纪事, 欧阳采薇译, 圆明园,81:1
    阿格里柯拉的《矿冶全书》在明代中国的流传, 潘吉星, 海交史研究,81:3
    徐光启的化学成就, 李亚东, 中华文史论丛,84:3
    "佛郎机"名称源流考略,于化民, 文 史第27辑,中华书局,1986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军事,马东海,军事史林,86:2
    揭暄的潮汐学说, 石云里, 中国科技史料,93:1
    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气象学知识, 刘昭民, 中国科技史料,93:2
    《农政全书》与徐光启科学方法, 柯远斌、谷超, 广西大学学报,95:2
    十八世纪销往欧洲的中国瓷器,董健丽,紫禁城,96:4
    徐光启的农学著述,李三谋,北京图书馆馆刊,96:3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李金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99:2
    7.艺 术
    (1)美 术
    传入我国最早的一幅西方油画,桐华,江苏画刊,80:1
    郎世宁《八骏图》卷,曾非欤、刘三品, 文物,80:11
    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康熙时期油画仕女屏风,聂崇正,美术史论丛刊,82:1
    郎世宁来华后的艺术活动, 朱伯雄, 世界美术,82:4
    郎世宁与圆明园, 朱伯雄, 艺术世界,82:2
    清朝西洋绘画消沉之原因,袁赤峰,赣南师专学报,82:2
    中国与欧洲的美术(上下),[英]迈克尔·苏理文,朱伯雄译,美术译丛,82:2-3
    郎世宁在华艺术成就, 董苏宁, 新疆艺术,83:6
    西洋画对清宫廷绘画的影响,聂崇正,朵云,83:5
    天主教文物特展:谈中西学术绘画的交融,朱惠良,故宫文物月刊,83:4/6
    清代宫廷绘画机构、制度及画家,聂崇正,美术研究,84:3
    现存中国最早之西方油画, 秦长安, 美术史论,85:4
    清宫外国画家谈,聂崇正,美术,85:5
    西画传入中国及其早期的发展, 水天中, 美术研究,86:1
    院画与中国美术思潮, 梁江, 美术史论,86:4
    天主教文物特展谈中西学术绘画的交融, 朱惠良, 故宫文物月刊,83:1-6
    刍议清代美术的时代特点, 杨伯达, 故宫博物院院刊,86:4
    油画传入中国及其早期的发展,水天中,美术研究,87:1
    传通与归属:十八世纪欧洲与中国美术交流叙要, 洪再新, 新美术,87:4
    西法中国画的先行者,潘耀昌,新美术,87:4
    朗世宁和清宫节令画, 畏冬, 故宫博物院院刊,88:2
    郎世宁在清内廷的创作活动及其艺术成就, 杨伯达, 故宫博物院院刊,88:2
    画马和郎世宁的《八骏图》,刘品,故宫博物院院刊,88:2
    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 鞠德源等, 故宫博物院院刊,88:2
    中西艺术交流中的郎世宁, 聂崇正, 故宫博物院院刊,88:2
    台北故宫博物院《郎世宁作品专辑》部分内容转载, 故宫博物院院刊,88:2
    中国油画二百八十年, 陶永白, 美术史论,88:2
    徐璋和他的《松江邦彦图》, 施阑, 美术研究,88:3
    清初宫廷画家郎世宁, 杨伯达, 故宫博物院院刊,88:4
    谈《康熙南巡图》, 聂崇正, 美术研究,89:4
    清朝宫廷铜版画《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聂崇正,故宫博物院院刊,89:4
    西洋画在中国的肇始期汇考, 阮荣青, 艺苑(美术版),89:1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与西方教育的传入, 周谷平, 华东师大学报,89:3
    郎世宁中国西域战图的史实及意义, 郝镇华, 美术史论,89:3
    中国园林和18世纪英国的艺术风尚,范存忠,《中外文学因缘》钱林森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画家利玛窦,[意]伊拉里奥·菲奥雷, 世界美术,90:2
    明清之际西洋绘画在中国的厄运, 周正平, 上海师大学报,90:3
    王致诚、艾启蒙和潘廷璋的油画, 聂崇正, 美术,90:4
    谈清代《紫光阁功臣像》(艾启蒙作),聂崇正,文物,90:1
    郎世宁与中国西域战图, 郝镇华, 新疆社会科学,90:6
    清代肖像画管窥, 聂崇正, 美术,91:11
    西方绘画传入中国的三条途径, 水天中, 美术史论,92:3
    1650至1850年间中国绘画之延革, 武丽生, 新美术,93:2
    圆明园艺术珍品与耶稣会士郎世宁17至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之一例,徐家智,故宫博物院院刊,93:1
    潜变中的中国绘画:关于明清之际西画传入对中国画坛的影响,袁宝林,美术研究,95:5
    移人间情、达灵境意──话说利玛窦及明清西方传教士墓地艺术,林华,世界历史,95:5
    澳门与西画东渐,陈继春,岭南文史,97:1
    从存世文物看清代宫廷中的中西美术交流,聂崇正,文物,97:5
    乾隆年间姑苏版所见西画之影响,莫小也,《东西交流论谭》第1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明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艺术的反应,[英]苏立文,莫小也译,《东西交流论谭》第1辑,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郎世宁十骏图卷及其摹本,聂崇正,收藏家,98:1
    传教士马国贤在清宫廷的绘画活动及其与康熙皇帝关系述论,沈定平,清史研究,98:1
    明清之际入华耶稣会士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纪宗安,世界宗教研究,98:1
    18世纪清宫廷"海西派"绘画的时代背景,莫小也,《中西初识》,大象出版社,1999
    利玛窦与西洋美术输入中国,赵伟,文史知识,99:5
    (2)音 乐
    西洋音乐传入中国考,王柔,音乐研究,82:2
    乾隆朝宫廷西洋乐队,杨乃济,紫禁城,84:4
    康熙、乾隆、西方音乐, 窦光宇编译,音乐天地,85:8
    中国最早印行的西洋乐理《律吕正义》续篇的探讨,王柔,中央音乐学院学报,86:2
    中国古代传入的基督教会音乐探寻,刘奇,音乐研究,87:1
    中国音乐史(下卷), 叶伯和, 音乐探索,88:1
    从康熙皇帝的音乐活动看《律侣正义》, 席臻贯, 音乐研究,88:3
    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上下),萧友梅,廖辅叔译,音乐艺术,89:2、89:4
    乾隆宫廷音乐中的洋玩意,廖辅叔,音乐研究,90:1
    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述要, 郭林,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90:3
    明清时代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阴法鲁, 郑天挺纪念论文集,90:3
    西洋乐理输入探源, 王震亚, 音乐研究,90:4
    《律吕纂要》及其与《律吕正义·续编》的关系,陶亚兵,中央音乐学院学报,91:4
    明清间西方音律入传与流行, 刘鉴唐, 历史大观园,91:11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脉络, 蒋振环, 广东民族学院学报,91:3
    《清稗类钞》中的音乐史料, 陈伟华, 音乐生活,91:10
    明清皇宫的西洋乐器, 毛宪民, 文史知识,93:10
    《中西音乐交流史稿》读后感, 王毓和, 人民音乐,95:3
    8. 事 件
    西方近代科学传来中国后的一场斗争(清初汤若望、杨光先关于天文历法的论争),林健,
    历史研究,80:2
    康熙皇帝和波兰王约翰三世的外交关系,[波]B·什切斯尼克著,杨品泉译,
    中国史研究动态,81:7
    康熙与罗马教皇的一场斗争, 吕坚, 文物天地,83:5
    略述"中国礼仪之争", 宋炳良等, 宗教,84:3
    路易十四派往康熙朝廷的文化使者, 陈明远, 人物,85:2
    路易十四与康熙皇帝, 单 宝, 北方论丛,85:5
    康熙初年荷兰舰队来华目的, 胡又环, 南京大学学报,85:2
    康熙与罗马教皇的冲突,王亮, 历史知识,87:1
    论"礼仪之争", 孙西, 中国史研究,87:4
    明季中葡关系述略, 赵旭,历史知识,87:5
    中国礼仪之争中国社会和天主教制度的比较研究,[美]菲茨帕特里克著,郭熹微译,
    世界宗教研究, 89:4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与耶稣会士, 何桂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89:4
    读《论"礼仪之争"》一文的感想, 冯佐哲, 清史研究通讯,89:2
    龙华民与清代中国教会内的"礼仪之争", 刘顺德, 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14辑,1989
    敬天──礼仪之争中康熙对南怀仁的赠礼, 克罗蒂,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14辑,1989
    十三至十八世纪波兰对中国的了解和两国的交往,[波]瓦·奥丁涅茨著,黄泽民译,
    世界史研究动态,89:3
    《中俄尼布楚条约》与耶稣会士, 何桂春, 世界宗教研究,90:1
    中西文化的一次剧烈冲突:明清时期的"中国礼仪之争",陈钦庄、黄兰英,浙江学刊,92:12
    汤若望案始末, 安双成, 历史档案,92:3
    16-19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对澳门的争夺, 姜秉正, 人文杂志, 92:3
    康熙帝与中俄交涉, 单素玉, 辽宁大学学报,93:1
    杨光先与"康熙朝历案":兼谈明清士人对待外来文化的传统心态,邓建华,社会科学辑刊,93:4
    中西文化的第一次激烈冲突:明季"南京教案"文化背景剖析, 宝成关,史学集刊,93:4
    明清之际士大夫与中西礼仪之争,林金水,历史研究,93:2
    明末的"名词、礼仪之争"和士大夫基督教徒, 阮炜, 世界宗教研究,93:3
    从"教仪之争"看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与交流,谢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93:5
    一篇有关康熙朝耶稣会士礼仪之争的满文文献兼及耶稣会士的宣言书? 《Brevis Relatio》,
    罗丽达,历史档案,94:1
    从清代中外关系中的"礼仪之争"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轨迹,王开玺,北京师大学报,94:2
    耶稣会士与《中俄尼布楚条约》, 倪军民、三英, 北方论丛,94:5
    关于明朝与佛郎机最初接触的一条史料, 李斌, 文献,95:1
    中西礼仪之争在福建,林金水,教育评论,95:3
    从新出史料看"中国礼仪之争"及其意义,李天纲,学术集林卷七,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汤若望谏止顺治帝亲征, 晏子友,紫禁城,96:2
    英使谒见乾隆皇帝始末,黄志新,北京文史,96:1
    金尼阁携西书七千部来华说质疑,计翔翔,文史第41辑,1996
    十七世纪日荷在台冲突中的政治因素,陈小冲,台湾研究集刊,97:2
    罗马天主教会与中国礼仪之争,朱静,复旦学报,97:3
    中西文化的一次交流与碰撞:论明清时期的"中国礼仪之争",石雄斌、徐霞,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98:1
    西方传教士布教策略的演变与晚明南京教案,于云汉,昌潍师专学报,98:1
    明万历年间的"南京教案",李志跃,南京史志,98:1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较量:杨光先与汤若望之争,郝贵远,世界历史,98:5
    耶稣会士与《尼布楚条约》,吴伯娅,世界宗教研究,98:3
    十七、十八世纪中俄外交礼仪之争,苏全有,清史研究,99:4
    9.人 物
    近代欧洲汉学家的先驱马尔蒂尼, 马雍, 历史研究,80:6
    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陈江, 人物, 80:3
    张献忠对待西洋科学技术的态度, 戴执礼,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80:4
    利玛窦(近代西方文化使者), 王庆余, 百科知识,80:12
    我国第一部科学家传记《畴人传》, 吴裕宾, 书林,80:3
    科学史上被遗忘的人王徵, 闻性真, 光明日报,81.8.3
    意大利汉学家卫匡国墓地考, 徐明德, 历史研究, 81:4
    意大利汉学家卫匡国小传, 徐明德, 杭州大学学报,81:3
    利玛窦和中国,[意]约瑟夫·奇著,耿 昇译,中国史研究动态,81:7
    中西交通史上的名人利玛窦, 陈江, 外国史知识,81:5
    马尔蒂尼(卫匡国)在华活动及其对中文化交流的贡献, 徐明德, 中华文史论丛,81:4
    李贽与利玛窦的几次会见, 钱杭, 学林漫录,81:3
    我国国外科技情报工作的先驱徐光启, 黎唯秋, 情报科学,81:6
    我国研究、评价徐光启概述,吴德铎,社会科学,82:10
    徐光启与培根, 吴德铎, 复旦学报,82:2
    徐光启与西方科学, 施宣圆, 农业考古,82:1
    利玛窦与中国, 林金水, 学习与思考,82:4
    利玛窦病故葬于阜成门外, 张疾飞, 北京日报,82.5.11.
    汤若望事略, 李兰琴, 外国史知识,82:9
    毕生献身科学的徐光启, 吴德铎, 自然杂志,82:3
    汤显祖和利玛窦, 徐朔方,文史,82:2,又《徐朔方集》一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试论徐光启, 卞僧慧, 求是学刊,82:1
    西学东渐的先行者利玛窦,贺树德,史苑,83:2
    徐光启是新兴阶级的开拓者吗?──对《试论徐光启》一文的商榷,周积明,求是学刊,83:3
    利玛窦, 孔祥祚译, 世界史译文集,83:2
    利玛窦墓地及丧仪, 曹增友, 中国地方史志,82:4
    利玛窦在广东,林金水, 文史20, 中华书局,1983
    南怀仁和他的故乡, 孔泉,外国史知识,83:4
    利玛窦在中国的活动与影响,林金水, 历史研究,83:1
    利玛窦看到的明末社会经济, 林金水,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84:4
    南怀仁中比交往史上的一位先驱,张德鑫,地理知识,84:5
    徐光启研究农学历程的探索,胡道静,历史研究,84:6
    张献忠与耶稣会士, 王薇, 文史知识,84:5
    爱国爱教的徐光启,丁宗杰,中国天主教,84:9
    从王夫之对西方科学的态度谈起,陈卫平,读书,84:10
    清初山东科学家薛凤祚,袁兆桐,中国科技史料,84:2
    利玛窦交游人物考, 林金水, 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辑,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利玛窦与中国,李申等,世界历史,85:3
    利玛窦携物考,王庆余,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辑,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利玛窦在华事迹述略,丘进,历史教学,85:6
    清代历算家薛凤祚,李树林、袁兆桐,天文爱好者,85:5
    论徐光启引进西方科技中的几个问题,王庆余,苏州大学学报,85:2
    法国传教士张诚与《中俄尼布楚条约》, 曹增友, 学习与探索,85:4
    利玛窦在华事迹述略,丘进,历史教学,85:6
    汤若望与顺治帝,林铁钧, 清史研究通讯,85:1
    清钦天监监正刘松龄,鞠清源,故宫博物院院刊,85:1
    利玛窦在南京,宋伯胤,南京史志,86:6
    中法文化交流的先驱黄嘉略(一位被埋没200多年的文化使者),许明龙,社会科学战线,86:3
    徐光启:中西科学碰撞的交点,纪树立等, 档案与历史,86:1
    徐光启与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黄万盛,学习与探索,86:2
    桑切斯、利玛窦及其他,刘建,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3辑,天主教上海光启社出版,1986
    继利玛窦之后的中国耶稣会督龙华民,曹增友,百科知识,87:4
    "西学东渐"的先行者利玛窦,贺树德,史苑,87:2
    郎世宁在中国, 顾卫民, 上海教育学院学报,87:1
    方以智对西学的批判吸取,罗炽, 湖北大学学报,88:2
    南怀仁的科技成就,舒理广,紫禁城,88:2
    论利玛窦会合东西文化的尝试, 汤一介, 宗教,88:2
    徐光启与明代天主教,李天纲, 史林,88:2
    利玛窦与西学东渐,王炯华,江汉论坛,88:6
    中波交往的先驱卜弥格, 冯佐哲, 历史知识,88:5
    梅文鼎和清代畴人,胡炳生,中国科技史料,89:2
    王锡阐的生平、思想和天文学活动, 江晓原,自然辩证法通讯,89:4
    利玛窦在广东的传教和科学活动, 蒋祖缘, 广东社会科学,89:2
    汤若望简论,李兰琴,世界历史,89:1
    南怀仁小传,韩德力,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14辑,天主教上海光启社出版,1989
    明末韩霖史迹钩沉,师道刚,山西大学学报,90:1
    科学的创造者与文化的迷失者? ? 徐光启历史角色新探,朱亚宗,自然辩证法通讯,90:2
    明末天主教儒者杨廷筠,林坚, 中国天主教,90:1
    瞿式耜"入教"和"借兵"的考辨,瞿果行,清史研究通讯,90:4
    瞿式耜述论,关汉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91:1
    瞿式耜略论,何平,广东社会科学,91:2
    清代著名历算家薛凤祚,袁兆桐,历史教学,91:6
    浅谈利玛窦"合儒",陈雪花, 浙江学刊,91:4
    达尔文与康熙帝,潘吉星,农业考古,91:1
    从沙勿略到庞迪我:晚明西班牙来华传教士纪略, 张铠, 世界宗教研究,91:4
    徐光启、李之藻、杨天筠成为天主教徒试释,裴德生、朱鸿林,明史研究论集第五辑,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西学传人利玛窦,阿 巍,文史知识,92:10
    伏尔泰和中国, [法]阿莫加特著,耿 昇译,中国史研究动态,92:6
    汤若望评议三题,路遥, 文史哲,92:4
    艾儒略与明末福州社会,林金水,海交史研究,92:2
    利玛窦在南昌的文化活动及影响,吴孟雪, 江西社科,92:1
    耶稣会士汤若望在华恩荣考,黄一农,中国文化第7号,1992
    汤若望在明清鼎革之际的角色意义,刘梦溪,中国文化第7号,1992
    明代科学家翻译家和廉吏王徵,赵瑾,陕西地方志,92:2
    吴渔山神父生平简考,沈士伟,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25辑,天主教上海光启社出版,1992
    孟德斯鸠与中国,候鸿勋,《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与选择》,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西学东渐的先行者汤若望,康志杰,中国典籍与文化,93:3
    中德科技交流的先驱? ? 汤若望, 陆敬严, 中国科技史料,93:2
    "通玄教师"汤若望,王渝生,自然辩证法通讯,93:2
    南怀仁和西伯利亚通道始末, 吴孟雪, 北京图书馆馆刊,93:1
    清代著名科学家揭暄, 张天岳, 争鸣,93:1
    "国一天国下的不同国度"──艾儒略及其十七世纪中国布道记行,[意]幼根尼奥·米涅贡,
    陈志平等译,《宗教与文化论丛》(一)陈村富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论中国第一个天主教神学家──杨廷筠, 夏瑰琦,《宗教与文化论丛》(一),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徐渭笔下的西方传教士,徐朔方,《徐朔方集》一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沈福宗在十七世纪欧洲的学术活动,潘吉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94:1
    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卫匡国,沈颂金, 文史知识,94:11
    利玛窦论,康志杰, 湖北大学学报,94:2
    王徵散论,郭熹微,世界宗教研究,94:2
    明代杰出机械学家王徵论评, 张中政, 社会科学战线,94:1
    金尼阁与中西文化交流,计翔翔,杭州大学学报,94:3
    王徵明代爱国爱教的天主教学者,大通,中国天主教,94:12-95:1、2
    艾儒略与福建士大夫的交游,林金水,《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明代杰出机械学家王征论评, 张中政, 社会科学战线,94:1
    评利玛窦的文化交流观,杨国章,中国文化研究,94:2
    康熙帝与西洋传教士,安双成, 历史档案,94:1
    从利玛窦到马戛尔尼,赵世瑜,北京师大学报,94:5
    艾儒略和他的《西学凡》,顾宁,世界历史,94:5
    艾儒略在泉州的交游与传教活动,林金水、吴怀民,海交史研究,94:1
    康熙、乾隆二帝与传教士关系比评,冯佐哲,清史论丛,94年刊
    方以智"通几"与"质测"管窥, 关增建, 郑州大学学报,95:1
    利玛窦与儒学,成世光,《道与言──华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相遇》,上海三联书店,1995
    卫匡国在华行迹再探,许明龙,世界宗教研究,95:1
    杨光先排教思想概观, 阎丽娟、陈静, 兰州大学学报,95:1
    波兰的马可· 波罗──卜弥格,康志杰, 世界宗教文化,95:2
    明末在华天主教士金尼阁事迹考,计翔翔, 世界历史95:1
    论卫匡国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沈定平,中国社会科学,95:3
    论意籍汉学家卫匡国的历史功绩,徐明德,世界宗教研究,95:2
    耶稣会士巴多明及其中国科学、历史观念,曹增友,北京社会科学,95:4
    圣方济各沙勿略,涂世华,中国天主教,95:4
    汤若望在华传教之得与失,安双成,历史档案,96:3
    杨光先述论,陈静,清史研究,96:2
    梅文鼎学派的主要成员孔林宗,高宏林,中国科技史料,96:4
    明王朝的最后特使──卜弥格传(1-2):传播中国文化的先驱──卜弥格传,[波]爱德华·卡伊斯基,
    张振辉译, 东欧(京),96:2-3
    乾隆与西洋传教士,晏路,满族研究,97:1
    瞿太素的家世、信仰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沈定平,中国史研究,97:1
    钱谦益与天主教关系之探索,黄晨敏,上海教育学院学报,97:1
    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李敏,中国科技史料,97:2
    利玛窦与"三怪兽":方术四题之二,李雪,读书,97:1
    黄百家科学思想和成就钩沉,杨小明,华侨大学学报,97:2
    康熙帝的洋教师:南怀仁 ,郝镇华、许明戈,国际人才交流,97:3
    王锡阐年谱,薛斌,中国科技史料,97:4
    黄宗羲的科学研究,杨小明,中国科技史料,97:4
    叶向高、艾儒略与西学初入福建,方宝川,福建史志,97:6
    柏应理在欧洲早期汉学发展中的贡献,李长林,社会科学战线,98:1
    孙元化研究,徐振保,上海教育学院学报,98:1
    王徵死因订正, 林东昌,唐都学刊,98:2
    印光任、张雨霖与澳门,汤开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98:4
    康熙与西学,刘潞,中国档案,98:8
    黄宗羲与西学,徐海松,《东西交流论谭》第1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从《畴人传》看中西文化冲突中的阮元,彭林,学术月刊,98:5
    西域之逸民 中国之高士──评"欧洲奇人"毕方济,康志杰,《中西初识》,大象出版社,1999
    汤若望:进入明清宫廷的传教士,王俊彦,炎黄春秋,99:1
    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论略, 万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99:2
    清初权力之争中的特殊角色──汤若望与顺治帝关系研究之一,杨珍,清史研究,99:3
    李自成、张献忠与传教士,王春瑜,文史知识,99:3
    10.文 献
    康熙皇帝,[法]白晋著,马绪祥译,清史资料第1辑,中华书局,1980
    关于明代科学家王徵的遗著和资料目录三种, 志 勤, 西北历史资料,81:2
    利玛窦及其译著, 谢方, 学林漫录三集,81:3
    《宋君荣北京书简集》前言, [法]戴密微著, 穆根来译, 中国史研究动态,81:7
    《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中的时间新证,吕 坚, 文献9辑,1981
    利玛窦的中国札记, 何兆武、何高济, 中国史研究动态,82:6
    《利玛窦日记》选录, 林金水, 明史资料丛刊,82:2
    《西儒耳目资》与中法文化交流,刘,河北师院学报,82:1
    《物理小识》著作考,蒋国保,江淮论坛,82:1
    《南怀仁书信集》序言, 马燕译, 中国史研究动态,83:2
    欧洲早期史料中有关明清海外华人的记载,[英]C:R博克塞,中国史研究动态,83:2
    《几何原本》四序跋读后,张乘健等, 温州师专学报,83:2
    十八世纪关于英国的中国记载,杨宪益,收入论文集《译余偶拾》,三联书店,1983
    徐光启著作的新发现和研究, 胡道静, 社会科学,83:12,
    关于《几何原本》三校本的探讨,方行,中华文史论丛,84:3
    《几何原本》满文抄本的来源,李兆华, 故宫博物院院刊,84:2
    《徐文定杂著》的初步探索,胡道静,中国文化研究集刊1,1984
    《徐光启著译集》的编辑及其主要内容, 方行, 图书馆杂志,84:1
    张城日记,张宝剑等译, 清史资料第5、6辑,中华书局,1984、1985
    谈利玛窦的《中国日记》,何兆武、何高济, 中国文化研究集刊,85:2
    《耶稣会士书简集》中国书简选,耿 昇译, 清史资料第6辑,中华书局,1985
    马国贤神父回忆录:清宫服务十三年,邢维贤译,承德师专学报,86:4
    有关《徐光启京沪芳踪》及其它,沈毓元, 中国天主教,86:15
    明末陕西科学家王徵著译考,李之勤,西北历史研究,三秦出版社,1986
    近世译书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钱存训著,戴文伯译,文献,86:2
    关于我国第一部清代中外关系史《清史稿.邦交志》,张 明,北京社会科学,87:4
    扈从康熙皇帝巡幸西鞑靼记,[比]南怀仁,张美华译,清史研究通讯,87:1
    荷兰方面关于耶稣会传道团在中国的资料(摘要),[美]卫思韩,谢中凡译,中国史研究动态,87:10
    北堂藏书渊源研析,李镇铭,图书馆学通讯,88:4
    北堂图书馆史略(1-3),李保华译,北京档案史料,89:2-4
    徐光启文献的整理与挖掘,方行,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15辑,天主教上海光启社出版,1989
    徐光启研究概述,刘建,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16辑,天主教上海光启社出版,1989
    清宫十三年──马国贤神甫回忆录(1-11),刘晓明译,紫禁城,89:1-6;90:1、2、4、5、6
    关于1662? ? 1687年耶稣会中国团的一些荷兰史料,[美]约翰·小韦尔斯著,丁向阳译,
    清史研究集第7辑,1990
    方以智撰刊《通雅》年代考辨,李葆嘉,江苏教育学院学报,90:4
    明清西方传教士的藏书楼及西书流传考述, 施礼康等, 史林,90:1
    《汤若望奏疏》的史料价值,许敏,光明日报,90.8.15
    斯帕法里《出使清帝报告》辩析,郝镇华,清史论丛第8辑,1991
    《数理精蕴》中《几何原本》的底本问题, 刘钝, 中国科技史料,91:3
    明清欧人对中国文献的研究和翻译(1-3),吴孟雪,文史知识,93:6、7、9
    论明清科技文献的输入,李素桢、田育诚,中国科技史料,93:3
    徐家汇藏书楼的东学西传文献,黄志伟, 《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明泾阳王徵先生行实》述评,张中政,史学集刊,94:4
    《张诚日记》与《徐日昇日记》之比较, 苏全有、刘永红, 四川师院学报,94:2
    明清时期西方科技文献在我国的传播与影响,潘玉田、王固生,固原师专学报,94:1
    《孟子字义疏证》与《天主实义》,李天纲,学术集林卷二,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耶稣会档案中有关马相伯事迹记录,李天纲,档案与历史,95:3
    天主教在中国的汉译西学图书,卢调文,图书馆杂志,95:1
    康熙朝"礼仪"问题的一件新发现文献:武英殿监修书官寄西洋人书并考释,王庆成,
    社会科学战线,96:6
    王徵《新制诸器图说》辨析,张柏春,中国科技史料,96:1
    王徵与邓玉函《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新探,张柏春,自然辩证法通讯,96:1
    清代西教在华之环境──康雍乾道咸朝若干稀见文献考释,王庆成,历史研究,97:6
    十七世纪中西交往的新见证(英国皇室收藏的一幅中国天主教徒肖像),徐伟灵、承载,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97:3
    《经天该》的一个日本抄本,石云里,中国科技史料,97:4
    明末来华耶稣会士金尼阁墓志考,计翔翔,世界宗教研究,97:1
    《四库全书》载录传教士撰译著作述论,陈占山,文献,98:1
    《太西算要》发掘与探析,尚智丛,中国科技史料,98:3
    《四库全书》载录传教士撰译著作述论,陈占山,文献,98:1
    16世纪欧洲人的中国观──门多萨及其《中华大帝国史》,张铠,《东西交流论谭》第1辑,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三教国源录及其所描述的耶稣事迹,邢东田,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研究,99年夏之卷
    试论有关康熙教案的三个重要文献,诸伟奇、陈占山,安徽史学,99:1
    简论明末清初耶稣会士著作在中国的流传,[比]钟鸣旦、[比]杜鼎克,尚杨译,史林,99:2
    徐光启佚文《造物主垂像略说》,李天纲,《中西初识》,大象出版社,1999
    跋天童密云禅师辩天说,周弭方,文献,99:4
    《天主教要》考, 张西平,世界宗教研究,99:4
    利玛窦《中国传教史译本》的几个问题,谭世宝,世界宗教研究,99:4
    11.信 息
    记利玛窦讨论会,吕同六,国外社会科学,80:7
    日文本《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解说,[日]矢泽利彦,艾廉莹译,中国史研究动态,80:6
    《耶稣会士书简集》的由来和现状,[法]伊萨贝尔?

~~~
毕诺:目录
毕诺  
    目录
        前  言…………………………………………………………(i)
        第一卷  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
        第一编  有关法国认识中国的资料……………………………(2)
        第一章  耶稣会士和巴黎外方传教会会士…………………(2)
        (一)17世纪远东的天主教传教区………………………(5)
        耶稣会士们到达之前的中国传教区——耶稣会士传教区的起源——17世纪在华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耶稣会士——入华耶稣会士和手工艺——博学中国之传说的形成。
        巴黎外方传教会的起源——教皇在远东建立一种独立于民族教会的修会之愿望——困难:葡萄牙人在印度的保教权和法国教会自由论。
        教会强加给传教区的宗教人士的誓辞事件——法国国王根据法国教会自由原则而作出的反抗——柯尔贝尔向中国派遣国王数学家耶稣会士想法的源出——罗马对这项计划的不信任态度——数学家耶稣会士匆匆忙忙地出发赴暹罗和中国。
        (二)出使暹罗的法国使节(1685一1687年)  …………(44)
        肖蒙骑士的出使(1685年)——他的指令——宗教问题优先于贸易问题——康斯坦斯·帕夫尔孔——他的口是心非——他的真正意图——塔查尔神父的作用——拉鲁贝尔和赛伯赖的态度——他们的指令——贸易问题从此占据了首位——塔查尔神父作为暹罗国王派向法国国王和教皇的使节而返回欧洲——他们的指令:要求教皇取消宗座代牧和巴黎外方传教会以有利于耶稣会士——他仅仅获得取消誓辞——调解的尝试——使这些计划化为子虚乌有的1688年的暹罗革命。
        第二章  中国的礼仪之争……………………………(70)
        马拉巴尔的礼仪之争——耶稣会士与其他修会会士们的布教方法之根本区别——入华耶稣会士们认为必须与尊孔和祭祖的礼仪妥协和解——斗争的序曲——帕斯卡尔向法国大众揭示了这份争论——《耶稣会士的实用论理学》第 2卷——朱里厄支援冉森会士,阿尔诺先生的思想——耶稣会士们的反击,勒泰利埃神父的(为中国的新基督徒辩护)。
        严嘉乐抨击耶稣会士们有关中国礼仪的主教教谕(1963年3月26日)——耶稣会士们的回答,李明神父的《中国现势新志》。——中国礼仪之争与其他神学和宗教争论的关系,“哲学罪孽”事件——“寂静主义”的事件——1700年——巴黎大学在中国礼仪的诠释问题上对耶稣会士们的贬责——教士大会对耶稣会士们的放荡伦理的批判——博絮埃和巴黎大主教在这些事件中的作用——拯救不信教者的问题。
        中国礼仪事件在罗马——德·诺阿耶红衣主教的代理人东方学家雷诺多的作用——教皇向中国派遣了一名特命全权大使——铎罗主教率领的教皇特使团——他既未在中国也未在欧洲结束争论——诺阿耶红衣主教的代理人罗斯莱神父在罗马的活动——勒泰利埃神父成了国王听忏悔的神父——他要求罗马贬责凯斯内尔神父书中的33条建议——耶稣会士们的反驳,要求抨击儒旺希神父的书——勒泰利埃神父控告凯斯内尔神父书中的70条新建议——“独生子通谕”——“自彼时通谕”教皇法(1715年)——严嘉乐的出使 (1720—1721年)——8项“许可”未能结束礼仪之争——圣上主圣意谕(1742年)通过对耶稣会士们的贬责而结束了斗争——耶稣会士们有关中国的主要著作在一种战斗气氛中发表。
        第三章  耶稣会士们有关中国的著作…………………(158)
        耶稣会士们有关中国的大量著作,其中仅有小部分已刊布——删节这些文献的原因,巴黎的耶稣会士们想到了始终都留作悬案的中国礼仪之争。
        《中国的哲学家孔夫子》和柏应理神父有关古代中国人宗教的序言——巴黎校阅者们的修改,他们倾向于让人相信古代中国人信仰一尊创世的上帝和灵魂不死论——《耶稣会士书简集》,它们那假直率天真的外表。巴黎的编者们删去了论述中国人迷信,尤其是关于他们信仰神鬼的文献——杜赫德神父的《中华帝国全志》,他掌握的丰富的原始文献——遗漏、删节和修改——这些歪曲篡改的原因,试图通过事实证明耶稣会士们有关中国礼仪的理论。
        耶稣会士们通过他们有关中国礼仪的理论——他们试图对此作出的论证而为18世纪的唯理论和伏尔泰的自然神论工作。
        第二编  法国发现中国及其哲学思想的形成……………(212)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古老性及历史纪年………………(212)
        最早有关中国的记述指出了中国的古老历史——拉佩雷尔以其亚当之前人类说的论点否认诺亚洪水的普遍性并暗示世界无始无终的永久性思想——某些亚当之前人类说的主张者,德国的居伊·帕丹、克努特真和稍后不久的培尔——卫匡国神父认为中国在诺亚洪水之前曾有人居住——以撒·沃西攸斯将世界的起源向后推——与霍尔恩的辩论——里奇奥利神父接受中国的纪年,但使用了七十子译本的希腊文《圣经》——柏应理神父的纪年著作,表面的大胆鲁莽和内心的谨小慎微——阿利克斯——佩泽伦神父由于中国纪年而放弃了拉丁文本的《圣经》并采纳七十子译本的希腊文《圣经》——拉鲁贝尔和喀希尼、他们对中国纪年真实性的怀疑——瓦勒蒙拒绝接受中国纪年——严嘉乐相信中国的纪年很古老,但对它作了压缩以使之与《圣经》相吻合——图尔内米内神父为使拉丁文本和七十于译本的希腊文《圣经》相吻合而作的假设,从而使人可以接受中国的纪年——新教徒迪哈梅尔接受这种假设——反应:唐·卡尔梅和雷诺多否认中国历史的古老性——相信世界之古老性的和持亚当之前人类说的不信教者,蒂索·德·帕托和《突厥人的密探》的继承人——对诺亚洪水普通性思想的攻击,朗格莱一迪夫雷斯诺伊、莱弗斯克、德·布里尼。
        耶稣会士们对中国古老历史的研究——3种理论:象征论者、在北京的史学家神父们、巴黎的神父们。
        弗雷烈——他的方法:以中国历史本身和不顾及任何宗教思想地证实中国历史的真实性;他的小心谨慎使中国历史可以压缩和不会在任何方面都引起神学家们的不安。
        这场1740年之前运动的影响;大家更加倾向于怀疑普天下的洪水而不是中国纪年的古老性。
        第二章  中国人的哲学和宗教…………………………(322)
        (一)传教士和神学家………………………………(324)
        金尼阁神父:民间的迷信与士大夫中的唯物论和天神论——拉莫特·勒瓦耶在孔夫子的教理中发现了自然宗教和伦理——卫匡国神父提供了支持中国人无神伦的事实以及支持他们的唯灵论观点——两名普遍接受原则的支持者,伯里埃神父和于埃——柏应理神父遭巴黎耶稣会士们的训斥,中国的宗教与犹太教和基督教同源——拯救不信教者的问题和斯芬德拉悌红衣主教的书——5位主教的书简——1700年——巴黎大学对耶稣会士们有关中国人宗教思想的贬责——对古洛的评价以及伊德的书一博絮埃和埃利埃斯·迪·潘的批判——外方传教会神学院以发表龙华民和利安当神父的论著而设法证明中国人的无神论。
        (二)哲学家…………………………………………(363)
        培尔——1700年前的培尔,他对宗教和伦理的关心、宽容态度以及宗教和伦理的关系,他援引暹罗和中国文人的无神论。1702年,他肯定了中国文人教派的无神论。1705年,为了破灭“普遍赞同”的论据,他证明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无神论——埃利·伯努瓦斯特,培尔的批评——受耶稣会士的敌人德·利奥纳启发的马勒伯朗土接受中国人的无神论观;莱布尼茨捍卫中国人的唯灵论,中国的古文献再现了自然宗教的原则——对龙华民神父的小册子的批判——列维斯克·德·布里尼用中国的例证设法证明无神论为古代哲学家们的教理,这就是复归的普遍接受的论据——弗雷烈:孔夫子拥有一种仅供其弟子们运用的秘密教理,官方的教理纯粹是伦理性的,既不论述玄学,又不讲宗教。秘密教理显示了斯宾诺莎主义的明显踪迹。因此,中国文人都是泛神论者和无神论者。
        所以,除了莱布尼茨之外的哲学家们都同意耶稣会土对手们的意见,坚持认为中国人是无神论者。由此而重现了被推翻的“普遍赞同”的论据,甚至是以伯努瓦斯持试图给予它的新形式也罢。
        (三)“索隐派”学者………………………………………(402)
        “索隐派”试图通过对中国文字和书籍的寓意性解释而证明的不是某种唯灵论宗教的真谛,而是从世界起源时代起就预言性地显示出的基督教真谛。
        帕斯卡尔和“索隐派”们的理论——白晋和马若瑟神父——入华的“索隐派”耶稣会士对(美洲蒙昧人的风俗)的作者拉菲托神父的影响——仍为原始宗教的美洲宗教的神话可以保留最早启示的踪迹——拉姆赛继<居鲁士游记)之后写成了(神话讲义)——在马若瑟神父的启发下,三权分立的法律成了“索隐派”耶稣会士们的著作——他没有逃脱自然神论的指责,也如同“索隐派”们一样未能为支持基督教而成功地拯救被“普遍赞同”的论据。
        第三章  中国人的伦理和政治………………………………(426)
        传教士们发现中国人的伦理不是一种教理伦理,而是将正确人生的准则编纂成典,伦理与政治结合在一起了。
        柏应理神父著作出版的重要意义,议事司铎西蒙,傅歇和《孔夫子的伦理》的作者吹捧中国伦理,因为它排除了形而上学的微妙性——勒吉斯根据孔夫子而发挥了对“仁”的定义,这种定义不可能成为一种社会伦理的准则,独立于任何宗教——贝尼埃于其《致拉·萨布利埃夫人的新年礼物》中也强调了这种定义的普遍性。他有关孔夫子前3卷书的未刊译文。他从事这项工作的原因,根据中国的例证而确定伦理和政治的关系。根据孔夫子的原则,伦理是国王的科学——伦理学家德·库图尔是一个不知道中国伦理的正直的伦理学家,他本来也会赞同由贝尼埃翻译的孔夫子的原则。正如拉布鲁耶尔所设想的那样,国王的思想在中国实现了。
        改革派们,弗内隆摒弃了中国的例证,因为中国伦理仅仅是一种经验性的伦理,但特雷马克的理想政治原则似乎有时酷似被耶稣会士们备加赞扬的中国伦理——沃班援引中国的例证以为其国王什一税的计划、重农政治的计划和支持增加人口的计划辩护——乞丐和流浪问题——伪托勒加书,他根据巴达维亚的中国人的例证而对贫穷化问题的解决。
        有关中国人的伦理和政治的讨论,与耶稣会士们为敌的雷诺多批判他们,图尔内米内神父的朋友西卢埃特夸大地赞扬他们。一名独立人士阿尔让赞扬中国的伦理,因为它独立于政治。
        中国人与欧洲人的相似性。
        结  论………………………………………………………(487)
        第二卷  有关法国认识中国的未刊文献
        前  言………………………………………………………(500)
        向柏应理神父提出的有关中华帝国的问题目录…………(502)
        傅圣泽致傅尔蒙(1722年8月28日)……………………(505)
        傅圣泽致傅尔蒙(1722年12月17日)…………………(507)
        傅圣泽致X……先生(1729年8月31日)……………………(509)
        傅圣泽致罗特兰修道院长(1729年11月5日)…………(512)
        傅圣泽致比尼翁修道院长(1729年11月27日)  ………(515)
        傅圣泽致罗特兰修道院长(1735年4月27日)…………(517)
        傅圣泽致罗特兰修道院长(1735年5月25日)…………(519)
        傅圣泽致罗特兰修道院长(1736年2月22日)…………(521)
        傅圣泽致罗特兰修道院长(1736年11月14日)  ………(522)
         傅圣泽致罗特兰修道院长(1737年8月20日)…………(525)
        傅圣泽致罗特兰修道院长(1737年8月29日)…………(527)
        傅圣泽致罗特兰修道院长(1738年4月10日)…………(529)
        傅圣泽致罗特兰修道院长(1738年8月28日)…………(531)
        傅圣泽致罗特兰修道院长(1738年11月3日)…………(532)
        弗雷烈致……(1709年)………………………………(533)
        弗雷烈致郭中传神父(1731年11月22日)  ……………(535)
        弗雷烈致宋君荣神父(1732年11月28日)
        (一封书简的片断)………………………………………(537)
        弗雷烈致马若瑟神父(1732年12月)……………………(539)
        弗雷烈致梅兰先生(1733年7月或8月)  ………………(544)
        弗雷烈致马若瑟神父(1733年9月20日)………………(549)
        弗雷烈致郭中传神父(1734年12月1日)………………(551)
        弗雷烈致苏熙业神父(1735年8月29日)………………(553)
        弗雷烈致莫佩蒂斯…………………………………………(555)
        莫佩蒂斯致弗雷烈(1735年9月30日)…………………(558)
        弗雷烈致莫佩蒂(1735年10月6日)……………………(560)
        弗雷烈致郭中传神父(1735年)…………………………(562)
        弗雷烈致宋君荣神父(1735年)…………………………(567)
        弗雷烈致巴多明神父(1735年10月6日)………………(595)
        弗雷烈致雷孝思神父(1735年)  …………………………(599)
        弗雷烈致冯秉正神父(1735年)  …………………………(602)
        弗雷烈致马若瑟神父(1735年)…………………………(605)
        弗雷烈对于耶稣会士神父们有关孔夫子著作的
        译本所做的注释………………………………………(616)
         中国历史的可靠性…………………………………………(628)
        弗雷烈对冯秉正神父1735年3月23日书简的注释(1736年11月1日)……………………(630)
        弗雷烈致宋君荣神父(1736年11月1日)……………………(631)
        弗雷烈致冯秉正神父(1736年11月1日)………………(644)
        弗雷烈致宋君荣神父(1737年8月8日)………………(654)
        弗雷烈致冯秉正神父(1737年)…………………………(679)
        弗雷烈致雷孝思神父(1737年)…………………………(687)
        弗雷烈致巴多明神父(可能是1737年)…………………(689)
        参考书目……………………………………………………(692)
        译名对照表…………………………………………………(728)

       来源:http://www.zju.edu.cn/depart/chcc/chccpaper.htm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Cogn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Hegel..
下一篇: 汉字在越南再度趋热:传承文化的需要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