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区别于低等动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相对于低等动物具有更多形式和更多层次的客观需要。然而,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人与动物之间的这种差异?人类的需要层次应该怎样来客观地划分?各个需要层次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逻辑关系?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揭开人类自身的奥秘,探索人类的价值现象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学者(特别是马斯洛)都对此进行过大量研究,并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论,但几乎所有结论都是凭主观经验和直观感觉得出来的,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其推理论证不遵循严格的逻辑程序,因而无法判断和检验其正确性。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纯主观性问题,不会有任何客观的、统一的答案。 一、关于人类需要层次划分的争论 关于人类需要层次的划分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人把它划分为六个层次:温饱需要、安全与健康需要、审美与享受需要、归属与自尊需要、爱的需要、自我表现需要;有人划分为五个层次:温饱需要、安全与健康需要、审美与享受需要、爱与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有人划分为四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与健康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表现需要;等等,这些划分方法均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 目前,人们普遍接受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50年代提出的“人的动机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马斯洛并没有论述为什么要这样划分,他的这种划分方法并不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上,更多的是建立在自己的感性经验上,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人们无法用理论根据来肯定它或否定它,只能根据实践经验和直观感觉来判断它。不难发现,这种划分方法主要是依照不同需要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外部特征参量(如重要性、持久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来进行的,而这些外部特征参量的差异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各种需要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显然,需要的层次划分必须依照需要的内部因素即客观动因来进行,才能正确反映各种需要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由此产生的“需要理论”或“动机理论”才具有客观性与科学性。 笔者认为,人的需要应该划分而且只能划分为四个层次,即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需要。这个结论与马斯洛的动机理论相比较,其主要差别在于:爱的需要未单独划为一个层次,而与尊重的需要归于一个层次,这样,尊重的需要可分为作用方向相反的两个方面——自尊需要与人尊需要。笔者还认为,不能把“审美与享受需要”单独划分为一个层次,因为审美与享受是人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客观需要,而是一种主观反映,所有形式和所有层次的需要在得到满足时都将使人产生审美与享受的情感体验。 二、人类需要层次划分的理论依据 要知道如何划分需要的层次,就必须首先了解需要的客观本质。根据“统一价值论”,需要的客观本质是人类主体对于提高其本质力量所产生的价值要求,对于个人而言,就是为了提高其劳动能力所产生的对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要求。 从一般意义上讲,人们消费各种生活资料的动机在于满足自己的各种主观欲望或主观需要,而客观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客观动机在于为自身机体积累必要的劳动潜能。实践表明,不同类型的生活资料分别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主观需要,分别形成不同层次的劳动潜能,并分别服务于人的不同层次的劳动能力。因此,劳动能力的层次结构决定着劳动潜能的层次结构,劳动潜能的层次结构又决定着生活资料的层次结构,生活资料的层次结构又决定着人的需要的层次结构。 人的劳动能力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 1、人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力”,是以人的能量代谢率为主要尺度,反映了人对于食物能量及其替代物的利用能力。 2、人的“个体化劳动能力”,是以人的体力、脑力与生理力的强度、复杂度和熟练度为主要尺度,反映了人对于自然界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规律及自然力量的驾驭能力。 3、人的“社会化劳动能力”,是以人的社会影响力(如权力、威望、信誉、人格魅力等)为主要尺度,反映了人对于社会规律及社会力量的驾驭能力。 4、人的“理想化劳动能力”,是以人的信仰力(如宗教信条、人生观与世界观等)为主要尺度,反映了人对于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规律及力量的驾驭能力。 根据人的劳动能力的四个不同层次,劳动潜能可相应地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生活资料也相应地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人的主观需要也相应地分为四个基本层次。 三、劳动潜能的四种基本类型 (一)生理化劳动潜能。 用以维持和发展人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力”的那部分劳动潜能称为生理化劳动潜能。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建立在基本的生物化学反应的基础之上,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力,人才能有更高级的行为和思维能力。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可以集中表现出生物体对于外界的能量交换情况,即生物化学反应总量可以用能量代谢量来描述,生物化学反应能力可以用能量代谢率来描述。 生理化劳动潜能是人在消费生理性生活资料(如食物、空气、水分、食盐、衣服等)以后才得以积累的。生理性生活资料是以食物能量为核心的,所有其他非食物能量形式的生理性生活资料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食物能量所替代和补偿,由此产生的生理化劳动潜能可折算成一定的食物能量。 (二)个体化劳动潜能。 用以维持和发展“个体化劳动能力”的那部分劳动潜能称为个体化劳动潜能。在一般的自然环境和人的生理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生理化劳动潜能都能最终转化为个人的实际劳动潜能,这是由于人的寿命总是有限的,任何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因为内部的健康原因和外部的安全原因而丧失其劳动能力,即个人所积累的生理化劳动潜能总会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这种失效率称为“生命失效率”(或生理失效率),它由两部分构成:①内部生命失效率,它是由个人的健康状态来决定的;②外部生命失效率,它是由个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安全性能来决定的。因此,个体化劳动能力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生物化学反应能力的利用率,个体化劳动潜能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生理化劳动潜能的利用率。 用于降低人的内部生命失效率的生活资料称为健康类生活资料;用于降低人的外部生命失效率的生活资料称为安全类生活资料。例如,营养物质、安全保卫设施、劳保用品、舒适服装、审美艺术品、优雅环境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和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与环境的安全性能。 (三)社会化劳动潜能。 用以维持和发展“社会化劳动能力”的那部分劳动潜能称为社会化劳动潜能。在一般的社会环境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个体化劳动潜能都能最终转化为社会认可的劳动能力,这是由于任何个人都会因为某种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其劳动岗位并不能完全与其劳动能力相匹配,或者找不到可以释放劳动能力的劳动岗位,从而造成部分个体化劳动潜能的失效和浪费,即个人所积累的个体化劳动潜能总会因劳动岗位的不匹配而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这种失效率称为“社会失效率”,它由两部分构成:①内部社会失效率,它是由个人对于社会的选择倾向性来决定的,其大小取决于个人对于社会或他人的爱与尊重的程度;②外部社会失效率,它是由社会对个人的选择倾向性来决定的,其大小取决于社会对于个人的爱与尊重的程度。如果一个人对于社会或他人有较高程度的爱与尊重,他就会在一切可能的场合积极主动地为这个社会或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自觉地把自己的所有个体化劳动潜能与社会或他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实现他对劳动岗位的最佳选择,从而使个体化劳动潜能尽可能地转化为对社会或他人有用的劳动能力;如果社会对于这个人有较高程度的爱与尊重,就会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为他提供相匹配的劳动岗位,为他尽情地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使他的所有个体化劳动潜能尽可能地与社会的需要或他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个体化劳动潜能尽可能地转化为社会认可的劳动能力。因此,社会化劳动能力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个体化劳动能力的利用率,社会化劳动潜能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个体化劳动潜能的利用率。 用于降低人的内部社会失效率的生活资料称为自尊类生活资料;用于降低人的外部社会失效率的生活资料称为人尊类生活资料。例如,奖状、奖金、荣誉、职务级别、头衔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改变社会对于个人的尊重程度,能够满足人们对于自尊与人尊的需要。 (四)理想化劳动潜能。 用以维持和发展“理想化劳动能力”的那部分劳动潜能称为理想化劳动潜能。在一般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化劳动潜能都能最终转化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用的劳动能力,真正用于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这是由于任何一个社会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会存在各种社会性弊病,如贪污腐败、思想僵化、分配不公等,这些社会性弊病必然引导部分社会化劳动潜能投入不合理的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而造成流失与浪费,即社会总会因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其部分社会化劳动潜能不符合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真正需要或理想需要,而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这种失效率称为“理想失效率”,它是由社会对于人类理想目标的选择倾向性来决定的,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内部的实际运行状况与人类理想目标相符合的程度。如果一个人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信仰,真正把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按照正确的人生信仰来确立自己的职业追求和劳动能力的发展方向;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释放出自己的全部劳动能力;把“自我”融化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之中,那么他所造成的社会劳动潜能的流失与浪费就会大大下降,从而形成最大的理想劳动能力。如果一个社会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努力使自己的社会行为符合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致力于对外和平共处、对内安全稳定,致力于经济建设、人口控制和科学文化等事业的发展,那么它所造成的社会劳动潜能的流失与浪费就会降到最低限度;相反,一个社会如果错误地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对外搞侵略、对内搞迫害,忽视经济建设、人口控制和科学文化等事业的发展,那么它所造成的社会劳动潜能的流失与浪费就会大大提高。因此,理想化劳动能力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化劳动能力的利用率,理想化劳动潜能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化劳动潜能的利用率。 用于产生理想化劳动潜能的生活资料就称为“理想类”或“自我实现类”生活资料,它可以是外部的宗教文化、人文科学知识等,也可以是个人通过内部大脑的悟性思维而形成的最高信仰与人生追求。 综上所述,人的本质力量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发展起来的,高层次本质力量的客观目的在于在更大范围、更持久、更可靠地维护和更有效地利用低层次本质力量。与此相对应,人的劳动潜能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发展起来的,高层次劳动潜能的客观目的在于在更大范围、更持久、更可靠地维护和更有效地利用低层次劳动潜能。 四、不同需要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 综上所述,四个需要层次之间存在如下的逻辑递进关系: (1)无论是从人类整体进化的时间顺序来看,还是从个体生长的时间顺序来看,或是从需要满足的优先顺序来看,需要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发展起来的。 (2)低级需要是高级需要的基础,高级需要是对低级需要的发展和升华,是对低级需要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肯定,高级需要可以使低级需要能够更可靠地、更持久地得到满足。健康与安全类需要的满足可以确保人们对温饱类需要更可靠地、更持久地得到满足;自尊与人尊类需要的满足可以确保人们对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需要更可靠地、更持久地得到满足;自我实现类需要的满足可以确保人们对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需要、自尊与人尊类需要更可靠地、更持久地得到满足。 (3)高级需要随着低级需要的满足而逐渐产生出来,并随着低级需要的受阻而逐渐衰退下去,但是高级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当低级需要突然得到充分满足时,高级需要还不能马上形成并稳定下来;当低级需要的满足受阻时,高级需要还不能马上消失;有时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反作用或否定作用,人们往往能够为了某种高级需要的满足,而不惜完全牺牲低级需要。例如,人们有时为某种社会荣誉、某种伦理观念,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与安全,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低层次劳动能力的增长严格地受着生理极限的制约,层次越高的劳动能力受生理极限的制约越弱,从而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增长趋势,人们的劳动能力的增长主要是通过高层次劳动能力的增长来完成的。因此人的最低层次需要的发展变化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最高层次需要的发展变化是无限的,需要的层次越高,其发展变化的自由空间就越广阔。 (5)人们在生理结构及其功能上的差异是微弱的,而在社会角色及其职能上的差异通常是巨大的,这样,人们在低层次劳动能力上的差距是微小的,而在高层次劳动能力上的差距通常是巨大的,因此人们在低层次需要上的差距是微小的,而在高层次需要上的差距通常是巨大的。 (6)由于高层次劳动能力的增长主要借助于社会力量或他人力量的辅助,这就要求更好地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并自觉地与他人的利益联系起来,因此人的劳动能力越强,就会更自觉地使自己成为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代表,其“功利视野”就更广阔,就会更自觉地摆脱私利的诱惑,更多地体谅他人的需要,使自己的个人需要自觉地与社会需要或他人需要吻合起来。
欢迎登陆“中国价值理论研究网: http://www.choud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