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光明网转载《中国青年报》的文章《海财经大学:硕士学位与发表论文脱钩》(以下简称《脱钩》),让我看到了研究生减负的希望。文章中说,“从本学期开始,取消硕士研究生学位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挂钩,即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才能获得硕士学位的规定;同时,还取消博士、硕士学位与必须通过英语六级考试挂钩的要求。在各高校都把发表论文,甚至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硬杠杠的今天,上海财经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这一决定,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高校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我觉得应该培养有能力参与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能力包括直接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以及学术创新的能力。能力和成果是不一样的,能力是内在的,是不容易被发现的;成果是外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前者不容易量化,后者容易量化,容易及时得到社会的承认。明白了这一点也就能够明白老师、学生、学校和科研单位及其科研人员为什么会追求论文发表的数量而不是质量。质量是学术论文的价值所在,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毫无意义的。学术论文的质量是非专业人员无法评价的,可能只有数量才是那些学术界的行政人员看得明白的东西,只有数量才是大家能够普遍认同的东西。所以,在某些人看来只有数量才能构建学术“繁荣”。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种学术“繁荣”其实就是学术泡沫。
高等教育应该追求的成果是什么?是应该培养有能力的人才还是培养所谓的有成果的人才?很多时候,能力的持续提高和成果的快速获得是不能兼得的,急于追求成果只能是拔苗助长。研究生在两三年的学习期间,更多应该投入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应该急于追求论文的发表,何况现在发表学术论文还要交纳版面费,需要几百元甚至几千元。如果高校把论文的发表当作硬性指标,那么研究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你能指望他们有多少精力去投入呢?作为教育机构,理应把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放在首要位置,至于学生应该什么时候追求成果,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只要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拥有了能力,拥有了理想,你不让他们出成果都难。
《脱钩》中写到,“‘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有其合理性。’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表示,虽然攻读研究生学位不是为了发表文章,但发表文章是研究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研究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 ”看来,高校的领导也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但是我搞不明白,只写文章不发表文章难道就不能培养研究能力?硬性地要求发表文章,只能让研究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发表而不是写作中。我想高校领导们不会不知道现在论文的发表环境吧?在读研究生写论文只能把它当作练习,而不能把它当作出成果。否则,只能让研究生产生浮躁的心理,而不是去追求厚积薄发。
《脱钩》中写到,“上世纪末,高校开始猛刮‘排名风’,论文发表数量是排名的一项重要指标,各高校为了提升排名,纷纷出台这一规定。 ”看来,不是高校非要学生过早地追求成果,而是高校在追求自己的成果。
《海财经大学:硕士学位与发表论文脱钩》地址: http://www.gmw.cn/content/2005-11/22/content_334905.htm 普进峰 2005/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