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社会的转型,都标志着其中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方面的长期的、巨大的变革。按照对立统一规律,任何处在矛盾中的社会都会具有正反两个方面,并且相互转化、影响。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应该牢牢地把握住对立统一规律,抓住主要矛盾,看清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正负效应,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的转型,促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进步是无庸置疑的。经济上讲,从我国2006年部分省市GDP及其增长率的排行上看: 广东省 25969 14.1% 、山东省 21700 15.0% 、江苏省 21548 15.0% 、 浙江省 15649 13.9% 、河南省 12464.09 14.0% 、河北省 11631.7 13.2% 、 上海市 10297.17 12.2% 、 辽宁省 9257 13.0% 、 四川省 8367.82 12.3% 、 北京市 7720.31 12.1% 、 福建省 7501.64 13.4% 、湖北省 7497.17 12.1%、 湖南省 7493.17 12.0% 、 黑龙江 6216.84 12.0% ①。几乎所有的省份、直辖市GDP增长率全都在百分之十以上,经济增长的势头相当强劲。经济体制改革也如火如荼,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税收制度、住房制度、金融制度的多方面的改革逐步推动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东部地区的发展、中部地区的崛起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振都极大地促进中国经济向着国际化、全球化腾飞。政治上,我国历来主张“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努力创建一个民主社会。从各级人大会议旁听制度的实施,到今年的“两会”,外国记者被首次批准可以自由地采访人大代表,可以不难看出,整个中国社会的民主氛围正在不断浓厚,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我国政府也正在为更为全面的民主社会的建立不断努力,政治透明度的不断提高也显示出,社会转型给中国民主社会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在文化上,以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的创建为例。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大量异质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在各种异质文化的碰撞中,中国正积极打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品牌,力图从做了几百年的文化输入国转变为全新的文化输出国,努力彰显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使中国文化同世界各国文化和谐并进、共同发展。从社会发展上讲,社会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化过程,任何发展的核心都是人,所以社会转型的核心是人。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说道,共产主义就是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状态。人的发展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社会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以人为本”的提出正是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是以人为主体,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这将是社会转型给每一个社会成员带来的重要福音。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关注,不难看出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所获得的好处是不可胜数的。 然而,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外来文化的泛滥,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也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政府腐败问题、失业与贫困问题等。 首当其冲的是政府腐败问题,腐败问题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属于职业道德的缺失与行业不正之风的盛行。而这正是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相当棘手的问题。按照宫志刚先生的说法就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角色失范,“一些人不知道自己的社会角色,一些人虽然知道自己的社会角色却不按照角色要求去做,角色缺失成了社会转型时期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②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种权利的下放,基层公务员获得了部分权利的垄断,于是产生各种腐败问题,当时被称之为“严重的经济犯罪活动”。直到1988年才在官方文献中第一次采用了“腐败”。然而到1993年才正式开始部署各项反腐败的工作。仅1994年就连续出台了300多项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规定、通知、决定等。《199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公布数字显示:“1993年以来,全国纪检、检察机关查办案件数量,以年增百分之九的速度递增;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官员数量,以年增百分之十二左右的速度递增。从1990年至1998年的9年间,共有3万多名县级以上官员、2000多名地厅级以上官员、近100名省部级以上官员因腐败行为而遭到查处;在同一时间段上,全国共受理各类腐败案件110多万件,立案50多万件,涉案件腐败分子有60多万人。” 社会转型下的腐败问题,归根究底还是体制不完善的产物。其次,监察机构的力度远没有达到适合标准,整个社会作为国家主体对于公务员及政府的行政能力似乎并不负有责任。再次,反腐败力度强度都不大,整个社会对于腐败分子还抱有一定的宽容态度,许多反腐败斗争仍然是治标不治本。最后是社会风气、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宣传不够,亟需向国外借鉴相对先进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在根本上改正道德的失范问题。 失业与贫困是紧密联系的两个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所以失业比较集中的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和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及重工业地区。主要特征是,“西部改革最为滞后,旧经济体制的格局依然存在,失业危机还没有完全显现。而中部地区改革开放程度中等,旧体制刚刚打破,失业率较高”,“传统产业部门的失业比新兴产业部门多”,“失业下岗人员多集中在国有、集体企业”,“我国失业群体文化程度偏低”③从这几个方面不难看出,社会转型对于经济体制的冲击是相当大的,旧体制的突破、新兴产业的出现都是导致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将我国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的增加,因为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不少脱贫的地区没有地域经济风险的能力而出现了返贫的现象。失业与贫困问题的产生,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所谓计划干部上变化,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原有的体制逐渐暴露出它的漏洞来,直接受害者就是在遵循这些固有的制度下运作的社会成员。 除此以外,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当然还有众多的社会问题,但究其原因,很容易理解,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极大地增长,资金的高速流动,国际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各种经济制度的漏洞凸现开来,人的浮躁心态逐渐产生,一连窜的诸如社会诚信危机、道德失范、社会人格的扭曲等等社会转型的负效应如同多米诺骨牌般的呈现出来。在这一社会发展的机遇期又同时是挑战期的关键时刻,我们要清醒得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驾驭社会规律为我们所用,这样才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即看清社会转型为我们带来的好处,有能深刻察觉到其中的危机,只有有效的、及时的排除社会危机,才能更好地为进一步的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基础。 ①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1页。 ② 宫志刚著:《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③ 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2页。
(资料整理人: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