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主要特征
时间:2008/7/2 23:08:55,点击:0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元素构成的,社会转型是一个整体,它标志着任何一个社会组成元素在这个转型过程中都会发生变化。
  中国社会已走过了几千年的农业时代,正式向工业国变迁也不过几十年的历程。可以概括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农业社会、乡村社会、封闭半封闭社会再走向市场经济社会、工业社会、城市社会、开放型社会。一般认为早期中国社会转型起始于1840年,中国的贸易市场被列强坚船利炮打开,所开始的是缓慢而艰难的现代化转型的历程。但以1949年为分水岭,当中国正式获得国际社会的独立人格之后,现代化进程才真正开始。现代社会转型又分为两个至关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78年;第二阶段是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和国内局势的变动,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各类问题无论在速度、广度、深度、难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社会转型所表现出的主要特征在于:“一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二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结构向市场经济结构的转变,计划与市场之间这种根本差别使得转型过程中两种体制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十分激烈;三是中国社会转型是由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人治’社会向建立在民主法制基础上的‘法制’社会转型。”①
  章辉美先生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的概括已经相当清晰。从经济上讲,中国正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计划向市场的转变,标志着市场将自行调节经济的运转,与国际接轨,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为经济发展服务,并逐渐退出对市场动向的干预。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活动更重视贸易的自由,过多的政府干预会束缚正常的自由贸易。我国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懂得市场的重要性,而由国家过多的主导经济社会,导致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束缚,生产力严重得不到发展,在成功的加入WTO以后,更加要求政府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使市场走向国际化、现代化。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多以全球化的要求为导向,更加自由更加开放。经济体制的变革也逐渐成国际化趋势,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医疗保险逐步覆盖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商业保险的监管体制和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使商业保险走向市场更加健康有序。
  从政治上讲,主要是民主法制的逐步健全。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传统政治主张“人治”,人就是标准,标准就是人,唯权威是从是中国人的本性。人治社会不能满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需要,这是由于人治的诸多缺陷导致的。“法制”社会的建立势在必行,立法是经济发展得以可能的保障。今年“两会”出台《物权法》是私有财产得到法律保障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私有财产所得到的法律保障将会变得更彻底更有效。有效的法律的制定是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的重要保障,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与不断推进,法制的完善与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这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来说极其重要。法律也是民主建设的保障,中国的民主制度也在这一全球化浪潮下不断推进,不断促进中国社会在政治上的转型。
  从文化上讲,多元文化正在逐步形成。随着与几个贸易大国间的交流,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入中国社会,融入市民生活。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文化遍布中国各地,韩剧、日剧在中国铺天盖地的放映,在加上中国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优秀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已然呈现出了多元文化的色彩。各种不同的文化在碰撞与交流中不断更新发展,相互汲取营养。在多元文化的作用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都发生的重大变化,诸如刷卡消费、贷款购房等已将保守的存款养老的观念淡化。
从社会角度上讲,更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主体与核心。从教育上讲,中国已经是一个高等教育普及的国家。每年有几百万人参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以及各类资格证书的考试,人的素质的提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也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看齐。人成为整个社会转型过程的核心与关键。这是社会转型不同于社会革命、社会改良与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标志,

① 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资料整理人:朱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正负效应
下一篇: 社会转型的理论分析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