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转型”的定义 “社会转型”的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作为一个新兴的名词,国内外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这个词在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中都有丰富的含义。试举例如下: 第一,社会转型的概念和一般的社会变化相联系,社会变化是所有社会的体征,但并不是所有社会变化都称为社会转型,只有哪些密集的、大范围的、根本性的、影响了几乎所有人日常生活变化的才能被称为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具有普遍性,它在特定条件下在一切社会都有可能发生……社会转型与现代化、发展、变迁等概念一样,一经出现,首先被用来描述西方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动的过程。① 第二,社会转型是标示特定社会变迁的社会学术语,一般是指社会整体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抑或是社会现代化过程。② 第三,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时段,在这样一个长时段的过程中,它有一个系列的社会转折(或变迁、转折是短时段,或至多是中时段内发生的事变)的不断蓄积而产生的,是在一个社会母体内经历长期与不断的变迁(变量)所导致的社会结构性的转变(质变),这种结构的转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概言之,社会转型是一个包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结构性转变得长期的发展过程。③ 第四,社会转型是一种由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向现代社会的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历史图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济领域由非市场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政治领域由专制集权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型;文化领域由过去封闭、单一、僵化的传统文化向当今开放的、多元的批判性的文化的转型。④ 第五,社会转型,从其字面意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它意味着社会系统内结构的转变,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在当代,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来说,社会转型是指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中由某种非市场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变。⑤ 除以上的诸多定义以外,还有不计其数的、纷繁复杂的定义,且不多举例。从这几条对社会转型的定义来看,我们很容易总结出社会转型的一些重要特征。在经济上;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社会都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中国社会是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转型,同时社会也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型。在政治上,主要是专制集权向民主政治制度转型,建国初期我国便是效仿前苏联的中央集权式社会主义模式,随着世界性的民主制度的普遍化我国目前正在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转型;在文化上,是指封闭、单一、僵化的传统文化的结束,批判的、多元的现代性文化的开始。在我国则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封建迷信逐渐式微,有科学的民主的大众文化取而代之,以及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 社会转型所涉及范围极广,从经济、政治到文化,尤其是经济上的变迁,作为上层建筑的基础,其意义更加深远。它纵深极大,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直到人们心理结构的变化,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所以非这些根本性的特征不能诠释社会转型的意义。 正如前文提到的李钢先生讲的那样,中国当代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有着根本性的转变。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渐走向市场化,政府以宏观调控为主,而市场自己管理自己,增强其开放程度以及其自我完善的能力。这是对三十多年来的计划经济的根本性的改变,不能不称之为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政治上更是明显,刚结束的两会正说明了这一点,政治的高度透明化,受到了海内外众多媒体的高度赞扬。而之前的人大及政协期间,国外媒体被禁止对人大及政协代表进行采访。政治上的前后对比,鲜明的突显出我国政务公开的根本性转变。在文化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上海、宁波、厦门这些沿海重镇,对外来文化的引进与输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每年上海的大小文化艺术中心都会有上千场的国外文艺表演,使市民能够真正开眼望世界。在中央的大力推进下,在世界范围内广办孔子学院以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真正做到文化的崛起。如今,英国政府正准备提议中小学将中文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育计划之内。中国不仅是一个文化输入国,并逐渐回到了当年的文化输出国的时代了。 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深刻性转变,可以为我们描述出一幅生动的社会转型的图景,同时给出一个确切的社会转型的定义。只有普遍全面的社会变迁,才是真正的社会转型。其实所谓社会转型,我们也不妨把它理解为是一种“社会现代化”。按照马克思的表述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要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之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得现实基础”。⑥ 总的来说,社会转型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主要层次: 其一,社会体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急剧的转变。学界一致认为的是,自一九九二年中国宣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就明确的建立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基础上。经济体制的建设从来就是国家上层建筑建设的根基之所在。 其二,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的转变。这就是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社会生活,乃至社会心理结构、思想观念的全方位的“革命”。 其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主要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变迁与发展。”⑦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是公认的社会转型的重要特征。 2、 社会转型与社会革命、社会改良、社会形态更替等概念的区分 《辞海哲学卷》解释“社会革命”为: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所进行的重大变革。人们改造自然的重大变革,有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等。人们在改造社会的重大革命,即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它的最深刻的根源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当现存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继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时,就要求通过革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以及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即改革社会制度,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⑧ 《辞海》中很明确的讲,社会革命就主要是社会经济基础的根本性的变革以,及维护其运作的上层建筑的变革。按照考茨基的理解,社会革命的重要特征可以表述为:社会革命表现为一个长期受压迫的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取国家权利的政治活动。任何力求由长期受压迫的阶级来夺取国家政权的人都是革命派。社会革命是必须同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夺取政权这几个概念紧密联系起来的。三个要素中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的组合才构成了社会革命的意义。社会革命的总的根源就在经济上,阶级斗争必定是长期在经济上受压迫的阶级同统治阶级的斗争,并最终夺取政权,他们首先是求得经济上的解放进而是获得政治上的解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必然趋势与集中表现。从历史上看,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资产阶段革命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皆是在生产力及生产关系上受压迫的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寻求生产力上的解放,夺取国家政权。
① 黄军甫:《俄罗斯社会转型问题学术研究会综述》,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4期。 ② 唐忠新:《社区建设:中国城市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载《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③ 张广智:《西欧社会近代转型问题断想》,载《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 ④ 李钢:《论社会转型的本质与意义》,载《求实》2001年第1期。 ⑤ 陈晏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⑦ 陆学艺、景天魁 主编:《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⑧ 《大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 (资料整理人;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