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作为一种心态及其确立的问题
○何云峰 朱勤军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0 年第5 期 40-43,48
内容提要:本文强调,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是要全社会在心理上对创新有广泛的呼应,从而形成对创新的偏好、认可、推崇和采纳。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能否在未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旧的心态最典型的特征是“求稳”、“守旧”。这是由计划经济的特征以及长期的封建小生产方式等诸多原因所造成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不同,它首先要求的是人人都要大胆创新、敢于冒风险。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的唯一法则。同时,知识经济时代、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是离不开创新。所以,必须在全社会广泛地确立创新的心理态势。
关键词:创新 心态 知识经济 市场经济
作 者:何云峰 上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行政管理系教授、博士、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 200234);朱勤军 上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行政管理系系主任、副教授、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 200234)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心态特征在总体上是“务虚”和“求稳”占主导地位。这种心理总态势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大胆创新”和“实践第一”心态是相违背的。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我们提出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能否在未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 要看到, 创新也
是一种特殊的心态。国家创新体系的确立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首先需要全社会在心理上广泛地呼应,从而形成对创新的偏好、认可、推崇和采纳,否则创新体系的建立就会成为空话。因此, 必须把创新心态的确立放在极为紧迫的地位。当然, 旧的文化心理态势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还包括其他许多的心态特征,但对市场经济最具有阻抗作用的是“务虚”与“求稳”的主流心理。旧的社会文化心态之所以有这样的主要特征, 是因为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所造成的, 在一定程度上同旧社会的思想残余也有关。它同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主流格格不入,构成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严重心理
障碍,必须彻底予以改变。
一、传统的求稳心态及其阻抗性
邓小平对旧的社会文化心态的顽固性和阻抗性曾经
作过相当全面和深刻的分析。他说:“解放思想这个问题
并没有完全解决。不少的思想还很不解放, 脑筋还没有
开动起来,也可以说,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①改
革开放后,“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
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②。有许多问
题主要是“思想上还没有解决, 主要是受老框框的束
缚”③。正因为如此,必须“换脑子”,使人们的共同心理定
势、思维方式、行为特征完全发生变化,以适应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情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人们大胆地去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拓性, 我们没
· 0 4 ·
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抄照搬,如果没有大胆敢闯,敢于冒
风险的意识和激情,那就会一事无成。在中国的传统中,
人们更加倾向于求稳妥,缺乏冒险精神,也就是“求稳”心
理占据着统治地位。过于求稳,人们必然不能大胆创造。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四平八稳、随风倒,“不讲党性, 不讲
原则,说话做事情看‘来头’、看风向”。这种“中庸”、求稳
心理的根源是非常复杂的:
首先,在于法制的不健全。长期以来,法制没有被充
分重视,以至于社会激励机制实际上根本不存在, 即使
有,也不健全, 或者在贯彻的时候得不到保障。例如:我
们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对奖金等就完全持否定态度, 认
为它是搞物质刺激。在缺乏激励机制的情况下, 创新的
动力也就自然没有了。
其次, 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大锅饭”盛行,“是非功过不清,赏罚不明,干和不干一个
样,甚至干得好的反而受打击,什么事不干的,四平八稳
的,却成了‘不倒翁’。在这种不成文法底下,人们就不愿
意去动脑筋了”④。
其三,求稳心态产生的原因还同小生产方式密切有
关。邓小平说: “小生产的习惯势力还在影响着人们。这
种习惯势力的显著特点,就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不求
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接受新事物。”⑤当然,这同计划经济
的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一切靠上
级的指示,用不着自己去动脑筋想问题。再加上,多年的
政治风波使得许多人不敢冒政治风险, 而不断趋向于四
平八稳。
最后,求稳心理的凝聚同封建社会长期的专制统治
也是不可分的。在长期的封建专制社会里, 实行残酷的
刑罚,一人犯法,株连九族。这样的专制使许多人不敢随
便“乱说乱动”。何况,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社会里,一
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虽然不能过上富裕日子,倒也有几
分安定。因此,出于对现实的满足,许多人不愿舍弃已有
的“幸福”、“安宁”而去冒风险。
总之,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没
有胆量和勇气, 对任何事物都抱着求稳心理等成为旧心
态体系的典型特征。
二、创新作为一种心理定势
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 因此人们的心态也会大
不相同。那么, 市场经济人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态
呢?《邓小平文选》中多次强调要冲破心理上的障碍, 创
新、敢想、敢做。因此,根据邓小平的论述,创新应该是构
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心态体系的最核心内容。当然, 在完
整意义上讲, 心态的调整不仅仅是树立创新这一心理新
品格就行了, 它是一系列新型心理特征的完全确立和定
型化。从邓小平的有关论述来看, 他着重强调通过解放
思想使各种心态品格重新确立, 以实现社会心态的全面
重构。
创新心态是新型社会心态体系中良好的激情心态品
格,也是创新心理体系最核心的内容。市场经济要求每
个人都全面地树立创新的心理和意识。当然, 作为一种
心态品格,大胆创新绝不是树立几种新观念、新思想, 产
生几个新“点子”就行了。它包含着更深刻的含义:每个
人而不是少数人在创新,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
鼓励创新,提倡创新;只有创造性的作为,才得到社会的
认可;人们敢于而且善于冒风险,人人都大胆在试, 大胆
地闯,形成人人创新的社会风气;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而不
是等着下指示,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靠别
人或者上级来提供解决办法;积极地向上而不是安于现
状,对现实不满足,总是追求新的作为;别人的东西可以
参考但不盲目照搬;等等。
邓小平非常强调创新心理的重要性。他说:“不要怕
冒风险, 胆子还要大些。如果前怕狼后怕虎, 就走不了
路。”⑥1991 年春节,他在视察上海时明确指出,“要克服一
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
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 失败也不要紧。希望上
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 胆子更大一点, 步子更快一
点。”⑦这实际上是明确要求上海全体人民的心理都要克
服“怕”字,对失败要有更高的心理承受力。“大胆地试,大
胆地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核心的心态品格,上海作为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理应在心理方面也更健全些。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象小脚女人一
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⑧,“没有一股劲不
行。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⑨
首先要确立创新的心态品格, 因为这是创造性的基
本源泉。人们的创造积极性往往同他们的冒险精神分不
开。不敢大胆地创新,积极思考,哪来创造性的作为? 正
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没有一点闯的精神, 没有一点‘冒’
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
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
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 一开
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一百正确,没那么回事, 我就
从来没有那么认为。”⑩创造性常常被扼杀在追求四平八
稳之中。只有不断地求新, 不断地追求, 创新才会出现。
市场经济就像大海里求生存, 必须各显神通。大家都追
求安稳,在风浪迭起的大海里必然无法生存。
其次,创新的心态品格是改革的实际所要求的。改
革本身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一种探索性实践, 它
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大胆地去摸索、试验,这样才会产
生各种新的真正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方案和计划。
从一定意义上说, 改革本身就是一项创新事业。邓小平
指出,“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
· 1 4 ·
一种试验。”lv 改革是有很大风险的,如果不大胆,不敢闯,
就必然一事无成。“城市经济改革比农村经济改革复杂
得多,难免出差错,冒风险”lw
;“我们搞的实质上是一场革
命。从另一个意义来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
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我们要摸索前进。干这样
一场革命,又是一个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
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
误。”lx
简言之, 改革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人们必须具备创
新、敢于试验的品格。
其三, 创新的心态品格是我们事业的需要。因为,
“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
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
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
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
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希望各级党委和每个党支
部,都来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
创新,都来做促进群众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工作”ly
。总
而言之,如果“谨小慎微, 不敢解放思想, 不敢放开手脚,
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lz
。中国共产
党走过的几十年历程充分说明, 创新是多么重要。没有
创新,就不会有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出现; 没有创
新,就不会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没有创
新,就不会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没有
创新,更不会有今天的市场经济建设新局面。我国社会
发展的实践经验充分说明, 创新心理氛围的培育是关系
到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情。
其四,创新心理态势的确立是我们国家在全球化趋
势下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当今,政治、经济和
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一个国家能否发展和很好地生存下去, 关键要靠这个国
家的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为先导的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
力,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必然被淘汰。列宁曾经说过:“我
们不仅生活在一个国家里, 而且生活在许多国家组成的
体系里??。”l{
全球化是一种现实,是当代国际社会活生
生的事实, 而不是一种选择。可以说全球化是当今人类
面临的最富挑战性的现象。它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
的现实和未来, 全球化是一个真正新世纪的课题。从中
国的发展来看,既然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那么, 我们要
思考的就不再是应不应当加入全球化进程的问题, 而是
如何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的问题。其
实,最根本的一条是能够在全球化进程中生存和发展的
国家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
家发展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 创新心态的确立是一个
事关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事。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必须具备创新心态
创新心态的形成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当今人类
社会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最根本的
特征就是创新。我们国家虽然还没有进入知识经济时
代,但为此作好充分准备是必须的。而且,在发达国家已
经或者正在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条件下, 如果我们不按
照经济社会的要求积极应战, 那就不可能赶上和超过发
达国家。知识经济将带来社会的观念、价值取向、就业结
构、经济结构、教育、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从
而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 传
统的许多观念、体制都将面临严峻挑战。
人类文明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农
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
处于知识经济时代,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还
没有完全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 但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
代。知识经济是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有着许多不同特
征的新型经济形态。因此, 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管理
模式等等必须作相应的调整。人类文明总是在不断发
展,由于产业革命,使工业革命取代了已经存在5000 年的
农业经济;现在,由于科技革命,知识经济正在取代已经
存在300 年的工业经济。根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的定义,知
识经济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它主要强调知识和技术
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在这里,科学技术的生产( 研
究与开发,即R&D) 和传播( 教育与培训) 成为经济发展
的核心。微软公司就其固定资产而言并不能和许多工业
经济时代的大企业相提并论, 但从其在股票市场上市值
来看,都远远超过这些企业。可见,信息生产企业是高度
依赖知识资源的。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物质产
品生产所依靠的各种资源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生产所依
靠的资源有很大的差异。前者属于有限资源( 土地、资
本、原材料等) ,而后者属于无限资源( 以数据、信息、意象、
符号、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论为其形态的知识) ,知识
资源可以为多元主体所拥有,同时自身还具有再生能力。
而且,随着知识资源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
著,生产过程中其它有限资源的使用将会出现逐步减少
的趋势。显然,知识已经成为其它资源的替代品。
特别要指出的是, 知识经济里的“知识”是一个广义
词,它比传统的知识概念要大得多。它既包括传统的狭
义的知识即事实性知识和规律性知识,又包括各种技术、
技能、技巧以及管理知识等等。事实性的和规律性的知
识又称为“归类知识”,这是显性的知识;技术、技巧和管
理知识又称为“隐含知识”。归类知识可以通过学习、传
授而获得,隐含知识主要靠在实践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而获得。过去,人们一般否认或者贬低隐含知识的作用,
而只承认归类知识。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 这种知识观
必须彻底改变。知识经济的特征是要不断学习归类知识
和利用这种知识的能力。特别是选择和有效利用知识的
技能和能力变得更重要。选择相关知识和信息, 忽略不
· 2 4 ·
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不断更新过时的知识,提高各种技能
和能力,创造新的知识和信息,这些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每
个人都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由于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应
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也具有了与过去完全不
同的含义。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仅仅指的是归类知识, 它
主要通过读书、听讲和查看数据库而获得,也就是主要依
靠正规教育而进行传播。所以, 传统的学习概念就是接
受正规教育。但在知识经济社会里, 隐含知识的比重越
来越大,各种与实践直接相关的隐含知识日益显性化,起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学习的重要内容
之一便是将隐含知识转化为归类知识并应用于实践。同
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边学边干( 通过实践而学习) 显得
最为重要。于是, 非正规学习在一个人的知识获得中所
占的地位大大提高。在归类知识中,科学是核心;在隐含
知识中,技术是核心。所以,知识经济实际上就是以科学
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 一个人如
果不熟悉一定的技术,缺少创新能力,那他就无法生存下
去。知识创新是新经济生活的决定性因素。正如有的研
究者指出的:“在经济时代, 不是不要‘物质’, 而是获得
‘物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个时代, 少数人
用少数时间就可以生产出足够的物质产品, 多数人用多
数时间将去生产和传播知识。在这个时代, 天然的资源
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关键, 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根
本标准是:素质、教育、机制和管理。”l|
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相比, 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
化l}
。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紧密地和创新能力联系
在一起。例如,与工业经济主要依靠机电技术不同,知识
经济主要依靠电子和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以制造业为
基础不同,知识经济主要以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为基础;
与工业经济把管理重点放在生产上不同, 知识经济主要
把管理放在研究与开发、教育与培训上;与工业经济以物
质为核心不同,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以及其他
种种不同,不予以一一枚举。其实,知识经济体现了两个
根本的社会特征:一是知识经济化,二是经济知识化。所
谓知识经济化,就是被充分物化,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所
谓经济知识化,就是人类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无论知识经济化, 还是经济知识化都是知识经济所不可
缺少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人类社会全面文明进步的表现。
而在经济知识化和知识经济化的过程中, 人是关键。人
是知识和经济运作的核心和目的, 人是知识经济化和经
济知识化的中介, 同时, 人又是知识和经济的直接创造
者。合起来,人才、知识、信息、科技、文化成了社会发展
的最关键的经济元素。这就是知识经济给我们带来的一
个全新的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与过去时代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是一
种创新经济。不断的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根本。比如, 美
国的经济增长60 %以上来自科技创新。联合国规定,科
技创新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必须超过50 %的国家,才能算
作具备了知识经济的基本表征。可见, 知识经济同创新
心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创新, 就不能说是进入了知
识经济时代。在信息时代, 人类将进入知识化的社会。
没有知识的创新,知识经济将会失去必要的基础,民族和
国家也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四、在全社会广泛确立大胆
创新的心理定势
创新心态的确立是市场经济的最根本要求, 是全球
化趋势和知识经济时代必备的心态品格, 也是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关键。当前, 我国正处在改革的
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树立一个观念, 就是
要有所创新,有所开拓,有所前进。正如党的十五大指出
的那样,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要开拓前进而不
可因循守旧。开拓前进, 这是由我们所选择的道路以及
我们在历史进程中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的。建设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无古人,无可借鉴;实现经济体制和
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需要打破传统模式,改变传统
观念,许多事情要从头做起;我们要面对发达国家多方面
的发展强势,与国际竞争,需要付出几倍的努力。如果因
循守旧,不奋力开拓,就会寸步难行,就会被各种困难压
倒l}
。的确,在我们的社会转型期间, 正在迅速地确立人人都勇于开拓创新, 不断进取, 大胆敢闯的社会文化氛围。
从现在人们的思维定势来看, 突出的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缺乏主动性,仍然或多或少地抱着计划经济的“等靠要”思想,不敢主动去求新、创造。这样的心态环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极为不利的。如果每个人都积极地开拓、创新,那么社会主义建设就会有良好的文化氛围。
当然,科学的创新同务实的作风和态度是相联系的。只有卓有成效地创新,才是科学的冒险精神,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因此创新不等于瞎碰, 并不是鼓励“冒险主义”、盲目冒进。创新的同时又需要稳妥,“看准”。只有这样,创新的心态品格才会有积极意义。所以邓小平指出: “我们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 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mu
这就要求我们,对“创新”予以正确理解,而决不能片面地把它看成是不顾一切的“冒”。换言之,新型社会文化心理要求人们真正讲究实效地开拓与创新。这样,与创新心态相对立的,可能有两种情况:一( 下转第48 页)
· 3 4 ·
(上接第43 页)
是“求稳”,缺乏创新和“冒”的精神;二是不顾客观规律的盲目“冒”。这两种情况对于确立科学的创新心态都是不利的,应当注意防止。但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心态方面的实际情况来看,最主要的还是“求稳”心态的阻抗最大。所以,必须大力地提倡创新,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上鼓励创新,推动创新。只有这样,创新心态才有可能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流心态特征之一。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141 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43 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92 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142 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142 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263 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67 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72 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5 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71 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35 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38 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74 页。
14《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143 - 144 页。
15《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157 页。
16《列宁全集》,第29 卷,第128 页。
17秦言: 《关注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生存与发展策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17 页。
18参见秦言: 《关注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生存与发展策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14 - 25 页;乔岗:《网络化生存》,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年版,第131 - 150页。
19《人民日报》1998 年1 月15 日社论。
20《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18 页。
(责任编辑:徐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