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首先,让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 中国电影在本篇文章里面,所指的是中国大陆电影,而不涉及香港或台湾。前者作为已经发展了50多年的相对比较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与正在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涉及到各个历年上面的差异,我们还是在另外的机会中再做论述;台湾市场的情况就更加特殊,作为一个开放的市场,他的市场基本上是与好莱坞的时间表是同步的,但是,由于过分开放的市场环境,加上政策上的极端保护政策,使得台湾电影制作力量的整体匮乏,加上台湾是全球最大的盗版生产分销的基地,所以,台湾如此独特的现状也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所以,本次我们的讨论,即“中国电影”,集中在中国大陆电影的部分。 而正是基于这样的讨论范围,作者会通过其本人对于这个电影的制作,融资,发行的三个方面来讨论在这个中间所涉及的各个利益方面,简单地梳理一下目前中国大陆电影市场运作的一个脉络。
我会说那些问题: 1 制作问题 电影归根到底是做出来的,而制作当然毫无例外的涉及到人才,那么?怎么去联系到他们呢? 2 融资问题 人民群众都需要吃饭,那么,谁会给那些拍电影的团队饭吃呢?谁才是他们的金主?会支持他们制作的行为呢? 3发行问题 电影不是单纯的艺术品,其内在的美学价值注定了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那么,电影又怎么样发行的呢? 关于制作问题 影片就其本质而言是拍出来的,而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注意,不是综合艺术),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通力协助才能完成的,这里,需要的不仅仅是在前面的录音,拍摄,剪辑,演员之类的一大票人,更是有一群在身后的后勤保障人员支持他们。所以,纵使是我们这样的演职人员工会没有完善的市场状况,打个字幕都会有很长很长的时间(我们基本上以一首歌,3到4分钟的样子,但是好莱坞却是十分钟的样子,因为人家的工会系统要发达很多,一个茶水也要写上去)。别人看到这些东西一定很惊讶,拍个影片拿个摄像机摁下快门不就行了,其实不是的。在电影的拍摄中,以摄像师为例,他的身边往往会有一个副摄像,还有助手若干,因为有时候,在同事拍摄一场戏的时候,往往又不止一台的机器需要操控,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所需要的器材和人手都会大大超过想象。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这么多号人,上哪里找去? 首先要知道的是:一般电影不是像我们去找工作一样,今天你属于这个公司了,好,开始做事情吧。拍电影的性质有点像打零工,今天你在这里,有一个活计,我要你来干活,你签下的协议是一部戏的,而不是为了一个公司的,今天,你会再A公司干活明天也有可能在B公司,所以,都是有可能的。这样做,就公司的角度来看是,无疑是降低成本的,因为一个公司一年拍的电影根本就是几部,拍电影的时候你才会用到他们,平时,养着他们无疑就是浪费,那干嘛不在拍摄的时候再去请他们呢?于是,这种现状也就形成了,不管你处于长期的合作关系,还是私人友谊,这样一种模式,无疑,大大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流动性,不像以前都是事业(甚至是军队)编制,好像把一个人锁在一个地方老死一样,的确,存在着一些拉帮结派,机会垄断的情况,但是,这种趋势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的,但是,我们的制作人员的培养现状却十足的不容乐观,就好像是我们的中国足球的一样。 现在的状况是,新毕业出来的应届毕业生很本就不能胜任工作,就算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我能保证的是在技术上的基本胜任,就算是它们独立的运作一部影片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说,一般来讲只有两种人是可以作为电影制作的直接可以被使用的人员的,一个就是已经在业界工作过一段时间有可以应付相应岗位上的工作问题的能力的从业人员,他们是可以信赖的,另外一方面,是那些已经在相关行业有相当经验同时对于电影有一定了解的人员,比如在戏剧力作灯光的,一个流行音乐的制作人可以做电影原声的谱曲,他们也是可以使用的制作人才。所以我们需要的人才一定是可以直接的完成工作任务的,而这些能够完成这些事务的人才优势不能简单地通过官方推荐(其中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大)来获得,那么,现在,作为一个影片的导演或者制片人,你所能用的,只有私人关系了,只是有时候,恰好,这位你所看中的制作人员,同时也是某某人所推荐的,仅此而已。 所以,就以上的情况,可以知道,基于现在中国人才市场的相对无序,能够制作出电影的高端人才相对匮乏,所能依靠的,还只能是作为从业人员本身的眼光去挑选,而且中有时难免带有无法抹去的主观色彩。 融资问题 制作人员现在已经就位,但这并不表示所有的事情就已经解决,这一个剧组要出去拍摄,其中,人员的开销,设备的开销,等等等等,都是需要钱的,那么,谁来做一部电影的财主呢?谁会投钱进去呢? 在国内的情况时,一共有九家可以拍摄在中国院线放映的电影的公司,而现在市场上的主力也是他们,这是毫无疑问的。 以华谊兄弟为例,他拍摄《夜宴》不仅仅是靠立各项,然后公司划账,资金到位,然后开拍的模式,那个公司受得了一下子砸了几千万进去等半年以后回报那么激进?一般来讲,就算是电影公司单方面投资,他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在每一个电影拍摄的步骤中分步投钱的方法,而不是一下子到位,而这么做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降低实际成本的风险。 而如果有一个十分大的项目,投资风险极大,可能需要上亿的资金,然后,作为一家公司单方面的投资可能过大,所以,常常采用的方法是两家或者几家公司共同出资,分担风险,同时分成受益的,在这里,做得比较夸张的是李安的《握虎藏龙》,其中制作资金的来源就涉及到不同方面,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美国,等等,从他电影开头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是十分复杂的一个资金组合。当然这样的方式涉及到复杂的金融知识,虽然可以很好的进行风险规避,其中的反复操作也是十分麻烦的。 刚才我是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分析的,另外一种方法也是比较常见的,不过显然也是更加辛苦,就是从融资者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给钱容易要钱难,当然也看什么人了,比如张艺谋在排黄金甲的时候,就向渣打银行借了1000万美金,而且是无抵押的。但是,中国只有一个张艺谋,其他的电影人,诸如独立制片,纪录片制作者,文艺片导演,他们要是想融资,真的是十分困难的,而且就算成功,不仅金额有限,而且,会有十分多的限制,困难重重。当然,这与大环境也是有关系的,因为中国的相关的艺术影片的放映渠道并不像美国一样有专门的并且有相当规模的一个专门产业在支持,这也是碰到的最大问题: 只有像黄金甲那样的大片,能够有资金用几千个拷贝全国同时铺开上映的影片才能获得收入,否则,除非你有疯狂的石头一样的过硬质量,同时期待好运气,否则,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前途。 基于我们所说的:中国缺乏成熟而多元的商业发行放映体系,导致一大批有人文价值的电影与相关制作人员的处境不佳,的确,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状,但是,另外的一方面,我们也要问问那些想当一部分所谓的文艺青年,你们到底有什么实力让那些老板给钱?在电影界,砸个几百万拍个电影是很小的数目,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小的数目意味着风险,意味着亏本,那么,那些所谓的文艺青年,你们能拍出那些让投资者收回成本盈利的电影么?可能有些会说:商业的东西我们不玩?但事实证明,不是不想玩,而是根本就没有实力玩,我倒要问问,要是这个电影圈真的那么的成熟或者那么有能力,为什么宁浩只出现一个?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成熟的原因:一方面,是本身体制的问题;另外一方面,这个体制本身不能出现合乎商业利益的成品。 发行问题 发行问题的主要意义在于让更多的人掏钱去购买这个电影的观看或者是以其他方式消费他,而这里,掏钱是一个方面(当然了,投资者需要收回成本),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属性:传播,要想让人消费,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东西也是很关键的。所以,下面我们就这两个方面简单的谈论一下。 狭义的发行可以是指在院线中的放映,的确,虽然现在我国的影院放映式微,但是,作为一个传统的盈利项目,他依然不能被忽略,而同时,这也是我国现在主要的收回一部电影的投资成本的方法。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的放映已经不是在一个一个的电影院了,取而代之的是各个有不同电影院(电影院可能是国营的,也可能是属于各个公司的)所组成的院线,而这些我们所称得院线主要还是在我国的大中城市,基本上广大的农村市场以及三线城市是几乎不考虑的,一方面的是消费能力的欠缺,另外一方面,是时间的问题,没有那么多的拷贝会在第一时间内可以到这些地方,而真的到的话,又有问题了,那就是想看的人早就看过盗版了。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的电影只能寄希望与有限的几个大中城市的院线在第一时间收回成本(因为盗版的威胁始终存在),为什么一直说疯狂的石头是一个特例,因为疯狂的石头就是靠口碑和长线放映这样的艺术电影的方法赚钱,而这种方法几乎是奇迹,前者的效应智慧让盗版商赚钱,而长线放映大部分的院线都不会去做,所以这就很为难了,所以我会说这部电影是一个特例,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在第一时间用几千个拷贝,所有重要院线铺开,只有这样,才能抢回所有的因为盗版流失的损失,而这么做的,估计一年也就是一两部电影,所以,整个电影行业要使仅仅局限在院线就只有亏钱的命运了。 那么这时候,传播的广义发行途径就有用处了,如果一部电影能够在迈出电影版权的同时,开发网络下载,蓝光/高清出版介质,网络播映,等等新的渠道,那么,单纯的依靠院线收回成本的风险将极大的降低,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所以使得我们的电影市场有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继续探究。 而这就是我刚才论述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是狭义的发行:电影院线上的放映;另外一个方面是电影的传播渠道,通过新的渠道来获取新的利润。 总说 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对电影市场中不同的三个方面:制作,融资,发行,希望对这个行业有一个比较清楚地梳理,能加深对电影市场所要涉及到的问题的了解和理解,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一点小小的用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