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好汉网主 好汉网主
郭玉华:浅谈心理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
时间:2008/6/1 0:23:53,点击:0


这里我要谈得是心理因素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公关是社会组织以现代传播沟通为手段,以建立互利合作的公众关系为重点,以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为目标的管理科学与经营艺术。从其定义可看出,它以公众为客体对象,要建立良好的公众关系,必须了解公众的需要,掌握公众的心理。所以说,对公众心态的了解程度,对公众心理规律的掌握程度都直接关系到公关活动的成败。
公关心理涉及到公共关系学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公关策划心理,公关传播心理,公关沟通心理,公关交往心理,公关活动心理。
一、公关策划心理
诸葛亮有一句名言:“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说得就是策划的重要性,在公关活动中,同样如此。公关策划可以说是公关活动的关键所在,只有好的策划才会有出色的公关活动,如何才能产生好的策划呢?公关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一份杰出的策划也必定要关注于“人”的想法,因此,公关策划中对“人”心理的注重程度无疑是一份公关策划案是否成功的关键。
在这里,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心理因素对公共关系的影响,我阅读了《公关心理与实务》这本书,了解到一份成功的公关策划主要是遵循以下心理原则:
首先是公众至上原则。对公关活动来说,“公众”永远是上帝,公众的利益可以说是压倒一切的。因为公关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有效地信息传播,实现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使公众对组织产生“良好的印象”,进而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创造有利的内外环境。只有把公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设身处地的站在公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够创造出让公众满意的策划。下面举个例子:1999年夏天,有位老太太在上海徐汇某著名商厦购买新飞电冰箱时,购货款被一骗子骗走,远在河南新乡的新飞冰箱生产厂家得知消息后,由总经理带队,立即空运一台最新型好的新飞绿色冰箱“千里送冷”到老太太家里,老太太全家感激不尽。《新民晚报》对此做了报道,上海人遂对“新飞”厂家口碑相颂,新飞冰箱在上海市场的销售很快看涨。由此可见,关注公众利益的同时也是有效宣传自身的重要途径。
其次是诚实性原则。诚性是当今社会越来越看中的一种品德,在中国加入WTO后,公司企业的诚性问题更是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公关策划重的诚实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①公关策划必须建立在对事实材料的真实把握上。②公关策划必须建立在对公众真诚的基础上。③公关策划必须建立在对同行对手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只有诚实的对待别人,对方才能从心理上对你产生信赖感。
 第三是灵活创新原则。公关策划是公关人员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当今社会无时无刻不充斥着令人应接不暇的信息,想要在这信息海洋中独树一帜,为公众所注目接受,就要在策划公关方案时,刻意求新,感于打破常规,设计出为公众喜闻乐见,难以忘怀的公关活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扣牢公众的心理,寻求与众不同的视角,使公众在接受它的同时,又难以忘怀。
二、公关传播心理
传播是公关的三大要素之一,了解公众传播心理,可以让组织更好得走向公众,同时也可以让公众更好地了解组织。
传播心理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传播者,二是受传者。
扮演好一个出色的传播者可以大大增加公关传播活动得成功率,如何成为一名有魅力的传播者,这就要从受传者的心理出发考虑,心理实验表明,如果一个传播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比如说是某方面的专家,那么他的传播效果就越好。但毕竟,并不是人人都是专家,如果传播者并没有权威性这一优势,那么他就应该从自己的形象,工作作风,个性品质入手,在形象上,要衣着整洁、外貌端正、体格健美、举止优雅,这样得人一般来说较受公众的喜爱。在工作作风上,成功的传播者一般会选择民主的作风,也就是表现出对人的一种尊重,信任体贴和期望,这种作风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到亲切感,并且能唤起人的“成就动机”。在个性品质方面,传播者的个人品质,特别是真诚与热情,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和欢迎,另外,良好的个性,比如说热情开朗也容易造成活跃、生动的气氛,促进公关传播的成功。
另一方面,对受传者心理的研究也是公关传播的重要方面,受传者最为显著的心理特征就是所谓的“选择性心理”和“对抗心理”。
我们知道,公众在接受传播者传播时,会有意无意的注意那些与自己原有的观点,意见,兴趣爱好甚至价值观类似或相同信息来接受,反之,则忽视,排斥。这种筛选的过程也就是公众选择性的过程。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个体由于兴趣观点的差异,对信息的注意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区别,这就需要公关人员在事前了解清楚受传者的心理喜好,一边促成公关活动的顺利展开。
而对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够发现:有时传播者苦口婆心、千言万语,受传者却无动于衷。有时甚至会产生抵制或对抗行为。这主要是由于受传者的心理障碍造成的,因为受传者往往无法从认知、情感或行为上接受传播者的观点,从而产生了抵触情绪。
三、公关沟通心理
沟通问题可以说是与心理问题最相关的方面,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某种程度上更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所以交流时的心理差异就很容易造成沟通障碍。其中情感状态可能是我们接触比较多得问题。
人总是带着某种情感状态去参加沟通活动的,在某些情感状态下,人们很容易吸收外界的信息。比如说,心情愉悦时。而在另一些情感状态下,信息就很难输送出去。如果不能很好得去驾驭感情,就会影响沟通,比如,不能摆脱性情压抑状态得人大多数表现出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的倾向,在公众场合很少说话,对别人的话也不感兴趣,对某些信息甚至有厌恶感。这样就势必会使沟通的难度加大。
四、公关交往心理
心理学认为:人的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和有动机的。公关交往作为社会组织良性运转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必须有进行这种活动的心理动机和基础。
公关交往同一般人交往一样,不仅有复杂的动机原因,而且有复杂的心理过程。
1.归因心理。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测,比如“她为什么要这么做”、“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等。一旦人们了解了原因,就可以对其言行加以预测,从而对自己的环境和行为实行控制。
海德认为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这种原因或来自外部环境,或决定于主观条件。他认为,如果推测个人或群体行为的原因是来自外界条件、社会舆论,就称之为情境归因;如果判断个人或全体行为的原因是个人本身的特点(如兴趣、信仰、态度、性格),则称之为个人倾向归因。对于公关人员来说,要掌握好归因推测,以便把握交往艺术,才能克服交往障碍。
2.角色心理。指的是人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群体所规定了的行为模式。在交往中,人们往往是安一个人的角色规范要求他,在角色范围内活动。对此,戈夫曼提出了“戏剧理论”,即如何表现自己,使得人们能按自己的愿望看待我们,许多印象的潜在目的使外表显得和蔼可亲。作为团体象征的公关人员,在交往中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对公众的心理期待格外强烈。公关人员如果了解了自己的角色规范和公众对自己的角色心里期待,就会从容自信地行动;反之,则会感到心里紧张失调。
3.象征作用。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象征性的,人类的相互作用就是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而进行的行为过程。人类共同的心理法则与文化背景,使人们对交往中行为,符号象征的感情,思想有明确的让步,并进而在对象征的共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交往。例如,交往过程中的微笑象征着高兴和接受,表明交谈得愉快;交谈时频频看表、哈欠连天则象征着对交往不感兴趣。准确及时有效地把握人们行为的象征意义,是实现成功的人机交往的有效手段。事实上,非语言的象征作用已在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都一名出色的公关所要把握的。
五、公关活动心理
公关活动包括很多种,我在这里主要说一下制造新闻的公关心理策略。
如何“制造新闻?”新闻的制造并不是自发的,偶然产生的,而是经过公关人员精心策划安排挖掘出来的,新闻的制造一般以公众近段时期最关注的话题制造新闻。公众在不同时期,关注的话题也不同。例如,奥运会召开的前后一段时期内,公众最关注的当然是有关奥运会的话题。在这段时期内,是经营业务与体育有关的企业制造新闻得最好时机。生产运动鞋的企业可以通过赞助奥运健儿各类运动鞋而获得大家宣传的机会。
公关人员还应抓住“新、奇、特”去制造新闻。在激烈的企业形象竞争重要成功的制造新闻,公关人员必须独出心裁,使公关活动具备新奇特的条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引起大众的关注,真正起到制造新闻的结果。
此外,在制造新闻时。还可事先制造一些热烈气氛,使公众有些心里准备,以强化制造新闻的效果。并且有意识得把企业和某些权威人士或社会名流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明星效益”,也可以与传统的盛大节日或纪念日联系在一起,制造有关的企业新闻。
以上五个方面,可以比较全面的概括公关心理主要的涵盖面,其实,心理因素在公共关系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又岂止如此,更不是能在理论上完全表述清楚的,更要在实践中去领悟和体会。通过本学期所上的公共关系课,使我对公共关系着门学科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彻底改变了我以前对公关的看法,公共关系学中原来也包含着许许多多让我们着迷的地方,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参考材料:
1.《公关心理与实务》  彭彦琴 江波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2.《公共关系学》      居延安 主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3.《心理学导论》      黄希庭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黄颖雯:社交礼仪及其重要性
下一篇: 俞盛宙:浅谈危机公关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