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经天,江河运地,牵扯出四季轮回,哺育着生生不息,城市文化在这星移斗转的时空变换中,代代相传,繁衍生息,但当我们用心灵去抚摸城市文化的脉搏时,触及到的却是亘古不变的精神内核:兼收并蓄,待用无遗. 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几百年的荣辱兴衰,几百年的奋发图强,与之时尚之都米兰、文化之都巴黎、经济中心纽约、旅游之都曼古相比,是怎样的城市文化构筑了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灵魂,令中国城市文化在百家争鸣的世界之都中享有“东方曼哈顿”的美誉?无疑,海纳百川的兼容并蓄,博学而笃志的待用无疑,令中国城市文化从忠众多芸芸之中脱颖而出,彰显出中国城市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孕育着一个又一个新理念、新学科的提出,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研究范围与深度不断扩展,社会结构也更加成熟与完善。在这种基础上,公共关系产生了,并在现代文明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影响日趋显著。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与公众搞好关系的重要性。他们纷纷活动起来,把公共关系视为稳定人心、缓和矛盾、改善形象、恢复信任、说服和影响公众的重要手段. 公共关系所体现的现代意识正在深入和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共关系作为社会的粘合剂和润滑剂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公共关系完成了从以往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形象塑造”到全面构筑“城市软实力”的飞跃。其间,特别强调了城市形态作为组织的特殊意义;良好的公共关系从一般意义的公众城市形象认同,扩展到了城市作为特殊公众领域的特殊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公共关系对于城市关系协调和改变能力的深刻认识;良好的公共关系在注重“双向沟通平衡模式”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四力”(即“凝聚力、文化力、协调力、参与力”)并举的“整合沟通模式”,尤其强调这种“整合沟通模式”在城市文化发展战略方面的综合传播沟通效应。 文化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积累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我们步入高度信息化的世纪之际,文化的交流、交融和碰撞愈加频繁和激烈。 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隔离是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环绕地球一周,我们不难发现:东亚人的淡雅,澳洲人的率性,中东人的神秘,欧陆人的华贵,北美人的自由,南美人的热情……不同的地域滋养这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情。 中国的城市发展正聚焦和体现着国际战略发展的许多现代理念。首先,良好的公共关系有利于塑造城市精神和强化城市凝聚力。上海的“海纳百川而服务全国”的精神;大连的“创造、产业、创世”精神;无锡的“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精神都给我们以昭示。 其次,良好的公共关系极其重视文化的影响力,特别是传媒的影响力。真正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长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引擎”和“酵母”,引导和驱动社会发展。郑州近年来系统策划和组织媒介事件的经验;青岛利用奥运会所作的传播努力;吐鲁番创建的“建立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多样性示范区”崭新概念获得的传播效应,都值得注意。徐光启的《农政权书》无疑是早期城市文化的体现.虽然那时还没有明确意义上的公共关系,但作为引进西洋技术的第一人,”博观而约起,厚积而薄发”无意令徐光启闪着金子般的价值.令我们这些后辈以其精神作为媒介,清楚认识到城市的精神文化脉搏. 再者,良好的公共关系充分注重和运用协调力。在我国地区和城市运作方面,充分注重和运用协调力的例子不断涌现。如广东提出的“9+1”泛珠三角经济合作模式;郑州提出的“郑、汴一体化”;杭州提出的“杭州湾发展模式”;徐州提出的“淮海经济协作区”;长沙的“长、株、潭一体化进程”;西安提出的西部大开发的“前指”概念等,都体现出这方面的巨大努力。 第四,良好的公共关系充分体现在对国际机构和国际重大活动的参与上。在这些方面,中国的城市正变得异常活跃。如上海的“上海合作组织”;南宁的“东盟博览会”;三亚的“博鳌论坛”;苏州的“世界财长会议”、“世界遗产大会”;继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沈阳也召开了世界园艺博览会;杭州召开了“世界休闲博览会”;绍兴召开了“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南京也即将举办“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等等。 中华民族流淌了五千年的一脉文化之河便是明证。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诞生于纷繁杂乱的三国战乱,雍容华贵的隋唐盛世孕育了狂傲不羁的李太白与沉郁顿挫的杜少陵清新淡雅的两宋抽绎出豪放、婉约两支奇葩,动荡不安的近代屹立这鲁迅孤独的身影……时间正如一脉长河,冲刷着文化的堤岸,改变着它的面容。时过境迁,光阴似箭,往昔的峰火连城、内蒙高歌、江南鱼米,如今不是稀落残存,就是退化成了象征的符号,他们最终或许将幻成一种回忆。这虽然有一些感怀,一些悲凉,但是,我们无须扼腕。因为,我们同样也拥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使当代的我们拥有旷前的文化体验。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整合与交融。 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仅靠国内市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发展涉外型文化产业,才能争取国际市场。美国的电影业之所以成为美国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之一,并且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系统,就在于全球文化市场的需求支持。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将国内市场作为主战场,而是进军国际市场。因此,站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谋划城市精神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外向性问题。只有大力发展涉外文化产业,才能使城市文化不仅有理念的魅力,而且有竞争的实力。如果说过去我们坚信“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么我们今天则认为“首先是世界的,然后才能是民族的”。即是说,在“文化例外”、“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积极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形成外向型发展思路。只有当我们的公共关系真的达到一定水平,我们的城市文化才得以在全球发展. 政府的公共关系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主要职责在于:以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为目标,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造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磁悬浮列车的试运行,不正是兼收德国技术,并蓄上海智慧的结晶吗?洋山深水港的建成,不正是对国外技术的待用无疑吗?如果不是我们的强力公关,发展涉外型精神文化产业,怎能实现“科技护航”?怎能将历史的车轮飞速驶向未来? 城市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灵魂,是内在的精神,是城市品质和品味的象征。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风格,主导着精神文化建设的总体走向,渗透入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对其运作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产业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躯干,是外在的形体,是实现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骨干力量。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将有效地推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城市文化建设注入蓬勃的活力,增强其实力和竞争力。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择其深”。想以“人文为翼”的城市文化不应该拒绝多元化的文学精神。 静观云卷云舒,笑看花开花落.城市文化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方式和能力,它体现了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形态,必然发挥作用。社会组织要想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必须与公众进行积极的信息交流,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协调和改善与公众的关系。 文化是有共通的。孔丘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虽然经历坎坷,但仍以爱昭示于众人;释迦牟尼那句阿弥陀佛更是道出其普渡众生,心怀天地的释然……大凡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搏动着“关爱”之心脏,流淌着“人性”之血液。因此,只要心中有着爱,我们便可以尊重一切文化,理解一切文化,包容一切文化。藏民的稣油茶对我们来说也许是艰涩难咽,我们的龙井对于他们则是淡如白开水。但好客的性格是相同的,真挚的友谊是相通的。因为文化里注满了爱,所以我们会欣然的接纳,微笑的尽饮。 参考资料: 1.《中国公共关系教程》 翟向东主编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3月 2.《公共关系学》 居延安,赵建华,胡正娥等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 3.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简报第四期2006年9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