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认为公共关系只是企业要面对的,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扯上公共关系,就觉得缺失了一种人情关怀,使私有的转化为公有.殊不知,人际交往中也透视着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范畴是很广义的,它不仅限于企业中,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人际关系虽然比这简单多了,但如果人与人交往不是诚心的,互相要利用的交往,就转化成了公共关系. 虽说两者都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但公共关系比人际关系的范围更加广.但这并否认人际关系中的公共关系。因此想谈谈我们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高等院校中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人际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人们之间直接的,间接的,可觉察到的并受心理特征所制约的相互交往关系。大学生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首先,认知成分反映了大学生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识,是人际关系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形成和改变的基础。其次,情感成分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与人的交往需要想联系的一种体验,反映出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其三,行为成分是指大学生交往双方外显的行为表现,如语言,手段,举止,风度和表情等个性和传达信息的行为因素,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和形式。 而在大学这个社会小圈子里,我们的大学生经常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困惑,我们应该要如何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心态去处理人际关系,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我们应有怎样的公共礼仪去交往,这是我们要去研究的。在网上找了好多有关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案例,仅以引用: “1.寝室关系 大学生的寝室关系是时空充分接近的人际关系,也是纠纷、矛盾相对集中的人际关系。个体的行为习惯、人格特征在同室关系中彻底呈现出来,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同学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和紧张。迟睡或早起的学生与入睡困难的学生之间,乱放杂物的学生与很爱整洁的学生之间,要午休与不午休的学生之间,喜欢热闹气氛的学生与喜欢安静环境的学生之间,说话幽默的学生与说话严肃的学生之间,均可能相互误解、讨厌、反感和敌视。住上下铺的同学之间更容易出现矛盾。有的学生不喜欢别人坐自己的床铺,有的学生不喜欢别人用自己的东西,如果某些同学注意不够,就容易引起不愉快。另外,与非本班、非本系学生合住的个体,也常常抱怨同室关系麻烦。 2.朋友关系 这类人际关系超越了同学关系或同室关系,可以是同性朋友,也可能是异性朋友。大学生的朋友关系是那些有共同志向、意趣。爱好,关键时候可以提供更大更切实帮助的个体之间的关系。正如通常所理解的,朋友关系是一种比较密切的人际关系。朋友对个体的影响可以超过家长或教师的作用。在时空过分接近的情况下,朋友之间如果过于亲密,也可能产生有害的人际关系,使个体失去人身自由和个性独立,形成无法摆脱的人际束缚和人际张力。大学生往往存在理想化的朋友观念,认为朋友就应该是亲密无间的,绝对以双方的利益为重,这是人际期望的表现之一。实际上,保持适度的时空距离有利于大学生朋友关系的巩固和发展。不过,随着时空距离的增大,朋友关系也倾向于淡漠。 (1).同性交往 同性同学的交往,是大学生性别认同需要的体现。在交往中,个体可以获得适应自身发展的诸多信息,涉及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在交流和沟通过程中,个体认识、评价自身,使心身不断发展和变化。不过,也可能出现的是,大学生在这类交往中体验到自身的劣势,从而不再愿意主动交往。这是其人际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结果。比如,有的大学生乐于与异性交往,却难以与同性沟通,根本原因就是在同性面前他(或她)体验不到自身的价值,在异性面前却可以尽情发挥。 (2).异性交往 可以说,大学生都有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和真实需要,能够轻松自然地同异性交往是一个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大学生经常主诉的交往问题就是指与异性之间的交往障碍。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性别效应,尤其突出的是个体格外看重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所以,自己的缺点或弱项可以在同性面前暴露,却不能在异性面前暴露,甚至不惜为了保全面子而避免或减少与异性的接触和交流。异性交往,还会有意或者无意地联想到彼此之间可否发展成恋人关系,从而更加增添了心理负担,使正常的异性交往变得各怀心事,别别扭扭。” 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最困惑的问题,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学生对自己的普遍不自信而导致了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自己也是一个学生,所以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在大学时代的这种人际关系,对陌生人的强烈排斥,使得自己在同学交往中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我们或许可以从公共关系的礼仪中找到一些帮助,促进我们的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社会交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反映,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组织交往范围的扩大,组织与公众、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社会联系得到了增强,需要组织运用公关礼仪规范来改善与公众的关系,沟通各种社会交往的联系渠道,完善组织形象,为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公共关系礼仪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新的礼仪形式,它既是继承和弘扬民族礼仪文化传统的产物,也是综合运用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知识来阐述礼仪的新的成果。 华夏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这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载了无数的礼与教,沉淀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智慧和素养,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产,从而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以文明之邦的高昂姿态永远屹立.学会公共关系中的礼仪,以礼待人总归不会受到冷遇,所以学会公共关系的礼仪,是一个明智之举。 学会礼仪对我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在人际关系中运用礼仪,对我们以后的人际交往有着重大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