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最近的救命稻草抓不住,或者这根稻草不管用,他们活命的希望在哪里,6月21日22点40左右,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三年级学生张乃健从学校中心教学楼13层的厕所跳楼自杀。
将近1个小时之后,有人在教学楼西北角的过道里,发现了他的尸体。“他跳下去的窗户前放着一把椅子,好像是在那里坐了一段时间才跳下去的。”中心教学楼值班的保安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如同其他关于学生自杀的新闻一样,张乃健自杀的消息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强烈反映,甚至连同一学校的人,都很少知道。
幸运的获救者
北京理工大学宣传部部长贺亚兰介绍,22岁的张乃健家在河北廊坊,2001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学,2002年3月因为学习成绩原因降了一级。
“现在自杀的原因还在调查,他的同学和老师都没有注意他自杀前是否有异常。”贺亚兰说。
但也许就是这些没有注意,才没能在张乃健坐在窗台上或更早接受他人的劝导。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聂振伟老师说:“自杀是心理危机的强烈表现,这样严重的心理危机肯定会有前期征兆的,只不过往往被忽视。”
“就是因为前期的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才发展到自杀。很多学生回避心理问题,甚至有同学发现身边的同学有心理问题时,还劝他‘千万别让学校知道,知道了就要休学'。有意隐瞒,认为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就是神经病,不正常。”聂振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张金金是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专业8年制本硕博连读生,2005年5月13日,她在妈妈面前从天桥上跳下来。据报道,她跳下前和妈妈发生争吵,她想回学校,而她的妈妈却给她买好了宜昌老家的机票,并强行把她拉到机场。
“她是独生女,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但和父母缺乏沟通,对父母态度很粗暴,经常看到她摔掉父母打过来的电话。”
“她人际关系不太好,平时没有要好的朋友,有什么事情也没有地方说。”张金金的室友在其死后才逐渐开始回忆她生前的状况。
张金金2001年入学,因为精神抑郁曾休学一年。张患有甲亢,这影响了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下降又加重了抑郁。
北大医学部宣传部长姜辉说:“她的辅导员曾经带她去看过心理医生,当时劝了她好几个小时,她才同意去的。”但是不幸并没有最后避免。
与张乃健和张金金相比,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晓岚很幸运,因为在她准备跳楼的时候,同学拉住了她伸向死神的手。
“我马上拉着她,她拼命往下溜。我不知道当时怎么会有那么大力气,把她从窗台上拖了下来。”娜娜(化名)是晓岚最要好的同学,她几天前就发现了晓岚的异常。
跳楼事件后,她的导师带她到专门治疗精神疾病的北大第六附属医院,被医生诊断为中度偏重的抑郁症,被强制住院进行药物治疗,一个月后情况好转才出院。晓岚的母亲还辞掉了工作来北京陪护。
“现在过得很开心。”已成为动漫编辑的晓岚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但是,像晓岚这样幸运的人并不多。
自杀高危群体
社会压力已攒到了临界边缘,几乎每个领域都发生了精神变异事件,影视剧近几年频频涉足心理问题,大学生自杀是其中一个突出的反映,心理危机波及普通大众,已无可避免地成了社会热门话题。可以说,继农民、破产者、下岗工人、明星等自杀高危群体之后,大学生也加入了这个群体的行列。
不久前,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02级学生程小龙对大学生自杀状况展开调查,他在北京联合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发放了200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6%的大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
《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夏学銮教授认为,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的压力日益增大,自杀行为不断发生反映出我们社会关系的整合程度比较低。加之这一代人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导致对身体的伤害,甚至是对生命的放弃。
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的高校教师普遍认为,越是名校,学生自杀的越多。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教授说:“有的学生上了名牌大学后对自我的期望值比较高,他会想自己是全中国最棒的学校的学生,不能失败,要比同龄人出众,这样压力就会更大。”
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迫使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名校都有比较完备的心理咨询中心,但多数情况下,这些中心只是学校的摆设,很少有学生能真正走进这些地方倾诉自己的内心秘密,这既是传统思维问题,认为进咨询中心的人都是神经病,又是现实经费问题,完善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机制并没有在高校完全建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有5位工作人员,他们除了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还要负责管理、宣传、财务等工作。由于经费和规模的限制,中心只能为本校的学生提供面对面的有限的心理咨询。即使这样,来这里咨询的学生也要提前预约。
“每年来这里咨询的约有1200人次,”聂老师说,“咨询是免费的,而经费就是每年学校拨给的几万块钱。”
但更多的学生对心理中心的作用表示怀疑,晓岚也找过心理医生,“好像没什么用,他们就是听你说,没有好办法,中国的心理咨询很不专业。”
社会自杀干预门诊
很多人都有过心理危机,关键是能否在危机转化成心理疾病之前尽早解决,这需要一些可以依赖的人和机构。老师和学校是承担这一责任的不二人选。
然而,发生自杀事件的学校大多习惯于保持沉默,用一位老师的话说:“谁家出了这种伤心的事,也不愿意大肆宣传。”
5月23日,当《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来到张金金生前的宿舍楼,楼管员说:“我打电话到她们宿舍,我让她下来接你。” 管理员不知道这个学生已经死了一个星期。
针对程小龙的自杀调查,联合大学的一位老师说,北京市某领导曾经给学校打过电话,表示这样的调查数据报出来影响不好,学校领导于是找程小龙“进行了亲切交谈”。
面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的学校和政府管理部门沉默的太多,做事的太少,顾及名声的太多,考虑学生成长的太少。四年扩招带来了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学校人文精神的流失,学校风气的浮躁,悲剧发生的时候,很多学校逃避了自己的责任。
造成自杀的精神疾病成了公共卫生问题的一部分,心理干预门诊成了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的对口部门。
而对高校中的自杀者来说,心理干预门诊和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是最近的救命稻草。问题是如果这根稻草抓不住,或者这根稻草不管用,他们的希望在哪里?《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李瑞先、黄泓,实习记者柴爱新报道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他能够帮助抑郁症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危机,由于患者通常无法看到生活中发生的困境与自己心理障碍之间存在的关系,所以心理治疗者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直接有效的方法,使患者释放被压抑的情感。-
近年北京高校自杀不完全统计
2003年12月6日 中国人民大学一男生留下遗书,赤裸跳楼身亡
2004年4月16日 北京师范大学一名研究生跳楼自杀
2004年5月18日 中国政法大学男生半夜跳楼自杀
2004年7月1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管理系一研二女生坠楼身亡
2004年7月15日 北京大学医学部一名大二女生从宿舍楼九层跳楼身亡
2004年8月30日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楼前一女研究生坠楼身亡
2004年9月15日 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一新生在教学楼跳楼自杀
2004年9月22日 北京大学女博士从13楼坠下身亡
2004年11月7日 北京林业大学18岁女大学生先割腕后跳楼自杀身亡
2004年11月11日 北京师范大学一毕业生不堪就业压力自杀
2004年12月19日 中国矿业大学 一名21岁的女子在科技楼坠楼身亡
2005年2月18日 中国传媒大学一女研究生在家中跳楼身亡
2005年4月22日,北京大学一女生在理科2号楼跳楼
2005年 5月3日,紫竹院南路4号院内一来京找工作的女大学生从五楼跳下身亡
2005年5月7日,北京大学数学系博士跳楼身亡
2005年5月13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张金金在成都双流机场跳天桥自杀。
(转自博讯网) 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misc/2005/07/20050704145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