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能力是高考语文阅读的重要能力,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有这一类题目。从2005年的高考试题看,考查概括能力的试题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应当引起高三考生的重视。 所谓概括,从思维的角度说,就是从分析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的角度说,就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及发展规律;从表达的角度说,就是以简驭繁、化繁为简的语言运用过程。在高考语文考点中,概括能力主要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归纳文章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等。
基本方法 ■明结构,理文路 文章的结构是有章可循的,古今文章,大多数的结构都是总分结构:或分总,或总分,或总分总。找到了文章的具体结构,就找到了作者的思路。就像要到达一个目的地,事先要明确具体路径一样。有了这个“路径”,就不会走偏路。许多考生做概括题之所以得分率低,是与事先没有找到文章的“路径”有关。 ■明主旨,找核心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 概括中心思想是阅读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一篇课文的关键。读到一篇文章一定要养成良好习惯,学会把“一大片”文字变成“一条线”,即把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如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描写)了……表现(抒发)了……品质(感情)”。论说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主要通过几个方面(角度)来阐述”。说明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说明……”。童话、寓言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宗者,旨也,即文章的中心。有了中心,做题就不会“离旨万里”了。 具体方法 ■从文章的题目找中心 有些文章,它的题目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或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把这些回答连接起来,就概括出了中心思想。如:2004年春考卷《想北平》,2004年《我看舞蹈的美》,2005年《回望昨日的感伤》等就是如此。因此阅读材料有题目是理解文章内容和答题的重要“已知”条件,切不可“视而不见”。 ■从开头、结尾处找中心 一篇好的文章,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题旨,通常在开头或结尾处,有点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一般来说,在开头有总领文章的作用,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分析好这些开头和结尾就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如:2005年第六题的文言文语段的结尾:“此则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这一总结性的语句一看就知道本段文字讲的是“避实击虚之法”,且采用的是类比的方法。 ■从中心句找段落大意 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直接点明中心思想。找准了中心句,就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是要归纳某一段的大意,要学会找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或段尾,有的则在句中,甚至有的在下一段的段首,如果是下一段开头的句子,此句必定是承上启下的句子。 ■从关键词句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文章要点一般有三种途径:一是摘录重点词句,如重点词、关键句等直接回答;二是把分散的词句用自己的话“粘连”在一起;三是通过理解归纳回答。2005年许多题目大都是后二者,如第3题归纳“剪纸艺术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第8题回答“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的两个原因、第21题概括“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等都是典型的题型。此外还要抓题干中提示性的词语,有些题干中的提示语是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依托。如2005年第4题:从全文看,民间剪纸在两个方面“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一是内容________,二是形式________。 归纳要点的题型大量增加使得今年的许多考生不适应,导致今年高考阅读题得分率普遍偏低。因此要重视此种题型的训练,堵住训练中的“漏洞”。概括要点的训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提要”,一种是“综述”。这两种形式都需要用简洁的语言阐明文章的要点。但“提要”更强调用语的简明,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两个短语来概括。 作者:□交大附中特级教师 李支舜,来源:新闻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