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心得
时间:2009/9/5 17:09:32,点击:0

摘自何云峰、苏令银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黄山书社2009年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质量。当代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多样化的渠道不断冲击着大学生,影响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摒弃不良的社会影响,并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达到的效果。然而,面对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的偏离,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认为所学不能所用,从而逃课、上课睡觉等现象普遍。如何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效果,真正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介绍。
  
(一)讲活教材是根本
  
  教材是提炼出的精华,因而在讲课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丰富、拓展空间。照本宣科,必然会让同学们产生听与不听都一样的感觉,因此在课本之外,教师准备的内容一定要活。教材内容要活不是指脱离开教材而漫无边际的夸夸其谈,也不是为了追求讲课效果而片面追求猎奇,而是在尊重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紧紧围绕教材这个中心环节,加以创造和发挥。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以我自己为例,我所讲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由两门课合并而成。我本身是学法律专业的,所以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是弱项,有些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针对于此,必须提高自己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一是深入到班级听该专业的老教师讲课,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上课技巧,这对于提高讲课质量,增加课堂效果非常有帮助;二是利用一切听讲座的机会,通过聆听专家教授对专题问题的独特见解,加深对课程的理解。通过这些学习使原来不懂的问题、模糊的东西清楚了、明白了,并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为讲活教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讲活教材,材料一定要丰富、知识面一定要宽。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就是说明教师的知识面一定要宽阔,积累一定要丰厚,枯燥的讲授不易被学生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用材料为教材作注脚、作说明,使教材具有可讲性。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占据材料越多、越丰富,课就讲得越生动,学生的兴趣也越浓,收获也越大。我的做法就是勤于搜集。一种情况是有意地搜集和积累,就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目的地搜集和积累。为此,每讲一章内容,我都要在图书馆借阅参考书,并阅读各种期刊,用他们作为教材的补充资料,内容更丰富。另外,有目的地收看电视台的新闻、社会伦理、法律等方面的节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这些节目的报道和例子给讲课提供了最新最活的材料,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了解到社会的新动向。还有一种情况是无意地搜集和积累,虽是无意,却事事处处要做有心人。比如上街购物办事、与人交谈、看电影、电视、上网。只要稍作留心,很多东西都可对教材进行补充。比如在谈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告诉同学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明确了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八荣八辱”看来是简单的几句话,但现代人们的很多做法恰恰与其中蕴含的行为准则是相悖的。比如沸沸扬扬的山西洪洞黑煤窑事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都把孩子看得无比重要,但黑心的煤矿主为了谋取暴利,不惜以身试法滥用虐待童工,这种见利忘义、违法乱纪、损人利己的行为正是违反了“八荣八辱”的道德标准。同学们通过上网、电视报道结合课堂讲授,认识到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再比如讲到法律方面的内容,如果在最近看到的《今日说法》等法制节目中的案例与讲的内容相符,我也往往用作教学案例,这些案例贴近生活,而且有些同学还看到过,使用起来学生更愿意参与讨论,更有助于理解。
  
(二)方法多样最关键
  
  教学是一门教无止境的艺术。教学艺术的发挥要通过教学方法来体现。如果说充实、完善的教学内容,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不喜欢墨守成规。在教学中如何适应他们的特点,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方法多样最为关键。方法多样就是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一般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提问解答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是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教给他们方法,要培养他们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我采用提问解答的方法。这种方法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老师提问学生解答。在准备讲新内容之前给学生布置3——5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根据自己学习、钻研的情况来解答问题,老师再根据学生的解答有针对性地作以总结。对有创见性的予以赞扬,对正确的予以肯定,对不正确和错误的予以纠正。这样一问一答一总结,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不仅学生收获大,老师也因此受到启发和提高。另一种情况是学生提问老师解答。在讲新课之前,让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上课之后,学生提问,老师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予以综合归类解答。这对学生来说可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改变过去只带脑子而不动脑子的局面。对老师来说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这就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课要备得更细致、钻研也要更深一层,要随时回答同学们来自各方面的问题。比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由于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同学们往往对这个内容更感兴趣,在这里各式各样的问题也接踵而来:“对大四女生不找工作而忙于相亲的看法”、“高校同性恋现象”、“独生子女婚姻问题”、“谈恋爱只要心动的感觉,不合适就分手”、“婚外同居、试婚”等等。面对同学的提问,我一方面了解学生自己的态度,另一方面将自己的看法娓娓道出,不强行灌输要求学生接受,而是作为他们的朋友将自己的感悟、经验讲给他们,用身边的例子教育他们、影响他们。既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而且与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举例、联系与课堂讨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很多内容看似简单,同学们从小到大学过多次,但并不一定真正融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使学习的知识牢记不忘,而且真正切实地身体力行,我采用举例、联系的方法。比如在讲到网络道德时,我先肯定网络给现代人带来的方便与乐趣,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查到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料、咨询,网络提供给我们许许多多生活的便利,但网络也在给某些人甚至公共道德造成伤害。对网络快捷方便的传播方式,人们褒贬不一。比如在谈到网络信息垃圾迅速增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我和同学们讨论了年初流传的沸沸扬扬的“馒头事件”,一则“馒头只能圆不能方”的消息在网上发布,结果引发了数以万计的网友大讨论,最后发现这只是一条未经证实的假消息,以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对“网络暴力”如何认识和对待,我们一起回顾了“虐猫事件”、“恶毒后母事件”、“张殊凡事件”等,这些都是同学们感兴趣并且容易查到的,因此大家很感兴趣,通过搜集资料和讨论,引导同学们正确对待“网络暴力”现象。还有不断出现的“网络美女”,有些是不厌其烦地上传自己的照片,有些甚至参杂网络色情在内。在现代社会,不可能将学生与这些现象隔离,所以避而不谈并非上策,于是我将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不同小组,在课堂上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持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论,通过课堂讨论不仅使同学对讲课内容理解得更深入,而且也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搜集信息、演说辩论的能力。
     3. 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灵活使用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教学目前已非常普遍。在多媒体课件中精心打造教学设计,再配以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表达内容,达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晦涩为通俗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然而,多媒体课件终究是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在开始使用课件时,由于制作内容过细,资料庞杂,既使得自己教学节奏把握得不好,又使学生难以掌握重点,无所适从。如何使现代教学手段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除了学习老教师的讲课经验,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也非常重要。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在《终身教育导论》中写道:“无论在哪一级从事教学的教师,由于某种限制从不会将自己置于对话的地位上,他不作为平等者为自己辩护;在已经历了无数次的考试之后,他们已经以屈从的地位上升到了有权威的地位,从这一观点看,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属于老师的集中权力相比,他是老师、是塑造者,并且具有年龄和知识优势,他总是正确的;他是法官、执法者,事实上不准许口诉,他支配着谴责,惩罚和奖励。”可见,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能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位置上,制作课件时,也正是基于这种想法的支配,更多地考虑怎样把内容“灌输”给学生,而不是把教学内容“摆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吸收,真正把所讲内容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转化成自己的人生经验。因此,下课之后,我经常会与学生沟通,请他们对讲课的内容、方法等提出意见,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思考课堂的安排,调整教案和课件,丰富教学的内容,使多媒体课件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每学期开始上课前我都会把自己的电子邮箱和手机号码告诉同学们,欢迎他们随时和我联系。
    
(三)语言艺术不能少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集中力,有意识地努力去做,也只有15分钟。那么,如何使学生在80分钟内集中精力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呢?除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外,我的体会是课堂语言艺术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 言简意赅,表意明确
     课堂语言首先要做到言简意赅,表意明确。言简意赅,是指语言要简洁,精炼、干净、利索。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严谨无误。所谓“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因此,上课之前对教案我要反复推敲,多次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表意明确,也就是说对问题阐述要清楚,交代要明白,分析要透彻,推理要严密,结论要鲜明突出。以最经济的语言,输出最大的信息量。所谓“夕阳芳草寻常物,解悟都为绝妙词”,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较多的知识,因此,一定要避免口头禅,不讲多余的话。
     2. 保持激情,因专业施教
     如果说,正确选用教学方法是教学质量的保证,那么,良好的授课环境则有促进方法的使用,而良好的授课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状态。如果授课教师精神状态不佳,精力不集中,缺少激情和感染力,即使内容再丰富,语言再精炼,课堂也必然是死气沉沉的。学生注意力分散,形不成授课的良好环境,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在讲台上,总是力求使自己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用自己讲课的激情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
     另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面对的是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同样的内容将给不同的学生,方法、侧重点、举的例子就要有所变化。比如讲到法律的内容,如果面对的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我往往会简化基本的概念,而把某些专题以及相关领域的新动向作为讲课重点。如果面对的是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没有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讲课时就要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入手,通过简单的案例,使同学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再比如,上课的对象如果是文科专业,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我往往会借用中国古代的文学成果增强讲课效果。当讲到要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时,我告诉同学们态度决定命运,心境不同,眼中看到的事物也不一样,外界产生的影响往往不同。比如同样是晚秋,在积极的人眼里,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一种愉悦的人生态度必然使我们的工作效率事半功倍。而在消极的人眼里,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必然是随波逐流,在人生和工作中放逐自己,最终一事无成。在讲到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时,我引用了“慎独”的典故,“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就是,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微小的东西最能显示人的灵魂。因此,要“莫意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四)紧跟现实最有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因此必然要在教学中传授道德理论,使学生正确了解社会对个人行为的道德要求,从而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做到知与行的统一。我们的社会中既有真善美的一面,又有大量的不良现象存在,课堂传授的道德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往往会对学生的知行统一造成困惑。
     社会不良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已有的道德产生强烈的冲击。校园的围墙阻隔不断与社会的联系,大学生也不可能在纯净的真空中独自生活、成长。社会性的腐败现象,也在残害着大学生的精神和灵魂。比如,一部分大学生从当初对腐败的震怒、痛恨,已转为后来的无奈、感慨,既而麻木、默然,接着便是附和、苟同。再有,网络发展的双重影响。网络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使道德相对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社会责任弱化,道德冲突和道德价值取向错位,影响和冲击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致使德育知行统一的目标难以实现。另外,大学生的年龄和经历决定了他们在心理上缺乏调控能力,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左右而在道德认识上出现偏差,从而使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易变、无序的特性,尤其是对课堂上讨论的道德问题非常认同,而在具体遇到事情时又往往与自己的认知相矛盾。
     面对这种情况,脱离实际、忽视现实问题显然无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但是怎样既不回避现实,又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则是我要在教学中摸索和评估的重要课题。对此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明确基本的思路,即社会不良现象虽然大量存在,但真善美仍然是社会的主流。在这里,我会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的时代和生活的例子。比如,在学习爱国主义的内容时,过去我们上学时老师使用的往往是老一辈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毅然回国、老一辈的革命家如何冲破阻力选择革命生涯的事例,但是现在如果一上课就给同学们举这样的事例,往往会有老生常谈的感觉,因为这毕竟是同学们中学时接触过的。其实现代有很多事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满怀爱国热情与事业理想毅然从台湾泅渡过海来到大陆,比如在藏独势力的干扰下我们应如何释放自己的爱国热情,等等,这些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又有助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和思考,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社会不良现象也是教学中不能忽略的,否则会给学生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两张皮的感觉。这里,选择适合的案例并加以引导就很重要。比如今年火炬传递在欧洲的遭遇引起华人的一片谴责,民主主义高度膨胀,在这样的情绪中,学生应如何处理自己的言行,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再比如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可是其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对于这些问题应如何看待,也是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的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晶钰)

摘自何云峰、苏令银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黄山书社2009年版。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
下一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思考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