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何云峰、苏令银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黄山书社2009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新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简称“05方案”)的精神,从2006级学生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他的开设,是贯彻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决策的重大步骤之一。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不等同于专业的历史课,也不是高中阶段政治理论课的简单重复。综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全部内容,它有着许多社会功能。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学科性质 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经常有学生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是历史系的老师来讲授?为什么是社科部的老师来讲授这门课?这些问题反映了大学生不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学科性质。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它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它与历史专业本科生的近现代历史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相关的历史事实、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在讲课时,两者都会涉及和运用许多相同的基本史料。 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两者讲授的内容是有区别的。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主要从史学学科本身或者从学术角度进行教学和研究,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财政税收、文化、军事,涉及社会的历史变迁、恋爱婚姻、服饰、礼仪、家族、性别等各个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待历史,或者说主要是政治史。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的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授,它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和一条主线。就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来说,党的十五大对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在这里,不仅指出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而且阐明了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为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努力奋斗,就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 围绕这个历史主题,中华民族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这就形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条主线。那就是说,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本质和主流来讲,就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不断探索的历史;特别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险阻,开展坚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上述的这些特点,与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都是不同的。 其次,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作为专业的历史课侧重讲授历史进程,注重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本身的探讨,而作为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现代史》侧重理论分析,讲课时要史论结合,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突显其理论性,着重阐明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规律,总结这个时期的历史经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自觉认识“三个选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侧重理论问题的阐述,弥补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把握方面的不足之处,解答大学生在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时存在的困惑问题,这是它的侧重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不可能详细讲解历史过程本身。因为讲课的课时数不允许,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与中学阶段的历史课重复。 最后,两者要达到的目的不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确立并增强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使他们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和始终注意贯彻的一个基本思想。而历史课则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过程、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 从上述的特点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以往高校政治理论课的继承和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虽说是05方案新增加的一门课程,但它与以往高校政治理论课是一致的,有着连续性。历史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在高校大学生中就普遍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内容,进行革命历史传统的教育。后来,正式开设了作为公共政治理论课的“中共党史”,这对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历程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与作风,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大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热情,增强了大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1986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时,把“中共党史”改为“中国革命史”,从更宽广的视角讲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在大专学生中则开设“中国革命和建设”课。到199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再次进行改革时,又以“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替代了“中国革命史”课。实际上,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也不能脱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因为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联系历史也就很难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科学内涵。05方案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新形势下对历史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都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个演变的历史过程来看,尽管课程的设置有变化,课程的名称不同,但其核心内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不仅继承了这些内容,而且有发展,更加科学和合理。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阶段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 在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比较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他们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已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何避免与中学阶段所学的历史课重复,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 应该承认,无论是中学阶段的历史课还是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都无法回避基本的历史事实,都不可能改变一些科学的基本结论,都将涉及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任务和历史过程。但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绝对不是中学阶段历史课或政治课的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 就中学阶段的历史课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将在以下几方面使大学生受益。 首先,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大学生完整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脉络,帮助他们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其次,帮助大学生准确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分析,把人民群众开展的革命斗争实践过程与探索、揭示、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的过程结合起来。 再次,帮助大学生了解与“三个选择”有关的历史情况,澄清有关的模糊认识。 最后,帮助大学生提高评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以上这些方面都避免了与中学课程的简单重复,注意弥补大学生对近现代史把握方面的不足之处,使他们能在原来所学近现代史知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也不是中学政治课的简单重复。大学生在进入高等学校之前,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背诵了许多品社课的结论。比如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结论妇孺皆知,但学生们基本上都是死记硬背,记住了这个结论,他们并不知道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不了解这个结论的历史背景,不能深刻理解这个结论,因而也缺乏坚持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是在中学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这些结论。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学家史华慈所提倡的那样,“要对人们以为是不证自明的内容进行重新的界定,揭示并打开隐藏在简单标签背后的复杂性。”1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结论的理解将深刻得多。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曾经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在探索国家出路的问题上都作过尝试,他们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作过贡献,特别是辛亥革命,它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一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但是,他们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最后都失败,他们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没有建立一个新的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后,中国革命有了一个新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的道路,找到了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有一大批为新中国的建立而英勇献身的优秀共产党员,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新中国才得以建立。我们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的历史经验时,得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结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这样一些结论。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社会功能 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适应新形势下现实社会的需要。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概括起来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积累和传播知识的功能、借鉴历史经验的功能、伦理教育的功能、揭示社会规律的功能、培养能力的功能。 《纲要》课帮助大学生积累知识,向大学生传播知识。这门课能丰富大学生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知识,如资本——帝国主义是怎样侵略中国的?中国人民是怎样开展反侵略斗争的?中华民族是怎样觉醒的?又是如何探索中国出路的?特别是中国人民怎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新中国的?中国怎样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成绩?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哪些历史经验?等等。通过学习,大学生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知识将更加全面。 《纲要》课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旧的生产关系必将因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人类社会就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基本的社会矛盾运动而向前发展。人类社会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几个阶段,最终将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纲要》课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过程,揭示其发展的规律。通过了解昨天,理解今天,更好地预测社会的未来发展。正如胡锦涛所说:“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在以往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历史。”2 《纲要》课能帮助大学生借鉴历史经验。借鉴历史经验,经世济民、治国安邦,有着不可低估的重大作用。在古代,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更是非常注重借鉴历史经验,毛泽东非常欣赏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在总结和吸取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时,毛泽东告诫全党和教育全国人民,我们是进北平去赶考,我们不能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出个好成绩。胡锦涛说:“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3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有很多成功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需要吸取。如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基本经验。中华民族就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中开拓前进的。失败的教训同样不可忽视,如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农民和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就不能胜利。吸取教训可以让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少走弯路。学习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纲要》课对大学生开展伦理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自人类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历史以后,历史就成为资政育人的必修课。实践证明:历史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着重大的作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经常号召和督促全党通过历史学习,丰富历史智慧,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只有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对现实问题才能有正确的观点。在争论究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好,还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好的问题时,邓小平说:“受蒙蔽的群众大多是青年人,他们不懂我们党的历史、革命的历史……很多事情不明了。”他反复讲: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胡锦涛特别强调“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和人民。”4 用历史教育党员和人民,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因为他们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是创造美好明天的栋梁,是肩负未来社会重任的中坚力量。不论他们现在学的是什么专业,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辨别这样一些大是大非问题:曾经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华民族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下的中国人民,为什么能站立起来再创辉煌?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当代大学生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能早日成材,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头脑清醒、意志坚强、开拓创新的中国人,自觉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纲要》课能帮助大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历史人物、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邓小平同志一贯主张,“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他强调,“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他指导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是以全面的科学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一个范例。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再德) 1 朱政惠编著:《史华慈学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2 2003年11月24日,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3 2003年11月24日,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4 2003年11月24日,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摘自何云峰、苏令银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黄山书社2009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