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理性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若干关系问题
时间:2009/9/5 17:06:49,点击:0

摘自何云峰、苏令银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黄山书社2009年版。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直是我们党的工作重点和富有特色的工作方法,从而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中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担负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社会文明的历史使命,因此关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格外引起人们的持久关注和期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由此引起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深刻变化。正是社会生活基础的巨大变迁和人们价值观念的激荡起伏,使得任何一种试图一劳永逸地去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想法,都显得过于天真而不切实际。而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因而对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的精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确定为4门必修课。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其中之一,而该课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这种基础性和核心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性质决定的。顾名思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谓基本原理,就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是普遍意义的道理。而所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总称。其中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具有根本的意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是在基本立场的基础上运用基本方法得出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要素和细胞形式,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按照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具体等相统一的原则,在联系和转化中形成的概念体系。而且,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中的相互关系来看,其余学科均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展开形态和发展形态,或者是它的具体运用形式。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轨迹和发展历史的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世界上传播与发展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学科就失去了基础性的理论根基,就不可能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性质,也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展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使大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就本质地影响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深刻地牵涉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以及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伟大目标。
  然而,就笔者目前的了解来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的工作及其有效性,无论是上级领导和管理层,还是社会、学校、学生乃至教师本身,评价都不是很高,从而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忧虑。当然。之所以出现这种样的评判和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学生的,也有教师的等等,不一而足。在此,笔者仅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遇到的“通俗性与抽象性”、“知识性与价值性”、“现实性与理想性”、“趣味性与思想性”等若干关系问题,进行批判性的哲学思考。

(一)通俗性与抽象性的关系

  目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兴趣不高,这是人们普遍的看法。而在分析大学生为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兴趣不高的原因时,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过于抽象,而且这种观点越来越成为一种“常见”并深入人心。于是,在“大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效性”的口号下,如何克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抽象性,使得其通俗化,便成为人们迫切的思考内容和现实课题。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由于课程本身的性质,其理论性更强、抽象性更高,因而如何辩证地看待教学过程中通俗性与抽象性的问题,就显得格外迫切。
  当前,人们在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时,无论是学生、还是管理层,都要求教师一定要通俗、要易懂、要大众化等等。这一般来说无可厚非。然而,在这样一种无批判的要求声中,我们要警惕“通俗”消解理论的后果,即丧失理论的高度和力度。而且这样一种“通俗”,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会削弱一个民族的抽象思维能力。譬如,某教员在课堂上讲授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运动”范畴时,为便于通俗易懂,上课时就从书包里拿出一块砖,告诉同学这就是“物质”,然后用砖敲敲讲桌,把砖头从左边拿到右边,告诉同学这就是“运动”。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说不可谓不通俗,也不可谓不易懂。然而,这样的教学非但没有接近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真理,相反与哲学上的“物质”、“运动”内涵背道而驰。也就是说,理论之所以是理论,抽象性乃是其本质属性和重要特点。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理论还原为一种触手可即的感性存在物,因为它根本不能被简单地还原为具体的物质实体,并能为五官简单的捕捉。笔者之所以在此列举这一事例是想说明,理论本身具有自己的个性,学习理论也必须符合理论的规律,必须以理论的方式靠近理论、把握理论,从而领会理论的魅力,也因此揭示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生活的真理。我们不能因为理论的抽象性和难懂,就无条件地要求理论的通俗、要求理论的易懂,并且若理论不能感性通俗、不能简单易懂,我们就弃置一旁不学、不理不睬,这是对理论的简单化和粗暴,从而也是对自己的简单化和粗暴,因为理论在其本质上,并不是空疏的概念体系,而是人类应对时代难题的武器和人类生命前行的精神拐杖,若没有了理论的滋润和理论的牵引,我们非但不可能创造新的文明,就连今天已经拥有的文明也无力守护而有随风飘失的危机。而且,若因理论抽象和难懂而放弃理论学习,那么可想而知,人类思想史上多少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因此湮没,而诸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思想大师也就难见天日了。然而,无疑的是,若没有了思想大师智慧之光的照耀和引路,我们脚下的路何岂能稳固?我们的生命家园如何能够安稳?正是在这样意义上,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离开理论思维的”,而要学习这种抽象思维能力,“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1
  如此可见,在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程中,我们必须辩证地处理好通俗性和抽象性的关系,不能为了所谓的通俗性而把理论搞得面目全非,尔后让面目全非的理论来武装人。或许,当前恰当的方法是,让我们都静下心来,认真检审一下我们对待理论的态度,反思我们步入当前状况的根由,并在此基础上谋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的道路。
  
(二)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关系
  
  如何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知识,而且是科学知识,因此,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作知识乃至科学知识来传授,这从一般意义而言没有什么错。但是,当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皆具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仅仅当作知识来教和学的倾向,并且用实证科学的尺度来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结果出现诸多不良后果: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为知识且仅仅当作实证知识,用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要求和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维度严重脱落,马克思主义因此变得刚硬、冰冷乃至变成“敌视人”的抽象理论体系,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本质具有的关怀人、成就人的人性光辉和人学关照,一定程度上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力和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当我们把马克思主义视为科学并以自然的实证知识标准加以要求和学习时,我们就很自然地认为,只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照本宣科地应用到现实生活,我们就能收获存在的真理。因为,科学之所以科学,乃在于其“普遍必然性”。然而,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我们在实践上曾经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时至今日,我们仍存在不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实证知识化的倾向,并要求马克思主义担当起实证知识的功能,并在这样的方法论基础上,我们在力求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多的“科学性”和“知识性”的过程中,给予了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多的耻辱,也因此给予我们自己越来越多的耻辱。
  之所以出现如此这般的情势,乃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不是任何一种实证意义上的科学知识,而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的批判性科学。之所以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当作实证知识化,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所要揭示的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改造社会、解放人类作为自己根本的理论旨趣。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辩证历史运动,不能简单地用实证的自然科学思维就所能把握的,因为其中包含着人们的利益、需求和意志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实证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实证的理论来教和学。
  今天,面对理性实证化日益膨胀的现代社会,我们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上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基础上,要大力阐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维度,把关心人、发展人、成就自由的人和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主题和着力点。为此,在当代中国,就要深刻解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理论内涵和价值关切,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变得可亲、可爱,最大程度地掌握群众、深入人心,也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三)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它始终将自己的理论触须根植于现实的大地,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基本原理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论概括,并随着现实生活基础的变化而不断地与时俱进,同时必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和研究,必须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但是,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形而下的现实关注,而且无疑的是,马克思主义具有非常强烈的形而上的理想关怀。理想性,同样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理论维度和价值关切。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关于理想社会的构建及其实现的理论。为此,马克思曾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使人摆脱被奴役、被压迫的存在处境,从而把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实际地建立起一个自由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如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十分突显的理想维度,正是这种理想性,激起了数不清的仁人志士奋不顾身的投入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现实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不断解放。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凸现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维度,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崇高理想,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运动中。
  然而,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实用主义化”的现象,从而在强调现实针对性的口号中,出现把马克思主义实用化、庸俗化的倾向,并不自觉地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性一面。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像应用性课程那样给自己带来现成的“面包”,从而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打发走了,并想当然地得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结论。正是这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在当今社会的广泛盛行,使得许多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抱着极端功利的态度,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要能够获得现成的货币,否则它就是没用的。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现成的货币,让我们在冬天的时候能够自由地兑换成棉袄暖身,而在夏天的时候能够尽情地购买冰淇淋来解渴。也正是由于实用主义的价值观的大肆侵蚀,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变成了“理论联系实用”。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性和形而上的牵引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上维度和理想性,必须成为我们的重要关注点。如此可见,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其现实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针对性,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其理想性的一面,从而以“告别理想”的方式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四)趣味性与思想性的关系

  诚如上文所言,由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尽如人意,所以包括各级教育管理层、高校领导、教师、学生等在内,皆要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动性、趣味性,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千方百计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是如此。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生动性、趣味性,一般而言并没有错。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当我们缺少必要的反思而一面倒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的时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性和深刻性在某种程度上就可能被严重地清洗掉。这种倾向不仅仅表现在某一个地方。君不见今天的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本几乎成了画画册,趣味性十足,生动性不可谓不强,然而学生们的思想性和理性思维能力又如何呢?今天,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上,教师们为了不得不提高所谓的理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就千方百计地运用大量的图片、影视材料赢得所谓学生的喜爱、轻松和乐趣的时候。我们的学生们又能在多大程度上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蕴?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担当起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使命?又能在何种程度上成为社会事业的接班人?
     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生动性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根本目的,其只不过是具有手段意义而已。我们不能为了所谓的生动性、趣味性,而牺牲了思想性,从而根本上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价值。若一味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生动有趣,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泛娱乐化”就难以避免,使我们的大学生们永远“长不大”,这不能不说教育的失败。甚至有人声称,在每一堂课的前五分钟内,没能让学生大笑三次就意味着这堂课教学的失败。然而,课堂教学教无定法,而且所谓的教学的有效性也不并不是立竿就能够见影的,从而不是马上可以能够衡量的,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课堂教学是否活跃、是否生动来衡量教学的成败。依笔者的生命经验而言,回想大学课程及其教学,当时所谓的轻松有趣的课堂和课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几乎没有留下值得回味的印迹,相反,那些学习起来似乎苦涩、难懂的课堂上所接触到的教学和内容,随着生命的成长而日渐凸现在生命的地平线上,成为生命前行的路标和拐杖。而这些能够滋润生命前行的,绝不是满足感官层面的所谓的有趣的东西,而是揭示事物本质和切入生命深处的思想。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生动有趣来削弱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思想性,因为唯有思想,才能安置我们的希望,才能筑就起我们的存在家园!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抽象度高、基础性强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要遵循理论课的教学规律,要有耐心,循序渐进,用“百年树人”的高度眼光来担当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教学工作。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勒堂)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285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摘自何云峰、苏令银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黄山书社2009年版。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概论》课创新教学与培养创新人才有机结合..
下一篇: 关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考*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