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大学老师好,有名利有假期,工作轻松课程少
26岁的冯颖工作已经快3个月了,但从单位一共才拿到2150元,“以前的同学见了面都说我的工作好,轻松,收入又不错,但他们哪知道我这么‘清贫’啊。”
冯颖今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某文科学院,拿到了硕士学位,在进行了多次选择之后进入了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的一所市属高校,成为大学老师。
冯颖的情况在上海市的高校并不少见,记者在调查了8所普通和重点高校之后,发现目前高校年轻教师的平均月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少的只有1000多元。“社会上都在流传大学老师收入高,但那其实只是一小部分,我们只是整个金字塔的塔底。”上海杨浦区某理工高校的一位年轻教师今天这样对记者说。
海归一次房贴30万元
国内博士住普通公寓
齐亮伟今年31岁,去年从上海市某名牌高校博士毕业后留校做了教师,现在除了上课以外,还担任一个年级的辅导员。“应该说我们的收入不能算低,保证一般的生活水平没什么问题,但一则辛辛苦苦读了20几年书,现在每个月只能拿两三千元钱,心里确实有点不平衡;二则现在上海的房价这么高,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住进自己的房子呢。”
齐亮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学校、学院每个月大约有1900多元,加上每个月1000元的房贴,一共是2900多元,再扣掉“四金”等一些费用,每个月工资单上是2400多元,“那1000元的房贴只有5年,现在好像延长到7年了,过了这个时间只发学校基本工资的30%,也就是三四百元钱吧。”而齐亮伟所在高校周边的房价现在已经涨到八九千元每平方米,齐亮伟5年所得的房贴6万元只够买七八个平方米,即使他不吃不喝,5年所有的工资加起来也只够交个首付。
齐亮伟最近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60几平方米的房子,三代四口人住在一起,每个月1500元的租金,“反正马马乎乎过日子吧”。
据记者了解,在杨浦区的一所高校,海外引进人才可以享受一次性30万元左右的住房补贴,而国内博士或硕士毕业分配来校的年轻老师,只能租住单身和家属两种公寓,其中单人公寓每月500元左右,家属公寓每月500元到900元不等,根据地段和建筑面积的不同而改变。
为什么要在外兼课
齐亮伟除了在学院代两门专业课以外,还在学校的网络学院教两门课,“学校的课时费比较低,网络学院的课时费稍微高一点,每节课100元,这样加起来一个月能拿1000元左右”。
虽然在外面上课收入会高一些,但是齐亮伟也没有多接课,“学校的事情太多了,学生管理工作基本都由年轻教师负责,而且我们的科研任务很重,拿不到项目,没什么成果,很难往上走。”
事实上,齐亮伟坦言,学校的年轻教师都不太愿意上学校的课,“一则收入低,二则耽误时间,得花很多时间备课,讲得不好学生还有意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不少老师都有外出授课的经历,而且收入都是学校课时费的几倍,但真正机会多而且课时费高的还是一些名教授以及热门专业的老师,而中文、历史、物理等基础学科的老师很少有这种机会。
李琪是上海市某政法学院的外语老师,她告诉记者,自己有两张银行卡,一张是学校的工资卡,每个月1800元,另一张是津贴,每个月750元,其中津贴是按照10个月计算的。
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李琪所在学校的课时费是分等级的,助教30元/课时,讲师50元/课时,副教授70元/课时,教授90元/课时,不过这个课时费是在超过规定课时以外才能拿到的,大学外语每周8节课以上,专业外语也要6节课以上。“年轻教师肯定是最低的,所以职称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一旦评上副教授,情况就好多了,但那是需要时间的。”李琪已经工作两年多了,但由于是硕士学位,至今还是助教,“要到明年才能升为讲师”。
和李琪一样,齐亮伟也认为“副教授是个门槛”,因为每年可以享受几千至一两万元不等的岗位津贴。由于有博士学位,齐亮伟留校后就是讲师,过两年才能评副教授。齐亮伟告诉记者,如果想尽快评上副教授,就得有“能比较快上去”的成果,比如申请一些比较好的项目,“而这样肯定就会耽误学校的一些课程”。
巨大压力使他们无暇娱乐
“我们学校也有上很多课的老师,一星期可以上三四十节课。”李琪自己刚工作时也接了很多课,包括校内的和校外的,“那时候在外面的收入是学校里的两倍。”但现在李琪把外面的课都推掉了,“上课实际就是个苦力活,一天六七节课上下来,什么都不想干,什么都不想做。”才27岁的李琪已经得了两种慢性病。
在今年教师节,有媒体报道,从1984年至今的20年间,高校教师的年平均工资增长了17.8倍。而近几年“年薪十万聘教授”、“年薪百万聘院长”的新闻也比比皆是,但被忽视掉的是刚刚工作几年的年轻教师群体。
据日前一项对北京高校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对自己目前收入较满意和满意的人的比例加起来仅为8%。28%的教师明确表示自己在兼职,有31%的教师明确表示有跳槽的打算或想法,而45岁以下的教师想跳槽的比例达41%,明显高于45岁以上的教师想跳槽的比例(18%)。齐亮伟对记者说,学校房产科的人告诉他,这几年学校流失的年轻教师比较多,而在学校每隔一段时间公布的“除名通知”里,无故不来上班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年轻教师,“他们大部分出国了”。
而在一项《河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课题研究中发现,高校教师中认为压力巨大的占22%,而这一部分主要是一些年轻教师。课题报告中称“他们往往没有什么科研成果,也没有更高的职称,他们要面对的是比自己资历老得多的教师,在学术界的一无所有是他们不利的一面。在高校里,资历和学历历来是必须面对的重重高山,年轻教师必须用极大的精力逾越。归结起来,完成科研课题、发表论文、评上高级职称、拿到最高学历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这些几乎使他们无暇去休闲娱乐”。
“我的要求其实并不高,留在学校也是我自己的选择,只是希望能够对得起自己的选择。”齐亮伟说。(本文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