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峰:人才引进要重点放在增加人才总量上,《上海教育》2018年5月20日5B期第54页“教育云斋”专栏。 当前,国内引才大战愈演愈烈,加入的地区和城市也越来越多。其实,高校早就被卷入了抢人的浪潮中。只不过,这次是各个地方争夺人才,所牵涉的面更广而已。 应该说大家都重视人才,以卓越人才促发展,这是走人才强国、强市、强校的道路,这个总体方向肯定是十分正确的,也是极为有意义的大事情。而且,各地各高校还可以通过人才吸引和人才长期合作,倒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不过,笔者以为,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好的事情一定有不好的因素存在,反过来任何不好的事情也肯定会有好的内容。所以,对当前的人才大战一定要保持清晰头脑,既要叫好但也要注意分析弊端。 各地各个高校都争人才,自然会引起全社会对人才的重视。不过,人才大战可能引起的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例如,首先要担心的是会不会导致腐败问题呢?特别是,要防止有的人利用手中权力将自己的同学和朋友之类的引进,搞利益输送,形成小圈子。很多地方稍有地位的人们都把孩子送出国去了。于是,还要防止的是,这些人利用吸引海归人才之名,将自己的子女再“吸引”回来。同时,引进人才的同时还有留住人才的问题,也有自主培养的人才被公平对待的问题。此外,人才大战还可能引发政府之间的财力比拼。要引进人才,除了政策的优惠外,很多都是直接给钱给房子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待遇。而这些待遇跟政策不一样,是要靠公共财政来支持的。于是,当地的公共财力状况好坏就会至关重要。但这会不会导致恶性循环?越有财力的地方越能抢到人才,越有人才就越能可持续发展;反过来,越没有财力的地方就越无法有效引进人才,从而影响发展。人才大战还可能引发其他一些问题,需要决策者仔细而深入地做利弊分析。 其实,地方也好,学校也好,抢人大战的画面是一样的:谁有钱谁就能抢到人才。高校更是如此。国家投的力度越大,钱越多,于是就越有能力去引进人才。而越投入少的高校,则只能望才兴叹。学校知名度等自身差异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校对人才的吸引力,再加上无钱引进人才,则更是雪中无碳。显然,这样的人才大战根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任何公共政策,只要变成纯粹的金钱游戏,那就会有伦理问题需要加以考量的。俗话说,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如果抢夺人才,完全靠各地各高校砸钱的话,那是对人才发展规律的绝对错误认知。真正的人才靠钱往往留得住一时,留不住一世。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工作环境条件,让人才充分发挥人生价值,不断有自我发展机会,才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笔者觉得,抢人大战有其合理性,但应该尽快制定全国性的人才流动规则。例如,要有具体的规制,以防止少数实权派人物搞人才引进腐败。更重要的是,任何地方和任何单位都不应该被鼓励去用公共财政挖人才。公共财政是大家的钱,应该用于公共服务上,而不应该被用在某些所谓的个别人才身上。公共财政流入个人腰包,无论有多少理由都是说不通的。不过,人才引进来后,是要进入具体单位的。因此,可以鼓励用人单位的自筹资金(如企业利润增长、学校的校友捐助等)用于人才引进。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有些单位花公共财政的钱不心疼。同时,应该鼓励为全国人才增加总量,而不是在国内抢夺人才存量。把人才从一个单位挖到另一个单位,或者从一个地区挖到另外一个地区,对全国人才总量毫无贡献,这样的人才抢夺,应该有严格的限制。对于高校来说,特别要强调把钱花在培养人才上。目前,有的所谓人才刚在一个高校做了教授和博导,马上就出去卖高价。这样的人才流动是对不起公共财政的。为了增加全国人才总量,人才大战的重点应该是吸引在海外拿了绿卡和国籍的高学历人才,对正常回流的海归人士以及国内现有人才的引进应该尽量走正常调动入职的路径。此外,在鼓励单位用自筹资金引进人才的同时,应该建立有职代会或教代会等对人才引进的监督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