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何云峰: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上海教育》2018年1月1日01A期第69页“教育云斋”专栏。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养老等被列为六大主要民生问题。其中,就业是列首位的民生问题。显然,“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已经被确定下来。正因为如此,所以各级部门都十分重视就业的质量和数量提升问题。而就业工作的重点应当首先是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于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要引导毕业生到重点领域就业,促进毕业生到新兴领域就业创业,鼓励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拓宽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鼓励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在这些组合拳的推动下,笔者深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目标。 我们之所以千方百计地要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因为他们是最大民生问题中的最关键人群。如果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那么大学生就业则是民生中的民生,因为如此庞大数字的大学毕业生,毫无疑问是最大的等待就业的人群。据媒体报道,2018年全国共有862万大学毕业生。这样的人群体量比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要解决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此大的人群之就业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那就很难把第一民生问题解决好。正因为这个群体数字庞大,所以才需要各部门各地方齐心协力做好它。解决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可以说其他人群就业问题都是小众的问题了。 世界上所有国家基本上都是将高等教育定位为非义务制教育。所以,即使在北欧福利国家,家长一般也是要分担部分学费的。而家长之所以愿意分担部分高等教育成本,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大学毕业生有更好就业和必要教育回报方面的期待。在家长眼里,如果大学毕业生能够有更好的就业,那投入就是值得的,成本分担就是应该的。否则,如果家长感觉到,大学毕业生不能有更好的就业,如果大学毕业就是待业或失业,也就是相当于教育回报为零,那么家长就会对教育投入的价值产生怀疑,其他家长也可能会犹豫是否给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投入。如此一来,社会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可能产生信念动摇,从而进一步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根本性的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在整个社会弥漫读书无用的错误论调。可见,解决好大学毕业生这个最大人群的就业问题,意义绝不同凡响。 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标杆意义,对于稳定社会的就业信心有着特殊的风向标作用。大学毕业生一般都是被看作知识分子的范畴,即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属于相对的精英,在社会各种人群中具有独特的标杆意义。如果这个人群不能整体上相对好地解决就业问题,那么其他人群的就业极有可能难度更高。在人们的心里期待里,如果连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那么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肯定找工作更不容易了。于是,整个社会必然对就业的前景缺乏信心。所以,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有一个提振全社会的就业信心的作用。这会跟整个社会的就业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提供无形的驱动力。 今天人们普遍相信接受高等教育是阶层流动的主要推动因素。大学毕业生通过相对更好的就业,获得相应更好的劳动收入和报酬,这会提升他们的劳动幸福感,会通过收入的提高,改变这部分大学生的阶层属性。教育不仅能给国家带来巨大收益,而且往往也能为个人及其家庭带来利益。“知识改变命运”,这主要要通过大学毕业生在实际中能否找到相对好的工作来体现。一个社会的阶层差异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阶层固化,甚至代际化。而不让阶层固化的最好办法,就是促进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的更好就业,并进一步用他们的就业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给整个社会增加活力和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从劳动力的经济效益发挥来说,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发挥新生劳动力的作用。劳动力的成长有一个过程,而且社会需要有足够量的新生劳动力不断更替。一旦大学毕业,意味着这部分人群的劳动力成熟了,应该投入到现实的劳动中去,否则也是极大的浪费。社会各方花在大学毕业生培养上的资源是很多的,如若人不能尽其才,那是一种无形的犯罪。 然而,社会这么大,要迅速地让800多万新生劳动力都能匹配到合适的工作,绝非一句话那么简单。除了需要各方合力,特别是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之外,可能有的时候还需要一些计划手段。记得在以往的年代,我们有委托培养,有符合双向选择意愿的毕业分配,有调干生等等,都是计划手段在发挥作用。实际上,这些手段很有效,可是现在我们很少使用了。笔者觉得,可否适当恢复一些这样的有效计划。例如,很多贫困地区培养的人才都不愿意回去,于是我们只好采用各种办法去支教,去援助,去交流。既然如此,为何不搞一些委托培养?让部分愿意委托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国家用扶贫经费将他们家长应该分担的那部分成本全部买单,他们接受了义务教育,回到家乡做贡献,理所应当。而扶贫资金用在学生得教育上再来一个“包分配”,既不浪费大学毕业生这部分新生劳动力,又多了扶贫的路径。类似这样的计划性政策,如果设计得好,可能对于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会很有帮助。 文章来源:何云峰: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上海教育》2018年1月1日01A期第69页“教育云斋”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