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侠客岛
高考一事,最近沸沸扬扬。
4月25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给各地教育部门发出了一则通知: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这份通知有4个附件:一,2016年各地、各部门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二,2016年“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实施方案;三,2016年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四,2016年分学校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报送表式。
其中的第三个表格,引发了湖北、江苏等地家长们的愤怒。
事件
我们先试着厘清事情的经过,也试着厘清教育部门的逻辑。
按照教育部的这份计划,12个省区市要进行“生源计划调出”,10个省区进行“生源计划调入”。生源计划调出,就意味着本省的省属高校在招生时,要在生源调入省份投放更多的名额。
调出的是: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陕西、青海;调入的是:山西、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在调出计划中,最多的是湖北、江苏两省,分别是4万个和3.8万个。
为什么会这么做?
逻辑
教育部、江苏和湖北两省的教育厅已经分别出来回应过这件事。其逻辑归结起来就是:调出生源计划的名额,是因为这些省份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升学压力较小,因此,为了缩小一些录取率低的省份同全国平均水准的差距,就需要进行调拨。
换句话说,这一调拨,是一种“平衡”:平衡各地的高考“压力”。在教育部门看来,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录取率”上。
去年全国的录取率是多少?74.3%(包括本科和专科)。其中,各地则有高有低。比如2015年,山西的整体录取率是77%,江苏则是88.8%,湖北87%,有些地方也可以达到90%以上。
教育部此次举动的主要遵照,是2014年国务院的一份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到2017年,争取全国录取率最低的地方,也跟全国平均水准之差不超过3个百分点。而在2010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达到15.3个百分点。
现在,每个省份的教育资源基本是固定的;要提高某个省份的录取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其他省份的高校招更多本省的人。而那些报考人员减少的省份,即使拿出一些名额,也可以保持录取率相对恒定。这应该就是教育部门此举的基本逻辑。简单说,就是“损有余,补不足”。
比如我们看到,被拿掉4万名额的湖北,从2013年到现在,报名考生下降了8.8万,今年比去年少了1.8万;同期,江苏则减少了9.1万考生,今年比去年下降了3.3万。
这也就是为什么两地的教育部门在回应社会关切时说,即使名额拿掉了,也不会降低录取率的基本逻辑。
但这个逻辑遇到了两个问题。
矛盾
第一个问题,是教育部门的逻辑和家长的逻辑,是两套逻辑。
首先,“损有余,补不足”,是在全国范围内说的;但就每个当事的省份来说,家长都不觉得自己“有余”。
比如江苏这样的高考大省,大家本来已经觉得很难了,从小学开始拼到中学,各种奥赛、补习班、学区房,你现在又来这么一出?类似的心声可以推到很多地方:河南说,谁敢跟我比考生多?河北说,你们知道全省唯一的211在天津的感受吗?山东说,我就笑笑不说话;广东说,诶我们看起来学校很多啊为什么一本录取率只有百分之5点多……
其次再退一步讲,这些地方报名人数下降,本身就说明了计划生育执行得好啊。如果名额不变,本来是享受政策红利的时刻(人少了但照的人数不变录取率自然上升),但现在又人为加上了一道难关(相对于录取率不变,自然是录取率上升更好)。
同时,虽然录取率看上去很多地方都接近90%甚至超过,但是大家关心的还是优质的资源:本科乃至一本。在这一数据上,各地差异极大。看看下表就知道:
高的如北京,本科录取率达到71.8%;而同期的广东、山东,还不到40%。如果看看一本的录取率,差异就更大了:
可以看出,湖北、江苏两省的统招录取率与本科录取率虽然很漂亮,但一本录取率却并不乐观。湖北的一本升学率并不算高,江苏更是全国倒数——甚至还不如生源调入省云南。而我们知道,这两个省份的省属高校中,有不少在本省以一本批次招生。如果这些省属大学减少了在本省的招生名额,那么本省考生想考一本不是更难了吗?
当我们描述一个省高考有多“难”时,常常会说“同样水平的考生,在这里只能上二本,在XX省却能上一本。”这种说法其实就是在描述此地一本录取率太低。江苏的一本录取率已经差不多是全国倒数了,当家长意识到生源调配政策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一本录取率时,他们能忍么?
不仅不能忍,而且你出来怎么保证,家长们都不会放心。
而更加深刻的矛盾在于,教育部门的逻辑,存在不自洽的地方。
反例
直截了当地说吧,这个不自洽的反例只需要一个就够了:北京。
事实上,从2006年到现在的10年间,北京的高考报名人数已经从12万锐减了一半,今年还比去年少了6000人;但超过70%的本科录取率、接近25%的一本录取率,两个最关键指标都傲视全国。
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理解——毕竟全国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北京。但同样富集资源的上海、陕西、天津、湖北、江苏、广东等地,都在此次计划中或调入、或调出,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而坐在这一链条顶端的北京,却是岿然不动。也难怪有网友表示,这种计划调拨,几乎是在捏“软柿子”。
所以,大家只是因为此次的政策在反弹吗?只是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是,但也不全是。更多的时候,大家在宣泄的是“积怨”——基于教育资源、录取名额分配不公平的积怨。
公平
事实上,类似的名额调拨,往年每年都在进行,因为要保证各地的录取成功——在很多录取率高的地方,省属的专科类学校经常是录不满的,甚至有公立和民营的三批、专科类学校遇到了生存危机。
教育公平是个非常难解的问题。在古代,朱元璋也因为一张考卷下江浙状元垄断而大怒,设立了南北榜;到今天,这种情形依然没有太多改变。中西部省份教育资源缺乏、基础教育水平确实不如东部地区,甚至连教育投入都没法比:
在这样一个地区差异极大的国家,教育公平只能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公平,而不可能是一种完全的公平。因此,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大家是可以理解的;让一些招不满学生的学校招到学生,也可以说得过去;但如果一些地方本身资源富集、经济发达同时又占有着明显的优势,那么这种不公平造成的观感,就会抵消很多其他地方朝向公平的努力。
不患寡而患不均,损有余而补不足,前提就是从真正的“有余”开始。否则,就会宽严皆误,很难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