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的孩子为什么不专心?破解四大迷思
时间:2014/7/14 14:16:11,点击:0

新东方家庭教育微评 越来越多的小孩看起来不够“专心”,甚至有一些家长被要求带孩子做“注意力不足”评估。不专注对孩子有哪些影响?专注力是天生的吗?后天能否加强?多动症孩子的主要评判标准有哪些?培养专注力有哪些技巧?家长如何适时打造一颗专注的心?​

孩子为什么不专心?破解四大迷思​

文/李宜蓁​

原文刊载于台湾《亲子天下》​

在过去,能吸取最多讯息,就有机会赢。但现在,能删除杂讯,吸收对的讯息,才是真本事。「专注」愈来愈重要,却也愈来愈难。​

随时能上网,连大人都难专注

智慧手机、平板电脑、电玩,联手养出了我们无法理解的网络时代小孩。智能手机iPhone 从二○○七年问世,吹起了一股无法回头的行动上网风潮,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销量一年比一年好。网路设备业者思科预估,二○一六年全球移动连结装置将达到一百亿台,比全球人口七十三亿还多,意味每个人可能拥有两到三个行动上网装置。​

身为三个小小孩的爸爸,电视主持人聂云对大环境改变有很深的感触。「比方看新闻,除了主播和正在播的新闻标题,萤幕还有上、下、左、右等四条跑马灯一直跑;外加股票指数跟天气预报,进广告还切成小萤幕,很难不眼花撩乱。现在你也很难跟一个人单独吃饭,因为手机里跟三个朋友在 WhatsApp,另外两个在微讯(皆指用特定的社交APP在聊天)。讯息过多,别说小孩了,就连大人也经常无法专注。」​

黑板比不过电玩,上课好无聊​

一出生就处於快速变换的声光环境,现代小孩的大脑习惯了强度高的外界刺激,一进到学校,眼前换成了墨绿一片的黑板跟语气平淡的老师,刺激强度立即少了三倍。难怪小朋友常跟老师抱怨:「上课好无聊」。教育体制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比方偏静态的「阅读」能力,刺激程度当然比不上孩子平常在家看的电脑电玩。​

除了生活环境正在飞快改变,学校环境也更加凸显孩子的好动问题。拥有专注力反倒变成顶尖孩子的特有能力。​

在台北市担任特教老师已三十二年的明湖国小资源班老师刘明丽说,撇开被确诊为过动症的孩子不谈,这些年普通班里偏好动的孩子明显变多了,很多班级一走进去就闹哄哄的,感觉孩子比以前躁动。每班学生人数虽然大幅减少,事情却没有变少,老师班级经营的难度还一年一年提高。​

学校的活动和学习科目愈来愈多,转接缓冲的时间不够,於是孩子们容易在这些关卡出状况。刘明丽说:「学校有校内活动,还要配合局里、部里的政策推活动,科目单元不断推陈出新,除了九年一贯课程,另有课程跟议题要顾。以前学校步调慢,孩子分神看窗外的云也没关系,但现在我们已经没办法等了。」​

「不专心」是孩子发出的求救讯号​

赶进度、赶活动的节奏下,即便每个老师上过了十几个小时的专注力研习课程,也没时间停下来好好处理孩子的问题。​

即使家长经常在媒体上读过不少关於注意力与过动的相关报导,遇上自己孩子每天写作业写到十二点,慢吞吞、管不住,还是难免发怒受挫,处理失焦。​

大人们忙着处理「表面」的不专注行为,却忘记深入追究,孩子其实有更迫切的难处需要处理。不专心像一个烟雾弹,其实是孩子发出的求救讯号,需要大人深入去找出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可能有:学习遇到障碍,数学课的四则运算听不懂。过敏体质,异位性皮肤炎的部位很痒。暂时性情绪低落,因为昨晚爸妈大吵一架被吓到。肌耐力不足,身体支撑力量差,因此常改变坐姿或趴在桌上。位置出现问题,隔壁同学很爱找人聊天。逃避心理作祟,每次写国字都被妈妈擦掉重写,乾脆慢慢拖。追求完美,容易卡在细节上等等。​

不专注对孩子的影响是全面的。正因学习是不断累积的过程,不专注的负面影响第一是反映在学习表现上。专注牵涉到高阶思考能力的培养,无法专注的孩子在小学中低年级的成绩可能还没有太大问题,但学习难度加深加广後,落差可能会逐渐拉大。​

过动症(大陆一般称作多动症,即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新东方家庭教育微信注)的孩子在学校生活会遇到三大挑战:第一是学习障碍。根据统计,过动症的孩子有三分之一会合并有学习障碍,听说读写算可能都出现问题。第二,过动、冲动的特质也容易造成人际困扰,小孩会因经常插话、无法控制言行,而变成班上的讨厌鬼。第三,生活能力差,孩子经常丢三落四,动作不是太快就太慢。​

「不专心」或是「过动」的孩子,需要大人真心的理解和帮忙。但大人往往用错力,弄得师生或是亲子关系紧张。《亲子天下》专访十六位专注力专家,破解最常见的专注力四大迷思,并提出实用对策:​

打击迷思1 专注非天生,技巧可补强​

专注的「风格」是天生,人人不同,但专注「技巧」可以後天加强,而且可以在家做起。​

婴儿一出生就能追踪声音,专心喝奶,这些专注的能力都是跟着感官成长慢慢发展出来。松德身心精神科诊所医师林耿立说,家长要理解,专注力跟宝宝的其他能力一样,也有其发展顺序,才能对孩子有合理的期待。​

比如医学统计,七到十岁的孩子可专注二十分钟;十到十二岁是二十五分,十二岁以上可专注三十分。​

这也是为什麽孩子从幼儿园升到小一,常常是一个很大的关卡。「小朋友在幼儿园吃吃喝喝每天都很开心,一到小学整整四十分钟却要坐在教室里,极不能适应。因此进小一是许多孩子专注力出状况的重要关卡,考验老师的教学变化能力,」林耿立说。​

找出属於孩子的专心风格​

除了去了解不同的儿童发展阶段,家长也要观察孩子的专心风格。看孩子在什麽时候吸收最快,就能发现他们的学习优势路径,找出技巧帮助孩子更专心。阳光天使职能治疗儿童发展关怀联盟执行长吕忠益举例,比如「视觉型」的孩子喜欢阅读,看黑板不会跳漏字。台湾的精英几乎都是视觉强势,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相当注重阅读理解。「听觉型」的孩子语文能力普遍不错,用耳朵撷取资讯能力好,比如歌手周杰伦可能属於此型。「操作型」的孩子喜欢动手玩积木、组装玩具、操作实验,什麽事情都要动手做过一次才学得好。​

不过,适健复健科诊所副院长张旭铠提醒,家长也别急着用这种三类将孩子定型,因为大脑对不同资讯的吸收路径有别,有时是综合型。重要的是找出孩子特有的专注风格,在旁加以辅助,必可事半功倍。​

打击迷思2 好动非过动,辅导可改善​

好动指的是孩子的天生气质,有些孩子本来就活泼外向调皮。但「过动症」在医学上则是有严格的定义,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台北市西区特殊教育中心主任罗心美,二十几年来站在教育第一现场的观察是,天生好动的孩子慢慢随年龄长大,加上老师的辅导与家长的管教,调皮捣蛋的行为会逐渐减少,学业表现跟人际互动也维持一定的水准。​

但有些孩子的心叫也叫不回来,即使叫回来了也好像断电一样空白。一般性介入策略的效果都不明显,这些过动症孩子可以对老师教导的冲突策略倒背如流,但遇到冲突还是忍不住。他们经常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行为,所以一直在道歉忏悔,学业、生活和人际都出现困难,让孩子也无力挫折。​

认识过动症的三种类型​

约十年前,医学知识宣导愈来愈充足,「特教法」也将过动症合并学习问题的孩子编入「学习障碍」类别後,「老师才知道,原来孩子不是故意挑战大人,他们其实有说不出的苦。」他们需要更有耐心、策略的特教引导。​

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陈锦宏解释,过动症分三种类型:​

一、过动、易冲动:过动的表现是上课很难乖乖坐好,时常离开座位,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度四处奔跑、多话;易冲动的表现,是没有耐心,有要求就要立刻得到满足。比如他人话还未说完就抢着回答,很难接受轮流和等待,常打断别人游戏。​

二、注意力不足:做事难专心、忘东忘西、粗心不注意细节、功课经常做不完(但不是因为无法理解)、逃避排斥需要全神贯注的事、经常掉东西。​

三、以上两种的混合型。​

陈锦宏形容,就像每个人都有血压,血压高到一定程度就被称为高血压,而高血压若不处理,一段时间後就会出现严重的後果,如中风、肾脏病。每个人都会有坐不住、不专心的时刻,但有些人的情况会持续且严重到造成自己或别人的困扰。​

因此,主要评判标准是一、过动症的症状与同龄人相比後是否特别明显。二、在六岁前就发生过以上状况,且在学校、家里、安亲班(父母因工作忙而将孩子托付到专门的督促学习的场所,辅导作业,复习预习。新东方家庭教育微信注)等不同情境都曾出现过。三、影响到日常生活与学习功能,才会被判定为过动症。​

打击迷思3 分心不是病,吃药非必须​

带去给医生评估,不一定就是过动症,吃药也非第一选项。​

不专注问题寻求医疗协助,可找出其他的核心问题,可能是生理或心理因素影响。若确诊为过动症,吃药之前还有许多选项。少数家长带孩子就诊的经验不佳,只见过医生一两次,就被开处方拿药,感觉是用不自然的方式使孩子安静下来;加上药物副作用,如食欲降低或睡眠问题,因而对药物多所排斥。​

陈锦宏说,通常孩子要到四~五岁才会开始做诊断,学前儿也很少有确诊的案例。学前儿有过动倾向,大多会建议先用行为管理、认知行为治疗、生活环境安排或感觉统合治疗,并加强家长的互动知能。​

罗心美说,有经验的儿童心智科医师都会长期蒐集孩子的在校在家讯息,经过全面的审慎评估才会下诊断。等到前面所说的策略都无效,且病症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学业,医生才会给药。​

第一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和发展中心主任易曼提醒,用药在严重个案治疗上是必要之恶;但重要的是,「家长、老师不要觉得有吃药就好,吃药不是终极手段,也不是方便自己的藉口,而是短暂的帮手。吃药後过动儿变乖了,此时家长更不能松懈,因为这正是积极进行行为治疗的好时机。」家长要特别观察与记录孩子服药後的行为改变与反应,提供医师做加药、减药或停药的重要参考。毕竟孩子不能一直依靠药物,家长和老师都得注意避免拿吃药当藉口。​

打击迷思4 避免贴标签,亲师需互信​

专注力问题在校园相当敏感,很容易引爆亲师(亲师沟通指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大陆使用此概念较少,常使用家校沟通、家校合作之类。新东方家庭教育微信注)冲突,变成大人间的战争。​

复健科诊所的专注力门诊量增加,很多是被老师要求要检查注意力的小孩。有些家长不觉得孩子有什麽问题,医生也看过後,家长会要求开设「没问题的报告」给老师看,让医疗人员夹在亲师之间,相当为难。​

张旭铠说:「根据医学诊断标准出报告当然OK,但报告上写『专注力可达二十分钟』意义何在?专注力没问题的报告,并不保证孩子学习不出状况。」亲师无法合作,把专注力问题归因得太简单,对学习不是好事。​

每个小小孩都是从好奇的心出发看世界,这个很新鲜、那个好好玩。一旦找到了有兴趣的事情,小小孩也能很专注。专注的风格人人不同,但永远能在有兴趣的事物上,逐渐培养专注的技巧。然而在孩子还没熟悉专注技巧,还没发展出自我提醒能力时,家长就得适时扮演外在警醒的规划者角色,帮孩子:「从外」打造一个有结构的、可排除分心障碍的环境,「由内」以饮食、游戏与运动打造专注的体质,最後用合宜的期待带孩子自我认识,帮他们打造容易专注的心。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小一到高三各年级的培养重点
下一篇: 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