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整合、统一——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作者:王亚娟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论断,明确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孤立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是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当前,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范围 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学会运用心理学、教育系以及心理咨询和技术等来解决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问题,找到消除矛盾的突破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互动、双向互补。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创新的需要,而且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环境来看: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各方面的冲突与融合已不可避免。国际竞争的风云变幻,让“变化”这两个字的频率逐渐提升。面对外来文明与本民族文明的交叉、比较,人们内心的疑虑、困惑与不解渐渐增多,心理状态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另一方面,信息网络化的发展,突破了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的种种限制,使得人们的生活日益网络化。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成为引发思想问题的一种来源。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迷恋网络而导致焦躁不安、抑郁甚至猝死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其中也包括心理素质的竞争。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一大批具备过硬心理素质、健全心理人格的创新型人才。现时期,我国社会已出现了“四个多样化”的局面,即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与此同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许多人迷失自我,出现了自卑、嫉妒、不平衡等消极心理,这些都无疑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以上客观现实,强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上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如他们抽象思维发展迅速但思维易带片面性,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人格发展基本成熟但不完善,这就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向心理健康领域延伸,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探索、自我调适,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2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3。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健康的心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反之,则会影响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甚至影响整个人生。由此可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两种能力”。第一、自我教育能力。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消极现象、挫折情境、环境压力等,从正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指导,使学生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韧不拔的心理品格。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乐观情绪和良好个性。同时,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观点构造自己的认知结构,正确评价客观事物,主动有效地适应学校生活与社会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4。第二、助人自助能力。“助人自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大学生自身价值提升的最高境界。大学生既要学会关心他人、激励他人、帮助他人,又要学会帮助自己,主动调控自身的情绪、思想与行为。外因固然很重要,但外因最终还是要靠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自助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大学生保持“宁静志远”、“宠辱不惊”的心理状态,能够使大学生在困境中看到“柳暗花明”。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助人自助能力,促使其自觉开发自身潜能,形成“我助人人,人人助我”的环境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从思想根源上找到人们心理障碍的原因,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启发、心理咨询等实践活动,扫除各种思想障碍,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人们的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思想行为积极向上5,简言之,就是培养人的和谐心理。“人”作为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心理和谐,做到身心自融、融入集体、融入社会、融入自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是一致的6。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和谐心理的重要途径,从各个层面有力地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 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是人类得以延续、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类生活所需要的空气、水、阳光等都来源于自然界。心理和谐的人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观。 其次,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个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辨证统一关系,个人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心理和谐的人能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明确自己的社会义务,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保持与社会的联系7。 再次,人与人的和谐。“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中生存的必备能力和基本条件,事关我们的身心健康,事关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成功与幸福。心理和谐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而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最后,人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和谐的源泉。心理健康教育归根到底,就是要培养人自身在知、情、信、意、行方面的和谐与统一。一个自身和谐的人,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追求自己的理想,从而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境界。 (四)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心理是思想政治品德的基本因素。任何人的思想政治品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心理机制、心理形式基础之上的。心理是思想形成的起点、先导,是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动力与条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教育学生如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国家,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等,但对于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处理自己同周围人们的关系,如何学会正确的生活,关注较弱。随着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大学生心理上面临的冲击和动荡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8。为了有效地消除心理矛盾,解决心理困惑,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必须用心理健康教育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背景,又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具体问题,使其更好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进一步外化为行为。 当前,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我们要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自我意识心理。大学生要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来全面、客观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与外界的比较中,大学生要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认可自己、悦纳自己,并能够主动调节自己,积极进行自我改造,促进自身的完善发展。第二、人际交往心理。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决定了人必须融入社会,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处理好人际关系。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与别人的交往就越积极,越符合社会的期望,与别人的关系越深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心理平衡的润滑剂,是人生取得成功的一道天然屏障。因此,大学生要以一颗尊重、理解、宽容、平和的心态去善待他人,学会合作与共享。第三、恋爱心理。健康的恋爱心理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要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树立科学的恋爱观,处理好爱情与友谊、爱情与学习的关系。第四、择业心理。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择业观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自己的意志力。针对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紧张、从众、攀比心理,我们要进行自我调适,化消极为积极,化不利为有利,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懈奋斗。 (五)心理健康教育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教育要取得实效性,就必须注重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例外。现代社会的发展经验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它为解决人们的思想、行为问题,探寻其产生的根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新视角。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发挥“1+1>2”的整体效能。 为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央十六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一方面,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在与学生的交流、对话、辅导过程中去感受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方式,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提升自己对教育规律特别是育人规律的感悟能力及师生人际交往水平,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与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符合学生实际,从而取得最佳的效果9。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诊断等途径,了解学生的行为动因,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学生的个人心理档案,从而随时追踪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些方法,不仅能有效纠正心理偏差,维护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而且还有利于因材施教,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此外,我们可以借助各类学生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开展大型心理健康月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定期出版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报纸、书刊等。以活动为载体,有助于我们迅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加大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结合。 参考文献 [1] 陈学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教育,《教育探索》2005年第4期。 [2] 赵士兵: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3] 姜海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有效渗透,《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4] 董立人: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补效应,《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10期。 [5] 王志峰: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2期。 [6] 王志峰: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2期。 [7] 李克敏、肖建伟: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中国高等教育》2006第15、16期。 [8] 叶华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教育探索》2009年第2期。 1 作者简介:王亚娟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2 陈学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教育,《教育探索》2005年第4期,第91页。 3 赵士兵: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第124页。 4 姜海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有效渗透,《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第79页。 5 董立人: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补效应,《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10期,第30页。 6 王志峰: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2期,第103页。 7 王志峰: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2期,第104页。 8 李克敏、肖建伟: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中国高等教育》2006第15、16期。 9 叶华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教育探索》2009年第2期,第126页。 本文已公开发表,见李进、何云峰主编:《理论经纬·2010》,安徽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4月第1版,书号:ISBN 978-7-5461-17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