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特点及现实价值
时间:2011/7/16 23:36:12,点击:0

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特点及现实价值

作者:田晓媛1
  
  新加坡1959 年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而自治,1963 年成为马来西亚一个州,1965 年获得独立,没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人种复杂,有华人(占70%),有马来人和印度人,宗教信仰也多种多样,有佛教、印度教、泰米尔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新加坡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决定其伦理和道德价值观也必定体现一种多元性,因此,新加坡政府在提倡保持各族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发扬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稳定。新加坡政府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始终,制定了中小学多层次的德育目标,采取了多元统一的德育内容,运用了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和途径,在继承和发扬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吸收了东西方的精华。
  
(一)德育目标的层次性
  
  新加坡道德教育培养目标非常明确直接,那就是培养“新加坡人”。但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学校德育目标具有鲜明的层次性。首先,整合主流思想与少数族群思想,对自己民族及文化传统予以认同,这是第一层次的目标,也是新加坡德教育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同时,以宽宏大量之心去看待同一国土上的他族的民族性和文化传统,强调各民族各种文化的交流与共处。其次,树立亚洲人的观念。这是第二层次的目标,是为了在引进西方技术中保持独立性,使新加坡不会成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最后,培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新加坡人”,这是最高的层次,也是真正的培养目标,前面两个层次的目标都只是手段与方法。
  李光耀指出:“新加坡人”要具有以下品质:国家意识、正确价值观、有理想、有道德修养、明辨是非、能抗拒西方颓废思潮和腐朽精神生活的好公民。“新加坡的国民意识”就是“一种新加坡国民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是一个视其有而又与他人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一种巩固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信念”。2 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心理上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并在这一旗帜下为新加坡而奋斗。

(二)德育内容的多元统一性
  
  1991 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具体的教学目标是:(1) 向学生灌输适合新加坡的东方道德价值观;(2) 训练学生道德的判断能力;(3) 教导学生处事待人须为他人着想的道理;(4) 使学生明白身为年轻公民的责任。依据“共同价值观”,新加坡编写了新的道德教育教材-《好公民》和《公民与道德》。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教材也在不断地改革,2000年起新加坡中小学启用新的德育教材。“小学《公民与道德》课程涵盖了五大主题:个性塑造;与家庭的联系;对学校的归属感;作为社会一分子;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3这五大主题让学生从认识个人开始,再扩展到家庭和学校,最后延伸至社会和国家。新加坡规定小学《公民与道德》科的教学媒介语须是管方母语:;马来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因此教材也分为三种版本。根据母语的不同教材与教学内容也不同,如马来语版的教材采用马来西亚的民间故事来讲述,而华文版的多采用中华传统故事,但是有关国家意识教育的内容三种版本的教材中都是一致的。由于母语不同新加坡小学道德教育呈现多元性,但三个版本教材均由新加坡课程规划与发展署根据《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因此从大体上看,德育内容又是统一的,体现了德育内容的多元统一性。新加坡中学《公民与道德》科的教学媒介语为英语,有全国统一的教材,从小学的多元到中学的统一,使新加坡中小学德育的内容既适应了多元种族、多元文化与多元宗教的国情,又利于国家的培养,也体现了新加坡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多元统一性。
  
(三)德育方法的适应性
  
  随着急剧变化的社会及价值观日趋多元化,新加坡教育专家们认为,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了。新加坡课程发展署何子煌先生认为,过去道德教育实施的结果,是将孩子培养成为社会赞许的乖孩子,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了教导他们如何在生活中做出道德判断并建立价值观。因此,当他们一步出校门,失去老师的依靠,踏入功利的社会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新加坡教育界积极研究探讨,在引进西方各种先进理论的同时,结合国情进行创新,建构新的德育方法,以适应当代社会青少年发展的要求。
1. 设身处地考虑法
  设身处地考虑法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恐惧和不信任感。鼓励学生在评论之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了解他人的感受、需要或利益,不从自己的立场看问题,并且不轻易下判断。注重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准则以及对人对己的一般态度,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上,通过家庭、邻居、学校和朋友等的生活环境来分享共同问题的经验, 从了解别人的动机和立场开始培养关怀他人的良好情操。在呈现道德情境时,让学生假设自己身处当时的困境中,以扩大学生的道德视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设法引导学生进人情境,通过问答法、讨论法或者角色扮演来达到教学目的。
2. 价值澄清法
  这种教学法强调道德或价植观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以及行动澄清而得出来的,因此应重视道德或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新加坡教育部把拉斯提出的价值澄清法的三个阶段七个步骤简化为五个步骤认清问题: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后做出选择;珍惜并愿意公开所作的选择;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在教学上,为了避免学生以自己的好恶做出选择,应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给学生以指导,传递符合社会标准的、社会文化所既有的道德或价值观,以“ 澄清” 学生的非道德的、不正确的价值判断。
3. 道德认知发展法
  所谓道德认知发展法,是引进美国德育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德育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依据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改革传统道德教育以灌输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将启发式、参与式、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运用到道德教育中,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和谐发展,并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提高一个层次。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教学上, 采用道德两难困境的讨论,促使学生从多方面考虑,然后提出解决的方法并说明原因,最后聆听及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以便和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 而后做出选择。道德认知法的特点是通过教学刺激学生内部认知结构的改变, 提升道德认知层次,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 文化传递法
  这种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学,把过去积累下来的优良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教师利用实例、生活事件、故事、诗歌等,引导学生进入所呈现的生活情景、寓言故事或历史事件等道德情境中,并通过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辨别正误,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采取适当的行动。这种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却作了较大的变革,更加注重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学生的参与。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效果。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并不是僵化的模式,教师在教学时应灵活使用。至于如何取舍,需视哪一种方法更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哪一种教学法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另外,教师还可采用讲述、讨论、辩论、唱歌、参观、游戏、角色扮演、实践等方式以及充分利用视听教具来加强教学效果。
  
(四)德育途径的多样性
  
  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有多种途径,课堂教学直接承担着向青少年正面传授公民与道德知识、行为规范,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的重要任务, 是学校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新加坡是世界上把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正式施教的少数国家之一,新加坡政府颁布了详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纲,从小学到中学,课程循序渐进,包含不同的主题,即使是同一个教育主题,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 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相互衔接。其次,各科教学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各科教学借助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科学知识糅合在一起,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例如新加坡语文教材中就反映了华族的文化与传统价值观,例如华族的节日、礼仪、风俗、奋斗历史,中国古代的神话、音乐、戏曲等,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华族文化,吸收蕴含在课文中的孝亲、礼让、睦邻、公德心等价值观4。新加坡中小学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也是它们道德教育富有成效的重要原因。再次,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新加坡开展了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升降旗仪式、清洁活动、尊老敬贤活动、文明礼貌月活动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实现学生的知行统一。最后, 新加坡学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 倡导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体一体的德育网络。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强调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 各学校都要建立家长联谊会。特别重视发挥社会环境的德育功能,认为对年轻一代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更是社会的事。建立广泛的社区教育网、教育监督站, 创立融学校和社会机构为一体的互动合作的文明社区。

(五)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被誉为“没有警察”的国家,其重清洁、守时守法守秩序待良好习惯和社会风气在世界上是有目共睹的,这与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新加坡把东方的伦理道德与西方的科学精神融合为一体,其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借鉴。
1. 强调爱国主义同时吸收东西方的精华
  新加坡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对自己进行了准确的定位,一方面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的精华, 引进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较为先进的道德理论和方法, 为自己所用。另一方面又有效地抵御东西方腐朽的价值观, 尤其是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蚀,建构一套适应本国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同时,新加坡政府在吸收东西方精华的同时不忘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总是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爱国主义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旋律,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必须紧紧抓住爱国主义这面旗帜。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学习国外进步文化的同时,不能忘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更应大力弘扬自己的传统美德,并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充实新内容,发扬光大。不仅不能淡化爱国主义教育,相反,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采取种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到学生实际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至上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培养爱自己国家的“中国人”。同时,在社会日益开放、文化价值呈多元化的时代,学校道德教育不能只是沿袭固有的教学方法,而应借鉴和汲取国外道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出有效的方法。
2. 注重分层次、分阶段地实施道德教育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是在小学、中学、大学、全方位开展的,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新加坡注意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特点, 将教育内容按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分开, 比较好地解决了德育内容层次性问题。如新加坡小学的德育采取传统教育或民间传说的形式, 小学生易于接受;而到了中学则进行道德知识、道德技能、道德态度的教育, 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教育能提高德育教学。而目前我国需要解决的就是德育的阶段性和层次性问题,我国的德育有一种说法:“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大学讲基础文明”。这种德育阶段性的倒挂虽说有一定的夸大, 却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不足。因此,我们也应该学习新加坡, 根据年龄的大小、文化程度的高低进行不同层次的道德教育。只有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更易于学生接受。而我国的道德教育方法主要就是课堂灌输道德理论,往往是不顾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接受能力,只是从外部进行强硬的灌输,谈不上启发和诱导,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目的。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进。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形成知识迁,逐步达到道德教育目标。
  例如,在道德教育中应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中学生进行显性道德教育,同时,还要注重隐性教育的力量,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法,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我国中小学在道德教育中,既要运用法律和制度强化道德规范,系统组织学生学习儒家伦理的显性教育方法,也要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我们可以完善相关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加大执行力度以约束人们的行为,纠正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同时定期举行礼仪知识讲座,利用网络、报刊、传媒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文明风尚的社会氛围。运用在各大公共场所、社区宣传栏、地铁站的月台等张贴文明礼仪宣传画、文明礼仪规范等形式,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4. 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唤起孩子具有感情上的敏锐性、注意力和感觉上的精细”。这句话是对教师角色的一个真实的写照。同时也突出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5。新加坡政府切实认识到教师在青少年培养中的作用,因此给予了教师培训以前所未有的重视。新加坡的德育课被列为德智体群美五育之首的主课, 要求由经过特别挑选和受过训练的德育教师担任。
  而在我国, 德育也是列为德智体美劳之首, 而实际上德育课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却是“副科”,教师多是兼职人员,尤其是小学, 这也是德育课教学照本宣科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提高德育课效果, 还必须注重德育队伍专业化和高素质化。要明确道德教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重要性,在待遇和荣誉方面要进行适当的倾斜。同时要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和公民道德教育研讨会,以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自豪感。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能够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学习的楷模,用自己的渊博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5. 形成政府、家庭、社会、学校四方共同教育的合力
  强化政府行为是新加坡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之-,新加坡政府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不是停留在一般性号召上,而是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动其实现。相形之下,我国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头或文件上。要确保以德育为首的地位得到落实,政府要出台强有力的措施,如:加大德育投资,;改善待遇,支持和理解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深入改革我国的用人制度、人事制度、奖励制度等,把人的道德水准作为用人的一个重要参照,从根本上消除我国德育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重智轻德”现象,真正把德育置于学校教育的首位。
  家庭作为社会最活跃的细胞,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的程度,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强调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建立广泛的社区教育网、教育监督站,创立融学校和社会机构为一体的互动合作的文明社区。因此,我们应努力学习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作为主渠道,社会教育作为延续和补充,政府的统筹指导则是关键。努力形成政府、家庭、社会和学校四方共同教育的合力。
  总之,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供我们学习和借鉴,除了不同的国情外,我们在许多方面是非常相似的。我们要在认真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对我国的道德教育进行认真的反思,努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我们学生特征道德教育体系,为能整体提高我国国民的道德意识和素养、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合格的公民而奉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萍、林滨:《比较德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 刘宏伟等:《新加坡德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辽宁师大出版社, 2001年版。
[3] 冯增俊、王学凤等:《亚洲“四小龙”学校德育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 王学风: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6] 陈俊珂:日本和新加坡学校德育特色之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
[7] 郭本禹: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国民族教育》2008年第7期。
[8] 乔梁: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纲要简介,《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5期。
[9] 石勰平、张倩苇: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其特色,《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
[10] 师建龙: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教学与管理》2004年第2期。
[11] 王奇:中新两国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教育与管理》2006年第2期。
[12] 王冬艳:儒家道德观对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影响,《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
[13] 王龙平:新加坡教育的特色,《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14] 冉小先:新加坡德育特色及对我们的启示,《前沿》2006年第2期。
[15] 赵孝诗、刘丽梅:中国新加坡道德教育之比较,《争鸣与流》2008年第2期。
[16] 张济洲: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发展历程、特点及启示,《青年探索》2008第4期。  

1 作者简介:田晓媛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2 陈俊珂:日本和新加坡学校德育特色之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2 年第12期。
3 李萍、林滨:《比较德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4 王龙平:新加坡教育的特色,《教育研究》2004 年第6期。
5 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本文已公开发表,见李进、何云峰主编:《理论经纬·2010》,安徽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4月第1版,书号:ISBN 978-7-5461-1740-9.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吸纳、整合、统一——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思..
下一篇: 关于中学生命教育的思考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