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作者:程 纲1 “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本质属性,是受教育者自觉认同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独立作出判断和选择,自主调节行为,并在实践中完善自身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道德规范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2可见,受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教育者施教活动和教育对象学习活动的有机统一。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一般处于教育客体的地位。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都有主观能动性,因而,从“完整意义上讲,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具有主体和客体双重身份。教育者既是施教的主体,又是被学的客体;教育对象既是施教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 3 (一)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争论 1. 教育者主体说 该观点主要来源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简单划分。“教育者主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对象是客体。教育者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而教育对象始终处于客体地位,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者教育。这种观点的缺陷在于单纯强调教育者的主体性,实际上是“单一主体论”,影响了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显然已经受到严峻的挑战。 2. 双重主体说 陈秉公教授认为,“任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都是‘双主体’的,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互动过程。”4该学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统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教育主体的属性。在施教过程中,教育者是施教的主体,教育对象是施教的客体。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是接受教育和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则成为接受的客体。该观点不仅强调了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强调了教育对象作为主体的存在价值及主体作用的发挥。但此观点我们很难抓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的本质。 3. 交互主体说 该观点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不只是“主体—客体”式的关系,而且是“主体—主体”的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这种观点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同一性特点的反映,是当今学习化社会的客观要求,“但如果过分强调或夸大教育对象或学习者的主体性,则会造成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弱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实现。”5 综合上述几种观点,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也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作为教育的客体只是相对而言的,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不能把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简单地分为主体和客体。因此,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辩证、全面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既要看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两个方面的主体性,又要看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6。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是当务之急 1. 教育原则和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活动始终贯穿着教育原则和理念,目前,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各界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而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7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取得成效,就必须研究人、了解人,尊重人、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人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把颠倒了的手段和目的再颠倒过来,把人作为主体和目的,而不仅仅是教育的客体和被改造的对象,把人作为教育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教育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就有了内源性和可持续性。”8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定要突出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激发教育对象自主教育的积极性,实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双向互动。 2.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片面强调单向灌输的做法。就教育方式上看,与智育教育本质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它只是局限于向受教育者传授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道德规范、规则。让受教育者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从认知方面理解、掌握相应的概念、定义、规则。简单的认为只要传授了道德规范,澄清了认识,就能起到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或转化的目的,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思想需要,得不到满足。因此参与教育者的计划得不到受教育者的积极配合,互动实效性低。从教育的方法上看,重传授、轻交流;重灌输、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重堵塞、轻疏导;重主导、轻多样。常常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成对知识与理论的宣讲,使教育工作变成宣传工作。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那些片面强调教育者但想灌输的做法,在特定时期和某种情况下曾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从整体上看,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强制灌输做法,是对教育对象接受主体性的忽视和抑制,因而不能调动起教育对象接受的积极性,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9 3. 学习化社会理论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角色定位发生新变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曾明确地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学习型政党”的要求。这不仅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也为教育事业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必将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由传统的受教育者角色向学习主体角色的转型。这种转型首先强调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但由于任何学习者作为学习过程的主导者一定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受过程才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者永远也不能摆脱它还是受教育者的地位,只不过在学习化社会意义上讲,学习者主要是作为学习过程的主导角色而体现其价值的。”10可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确定,要求教育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者、管理者的角色,而应以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开展教育或参与学习过程。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对策 确定教育对象为主体,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这已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而研究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不单纯是要一般地肯定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是要把基本的着眼点放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及其培养上。要适应现代教育理念,改变过去单向灌输教育模式,建立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并广泛采用启发式、渗透式、参与式等教育方法,增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以提高教育效果。 1. 构建民主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双向互动的过程的两个主要因素。离开哪一方面,教育过程都不能成为完整的过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中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11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民主精神、民主作风、民主方法。关怀热爱教育对象,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看法和意见,才有利于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根源、开展有针对性的双向互动。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等电子媒体的发展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同一平台上获取信息,没有谁更权威。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另外,教育的影响也是双向的。就是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融合是双边互动、相互作用的。只有坚持民主的原则、增强教育对象的主人翁感,使教育对象愿听、爱听、听得进,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 构建平等交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 所谓平等主体间的交往,“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民主平等交往,师生是朋友、同志式平等关系;另一方面,要发展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往”12。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双向互动中既要广泛的吸引受教育者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也要引导各个成员发挥主体性,在互动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集体形象、反过来又熏陶、感染、激励每个成员发展自己的思想品行。相互平等是双向互动的基础,而双向互动又体现和确保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的平等性。这种平等互动关系,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志。 3. 构建契合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 “契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要与教育对象的生活经验、利益诉求、接受倾向、接受水平、接受能力、接受习惯等主体特性相适应、相吻合。美国政治心理学家威廉·F·斯通指出“在考虑用最有效的沟通方法将信息传递给接受者时,要注意他们的知识和情绪差异、听众的教育水平、他的专业兴趣、甚至成员的智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门雷蒙德·鲍尔在他的《顽固的受教育》一文中也指出:“在可以获得的大量(传播)内容中,受教育者中的每个成员特别注意选择同他的兴趣有关,同他的立场一致、同他的信仰吻合,并且支持他的价值观念的信息”13这就是说,在双向互动中,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对任何思想道德的信息的判断、选择、接受、内化,都受制于其本身的接受水平和能力及其心理倾向和习惯等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设计双向互动的形式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相适应,要充分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互动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上。思想教育设计要符合教育对象的客观思想实际,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寓教于乐,使教育对象在学习、娱乐中感悟道理、心悦诚服地接纳,理解并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在现代社会,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得到了显著增强,具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律要求,他们越来越不愿意自己处在行为客体的位置而被动、机械地接受教育者的旨意,而是希望能将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为内在地统一起来,以表现出自己在行为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努力激发教育对象自主教育的积极性,成为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促进者和推动者。培养和提升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 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3]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 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 陈宪章:构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青年学者论坛》2002年第1期。 [7] 白显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几个维度,《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5期。 [8]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 作者简介:程纲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2 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276页。 3 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4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 5 石书臣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页。 6 石书臣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89页。 7 《人民日报》 2003年 12月8日。 8 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9 石书臣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页。 10 石书臣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96页。 11 转引自万光侠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12 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13 转引自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本文已公开发表,见李进、何云峰主编:《理论经纬·2010》,安徽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4月第1版,书号:ISBN 978-7-5461-17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