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质化校本教研,师生共同成长
时间:2008/4/3 23:46:13,点击:0

● 部分学校对校本教研存在以下偏差:其一,把研究外在化,特意摆出个研究的架势,研究一番之后便将问题扔到一边,研究没有实现日常化和内在化;其二,把研究庸俗化,目的在于应付各种检查和评比等;其三,把研究抽象化和简单化,把研究等同于写文章、做课题,把研究的成功等同于论著发表和获奖。 

  ● 构建教师互助合作的研究共同体是校本教研的灵魂,重视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倡导专家引领打造指导平台是校本教研的保障。  

  之所以要有校本教研,是为了呼应这个时代变革走向,为学校自主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之所以要有校本教研,也是为了与非校本教研、大学教师的教研区别开来,校本教研是“草根研究”,是“扎根研究”,需要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现实需求、现有的生存状态和面临的各种问题之中;之所以要有校本教研,还是为了与已有的各种校本培训相配合,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建构,从而使校长和教师都具备这样的本领:既能够将自身的实践经验理念化,也能够将学到的理论实践化;之所以要有校本教研,更是为了使教师由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之所以要有校本教研,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研究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成长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所在。通过“校本教研”,使教师学会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和研究自我,使研究的意识和态度成为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一部分,使教师学会自我更新:

  一 是养成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己对时代变化、学生状态和教育变革的敏感性和研究兴趣。

  二 是清理头脑中的传统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使新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实现统一。

  三 是具有探索、创造的勇气和体悟与反思自身改革实践的能力。

  四 是提高形成新的教育经验的自觉性,练就教学改革和班级建设所需要的新的基本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始终将生命的价值和研究生命成长放在所有活动的中心。
 
  目前,部分学校对校本教研存在以下偏差:其一,把研究外在化,特意摆出个研究的架势,研究一番之后便将问题扔到一边,研究没有实现日常化和内在化;其二,把研究庸俗化,目的在于应付各种检查和评比等;其三,把研究抽象化和简单化,把研究等同于写文章、做课题,把研究的成功等同于论著发表和获奖。笔者认为,构建教师互助合作的研究共同体是校本教研的灵魂,重视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倡导专家引领打造指导平台是校本教研的保障。 

  1.构建教师互助合作的研究共同体是校本教研的灵魂 

  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校本教研把解决实践问题放在第一位,需要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彼此信任,互为伙伴,无拘无束发表意见,把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自由地表达出来;需要教师研究共同体的专业切磋、协商、交流和合作,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只有这样的研究才有可能做得真实、详实、扎实,才能达到共同成长。学校要努力搭建以备课组为主要载体各种研究会、层次班为辅的教师信息交流、深度讨论、教学研讨的平台,营造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教研气氛,使教师彼此间共享信息、加强沟通,使教师改变专业个人主义的工作方式,走出封闭的教师文化,在互助合作中发挥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共享教研经验。
 
  高一、高二备课组活动应以“解读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体会方案内涵”为主要内容,变常规性备课为教学设计。各校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备课”做到“五有”: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教师要对教材作“问题化”处理,使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将知识串联起来的线索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从而强化认知冲突,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亲历性活动设计。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

  新课程标准比较原则,只规定了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对知识点的取舍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选择的知识点或案例不一样。许多教材是原必修教材的浓缩,缺少知识铺垫。
 
  一些教师贪多求全,课堂容量增加,节奏加快,难度加深,作业偏多,导致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针对这个问题,在课改实践中,我们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注意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循序渐进。要清晰地理解必修模块中选取的知识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本学科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中,有哪些放在必修模块,哪些放到选修模块,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结构,每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分别应该把握什么程度的要求,坚决放低起点,减小容量,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走进新课程,接受新课程。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了十分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选取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点改变了,知识内容的编排体系、逻辑结构改变了,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改变了,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运用。面对教材变化,几乎所有教师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惑。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提高对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等非高考科目的认识,它的作用不仅仅在其本身,这些课对学生素质积淀、可持续发展、高考科目成绩提高有正相关的作用,包括综合素质评价,可变负面处分为正面评价。所以在科学地增加一些科目课时的同时,要确保必修课的课时。广大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尽可能系统地研究整套教材的体系,重点研究好必修模块的知识体系和双基要求。通过系统的研究,提高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的研究要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运用课例研讨的方式进行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把对教材的体系、内容、能力要求的研究放到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去进行,各校要加强集体备课和名师的引领,做到制度性和非制度性集体备课相结合。在规定的备课时间内开展有效备课,不仅仅是统一进度和作业等,而是就每一节课的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每个知识点讲到什么深度、要讲哪些例题等都一一进行研究,最后由备课组长拿出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08高考方案内涵丰富,为学生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新的抓手,对学生、班级、学科等方面的评价提出了新要求,应对的最佳方案必将来自于一线的备课组。
 
  高三备课组是研究教学、实施教学的火线组织,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头戏,各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备课组活动的过程控制,强化对备课组的集体考核,保证集体备课质量的不断提高。各备课组要认真学习近年高考说明、08年高考方案,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营造浓厚的研究气氛,使整个高三教学工作做到有科学性、针对性,使教学工作不走或少走弯路,从而提高高三复习的效率。每一次备课都是一次创新设计,考虑在哪些环节安排提问和讨论;如何恰当地采用多媒体手段。为了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在备课时,要千方百计埋设许多“接口”,一旦需要就自然而然地切到所需的主题中。备课活动的主要形式应以说课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备课,期初教学计划中逐周排好每周集体备课活动的说课人及说课内容,说课人在说课前认真准备说课内容,下周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起点、主要例题及主要解法和特殊解法,学生的主要作业等,备课活动前发至每个教师预习。备课活动时说课人说课,组内教师参与讨论修改,一旦讨论修改完稿后,个人不得自行任意修改,在此基础上达到四统一,即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起点,统一主要作业和练习,从而班与班共同提高。在具体教学操作上,提供大统一小自由,既强调宏观上的统一性,又强调个人的独创性,防止墨守成规。通过集体备课,融合学科教师的集体智慧,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既保障了学科教学质量,又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2.重视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

  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能否进行有效的反思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关键因素,教学反思活动主要涉及教学实践活动、个人经验、教学关系等三个基本向度。

  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教师在教学实践历程中,要及时捕捉能够引起反思的事件或现象,通过理性检查与加工,逐渐形成系统的认识,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包括实践内容、实践技术与实践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实践内容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展开前,需要对活动所关涉的内容本身进行反省,因为任何内容都是在抽象了具体现象和对象的基础上编制的,在不同时间、对象、场景面前,或多或少都需要进行重组、改造、增添或删减,这是教师课程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的责任和权利。实践技术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活动展开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时机等的适切程度的总结检讨,其目的在于对自己的行动轨迹进行回溯,发现问题和不足,探寻更佳的方案。实践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实践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角度的需要满足程度与教师自己角度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受益状况,后者要考察教师在确定价值取向、实施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过程中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过程中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状况、对个人经验的提升状况、对教学理念和理论的促进状况。
 
  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教师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对个人日常教学经历进行反思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从而获得提升。如果教师不去挖掘和使用教学反思的判断、反省与批判的权限,教师的教龄再长,教学经历再丰富,也不一定与教师个人的独特经验成正比。如果不对其进行反思,那么这些经历将一直是懵懵懂懂的,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断地经历着,又不断地忘却这些经历,致使教师的经验系统中缺乏由自己反思所形成的、归属于自己个人所有的独特经验,从而使得教师那些具有极大潜在意义的经历失去了应有意义。

  对教学关系的反思。通常在教学反思实践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到对具体事务的反思上,而不可见的关系在反思活动中经常被忽视。从关涉的人的角度,需要反思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当前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关系、教师本人与其他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从关涉的教学要素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师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关系;从关涉的教学支持系统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师与社会文化、价值体系、课程与教学改革、时代精神与理念等的关系;等等。对教学关系的反思在教学反思活动中是相当重要的。它向上可以为教学理论反思提供基础,向下可以使实践与经验反思得到升华。对于每种关系,都应该认识、实践和价值三个角度进行反省。认识角度是对关系的客观描述,即现有关系的状态如何,为什么会这样;实践角度是对关系改善与发挥作用的思考,即如何改善现在的关系状态和怎样使关系发生作用;价值角度是对关系改变或发生作用的结果的思考,即这样的关系状态该朝什么方向改变,改变的效果如何。
 
  在教学反思实践中,应多种反思方向式并存,在时间序列上,有周反思、期中反思、期末反思,就一堂课而言,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具体到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有讲课反思、作业反思、评价反思、活动组织反思。在表现形式序列上,反思档案、反思报告等。除了可以采用上述方式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智慧,针对具体的条件与问题,创造更为适合的方式方法。因为没有哪一种方式方法是适合每个人、每件事的,创造本身就是教学反思所追求的境界。

  3.倡导专家引领打造指导平台是校本教研的保障 

  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实现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为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观念与技术层面的支持。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极其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校外专家教育理论的指导,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专家也需要进行亲身的实践,需要到学校、到教师中间去体验,只有这样,专家才会拥有更直观的感受和更丰富的案例,才能更深入地指导教师进行校本研究。对于学校来说,应该为教师创造更多引领的机会,如本地区骨干教师的引领、教研人员的引领、大学和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塔建教育网志平台,通过网络进行引领,即在网上选择优秀的专家,寻找优秀的教学资源,在网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更多引领的机会,努力营建轻松、亲密的指导氛围,让专家经常走进校园,以朋友的身份与教师近距离的接触,共同探究。这种平等研讨的指导方式,能为教师深层反思、质疑问难创设良好的氛围,能加快教师对新理念的消化、吸收、运用,能加速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学校的发展首先必须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要通过校本教研,努力培育“学科大师”,使他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在高中学科科学领域具有较高威望,并能对高中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教师成为高中学科教育的“领军人物”。我们要努力构建“学科梯队”,优化学科领域结构,有创建“领导学科”的共同愿景,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确保学科建设有真正的支撑力。我们要努力创设条件和环境,使“领军人物”“领军学科”“学科梯队”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形成循环张力。
 
  谁抓住了课堂教学,谁就抓住了新课程的“牛鼻子”,谁就掌握了高考的主动权。我们要坚持“夯实基础,滚动提高,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彰显能力”的教学思想;以“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培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目标;以“每句话都有用,每道题都有针对性,每分钟大多数学生都有收获”为要求积极创建优质课堂。
 
  新课程实施一要正确把握了课堂活动的“广度”。防止有些教师的课堂成了活动的“天堂”,课堂成了少数学生“表演”的场所,大多数学生成了配角甚至是观众。笔者认为这种状态并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真正状态。(1)活动是必须的,但活动不是课堂的全部。(2)活动不等于表演,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朗诵、演讲、实验设计、辩论、写作等教师活动。(3)就活动本身而言,应该把活动安排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正所谓“大难大动,小难小动,不难不动”。(4)活动中应当关注全体学生。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而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特别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是正确把握探究学习的“深度”。笔者认为(1)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但探究学习是有层次的,高一学生由于能力的原因,目前所进行的应该主要是教师引领下的探究。接受学习是必须的,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但要避免机械的接受学习,要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即主动接受式学习,这是一种通过类似探究的方法或途径来获得或体验知识结论的学习方式。(2)在进行以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时要注意:要在重点内容上展开探究,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学习通过探究来掌握。在非主干非核心的内容上让学生进行有意义接受学习,有利于腾出更多时间让他们在重点问题上展开探究。(3)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一旦开展,就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充分地讨论、实验和探究,“走过场”式的探究活动是一种没有实效的探究。(4)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学习应当有结果。探究后教师要善于总结,最终要在“双基”上体现和落实。只有课堂气氛热闹,而学生没有掌握一些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课,不能算是好的课。(5)慎用归纳式的探究,少用开放式的探究。归纳式探究耗时太多,开放式探究没有结论要少用,主要用于学生思维训练。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有这样的探究,该讲授的地方就讲授,该探究的地方就让学生真正探究,逐步做到传授知识与探究性学习、知识积累与素质积淀、归还学生时间与归还学生思维过程、解决问题与创设问题情景的平衡。

  来源:校本研修网,作者:张世善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优秀教师最显著的11个特征
下一篇: 如何吸引高素质人才做教师——卡姆拉斯谈美..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