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寒窗之后进入大学,新生面临全新的生活。第一次开会见到辅导员,住进学生宿舍开起“卧谈会”,早上起床跑步去“刷卡”,在食堂海报栏前观看社团招新海报……新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新事。我们在这里选取与新生大学生活密切相关的12个“关键词”,为新生作一个大学生活指南。
图为复旦大学新生报到,老生为新生“指点迷津”。
莫颖怡摄
校园网同样网罗天下
■文/莫颖怡
以往大学新生入校通常住在老式寝室楼,由于空间、用电的限制,安装电脑往往只是“梦一场”,这是很多大一新生没有在第一时间意识到“校园网”魅力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校园网的资源在某些方面远远大于“万维网”,而且无需上网费,至于网速则更不用担心了。
首先推荐各大高校的校园网FTP,在上海的高校中又以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的FTP较为有名。在校园中流传着一句话“别问我FTP上有什么,先回答我你要什么”,这并非空穴来风,校园网上影视作品、动漫游戏、学习资料等应有尽有。今年刚毕业的复旦学子小张告别校园前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电脑的80G硬盘塞得满满当当,主要存放FTP上自己很想看但还没来得及看的电影;上海交大的大三学生小戚目前正在经历着“痛并快乐着”的“烤鸡”生涯(即准备GRE考试),为了随时能够复习GRE单词,他在自己的MP3中存入了语音版的“红宝书”(GRE单词精选),而这正是从校园FTP上下载的。
各大校园网一般都有FTP搜索功能,寻找需要的资料只需输入关键词即可,不过,各种资料的更新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正如日月光华BBS“动漫资源”进版画面上所写,“请记住:等待是一种美德。”
在BBS上做“水鬼”亦是个不错的选择,主要原因有三个:信息量大,可以参与讨论,寻找志同道合者。校园BBS一般都分好几个分类讨论区,如BBS系统、院系风采、休闲娱乐、新闻信息等等,在各个分类讨论区下面又有很多版面,供有相关兴趣的人发表文章参与讨论。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BBS的功能,其实很多时候它甚至比“上海黄页”还要好用。要看最新新闻可以去新闻版,从官方的到小道的应有尽有;请人吃饭不知哪里比较合适可以去美食版,从价钱到交通服务到位;足球迷们可以去足球版,即时比分、足球评论、球星故事都可以找到;买电脑可以去与电脑相关的版面,运气好还能找到“大虾”和你一起去“攒机”呢!不过,要在BBS上发表文章首先必须完成注册并获站长通过,而且如果在某个版内过量“灌水”(指发表和版面无关的文章)的话,所用的ID可能就会被“封”了。
其它的校园网资源还包括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台等,某些学校还为所有学生提供个人主页空间、网络硬盘、电子邮箱等实用价值颇高的服务,因而“校园网”在大学生中是很“吃得开”的“东东”哦!
(作者为复旦大学学生)
占位本 竞争由此开始
■文/应豪 洪路 于冰心
大学里有一类本子不是用来写作业的,也不是用来做笔记的,而是专门用来占位子的,因而这类本子被称为“占位本”。占位本的出现是由于很多好学的学生不甘于坐得离讲台太远,于是将自己的本子早早地放在要坐的位子上,以免被别人抢了先。笔者在华东政法学院见到的最绝的占位条是贴在书桌上的,上面写着某某周几第几节课在这儿上,请同学配合云云。
这占位本一般都是为早晨第一、第二节课预备的,于是往往有好学的女生(大学男生坐在前排的极少),一清早就带着一寝室四个人的本子跑去占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放占位本的时间越来越早,以至于到后来有学生在上课前一天的晚上,就跑到教室把位子占了以绝后患。但是,有时候占位本也显得势单力薄,往往前一天放好的本子,第二天却懒洋洋地躺在讲台上或者是其他课桌里。于是乎形势政策的小册子、学生生活指南等书也被明晃晃地拿去占位子。
大学里上课经常要换教室,有时第三、第四节课的位子也会有人想办法抢占。这些学生往往在第一节课前拿了本子放在第三节课所在教室的书桌里,再和那些准备上课的学生关照一声,惺惺相惜的他们自然就形成了默契。因此,很多学生上课时永远坐在第一排,而一些学生提前半小时走进教室却只能坐到第八排之后。
大学里的每一本占位本都有一个故事,也算是大学生活竞争的开始吧。
社团招新新生们的盛宴
■文/应豪 洪路 于冰心
大学里的学生社团就像满汉全席,菜色鲜艳、品种繁多。开学之初正是各社团招兵买马、扩充力量的时候,于是社团招新的海报铺天盖地出现在校园里。当然,吃什么东西要看口味习惯,参加什么社团更要看兴趣意向。
学生会、团委、学联是社团中的“传统大菜”。这些有权有势的名门正派招新时门庭若市,“求职者”络绎不绝,需要竞争上岗。各个小教室都成了临时面试场,怯生生的新生忐忑不安地在门口排队,考官们看着这似曾相识的场面,流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立刻又板起面孔拿出考官的架子,风水轮流转嘛。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觉得新生面试时,一是要自信,语言流畅果断,看起来像久经沙场一样;二是要凸现特点,实力不强的话尽量不要去挤热门部门,在“工作经历”的“担任职务”上要写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三是要找异性多的地方面试,如宣传部招了一队娘子军,须眉一定会轻松过关。
插花协会、茶道、心理协会等属于社团中的“风味小吃”。这些协会听起来新颖有趣,但可不要像神农氏尝百草一样通尝一遍。有的是中看不中吃,宣传到位,实无内容;有的则是假冒伪劣产品,交过会费后活动屈指可数;还有的是难以消化,系统庞大,机构臃肿,活动周期太长,锻炼学习机会少得可怜。所以建议新生在报名之前一定先向师兄师姐打听清楚这些社团的状况,稳妥为主。
羽协、乒协、健身操俱乐部等则是社团中的“绿色食品”,价廉物美,有益健康又有助减肥。这些协会一般活动规律,还可趁此多结交一些朋友。但参加社团也应适可而止,多了精力不够还要影响学习。
讲座与大师的对话
■文/蔡慧
刚进入大学时,我就被系里每月一次的讲座深深吸引,凡是有讲座必定会早早跑去。起初就是想看看那些作讲座的名人长什么样,其次才是他们讲的内容,渐渐地听讲座成了我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有人说,讲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体现。本科时我所在的院系是一所工科学校的文科,地位可想而知,每月一次的文科讲座能坚持下来已经很不容易。后来到了复旦氛围完全不同,每一天都可能有许多讲座,有时让你分身乏术。复旦3108教室是讲座的代名词,这个教室见证了复旦人文讲座发展的历程,见证了一批批复旦学子与大师的对话。
如今,复旦讲座早已不再局限在3108,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逸夫科技楼等都是讲座的常设之地,其容纳人数大大超过3108教室,环境也更加优雅,但空间依然显得那么拥挤。记得南方周末发行1000期作全国巡回讲座时,逸夫科技楼一楼报告厅台阶上都坐满了人。朱学勤先生刚作完演讲,学生就接二连三地提问,气氛之热烈,讨论之火热,让朱先生连连称赞。这种互动性的交流也曾被一位外国学者所肯定,他说这里的氛围让他更有激情,也愿意将更多的研究体会和学生分享。
每年复旦各个院系的权威学者都会给全校学生作一两场讲座,这样的讲座比他们的课还精彩。老师们说,讲座是他们研究的系统阐发,是其研究的浓缩。经济学院的汇丰经济论坛,管理学院的聚劲论坛,还有各种社团的学术活动,一个个讲座让你目不暇接。
在大学里一点讲座都不听,这绝对是一种损失。当然也有些讲座存在“做秀”的嫌疑,如何甄别有一个原则,就是去听名家、大家的讲座一般不会让人失望。
(作者为复旦大学学生)
辅导员有困难就找他
■文/项斯微
在经历了十二年与班主任的亲密接触之后,大一新生一开始都不太习惯“辅导员”这个称谓。辅导员虽然在很多方面与班主任有相似之处,但大学管理比较宽松,辅导员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在一则大学传说中甚至这么说,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一个大学生四年往往只能见到辅导员八次,就是在每学期的开学时。这当然是玩笑,但至少说明辅导员和班主任有很大不一样。
大学里的辅导员往往都是由年轻教师甚至研究生担任,与本科生年龄差距不大,比较能够体会学生的感受。辅导员除了决定班级的各项事务之外,还帮助学生解决各式各样的困难。有专家这样解释辅导员的工作:从工作分工来说,大学生的求知需要应由教务部门完成,大学生生活上的需要应由行政后勤部门完成,而大学生政治思想上的问题,则应由辅导员来解决。辅导员不需要每天都出现在学生的身边,但对班级里发生的大小事件仍然了如指掌。一个优秀的辅导员会经常深入学生宿舍、教室、食堂,与学生打成一片。
大学生小汤把辅导员李老师当作了他大学期间最难忘的朋友之一。李老师曾把家让出来给学生开晚会;碰到学生有困难,他无论多晚都要把问题解决了才回家。大三时班里有学生献血,这时李老师已调到其他部门工作,但他还从家里熬了几大锅汤给学生送过来。小汤说,遇上这样的辅导员,大学的回忆变得更加温馨。
当然也有一些辅导员管理班级比较宽松。大学的班级本来就不像中学时联系紧密,能力比较强的班长已经能够独立处理许多事务,部分辅导员也就借此神龙见首不见尾。有些学生大学四年除了开学点名时的一声“到”,与辅导员基本没什么交流的机会。
大一的新生们,在开学的班会上别忘了记下辅导员的联络方式。也许你曾暗自希望碰上一个管理宽松的辅导员,好过上无拘无束的大学生活,但是当你遇到疑问、困难、迷惘、沮丧的时候,还是找辅导员吧!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学生)
夜自修勤奋者的书斋
■文/应豪 洪路 于冰心
大学的学习不仅包括白天上课,夜自修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里的教室到了晚上大多是开放的,除了个别教室有老师在里面为学生答疑或者上课,一般都是提供给学生们自习的。自修教室里灯火通明而又寂静无声,成为夜色下校园里的独特风景。
“勤奋者的书斋,懒惰者的佛堂。”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今大学里的自修教室再恰当不过了。对于大学中的勤奋者而言,生活常常是“三角形”的:教室、饭厅、寝室就是三个顶点。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们每天去教室的时间基本是固定的,甚至连去哪个教室坐哪个位子也是基本固定的。对他们而言,每天的自习已经成为习惯,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那些经常沉溺于风花雪月或者电脑游戏的学生来说,自修教室就是“临时抱佛脚”的地方。每当期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来临,自修教室就人满为患,不早点到就没位子了。平时偷懒者这时桌边堆满了学习资料,通宵达旦埋头苦读,巴望来一番冲刺在考试中顺利过关。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学生)
刷卡“嘟嘟”芝麻开门
■文/莫颖怡
新生来到大学后,很多人会重新买一个钱包。因为如果你的钱包不够大,是无法承受进校后接二连三发下的卡的。饭卡、上机卡、医疗卡、借书卡、体锻卡、银行卡、洗澡卡……这些卡可以证明你的身份,也是进入学校各个角落必备的通行证,而刷卡时的“嘟嘟”声,也会伴着你一整天的大学生活。
新生一天中首先要面对的是体锻卡。一大清早起床,睡眼朦胧地赶到体育场,一边打着哈欠一边绕场跑步,然后排成一条长龙,等待体育老师在你的卡上敲下一个红红的印章。随着电子技术发展,复旦等学校的学生已经进入“体锻刷卡”时期,一天中第一个“嘟嘟”声响起,预示着新的一天步入正轨。
计算机是新生的必修课,进入电脑房之前,请确保你带上了你的上机卡,不然即使你走进了教室,电脑记录上依然是“缺课”,弄得不好可能会造成学期末的“计算机噩梦”。一天学习结束,洗个澡吧!现在不少学校发放的洗澡IC卡,精确到以分钟来计算费用,每次洗澡动作快得像打仗,为了节水不停地在“放水”和“停水”之间切换,刷卡颇为频繁,“嘟嘟”声音不断。
那么多卡放在一起虽然方便,然而一旦遗失可能让你寸步难行,而补办这些卡很可能会让你精疲力竭,通常都需要1周到1个月的时间。于是不少大学生就在钱包里放一张纸,上面写着一些好话并附上通信地址,遗失后如果碰上个好心人,或许会将你的卡寄回来。
千万别嫌手上的卡多,这些“卡”会为你提供很多方便,而且只有在大学生涯享用。享受公费医疗时使用医疗卡,上食堂要刷饭卡,交学费要银行卡,打电话要201卡,有的学生公寓甚至要刷卡才能开门,大学生活少不了“刷卡”。吃饭没带饭卡、进了澡堂发现带来的是银行卡这类事件也经常发生,新生要慢慢习惯起来。要是哪一天,校园里没有了刷卡的“嘟嘟”声,恐怕真的要让人不习惯了。
学生宿舍“围城”一般复杂
■文/莫颖怡
几年前,“学生宿舍”基本上还停留在这样的概念:有数十个房门的走廊,可同时容纳20或更多人的大水房,每间屋子要住6——8人……然而随着“学生公寓”的崛起,现在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新生的待遇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孰优孰劣一时半会儿却很难说清楚。
先说旧式的“集体宿舍”,住在里面的学生往往会抱怨:没有足够的空间晾衣服,随时有“小强”(蟑螂)出没,保险丝很容易烧断,10点半准时熄灯……每位“过来人”都有很多不满。比如保险丝,它几乎是每个寝室的“痛”,特别是没有经验的新生,隔三岔五前去报修绝对不是夸张,学校“抠门”的用电限制,别说电脑、电视等较大型的家电了,连巴掌大小的小家电也别想涉险过关。
如果说保险丝烧断只能使少数寝室进入黑暗,那么10点半熄灯的制度会使全楼学生发出“啊”的叫声。大多数学生这时可能还处于兴奋期,却不得不就要爬上床,于是寝室里每晚的“卧谈会”便应运而生。从国家大事到身边同学的“花边新闻”,都是卧谈的“谈资”,而漆黑一片中谈话往往更真实,难怪很多学生都将这类“卧谈”称为交流的最佳时机,也是集体生活中最让人怀念的部分。
相比之下,搬入学生公寓的新生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他们不用忍受用电限制,不用一清早和别人“抢龙头”,不用在床上开着应急灯复习功课。然而,一些“好不容易”从集体宿舍搬家到学生公寓的老生们,却又开始怀念当初的生活:在卧谈过程中相继睡去,在蚊帐中发现一个虫子后的尖叫,女生楼下“男子禁入”的牌子,复习迎考期间抵着寒风在走廊上“悬梁刺股”……这何尝不是大学生活的精华和本色?
随着各个高学的改建和新校区的建设,旧的集体宿舍在渐渐离我们远去,新的学生公寓已经成为学生宿舍的主角。集体宿舍“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的困境,很快就会成为“曾经”。新生朋友无论你住的是哪种宿舍,相信这都会是大学生活最让人怀念的一部分。
联谊寝室像风一般吹过
■文/莫颖怡
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也许根本不知道“联谊寝室”为何物;离开校园之后,可能已将联谊寝室淡忘。但事实上,不少大学生都曾经历过一段“联谊生涯”。这段时光无论持续时间的长短,也无论交流的深浅,对于刚刚踏入一个全新世界的新生来说,至少是一个认识更多朋友的机会。
相当部分的联谊寝室是由新组建的班委担当“红娘”牵线搭桥的。在一些男女人数较为平均的院系中,同班联谊的情况较为普遍;而对于男女生人数相差悬殊的院系来说,找一个合适的“联谊院系”成了很多班委开学初的一项“使命”,不少院系之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当然也有的寝室属于“主动出击”型,复旦大学某女生寝室曾专门制作了一个“征召联谊寝室”的广告,贴在了近邻同济大学的海报栏,一时间来自“应征寝室”的电话不断,让女生们受宠若惊。
联谊寝室的活动相当丰富。天寒的时候一起吃火锅,天热的时候去甜品店吃冷饮,喜欢运动的来个混合排球赛,喜欢郊游的可以在周末一起去森林公园,过生日时还会意外地收到联谊寝室送来的一份大礼。然而,联谊寝室的活动似乎都持续不了太长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很多联谊寝室集体活动了两三次后便渐渐“散伙”,能够将活动坚持到大一下半学期已属不易,到了大二依旧继续联谊的就可以归为奇迹了。要说其中原因有很多,学习忙了,认识的同学多了,社会工作也多了,联谊寝室就渐渐成为了大学生活的一段历史。
勤工助学追求经济独立
■文/项斯微
“勤工助学”曾被误解为是贫困学生的专利,其实现在勤工助学已经演变成为了一个大趋势。因为它不仅能够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目前不少非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有不少大学生甚至依靠自己的劳动达到了经济独立。
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大多数人认为帮助老师搞研究是最佳的方式。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可以从老师那里学到宝贵的经验,学习工作两不误。不过这种勤工助学方式报酬一般不会太高,并且对学生本人的要求也比较高。大学生做家教是比较普遍的勤工助学方式,尤其对于师范大学的学生来说,风险很小,收入比较稳定。另外,也有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做导游、服务生、市场调查、商品推销等工作。
现在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渠道也很多。很多学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勤工助学中心,在学生和社会之间牵线搭桥,既给大学生勤工助学带来了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华东师范大学的勤工助学中心以家教为特色,在上海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华东师大,大学生经过培训拿到上岗证,然后用上岗证到勤助中心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去面试,成功后即可获得工作。学生在家教过程中仍然受到中心的管束和保护,如果工作中出现不合格的现象,将被吊销上岗证。
上海某大学中文系学生小朱是勤工助学大军中的佼佼者。从高中以来她一直是英语特长生,经过大学两年的磨练,在大三的时候她当上了一家英语培训学校的口语老师,每星期固定给60多个学生上三节课,假期的时候还是英语夏令营的负责人。她同时也是一家杂志社在该学校的负责人,月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连上大学的学费都是自己挣来的。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是班里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学习工作兼顾。她认为,最好能选择和自己的学习密切相关的工作,这样在工作中也能巩固学习,时间自然得到了双倍的利用。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勤工助学也得有个限度,毕竟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知识,所以要善于在学习与勤工助学之间找到平衡点。
舞会周末首选节目
■文/裘姗姗
“新生舞会你去吗?”“当然。”
开学伊始,常听见从我身边经过的一年级女生津津有味地讨论着晚上的安排。“舞会”,无疑是许多新生在课余的第一大首选节目。
新生舞会、联谊舞会、化装舞会、假面舞会……一进大学,铺天盖地的舞会海报就纷至沓来了。上海大学的益新、水秀食堂前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宣传攻势:舞会前教跳舞的、请舞会歌手的、送奖品的、订票送上门的,或者干脆在海报栏前摆开摊位“宣传+送票”。
“在高中就一直想象着大学舞会的样子,那么多的校园小说都写得那么‘灵’,我们当然要去见识一下。”上大新闻系的小许眨了眨眼睛,一语道出了女孩子的共同想法。刚开始跳舞时新生多半是啥也不会,闭着眼睛瞎蹦。男生女生围成一圈,由陌生到熟悉,似乎只在一瞬间。参加舞会前的诸多顾忌早就抛到脑后了,开心就好!
舞会去多了也会落下“后遗症”,患此症者轻者回寝室后手舞足蹈、大汗淋漓;重者开始发奋学习,参加“扫盲”舞训班。上大的艺术中心、夜莺舞协、龙之舞等社团协会纷纷顺应“市场”需要,开办HIP-HOP、街舞、交谊舞、拉丁舞等培训,以应急需扫盲者之需。
(作者为上海大学学生)
海报栏尽收校园百态
■文/裘姗姗
一群大学生围在一起看海报,这是大学校园的一大景观。说起“海报栏”,大学校园里最见怪不怪、随处可见的就是它;最千奇百怪、无奇不有的也是它;最包罗万象、天马行空的更是它。对新生来说,海报栏是不可不去的地方。因为海报栏虽小,却尽显校园百态。学术报告、社团招新、寻物找人、招聘家教、商业推销、通知启事,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在海报栏找到。
校园海报栏通常具有三大特点。其一是“争分夺秒、与时俱进”。海报栏的内容更新速度之快是众所周知的,上午才贴上的海报,有时下午就已面目不清被覆盖。有学生想出新招,写上“请勿撕下,保留3天,谢谢”的字样,成效却不大明显,由此可见报栏之地寸土寸金竞争之激烈。
其二,海报栏的确是信息传递、商品交流的好地方。我也曾兴冲冲地在益新食堂前撕下海报栏里一张小小的手机号码纸,事先联系,上门看货,然后乐滋滋地捧回一堆价廉物美的碟片来。在一堆大大小小的海报中,新生们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可获益多多。
其三,海报栏时常有“惊世骇俗”的文章出现,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我曾在食堂海报栏前看过一张“寻找那在篮球场边见过区区一面的女生”的海报,文章写得实在诚恳,让人过目难忘。寻伊人、寻钱夹、寻饭卡……诙谐幽默的内容实在是海报栏里最鲜亮的一笔。
http://www.whb.com.cn/20030905/dx/200309040020.htm